「勿以惡小而為之」,李玫瑾:未成年犯罪的根源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2020-11-03 昕月媽媽育兒

聽朋友說起一件事:她孩子班上,有個淘氣的小男生,經常招欠。這天放學,一個經常被他「欺負」的女孩的奶奶,找到這個男孩媽媽,希望她能管好孩子,不再「欺負」自己孫女。

誰知男孩媽媽一上來,就不分青紅皂白的破口大罵……

當時在幼兒園門口,很多家長圍觀,影響特別不好。

朋友形容,周圍的老師、家長都覺得這個奶奶人很好。而且那個男孩的確招欠。

聽完這個故事,我的第一反應是:男孩媽媽不是更應該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嗎?

本身有錯在先,媽媽不賠禮道歉,反而如此猖狂。這樣一來,給女孩造成的心理傷害,也一定是加倍的。

01

其實,小孩子之間的矛盾,本身就是小事。

相信男孩也不是故意招欠,只是想跟女孩交朋友,卻不懂正確的表達方式而已。

發現問題後,家長及時教育才是關鍵。

但男孩媽媽,如此做法,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試想一下這次小男孩,能從媽媽身上「學」到什麼?

首先,他一定會認為自己沒做錯。

同時,因為有媽媽給「撐腰」,以後真有可能,會變成有恃無恐,專欺負人的「小惡霸」。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幼兒園階段,正是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

要教育孩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家長唯有先以身作則,才能更正確地幫助孩子樹立人生觀、價值觀。

02

前不久,大連一個13歲男孩,殘忍殺害了10歲女童。但由於男孩沒達到法定年齡,國家只能收容教養,並判決公開賠禮道歉,以及支付128萬元的賠償款。

但受害女孩的母親,一直沒有收到道歉,及任何形式的賠償。

更甚至,小男孩還在班級群發表:「我虛歲14歲,我一個小孩懷疑我」等言論。

他父親還買蛋糕,給兒子在收容所裡慶生。

父母及孩子絲毫沒有愧疚心、同情心及同理心。不但,不承擔相關責任後果,甚至還大張旗鼓地給兒子慶生,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嘴臉。

而另一邊則是一個家庭的支離破碎,一個母親的悲痛欲絕……

這樣的「殺人小惡魔」背後,根本上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現在,很多家長過度的寵溺嬌慣孩子,其關注點都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很少關心孩子心理髮育,道德情感,人格是否健全。

也正因為有很多家長,沒有真正盡到教育的義務,才致使社會上,此類事件頻發。

其實,對待此類「問題孩子」,家長的態度及做法,十分關鍵。

如果,家長先以身作則,積極賠償道歉。那我想這個13歲的男孩出來後,很大概率會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但家長反應,如此漠然,甚至沒有絲毫同理心、同情心。那麼即便這個孩子出來了,也極可能再次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一次次血的教訓,更是一次次家庭教育的失職。

03

同時,作為一個女孩家長,更要從小對孩子有效灌輸自我保護意識:

  1. 首先,提高孩子的危險意識,如:不去偏僻的地方,堅決遠離此類「熊孩子」等。
  2. 遇到麻煩,要做到不沉默、不軟弱、不縱容,堅決抗爭到底。
  3. 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更要第一時間告知父母及老師。父母也要引起重視,做好監護的義務。

父母切忌教育女孩,善良、大度、容忍、用愛感化這樣的男孩等等。

而是堅決告訴孩子,千萬不可默默隱忍。隱忍便是縱容罪惡,當爆發時即爆發,要勇敢堅強,抗爭到底。

要知道,這個社會就是這樣,你越軟弱,壞人越多。

最好的態度是:不主動去欺負別人,更要保護好自己,不被人欺負。

最後,用最近熱播劇《黑色燈塔》中楊法官一句話:道德無法保障公平正義,只有司法才是最公平正義的,必要時,一定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堅決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相關焦點

  •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出自典故《三國志·蜀志傳》,意思是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注釋: 勿:不要。以:認為善:好的行為,和「惡」相對。為:做,行。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周易·繫辭下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劉備臨終前對其子劉禪的殷切囑託。百年來,代代人也通過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人生哲理,即便是小惡也不應抱有僥倖心理,而善事本身也並無大小之分,但行好事,莫要計較。
  • 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感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漢語諺語,意思是不要因為小惡無害而做惡,不要因為善事太小而不做,比喻壞事、善事不分大小。出自《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結合我正在學習的《王陽明全集》我對「善」和「惡」有了更新的解讀,陽明先生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知善去惡是格物」從這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誰都有良知,根據自己的良知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我們沒有因為物慾的牽累和蒙蔽,我們全憑良知,也就是良心去做事,那麼做出的事兒我覺得應該都是善的,看到老人過馬路,我們本能的去扶一下,這就是發自內心的善舉
  • 許可馨們要記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改過自新!
    發黴的臭旅館裡喝帶雜質的髒水坐牢14天,食品安全讓人這麼心慌,我在大農村小別墅裡每天一美元的肉蛋奶不斷供。街上沒人隨便溜達,過的挺好的!就是恨國黨怎麼了?你打我啊!給我漲流量啊!這些話竟然出自一個留學生之口!顛覆了大家對留學生的印象!留學生本應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淑女形象,高智商,高學歷,修養極高的人!許可馨咋就說出了這些沒教養、修養的話?跟我們過去罵大街的村婦有過之而無不及!讓人大跌眼鏡!怎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
  • 「勿以惡小而為之」更勿以小孩的惡小而由之
    這些惡,有的是他們真的不懂得利害關係,有的卻是故意而為,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他們不足14歲,那麼殺人也不會被處罰。當然,我們更多的疑問是每一次出現校園欺凌或者惡性案件,處理方法都是對該學校校長撤職停職,對該班班主任老師警告處分或者撤職。於是,每一次校園欺凌都是學校老師和校長背鍋,而霸凌者批評教育,責令其監護人好好管教。
  • 從4樓扔下同學引發深思,李玫瑾教授說:應該給孩子過3個法律生日
    如果只將此次事故定位「校園暴力」還是太膚淺了,一個表象的背後,應該有它深層次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應該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野蠻生長的結果。一、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問題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得失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當孩子身上出現問題時,或多或少能反應出家庭教育的失職。古人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形成善惡是非觀,長大後會影響他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
  • 《菜根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要想敦品勵行,必須從小事做起;要想幫助別人,因該幫助那些無法回報的人。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可於細微處見精神。很多時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關鍵在做事者的認知能力。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討厭做小事。只要有益於工作,有益於事業的事都是應該做的事。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對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 教育重細節,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的勸誡,講的是做人的道理,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好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願意堅持「小善」的人不多,慣常做「小惡」的人倒是不少,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作惡。帶著孩子逃票進地鐵的人,公共廁所順手牽羊拿走廁紙的人,撿到財物私吞的人,酒後駕駛的人,在網上隨意謾罵攻擊別人的人 …… 只要留意一下,生活中這樣的行為如此常見。
  • 教育重細節 , 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臨終前對兒子劉禪的勸誡,講的是做人的道理,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為壞事小而去做。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好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願意堅持「小善」的人不多,慣常做「小惡」的人倒是不少,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作惡。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良是天性,也是美德!
    那些大奸大惡之徒 ,並不是生下來就是為非作歹的惡人,他們之所以為惡,定是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或是遭受了很大的刺激。只不過這類人,沒有加以適當的引導,隨產生扭曲變態的心理,一條道走到黑,最後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聖人說的話,總是有道理的。要想喚起人們的善良心態,就得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
  • 二年級傳統文化第1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第2課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教材分析本課選自山東教育出版社第一單元「尚德修身」第二課,出處是晉朝陳壽的《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自己的看結合生活,說說生活中的小事作業熟練背誦「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板書設計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家長對家庭文化知識的缺失,是導致家庭教育失敗的根源!
    家長對家庭文化知識的缺失,導致了家庭教育的失敗,成就了孩子不健康的發展,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說?家長長期錯誤地對科學的家庭教育理論知識體系的認知和思維,導致家長教育孩子沒有章法,沒有方向、沒有抓手、沒有可行的措施和方式方法,總是一貫地跟風、模仿、抄襲、自以為是、以權和威嚴、甚至打罵和暴力來教育和管束孩子,導致孩子沒有自信,非常自卑、壓力重重、焦慮、孤獨、狹隘、自私自利等等不良個性和不良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和自由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和危害。
  • 勿以惡小而為之 有一天我們把自己搞丟了?
    中國人所熟知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出自《劉備敕劉禪遺詔》,也即蜀漢皇帝劉備病逝前頒發給太子劉禪的詔書。其中有一段切切叮嚀:「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段譯成白話大意為:你要努力,要努力啊!
  • 李玫瑾:繩之以法不是解決犯罪的句號
    在人人都可以發表「專業意見」的網絡時代,不少專家被貶為「磚家」,但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仍在極力捍衛專業的尊嚴,為此她遭遇了無數誤解和謾罵。  群眾成為群氓的危險,與專家成為「磚家」的危險同樣大  李玫瑾十分清楚,接受記者採訪,不可能避開藥家鑫案。
  • 《夷堅志》:勿以惡小而思之
    你知道善和惡有重量嗎?古時候,翰林院有一個官員,名叫衛仲達,字達可。一天陰司派小鬼把它的魂魄索到了陰間,讓手下把記錄衛仲達陽間所做善惡之事的檔案拿出來給他看。等到冊子送來,嚇了衛仲達一跳。只見記錄他作惡的檔案堆積如山,而他做善事的檔案只有一小卷。老衛心想自己平日為人老實,哪兒做出過這麼多惡事呢?陰司又命小鬼拿秤來,稱量做惡事和善事的卷宗。令老衛意外的是,那一大堆做惡事的卷宗竟比那一冊善事的還要輕。老衛感到大惑不解,問陰司官員:「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哪裡會有那麼多罪過呢?」
  • 惡補家庭教育的知識缺失
    思維導圖文章框架今年通過在線學習,在線寫作,通過微信社群,連結了很多生活圈子之外,各個城市,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朋友,因為自己育有一男孩,發現作為寶媽奶爸的群體,都在惡補家庭教育這一塊知識。以下是對一些信息點和知識點的收集,作為自己的學習收穫。
  • 未成年人犯罪,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
    近年不斷發生的未成年人犯罪、甚至殺人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著我們的認知。沒有一個孩子是帶著罪惡來到這個世界的,未成年人犯罪為什麼這多,究其原因如下:一,家庭的影響。很多未成年罪犯都是父母長期不再身邊,或者即使在身邊也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嚴重缺失,並且本人性格也比較怪異,同時有的家長在平時不能正面去教育孩子。
  • 在書法中解釋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也是可以解釋通的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是人生中經常來教導人們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那麼作為書法行業的人,碰到過很多人經常拿著兩句話,寫成書法來懸掛進行警示自己,時刻告訴自己,不要因為利小就不去做正確的事兒,不要感覺這是小錯就可以違犯
  • 善人者,人亦善之,可何為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訓》最近在看電視劇《青青子衿》,劇中的歐陽博士在教課文「大善人孟知年」的時候,作為世家子弟的傅遠之認為孟知年因為在家門口給乞丐施粥,所以是為善者。
  •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1+1+N」校班會一體化實踐研究(第3期)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次級會就從我們耳熟能詳的這句名言開始。這句話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什麼是「小善」?什麼是「小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