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發達都市的夜生活產業都不會冷清,日本的東京當然也包括在內。
越是繁華的大都會越像一個幾百萬人同住的孤島——擁擠而寂寞。
當你在地鐵站、酒吧街、或者人行天橋上看到西裝凜凜的年輕人醉倒在地上呼呼大睡一點都不用驚訝。
很多年輕的白領階層他們都是從異鄉而來,在這個大得自己處身其中卻仿如無物的城市裡,人們的心靈就像一座沒有鎖的牢房。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城市裡,不少上班族加班加點至深夜,這個情況在日劇《深夜食堂》也能撇知一二。
對於些夜歸人來說,居酒屋就像是一個讓心靈在回家前抖掉灰塵的站臺,在這裡緩緩地發涉或者收拾滿腔的或好或壞的情緒。
為什麼有些食店要稱為食堂而不是餐廳?對此《海歐食堂》作了很深情的解釋,因為食堂的概念是,只要到了飯點就會前往的地方,是熟悉的地方,好比家一樣。而居酒屋對於一小眾人來說亦如是……
每間居酒屋都有像老朋友一樣的常客,至於料理,多數不會有太多的裝點,也不會頻繁推出新菜式,甚至有可能連餐牌都是從開業延用至今的。
但它有的是像家庭風味的料理,精緻又講求時令。
或者對於漂泊異鄉的人來說,熟悉的味道才彌足珍貴的。
居酒屋與普通日本料理店有何不同之處?
現在看來兩者的不同相差不大,但若追根問源,居酒屋最初是起源於江戶時代,日語「居」有坐下來的意思,「居酒屋」就是「居酒」的衍生詞,也就是可以坐下來喝酒的店。
一開始只是單純賣酒的店,到了大約17年紀的時候漸漸就改營成同時提供酒類和小菜的地方。而時至今日,居酒屋除了有下酒小菜還有正經八兒的日式料理。
某些店只要客人點了特定的酒也會附送一份小菜,諸如蔬菜漬、毛豆、小魚乾等。
居酒屋有提供日式料理,與講究精工細作的日式料理店有些許不同的是,這裡提供的料理更加的貼近家庭式,更加醇厚。
普通而傳統的味噌湯、炒雜菜,當然,每一份套餐裡最不缺的就是小菜碟子。小汐發覺這些小菜都有一個規律,其中必有一份鹽漬蔬菜、一份蔬菜沙拉、一份佃煮、一份水果(或水果沙拉)。而蔬菜沙拉大多沒有配沙拉醬,想要的話可以問店員要。
佐小菜與清酒的融合之味
佐酒小菜與酒類共同架建了居酒屋的靈魂,不同的居酒屋提供的酒類大多數是相同的,但對於小菜,擁有自家獨有味道的菜式卻是一家居酒屋的魅力所在,甚至是一份責任。
日本的厚蛋燒(玉子燒)是熱門的下酒菜之一,它的獨特之處在於一個「甜」字,糖與蛋液混合後的質感較結實而細膩,因為煎的時候推了兩三層,故而疊成厚厚的方塊,美名為厚蛋燒。
日本大概是全世界最喜歡生魚片的國家,生魚片講究的是新鮮,這一小盤銀魚沒有太多的調味,只在吃之前擠上檸檬汁與姜泥拌均,夾雜著海水的微鹹,鮮美無比。
無國界的美味——炭燒串兒
從南至北的國家無一不愛用炭燒烹調出來的任何食物,到居酒屋不喝清酒總感覺像進錯門一樣,如果喝清酒不配烤串,感覺連酒都不香醇了。
有誠意的居酒屋提供的烤肉一定要遵從兩個原則,一是一定要用炭火烤;二是要有自家獨特的醃汁。
日本的串燒花樣多多,圖一靠右的是烤馬腸,在菜單上稱為繞繞腸,算是地方美食,但味道不是很多人能接受。
雞肉和牛肉永遠是炭燒不可缺少的部分。
用豬網油包著辣椒和肉餡的烤串絕對是卡路裡炸彈,但烤過的油脂散發出來的焦香,卻讓人明知是炸彈也欲罷不能。
隨著旅遊業的縫勃發展,居酒屋成了外國遊客必到的打卡店,對於老外來說,啤酒永遠是首選。
還記得《深夜食堂》裡有一集提到炸雞配高球酒,這確實是炸雞的完美配搭,至於高球酒,它其實就是威士忌的另一種喝法——威士忌加冰加蘇打。在國內去慣酒吧的人也不知不覺喝下了無數杯高球酒,只是咱們沒有這個叫法而已。
居酒屋及其料理對於外國遊客來說可能只是旅程的其中一個小眾主題而已,但對於日本人來說這就好比日常生活的主流。
有些時候,某些能一而再地吸引你的料理,未必在於味道有多出彩,而是那個氛圍、那種熟悉而帶給你的歸屬感,或者這也居酒屋的其中一個文化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