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在線】正視「綠眼鏡」,做個有心人 -----讀《文本的教學解讀及其要領》有感

2021-02-28 鯤鵬研修團隊

正視「綠眼鏡」,做個有心人

----讀《文本的教學解讀及其要領》有感

福建省福清市文光學校小學部  郭靖霓

繼續艱難而又認真地啃著第二章《文本的教學解讀及其要領》,正文之前有個「熱身活動」,其中有兩個問題:1.你在文本解讀方面最大的困難是什麼?2.在備課時,你會藉助哪些參考資料?毫無懸念的,作為新手的我,備課總是先以教參為主,依次在課本上寫滿應該注意的點,對於教學過程總熱衷於搜索各大名師的案例,然後借鑑整合成一篇貌似有自己風格的教學設計。而在文本解讀方面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時間和自信心,王教授說的「文本解讀的三種身份」,我可能只停留在「作為讀者」的最基礎階段。

記得當時上的是四年級《搭石》這篇課文,搜索到王玲湘老師的課堂實錄,就迫不及待地生搬硬套: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你們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這幅畫面的美呢?(協調有序)

2.怎樣的動作叫做協調有序呢?

3.這樣吧,讓我們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咱們合作著讀一讀。(現在你們走的是什麼?走不好,就要掉進水裡,有沒有信心?)(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多麼美的句子呀!

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在指揮吧?(不是)

其實又沒有人指揮,那麼默契,那麼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調有序。原來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調有序,體會得多好啊!

當然,這樣的課堂氛圍乍看之下是挺熱鬧的,可是孩子們真的理解和感受到了這種「美」以及背後的蘊意嗎?初為人師,教學之外的事佔據了我們大量時間,再加上「備學生」真的不容易把握,幾乎就是陷入瞎子摸象「想當然」的困境。

王教授批評指出:語文教師文本解讀的問題,是長時期的,大範圍的,集團性的。閱讀教學內容的改善要基於文本解讀,而文本解讀最主要的一點是自己用心去讀。要使教學內容對頭,必須有合適的文本解讀,而合適的文本解讀必須站在常態的閱讀狀態下,而不是拿著一套模式觀照每篇課文,用每篇課文去印證一套模式。

語文的文本承載著信息的豐富性。課文不應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悟,積極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文本解讀時多用心,力求從常態讀者的角度、從研究者的角度、更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文本。

作為語文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感謝王教授,讓我們開闊了視野和思路,找到文本解讀的方向,在每一次思考和感受中,有所悟,有所得。

相關焦點

  • 文本解讀的內涵及其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
    然而,在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並未引起一線教師的足夠重視。囿於高中英語教師文本解讀相關知識和策略的欠缺,加之教師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策略運用水平的差異,教師解讀文本和設計教學活動缺少層次性的問題普遍存在。
  • 【韓軍在線群】熊芳芳: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上)
    《教育家》雜誌2015年第2期「傳·名師」欄目以6個頁碼的篇幅對其進行人物專訪深度報導:《生命語文:種子的事業 》,本期的「道·課堂」欄目以8個頁碼的篇幅對其公開課進行展示:《作家、作品、小說與人生》,並於2015年第3期連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張鵬舉教授對其公開課的評課《一節如期而遇的好課》及其說課:《〈沒有名字的東西〉為什麼這樣上》。
  • 說語文 | 馬紅民:文本的教學解讀不能「跑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中,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能力直接影響閱讀和教學效果。文本解讀一定要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通過教師正確、精準解讀文本並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閱讀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閱讀素養。  但在實際教學中,文本解讀卻存在很多影響教學真實性、有效性的做法,導致課堂無效閱讀或效果不佳的情況。
  • 全國首個鯤鵬計算HCIA在線孵化營啟動
    2月24日上午9點,全國首個鯤鵬計算HCIA在線孵化營在成都正式啟動,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新經濟局鯤鵬項目負責人唐興中、華為數字政府業務部川藏區域總經理楊碧柳、四川大學軟體學院副院長洪玫、四川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副院長郭濤、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副院長羅福強、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院長袁繼敏
  • 銅川市教研室範莉讀餘映潮著作有感:做語文教學的有心人丨周末閱讀
    閱讀《餘映潮閱讀教學藝術五十講》是在七年前,為了參加陝西省教學能手大賽,提升自己的現場教學能力而為之。近日,我再次拜讀這本書,是基於個人工作角色的轉換,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研究水平而深入學習。閱讀同一本著作,懷著不一樣的目的,帶來不一般的收穫。
  • 第100期【華平專欄】以語文科的名義走進文本解讀學 ——語文科文本解讀學構建宣言
    該門學問,需要鎖定在語文科的範疇內,在本體論、方法論、實踐論三個領域展開,以文本解讀的專業性為專業訴求。該門學問是應用型理論體系,以解決語文科範疇內的文本解讀理論與實踐問題為目的。關鍵詞:語文科 文本解讀學 應用型理論體系你我都是「語文圈」裡的人。你我真在「語文圈」裡嗎?
  • 語文教師必備能力——文本解讀(1)
    而徐傑老師更是犀利的指出:一個語文教師文本解讀有多深,他就能走多遠!只相信專家的所謂「教參」只會千人一面,把課上「死」,把書讀「死」!這兩句話令我醍醐灌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道理我是懂的呀,怎麼面對「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我竟然只相信一個人的解讀呢?我自己的解讀呢?我有解讀文本的能力嗎?面對不同體裁的文本應該怎麼解讀?
  • 《孔乙己》文本解讀綜述與教學案例分析
    據統計分析,以上課例教學內容的實踐主要從如下兩個方面展開:第一,通過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走進文本,從不同角度選取教學內容,感受孔乙己命運變化,從而幫助學生達到理解小說主題的目的。這一類的教學案例在其中佔大多數。從對小說故事情節的梳理入手整體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明白孔乙己是一個好吃懶做、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卻也是內心善良的舊時代讀書人。
  • 學習文本解讀 體驗活動設計 —— 文本教學中落實義務教育課程目標的實踐教研
    本次大教研活動分為三個主題:1.搭建平臺---搭建研討平臺,助力教師成長;2.教學研討---解讀課例文本,體驗活動設計;3.理念引領---專家解讀文本,引領專業發展。在文本的處理中,引導學生多次接觸文本,從概括性問題到細節性問題的解決,梳理文本脈絡,通過思維導圖呈現文本的關鍵信息,幫助進行學生的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活動。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語言的表達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在語言的遷移和創新活動中,先說後寫,以讀促寫,卻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
  • 【鯤鵬在線】解決一個疑惑:文體分類---讀王榮生老師《閱讀教學教什麼》第一章「閱讀教學研究的新進展」有感
    阿德裡安•吉爾寫的這一套叢書,主要是結合寫作力、閱讀力、思考力這三方面來展開的,她針對閱讀力編了兩本書《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和《知識讀物的閱讀策略》,對文學作品和知識讀物的閱讀教學進行了研究和闡述。我在讀王榮生老師《閱讀教學教什麼》第一章「閱讀教學研究的新進展」的時候,發現王榮生老師也是特別注重文本體式。不同的文本體式,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或者說我們要從中學習的內容是有一些根本的不同的。
  • 曹剛:探索文本解讀的路徑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並掌握語言知識,理解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律,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提升其語言素養。掌握文本解讀路徑是提高文本解讀能力從而提升語言素養的基本路徑。文本解讀的路徑是指聚焦特定的閱讀目的而形成的解讀文本的思考過程及伴隨這個過程的思考方法。思考源於問題,伴隨著問題的不斷深入,思考不斷走向縱深。
  • 文本解讀的四個層次
    文本解讀的四個層次 (首發《中學語文》2014年3月)莊照崗(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廣東東莞 523808) 不可否認,文本解讀是有深淺的,但這個深淺指的並不是整個文本,而是文本的主題或思想,而對於整個文本,解讀是有層次的,語文教師只有在各個層次上解讀出符合語文性質和學情的內容,才能真正有效地呈現文本
  • 英語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案例分析
    教學設計是教師走進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教師對文本的認識、領悟及定位影響著閱讀課最終的效果。這堂課貌似在不斷地趕流程,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並未能沉浸於文本中。這種「導入→略讀→查讀→拓展」的公式化教學設計、教條化的教學活動直接影響了整堂閱讀課的效果。教師教得很疲憊,學生學得也未必輕鬆。
  • 如何正確解讀文本?——發掘文本內涵
    教師在上課前應對教材進行原汁原味地解說第一步是進行「本我閱讀」,教師以自己的認知結構、思維方式、生活閱歷,從結構、主旨到語言,仔仔細細地研讀課文,讀出文章的「好」來,也指出其不足;第二步是進行「換位閱讀」,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思維方式、生活閱歷去讀,洞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此來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與難點。
  • 《冬陽·童年·駱駝隊》文本解讀與教學構想
    《冬陽·童年·駱駝隊》文本解讀與教學構想
  • 文本的尊重與文本的超越——執教《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執教《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烏魯木齊市第53中學    王瓊    初中語文教材中,小說教學,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蘊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教學此課時,我以「變」作為切入點,尊重文本的同時,也努力超越文本固有解讀。    一、​情節的多變。    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吸引著讀者的眼球,初讀此篇小說,便被平鋪直敘之中的波瀾所吸引,所以在梳理小說情節的時候,我便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感受情節的多變。教學目標便設計為「多角度準確梳理小說的故事情節,體會小說曲折巧妙的構思,理解主題思想。」
  • 【溼地課堂】文本教學內容應儘量單純
    一個文本作為教學資源時,它的教學價值是多元的。一節課上,應選擇什麼教學內容來體現教學價值,參考依據是《課標》及學生的認知層級和能力水平。《父母的心》是一個可以在不同學段都能使用的教學資源,其教學內容也因學段實情的不同而迥異,對「教什麼」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怎麼教」才能最有效。本課例,在「教什麼」的方面所做的選擇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 語文教師必備能力——文本解讀(2)
    01徐傑老師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談,即文本解讀存在的問題、文本解讀的原則、文本解讀的方法。文本解讀存在哪些問題?一、淺讀,二、偏讀,三、反讀。淺讀,就是教師自以為很熟悉的課文,研讀時往往淺嘗輒止,不能突破曾經有過的閱讀體驗和認識。
  • 文本解讀讓教材更「豐滿」
    教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憑藉。語文教材,一個學期二三十篇課文,薄薄的一本書。如果僅僅就教材教教材,學生所得必然甚少。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可見,教材只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加強語文素養的一個範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依託這個「例子」想開去。
  • 《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薦讀|提高文本解讀能力,用「細讀」刺激思考
    其實它們何嘗離開了文本解讀,文本解讀又何可繞開這些問題而展現自身在教學中的價值?不過受風氣裹挾,不及細細思索罷了。這裡特別把文本解讀作為語文課的重要任務組成加以強調。語文課實際上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單方面地否認語文知識體系(理論)的重要性,和忽略文本理解,都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