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綠眼鏡」,做個有心人
----讀《文本的教學解讀及其要領》有感
福建省福清市文光學校小學部 郭靖霓
繼續艱難而又認真地啃著第二章《文本的教學解讀及其要領》,正文之前有個「熱身活動」,其中有兩個問題:1.你在文本解讀方面最大的困難是什麼?2.在備課時,你會藉助哪些參考資料?毫無懸念的,作為新手的我,備課總是先以教參為主,依次在課本上寫滿應該注意的點,對於教學過程總熱衷於搜索各大名師的案例,然後借鑑整合成一篇貌似有自己風格的教學設計。而在文本解讀方面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時間和自信心,王教授說的「文本解讀的三種身份」,我可能只停留在「作為讀者」的最基礎階段。
記得當時上的是四年級《搭石》這篇課文,搜索到王玲湘老師的課堂實錄,就迫不及待地生搬硬套: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1.你們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這幅畫面的美呢?(協調有序)
2.怎樣的動作叫做協調有序呢?
3.這樣吧,讓我們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咱們合作著讀一讀。(現在你們走的是什麼?走不好,就要掉進水裡,有沒有信心?)(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多麼美的句子呀!
沒有人踩腳,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在指揮吧?(不是)
其實又沒有人指揮,那麼默契,那麼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調有序。原來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調有序,體會得多好啊!
當然,這樣的課堂氛圍乍看之下是挺熱鬧的,可是孩子們真的理解和感受到了這種「美」以及背後的蘊意嗎?初為人師,教學之外的事佔據了我們大量時間,再加上「備學生」真的不容易把握,幾乎就是陷入瞎子摸象「想當然」的困境。
王教授批評指出:語文教師文本解讀的問題,是長時期的,大範圍的,集團性的。閱讀教學內容的改善要基於文本解讀,而文本解讀最主要的一點是自己用心去讀。要使教學內容對頭,必須有合適的文本解讀,而合適的文本解讀必須站在常態的閱讀狀態下,而不是拿著一套模式觀照每篇課文,用每篇課文去印證一套模式。
語文的文本承載著信息的豐富性。課文不應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悟,積極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文本解讀時多用心,力求從常態讀者的角度、從研究者的角度、更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文本。
作為語文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感謝王教授,讓我們開闊了視野和思路,找到文本解讀的方向,在每一次思考和感受中,有所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