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歲孩子經常會問的關於死亡的問題,終於找到最好的答案了!

2020-12-16 寶寶知道

孩子在特定年齡段,會問很多關於死亡的問題,這些問題常常讓父母不知道如何應對才好。本文作者結合自己和兒子溝通的親身經歷,給出了非常值得借鑑的答案。

早晨打開朋友圈,看見一個媽媽正在慌張求助:「孩子養的金魚死了一條,寶寶最愛這幾條小魚了,怎麼辦?」

小朋友天然喜歡各種小動物,小雞、小鴨、小兔子、貓貓狗狗是很多孩子的好朋友,可是很多寶爸寶媽不敢讓孩子養,因為害怕一旦養死了沒法跟孩子解釋。

「死亡」也是不容易向孩子解釋的問題之一,因為就算是我們很多成年人也沒有辦法驅逐對死亡的恐懼感,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本能地粉飾太平——「它被小仙女邀請去做客啦!」有些小朋友可能玩玩別的就忘了,但更多的小孩會追著問:「它什麼時候回來呀?」雖然謊言是善意的,但謊言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一個謊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謊言來支撐,你說小魚去做客,那它就應該回來呀,為此你需要重新買條魚,還得跟原來那條一樣,搞不好還會被細心的孩子發現不一樣,這個過程家長會筋疲力盡,孩子還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所以,面對這個問題才是更好的選擇。

那怎麼來向孩子解釋呢?

心理學上常常強調「儀式感」的重要性,它為讓我們的生活賦予意義,增加確定感。對於死了的寵物,我們也不妨帶著孩子舉行一個告別儀式:在小公園的樹底下和孩子一起挖個坑,把小寵物埋了,告訴孩子:「小魚會在這裡安息。如果你想念小魚,可以來這裡和它說話,雖然你看不到它,可是你的話它都可以聽到。」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允許孩子有悲傷的情緒釋放,因為這樣的釋放是良性的,同時可以告訴孩子,活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死亡是生命長久的休息。因為有死亡,所以去我們更要珍惜生命,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小動物的。

在我孩子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剛好希爾頓酒店在建,每天我們去幼兒園的路上都要經過那個工地,有一段時間,孩子每天問我:「媽媽,要是大樓倒了會怎樣?」

開始我跟他講「不會啦!」可是第二天他還問同樣的問題,後來我就順著他的思路「會有很多很多的瓦礫,還有塵土」,但他還是問,忽然有一天,我仿佛頓悟了一樣反問他:「你說會怎樣?」孩子說:「會不會砸了我們家?我們會不會死?」我問:「你很擔心這個問題嗎?」孩子點點頭。

很多小朋友在四五歲的時候都會問到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會死呢?」這是孩子思維發展的正常規律,他開始思考一些有關生命的命題,所以我們常常說孩子是天然的哲學家。

孩子用「天堂說」作為答案給他,有安慰的作用,但對他這種較真兒的小孩,雖然無力反駁,但顯然內心沒有真正解脫於此問題,「既然我們還可以在天堂見面,那為什麼一定要死呢?」對呀,為什麼?我也說不清。

為了給孩子一個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答案,我滿世界找,找到一本書叫《國王與死神》。來自倫勃朗和梵谷故鄉的圖畫書。

在書裡,國王問了和兒子一樣的問題:

「到底什麼是死?」,

「我為什麼一想到他就這麼害怕?」

「我為什麼會這麼害怕他來找我呢?」

為此,國王召集起他的大臣,共同商討對付死神的辦法。

終於,他們抓住死神並擺脫了他的威脅。

然而,幾百年過去了,死亡的消失並沒有帶給人們期待中的福音,他們發現他們怎麼也不死——

從高處摔下來也不死,

開槍也打不死人,

生病也不死……

自己所得到的只是一個擁擠、無聊的世界,而對於不用珍惜也不會失去的生命也充滿了倦怠。

於是,人們重新召回了死神;所有活了很久很久的人都欣然跟隨著國王,「一個一個快樂地死去」。

這本書還有一個好玩兒的地方在於死神——他是一個很憂鬱也很柔弱的長耳朵兔子,形象上讓人想要抱抱,暖他。

一段時間裡,兒子反覆聽了很多遍這個故事,然後沒再問過這個問題,在這個層面上,他滿足了。

但是沒多久,問題又來了,有一天晚上,完全沒緣由地,孩子忽然大哭,問他怎麼了?他說:「媽媽,我現在不想死,也不想讓你死!」

聽到孩子這麼說,大多數媽媽心裡都會難過一大下吧!這個問題,別說孩子,我們又怎樣?有時候,我覺得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他們會由衷地相信人死了之後會上天堂或者六道輪迴什麼的,而我們從小的唯物主義教育讓我從內心深入覺得,死了就是死了,沒有了。所以真的深想想的時候,自己都難免「怕死怕得要死」,就算是你坦蕩到「生有何歡,死亦何懼?」可是有怎麼跟孩子解釋呢?

我自己仍然選擇面對。

我抱抱孩子:「是的,我們都會死去,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是因為人們漸漸衰老了,實在太累了,最後就像國王一樣希望長久地休息,那個時候死亡才會來,所以只要你還有力氣,願意活著,就不會死。」

孩子放心了許多,「你會比我先死嗎?」

「你放心吧,那時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那個時候你已經長大了,不會再害怕離開爸爸媽媽了,你也會有你的小寶寶需要你照顧。現在,媽媽還想跟你一起玩遊戲,陪你長大呢!」

孩子對這個答案很滿意。

其實,在死亡這個問題上,教育孩子正確地面對他,也就是在告訴孩子如何面對人生。

周末去爺爺奶奶家,聽到孩子告訴爺爺:「我們都會死的,你會比我先死,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本文轉載於網絡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兒童心理分析:你的孩子會突然問你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嗎?
    這不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事情,孩子在成長時期(特別是冠狀病毒讓更多的孩子)可能會向父母詢問關於死亡和孤獨等棘手的話題。以下是專家們給出的最好的解決方法。孩子們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很難回答。當孩子提出令人不適的問題或似乎沒有答案的問題時,成年人往往會用解釋來回應,試圖解決問題,至少是暫時解決。試圖安慰一個對這個世界感到困惑的孩子是很自然的。但簡單的解釋可能不是孩子們需要或想要的,尤其是冠狀病毒大流行顛覆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有時候,孩子們只是想談談他們的問題和想法。
  • 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上天堂?| 你是如何做死亡教育的?
    上午十點,伴著鳴笛聲,我們一家五口站在電視機旁,低頭默哀。奔奔全程很鎮定,讓我想起他三歲多時,有段時間根本不能聽到死亡或上天堂的字眼,一聽到就會大哭不止,那段時間專門研究了怎麼跟孩子解釋死亡。這兩天也陸續有朋友私信我們:詢問清明當前,疫情當前,如何讓孩子理解死亡?有沒有相關繪本推薦?
  • 「媽媽,你會死嗎?」當孩子提及死亡問題時,我這樣給孩子解釋
    他又問我「牙牙死後去了哪裡?」我遲疑了很久,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跟他解釋,後來只能用植物落葉歸根的道理跟他解釋,他後來又問了我一句:「媽媽,你也會死嗎?」其實當他問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是很震驚的,從來沒想過我的孩子會跟我提問關於生死的問題,我跟他說「是的,任何人最後終會死去,媽媽也不例外」兒子聽完眼淚忽的一下就流了下來,說不要媽媽死,要媽媽一直活著。
  • 孩子:為什麼我每次問你一個小問題,你都會給我那麼長的答案?
    父母回答孩子的問題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知道答案的問題,交流時要簡短和就事論事;不知道答案的問題,要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並提供尋找答案的方法;孩子問完一個問題,卻不期待答案就接著問下一個問題孩子的問題無非涉及智力、道德和生活等方面,一般來說,父母多多少少都會知道一些。對孩子的問題,父母知道答案時,不僅要簡短,還要就是論事。事不過三,「短」就是三句話解釋不了的問題,都可以歸為父母不知道答案的問題。
  • 當孩子問我「什麼是死亡」,我決定告訴他真相
    20200611 我的育兒日記沒有等來孩子們問「我是從哪來的?」卻等來了五歲的小外甥問:「姨姨,什麼是死了?為什麼媽媽不讓我說『死』。」小外甥最近總在說:「熱死了」、「愛死你」、「你去死」……等等可以帶上「死」字的短語。在姐姐幾次禁止,又含糊敷衍之下,小外甥跑來問我。
  • 你問我答 | 相信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孩子的成長總是會磕磕絆絆,當我們遇到疑惑不解的時候,聞是教育陪著家長們一起成長,特意安排了一個月一次的互動答疑,由有著20年新教育實踐經驗的王瑞君老師為家長們答疑解惑,幫助大家找到各自的答案。你可以陪著孩子一起來循序漸進地處理這個問題,剛開始由你來解決,然後你陪著孩子一起解決,最後孩子會有力量自己去面對,需要多嘗試一段時間才行。
  •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疫情來臨,怎樣跟孩子談論生命和死亡?
    來勢洶洶的疫情奪走了一些人的生命,孩子在聽到這樣的新聞後,可能會對死亡產生好奇和恐懼,不少孩子也會問出這類令人棘手的問題:媽媽,人為什麼會死?媽媽,我會死嗎?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情,比家長想像得都要早,大約在四五歲。特別是如果家裡有親人去世,或者孩子看到過小動物的死亡,他會更直接地感受到死亡的存在,並因此會產生很多的焦慮和困惑。耐心和尊重的態度非常重要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一般包括:死是怎麼一回事兒?
  • 5歲之前,父母經常問孩子這3個問題,有助於培養孩子數學思維
    著名的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曾提出:「2-6歲是數學敏感期,在5歲左右,是孩子掌握數學概念,抽象運算、綜合數學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5歲是最好的時機。父母一定要在孩子5歲的時候,培養出孩子的數學思維。
  • 孩子問什麼是死亡,作為家長你該怎麼回答?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後來朋友擔心孩子會受到剛才的視覺衝擊的影響,所以就一直在講別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結果卻發現孩子在去遊樂園的路上都一直在詢問朋友關於剛才那場車禍的事情,一直在詢問關於死亡的問題。在問著我是不是有一天也會這樣突然的死去,我們是不是之後也會遇到這樣的車禍,到後面甚至哭著說:「媽媽,我不想死」。
  • 孩子5歲之前,父母經常問這6個問題,有助於激活「數學腦」
    5歲的孩子是天生的數學家哈佛大學藝術和科學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伊莉莎白·斯派克,曾對16名學齡前的孩子進行測試研究,得出結論:5歲孩子雖然沒有基本的數學概念,直接就明白大小排列關係,所以說5歲的孩子是天生的數學家。著名的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曾提出:「2-6歲是數學敏感期,在5歲左右,是孩子掌握數學概念,抽象運算、綜合數學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
  • 「爸爸媽媽會死嗎?」用10本繪本,來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
    這段時間,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孩子的一個又一個提問:「人為什麼會死?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我會死嗎?」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你會不會慌張地脫口而出:「別亂說,我們都很健康,不會的。」我們之所以給不了孩子想要的答案,或許是因為自己也不知道「生」的另一面是怎樣的世界;或許是給未經世事的孩子解說死亡真的是個技術活;又或許是不希望談到這個中國人向來忌諱的話題…… 那麼,繪本也許可以給我們引一條路,在溫情的畫面、娓娓的敘述、安定的感覺中,去揭開生命另一極的面紗,學習平凡而真誠地面對它、與它相處。
  • 家長經常問孩子這4個問題,會啟發其數學思維,越問孩子越聰明
    很多孩子都會從1數到10,家長們會因此而沾沾自喜,覺得孩子已經掌握了數字概念。其實只會數數字並不等於了解數字,因為孩子根本不明白數字符號究竟代表什麼。如果讓孩子數一數路邊的樹有幾棵,數一數屋裡有幾個人,孩子數得顛三倒四,其實是孩子沒有理解數字,缺乏數感的表現。
  • 11歲哥哥牽手9歲妹妹跳樓:中國全民最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02死亡教育,永遠不早最近,看到很多關於死亡的新聞,讓人痛心不已。3月3日,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個五年級的男生,因當天早晨家長訓斥其上網課不積極,一氣之下便從樓上跳下輕生。3月30日,山西晉城某中學15歲花季少女小範,因聽網課時間不夠,她被班主任三次移出網課群,因情緒低落,她在31日凌晨0時那天從16樓樓頂墜下死亡.4月3日,河北邯鄲市一位11歲哥哥牽著9歲妹妹的手,從家中4樓樓頂跳下。
  • 五歲寶寶深夜和媽媽談「死亡」:孩子怕「死」,媽媽該怎麼應對?
    我家大寶五歲半了,一向作息規律,有天晚上卻一直翻來覆去睡不著。我問他怎麼了,他說想喝水,想尿尿。然後就起床上廁所,喝了兩口溫水,又重新開始睡。但是,他好像還是睡不著,我摸了他一下,小傢伙抱著被子出了一身冷汗。我趕緊問他怎麼回事,今天是不是有心事啊。這時他吞吞吐吐地和我說:「媽媽,你能和我說下死嗎?」我頓時有點懵,小小年紀怎麼突然想到了死。
  • 該不該向孩子解釋死亡?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關於死亡、分離此類嚴肅的話題,父母該如何向孩子解釋呢?@ LX半世晨曉:「女兒7歲時看尋夢環遊記,那個時候她覺得死亡之後會去另一個地方繼續生活,就像米格的祖先一樣,儘量年孩子她爺爺奶奶相繼去世,女兒有時會常常看天上的星星,他說是爺爺奶奶再看她呢。」
  • 關於孩子問的「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如何回應
    三歲多的孩子問: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一個她?這應該怎麼回答。讓我想到很多孩子問的「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相信很多家長一下子懵掉了。我總結了這一類問題的最流暢的應對方式。「你覺得呢?」這個問句接這一類問題百試不爽。
  • 孩子看書時老愛提問怎麼辦?爸媽學會這三個技巧,孩子越問越會讀
    所以父母自己,需要多學習一些有效提問的技巧,以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在我看來,有幾個技巧特別重要:一是,提問要儘量具體,提問時要把相關背景描述清楚。比如,經常有父母問我,「三歲孩子,脾氣很大怎麼辦?」這樣的問題,就太大、太空洞,缺乏具體描述,根本就沒法回答。
  • 這位科學家父親說:孩子問「為什麼」,不一定是為正確答案
    為人父母,大概都有過被孩子「打破砂鍋」問得「走投無路」的時候。身為「80後」科學家父親,浙江大學生物學教授王立銘怎麼應對女兒的「十萬個為什麼」?接受外灘君專訪時,他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孩子提問題,不一定是為了區分正確和不正確的答案;如何為一個問題找到合乎邏輯的答案,才是重要的技能。
  • 10歲女孩墜樓,11歲男孩廚房縊亡:慘劇背後,是死亡教育的缺位
    6月4日,在江蘇常州金壇河濱小學,正在上五年級的繆可馨,因作文不合老師觀點,被批評缺乏「正能量」。在上了兩節作文課後,她走出教室爬上欄杆,從四樓墜落,結束了年僅10歲的生命。《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
  • 「死亡是什麼?」如果孩子這麼問你,你會怎麼回答?
    我想問一問大家是否和我一樣,最悲苦的事莫過於至親之人的離去?至少於我而言是。我也問過很多朋友,他們甚至想都不敢去想,如果哪一天,自己最親愛的人永遠地走了,哪怕是自己養的寵物去世,也會悲傷不已。我堂哥去世已經六年了,我花了至少三年走出那段灰色痛苦的記憶。在這件事發生之前,我總覺得死亡離我很遙遠,就仿佛三歲的孩子覺得高考很遙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