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7 04:25:02 來源:大公報
圖:浸大與中大合作開展中藥複方「麻子仁丸」治療實證便秘的進階臨床研究。浸大中醫藥學院卞兆祥(左)與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胡志遠\本報記者彩雯攝
香港浸會大學與中文大學獲食衛局資助第三期研究經費101萬港幣,延續對中藥複方「麻子仁丸」在治療實證便秘的療效研究。該研究第二期已證實複方療效較安慰劑高出一成五至兩成。浸大中醫藥學院教授卞兆祥表示:「未來將進一步研究『麻子仁丸』與西藥及安慰劑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希望研究有助中藥標準化和國際化。」\本報記者 彩雯 該項為期四年半的臨床研究,利用中藥複方「麻子仁丸」和安慰劑對120位便秘患者,進行分組治療。結果顯示「麻子仁丸」與安慰劑效用分別為43.3%和8.3%,且前者沒有明顯副作用。「病人在長時服用『麻子仁丸』後,可能出現輕微腹痛,但在正常人可忍受範圍內。」 停藥後仍產生效果 浸大中醫藥學院卞兆祥教授表示,研究還發現「麻子仁丸」在停藥後,對患者仍能產生持續性的效果:「停藥後八個星期的跟訪顯示,複方在這八個星期內對患者仍然有效。」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胡志遠教授補充,西藥通常是立竿見影,但停藥後同樣是「打回原形」。 據介紹,全球約兩成七的人士有便秘問題,香港2005年的調查顯示,約一成四受訪市民出現便秘問題。「現時並沒有確鑿證據說明大腸癌或者宿便毒素如何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但便秘對生活質素的影響不容忽視,有調查顯示,便秘對生活質素的影響就相當於心臟病對生活質素的影響。」胡教授解釋,現在對便秘的西醫治療主要有腸動力藥、潤滑劑、滲透性瀉藥,但均有不同程度的頭痛、腹脹、腹瀉、對腎臟壓力大等等副作用。「現在出現的新藥主要利用血清素及增加水分的方法,其安全性尚未確定,價格也相對偏高。」 多數患者屬實證 中藥複方「麻子仁丸」最早記載於漢代《傷寒雜病論》,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成分由火麻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和杏仁組成。不同於西醫將便秘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中醫將便秘的病機分為腸道積熱的實證、氣血不足的虛證以及虛實夾雜引起的便秘三種,多數便秘患者屬於實證患者。「麻子仁丸」主要針對實證便秘。「對照安慰劑,複方成效顯著的原因可能在於其對症,同時對個體體質有改善作用。但複方相較西藥是否有效、有多大成效尚無確切的臨床研究數據,所以第三期的研究將引入傳統西藥作對照。」 該研究成果已於2011年發表於美國權威腸胃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研究團隊正招募291位年齡介乎18-65歲的便秘實證病患者,參與為期18周臨床試驗,免藥物及檢測費。有意參加者可致電34112051,或電郵至rct_fgd@hkbu.edu.hk。 |
關鍵字:
責任編輯: 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