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結束諮詢之後依舊保持「諮詢狀態」的人,但是多少在日常生活中會帶點職業病,比如越來越頻繁的感受到身邊多數朋友其實都正被「焦慮」影響著。就比如一臉愁容,來去匆匆的行人越來越多、騎摩託的時候嫌棄開車的,開車的時候咒罵騎摩託的、講話總是會帶點不耐煩的語氣,而對方一聽到「不耐煩」便會大發雷霆……
當然了,這裡提到的「焦慮」,並不是單指焦慮症,同時也包括了「我們越來越容易有焦慮情緒」。
雖然在這裡確實不知道兩者各佔多少份額,但也不能因為「有焦慮情緒很正常,畢竟那是正常情緒的一種」而完全忽略了它,畢竟它是焦慮症誕生的重要基礎之一。
而這時候可能你會比較好奇「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了,尤其是在生活越來越好的時候」,並且可能會一瞬間就想到「競爭太激烈」、「生活壓力太大」等原因。
我同樣也覺得這些因素在「生活越來越好,人卻越來越容易焦慮」這個現象中佔有一定的位置,但只看到這些其實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太多建設性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再稍微深入探討探討的。
畢竟,無論怎麼說,「焦慮情緒」是誰都有的,如果這個狀況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那也就代表著每個人發生「焦慮症」的可能都在持續增加。而我想你並不希望出現這樣的狀況。
「我擔心自己通不過面試」、「我害怕自己會得重病」、「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表白成功」、「我不確定坐車會不會出事」……這些想法的背後都有焦慮的影子,而如果我們稍微細心點的話,會發現這些想法分別對應了「希望期待變成現實」、「自己的健康」、「自己看重的東西」、「自己的生命」,而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東西;
同時呢,如果不能變成現實,自己的計劃可能就會被打亂、自己可能就需要承擔失望與損失、自己可能就需要陷入「自我否定」中;
如果自己的健康出問題,那自己可能需要背負沉重的醫療費用、可能會進入「沒有希望」的未來、可能會生活的非常辛苦;
如果失去了重要的東西,那自己可能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可能會重新回到茫然中、可能就會繼續與孤獨作伴;
如果生命受到威脅,那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結果,我想每位朋友都能想像得到。
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四個方面,其實多多少少都在指向「生存」與「不安」。
「計劃被打亂也算嗎?」
沒錯,即便是計劃被打亂、承擔失望與重回孤獨,也都與「這會讓我活的很辛苦」、「這會影響我的生存」有直接關聯。
所以,我們其實可以說,帶來焦慮的均是生存、與生存相關的問題。
當然,這其實並不難理解,畢竟作為我們來說,最核心的本能與目的就是「生存」,以及在此之上的「活好」。
而說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會更疑惑了。
「既然目的是『生存』與『活好』,那現在的生活質量,難道不能算是『活好』嗎,那不更解釋不通了嗎?」
還請不要著急。
「生存」並不單單指「我們生存的環境如何」、「我們的生活質量如何」,它更偏向於「是否有生存能力」。或者說的再直白點就是:「你是否能獨自在原始叢林裡生存下去」。
在曾經與天鬥、與猛獸鬥的時候,我們只有具備了「可以在與它們的爭鬥中佔據一些優勢」的能力,才能得以「倖存」。而這份能力,無不是在與天地和猛獸的搏鬥中、平時的鍛鍊中積累起來的。
而就現在大部分朋友的成長曆程來說,我們除了收穫一定的學習經驗、收集素材的技巧(搜索)與應試鍛鍊外,似乎只顧著追逐自己想要的、只顧著提高成績,而並沒有真正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打磨、做一些心理層面的建設和提高。所以,才會出現由學校進入社會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的狀況。
當然,按照現在社會發展的一般歷程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只是,這也確實變相的揭示了「我們都缺乏生存能力」這一事實。
而「不安」,是與生俱來的。它存在的目的,就是通過「不安」讓我們有「改善當下狀況」的動力。如果生活保持一片靜好,「不安」自然不會叨擾我們,可當我們慢慢的接觸到社會與生活真實、現實的一面,卻發現自己實在沒有多少「生存能力」時,不安與焦慮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出現。
而我覺得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點,或者這一點應該稱之為「生活質量變好的負面影響」吧。
在之前的歲月裡,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物質、物資都相對貧乏的時代,無論做什麼都只有非常少的選項供我們選擇。現在生活確實變好了,單單去個超市就至少需要逛個半個小時,遇見想買的東西,還得對比個十幾分鐘。
這樣的轉變當然是好事兒,但是這樣的改變,也使我們陷入了略顯膨脹的「自我效能感」中。
當然了,這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在之前物質非常匱乏,我們沒有多少選擇權,所以內心的期待也不過是一頓白面饃、一次好收成,現在基本啥都有了,自然有了一個相對高的起點,這個起點讓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獲得比『現在擁有』更好的東西」,因此,就覺得生活應該更好、自己的生活質量應該更好、自己擁有的東西應該更好。
但問題是,自己出生便擁有的這些東西跟自己半毛錢關係都沒有,而陷入這種高期待中的我們,卻又僅僅只是保持著「會考試」的程度,那如何能夠擁有「更好」的東西呢。
這時候,得不到「更好」與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自然會帶來越來越多的焦慮。
生活變好、生活環境變好,這並不代表我們就會不焦慮了。因為焦慮再怎麼說,都是我們對外界的一種解讀、一種感受,它僅與「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我們自己怎麼看」有密切的關係,與外界沒有太多的牽連。
當然了,外界也並不是不重要,因為外界的穩定也確實會為我們提供相對安逸的成長環境。只是這個時候,究竟是安逸讓人成長更快,還是惡劣讓人成長更快,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而對我來說,我覺得在安逸的時候,確實需要「給自己找些小挫折」,來讓自己能快些成長。
不過怎麼選擇,是由每個人自己來決定的。在這裡我只是分享一下關於「生活變好,人卻越來越焦慮」這個問題的看法,只是想要傳遞出「人需要鍛鍊自身生存能力」、「別因為生活本身已經挺好,而陷入盲目的自我膨脹中」、「要明白無論生活多好,自己的人生還是要從零開始由自己搭建」、「單純的填補自身『安全感』的匱乏,只是解決一半問題,另一半是自己是否有相應的能力」等參考信息。
這時候可能你會好奇,所謂的「生存能力」又具體包括了什麼呢?
如果你不介意的話,多問問自己「擁有什麼會讓自己活得更輕鬆」這個問題,就能收穫諸如:情緒平穩、人格獨立、一定的文筆(表達能力)這樣的答案。
不過,在這裡需要先恭喜你,因為你收穫的答案,可能雖然有一些瑕疵,但那至少是屬於自己的。而「屬於自己」所帶來的踏實與擁有,可以輕易的緩解內心的不安。
當然了,有了答案,也請根據答案開始實踐。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