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明明生活一直在變好,可為何焦慮的人卻越來越多?

2020-09-17 老友手札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結束諮詢之後依舊保持「諮詢狀態」的人,但是多少在日常生活中會帶點職業病,比如越來越頻繁的感受到身邊多數朋友其實都正被「焦慮」影響著。就比如一臉愁容,來去匆匆的行人越來越多、騎摩託的時候嫌棄開車的,開車的時候咒罵騎摩託的、講話總是會帶點不耐煩的語氣,而對方一聽到「不耐煩」便會大發雷霆……

當然了,這裡提到的「焦慮」,並不是單指焦慮症,同時也包括了「我們越來越容易有焦慮情緒」。

雖然在這裡確實不知道兩者各佔多少份額,但也不能因為「有焦慮情緒很正常,畢竟那是正常情緒的一種」而完全忽略了它,畢竟它是焦慮症誕生的重要基礎之一。

而這時候可能你會比較好奇「為什麼我們越來越焦慮了,尤其是在生活越來越好的時候」,並且可能會一瞬間就想到「競爭太激烈」、「生活壓力太大」等原因。

我同樣也覺得這些因素在「生活越來越好,人卻越來越容易焦慮」這個現象中佔有一定的位置,但只看到這些其實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太多建設性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再稍微深入探討探討的。

畢竟,無論怎麼說,「焦慮情緒」是誰都有的,如果這個狀況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那也就代表著每個人發生「焦慮症」的可能都在持續增加。而我想你並不希望出現這樣的狀況。

「我擔心自己通不過面試」、「我害怕自己會得重病」、「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表白成功」、「我不確定坐車會不會出事」……這些想法的背後都有焦慮的影子,而如果我們稍微細心點的話,會發現這些想法分別對應了「希望期待變成現實」、「自己的健康」、「自己看重的東西」、「自己的生命」,而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東西;

同時呢,如果不能變成現實,自己的計劃可能就會被打亂、自己可能就需要承擔失望與損失、自己可能就需要陷入「自我否定」中;

如果自己的健康出問題,那自己可能需要背負沉重的醫療費用、可能會進入「沒有希望」的未來、可能會生活的非常辛苦;

如果失去了重要的東西,那自己可能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可能會重新回到茫然中、可能就會繼續與孤獨作伴;

如果生命受到威脅,那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結果,我想每位朋友都能想像得到。

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四個方面,其實多多少少都在指向「生存」與「不安」。

「計劃被打亂也算嗎?」

沒錯,即便是計劃被打亂、承擔失望與重回孤獨,也都與「這會讓我活的很辛苦」、「這會影響我的生存」有直接關聯。

所以,我們其實可以說,帶來焦慮的均是生存、與生存相關的問題。

當然,這其實並不難理解,畢竟作為我們來說,最核心的本能與目的就是「生存」,以及在此之上的「活好」。

而說到這裡,可能有些朋友會更疑惑了。

「既然目的是『生存』與『活好』,那現在的生活質量,難道不能算是『活好』嗎,那不更解釋不通了嗎?」

還請不要著急。

「生存」並不單單指「我們生存的環境如何」、「我們的生活質量如何」,它更偏向於「是否有生存能力」。或者說的再直白點就是:「你是否能獨自在原始叢林裡生存下去」。

在曾經與天鬥、與猛獸鬥的時候,我們只有具備了「可以在與它們的爭鬥中佔據一些優勢」的能力,才能得以「倖存」。而這份能力,無不是在與天地和猛獸的搏鬥中、平時的鍛鍊中積累起來的。

而就現在大部分朋友的成長曆程來說,我們除了收穫一定的學習經驗、收集素材的技巧(搜索)與應試鍛鍊外,似乎只顧著追逐自己想要的、只顧著提高成績,而並沒有真正經歷過一些事情的打磨、做一些心理層面的建設和提高。所以,才會出現由學校進入社會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的狀況。

當然,按照現在社會發展的一般歷程來說,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只是,這也確實變相的揭示了「我們都缺乏生存能力」這一事實。

而「不安」,是與生俱來的。它存在的目的,就是通過「不安」讓我們有「改善當下狀況」的動力。如果生活保持一片靜好,「不安」自然不會叨擾我們,可當我們慢慢的接觸到社會與生活真實、現實的一面,卻發現自己實在沒有多少「生存能力」時,不安與焦慮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出現。

而我覺得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點,或者這一點應該稱之為「生活質量變好的負面影響」吧。

在之前的歲月裡,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物質、物資都相對貧乏的時代,無論做什麼都只有非常少的選項供我們選擇。現在生活確實變好了,單單去個超市就至少需要逛個半個小時,遇見想買的東西,還得對比個十幾分鐘。

這樣的轉變當然是好事兒,但是這樣的改變,也使我們陷入了略顯膨脹的「自我效能感」中。

當然了,這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在之前物質非常匱乏,我們沒有多少選擇權,所以內心的期待也不過是一頓白面饃、一次好收成,現在基本啥都有了,自然有了一個相對高的起點,這個起點讓我們認為「自己可以獲得比『現在擁有』更好的東西」,因此,就覺得生活應該更好、自己的生活質量應該更好、自己擁有的東西應該更好。

但問題是,自己出生便擁有的這些東西跟自己半毛錢關係都沒有,而陷入這種高期待中的我們,卻又僅僅只是保持著「會考試」的程度,那如何能夠擁有「更好」的東西呢。

這時候,得不到「更好」與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自然會帶來越來越多的焦慮。

生活變好、生活環境變好,這並不代表我們就會不焦慮了。因為焦慮再怎麼說,都是我們對外界的一種解讀、一種感受,它僅與「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我們自己怎麼看」有密切的關係,與外界沒有太多的牽連。

當然了,外界也並不是不重要,因為外界的穩定也確實會為我們提供相對安逸的成長環境。只是這個時候,究竟是安逸讓人成長更快,還是惡劣讓人成長更快,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而對我來說,我覺得在安逸的時候,確實需要「給自己找些小挫折」,來讓自己能快些成長。

不過怎麼選擇,是由每個人自己來決定的。在這裡我只是分享一下關於「生活變好,人卻越來越焦慮」這個問題的看法,只是想要傳遞出「人需要鍛鍊自身生存能力」、「別因為生活本身已經挺好,而陷入盲目的自我膨脹中」、「要明白無論生活多好,自己的人生還是要從零開始由自己搭建」、「單純的填補自身『安全感』的匱乏,只是解決一半問題,另一半是自己是否有相應的能力」等參考信息。

這時候可能你會好奇,所謂的「生存能力」又具體包括了什麼呢?

如果你不介意的話,多問問自己「擁有什麼會讓自己活得更輕鬆」這個問題,就能收穫諸如:情緒平穩、人格獨立、一定的文筆(表達能力)這樣的答案。

不過,在這裡需要先恭喜你,因為你收穫的答案,可能雖然有一些瑕疵,但那至少是屬於自己的。而「屬於自己」所帶來的踏實與擁有,可以輕易的緩解內心的不安。

當然了,有了答案,也請根據答案開始實踐。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生活條件好了 可為何吃素的人卻越來越多?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人們缺肉寡油,生活艱苦,逢年過節能吃上肉,便是最幸福的事兒。但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回歸素食生活。作為一名國際知名的動作演員,李連杰曾說:「吃素讓我內心平靜,緩解焦慮。」他還多次表示:「我不依靠動物蛋白質,也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運動員。」劉德華不僅和妻子一起吃素,連女兒也是素寶寶。有報導稱,因為他請的月嫂不是素食者,所以他在女兒出生後,推掉所有商演活動來為了照顧家人,保持家人純淨素食的生活習慣。孫儷有初一、十五吃素的習慣,這是受他媽媽的影響。
  • 心理學丨春節將至,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期待過年了?
    於是,他們聊他們的,我偶爾插幾句話,一個多小時後,這次重聚就到了末尾。接著匆匆道別後,大家就各自重回自己的生活。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明明自己意識得到年底將至、各種與年底相關的事情自己也正在做,但為何提起、想起、說起這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時候,我的內心裡卻毫無波瀾,連期待都沒有很多。
  • 焦慮自評量表,焦慮症自測,免費焦慮症測試丨抑鬱自評量表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90後是看起來都是意氣風發,工作上一言不合就可以撂杆子不幹,去尋找詩與遠方;戀愛性格不合拍就分手,轉頭就投入新的懷抱。然而在看似瀟灑的背後,卻隱藏著實實在在的焦慮。前幾天大學室友晴子跟我吐槽,頭髮一掉一大把,髮際線越來越高,都想考慮去植髮了。
  • 周期性焦慮:明明很努力,為何依舊很焦慮?
    可危機來臨,為何依舊無法把握住契機?失控、迷茫、緊急情況處理無時不刻都在重複上演。投資小白,明明從牛市上升期開始接觸投資市場,一點一點試探,直到完全相信,才投下重金,結果賺錢的時候小打小鬧,而賠錢的時候,卻損失慘重。大家都說短視頻帶貨是風口,變現快,於是吭哧吭哧的攢錢報課學習模仿,結果卻無人問津。
  • 焦慮測試(專業版)焦慮症測試題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90後是看起來都是意氣風發,工作上一言不合就可以撂杆子不幹,去尋找詩與遠方;戀愛性格不合拍就分手,轉頭就投入新的懷抱。然而在看似瀟灑的背後,卻隱藏著實實在在的焦慮。前幾天大學室友晴子跟我吐槽,頭髮一掉一大把,髮際線越來越高,都想考慮去植髮了。我問其原因,她苦笑:焦慮,現在經常失眠,近兩個月都是沒有哪天是3點前睡的。
  • 補習班越來越多,父母越來越焦慮,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你不上的話,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對於家長們在補習班的問題上為何集體「搶跑」,瘋狂跟風,或許下面這段獨白表現的更為貼切。砸錢報班的行為下,是家長們對孩子前途日益加重的焦慮。控制型的父母會覺得,我對你要求嚴格點,是為你好,你會變成一個優秀的人。這種愛看起來無私,但其實只是出於對父母滿足自己願望的目的,本質上是對孩子的個體獨立性認知不足,也是源於自己內心的焦慮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強的人。
  • 心理學:有3種方法,可減輕你的焦慮
    據心理研究者董心潔透露的一項調研數據,96%的人都有焦慮情緒。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確實,出門遇上堵車,我們會焦慮;工作效率低的時候,我們會焦慮;輔導孩子時發現他各種拖延,我們會焦慮。顯然,焦慮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種常態。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說經常聽到「焦慮」這個詞,那到底什麼是焦慮呢?
  • 為何焦慮、抑鬱、自殺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原因就在於大人們太忙碌!
    不過,上班族的忙碌對於家庭的影響,可遠遠不止於孩子的安全問題。 我在《大西洋月刊》5月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講了一個在美國發生的值得擔憂的趨勢:那就是在美國青少年中,有重大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而且年齡越來越小。而這件事就和成年人的忙碌有一定關係。
  • 感冒明明好了,為何還一直咳嗽?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經歷過感冒這個問題,在感冒的時候通常會伴隨有頭疼、發燒、咳嗽等症狀,不過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問題。這是由於感冒時身體免疫力會出現下降,這個時候外界的細菌和病毒很容易進入到體內,當我們在說話呼吸時,它們就很容易從口進入。
  • 《繪畫心理學》:教你1分鐘測出內心隱藏的焦慮,快速擺脫困擾
    總之,生活雖平淡卻很幸福。然而,最近2個多月來,她一直焦慮不堪,甚至寢食難安,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些倦怠,這讓她非常難受。成為心理方面專職作家,她也非常喜歡,因為自己一直都想出版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而且作家時間更自由。
  • 無處安放焦慮的中國媽媽,開始死磕心理學著作了
    以前信息落後時,即使想要了解也無從找尋,書店裡關於心理學的書少之又少,大多是晦澀難懂的專業理論。網絡媒體的轟炸式宣傳也著實有效,如今的父母確實越來越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一發現他們有些許異常行為,就希望能從心理學角度尋找原因。
  • 《繪畫心理學》:簡單幾筆畫,讓你1分鐘看透內心深處秘密和焦慮
    然而,最近2個多月來,她一直焦慮不堪,甚至寢食難安,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些倦怠,這讓她非常難受。 成為心理方面專職作家,她也非常喜歡,因為自己一直都想出版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而且作家時間更自由。 是不是像極了我們每個人,在面對生活、工作、學習中的諸多選擇而拿不定主意時,最終把自己弄得焦慮煩躁、情緒失控?
  • 北大六院專家:焦慮、抑鬱、精神病的人越來越多了!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 黃悅勤以前說起「精神疾病」,大部分人還覺得這是很神秘、陌生的概念,和自己沒什麼關係。直到很多人發現家人、同事、朋友或自己有了精神問題,才意識到「抑鬱」「焦慮」等精神障礙離我們那麼近,且似乎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 為何強者越來越強?心理學「馬太效應」表明:孩子的潛能需被激活
    但是侄女的學習表現常常讓她惱火,嫂子和我說道:"這孩子,學習一點都不上心,語文背誦不會,數學計算題算錯,英語單詞默寫也不會,我也不要求她學得多好,但是怎麼門門功課都不優秀呢?別人家孩子都是全面優秀,我家孩子就是科科弱勢。"嫂子的話不免讓我有所思考,確實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優秀的人總是越來越優秀,而較為普通的人反而很容易走向越來越平庸的道路。這背後蘊藏著什麼道理呢?
  • 怎麼緩解焦慮與壓力?從心理學、哲學中,我總結了三個實用方法
    明明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物質越來越豐富了,為什麼大家仍然感覺生活壓力大?大概是社會發展太快,在精神上引發的不安與焦慮。 這幾年來,好像壓力與焦慮無處不在,小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初中生的輔導班越來越多,高中生得面臨高考壓力,大學畢業又得面臨找工作的壓力,工作幾年後是買房結婚的壓力,接著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壓力…… 可以說人這一生都得面臨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的各種各樣的壓力,特別是同齡人的壓力,混得沒有別人好,就很容易產生對比,引發焦慮。
  • 心理學:為什麼90後患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了?
    可能很多人都對這樣一個現象感到納悶。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中,抑鬱的人越來越多了。尤其是現在的90後,也成了抑鬱症的高發群體。對於很多長輩來說,抑鬱症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疾病,在他們那個年代,這種疾病相對來說是很罕見的。
  • 患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到底什麼樣的人容易患抑鬱症?要多加注意
    過去大家總認為抑鬱症就是不高興、是矯情,是閒出來,但近年來,由於患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它的了解也在逐漸加深,我們逐漸意識到這是種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完美主義者,凡事都追求完美的人,也是較為容易出現抑鬱的。凡事都要求完美,所承受的壓力會變大,而且凡事不可能盡善盡美,一旦不完美,內心就會變得急躁緊張,負面情緒就會變多,這樣情緒容易崩潰,更容易出現抑鬱。敏感的人,出現抑鬱的機率會比較大。
  • 心理學分析:為何你明明想變得更好,卻總也改變不了糟糕的現狀?
    可,為什麼現實裡,還是有那麼多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感覺人生迷茫,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明明知道努力很重要,可我們就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定下的目標呢?這一切,皆是因為我們渴望改變,卻不懂得如何才能做到「改變」。上一篇文章,我詳細介紹了一個人無法輕易改變現狀的原因, 這篇文章作為續篇,繼續和你探討關於如何達到「改變」的具體方法。
  • 為何保安越來越難招,明明挺輕鬆,卻很多人都不願意幹?
    為何保安越來越難招,明明挺輕鬆,卻很多人都不願意幹?提起保安,大家都很熟悉了,因為不管是我們所住的小區,還是上班的地方,都會有保安,我們每天都會見到。按說保安的工資也不算特別低,但是為什麼明明挺輕鬆,卻很多人都不願意幹呢?據小編以及網友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一是保安的工資雖說馬馬虎虎過得去,但是提升空間不大。因為不可能有人通過做保安,把工資做到多高的。你做的就是這個性質的工作,平常來說,不需要保安做太多的事情,因此給公司帶來的利益也就不大。
  • 再婚老人被離婚有苦難言,操縱心理學:為何被人得寸進尺的總是你
    老實巴交的鐘林濤,有經驗,有技術,他掙得工資比一般年輕人都要高得多,沒有多久,他就在妻子的明說暗示下,為繼子買了房。這麼多年,他的工資都是全部交給妻子保管。他們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著,鍾林濤好像也忘了和前妻生的孩子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