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作家凱薩琳·阿佩爾(Kathrgn Apel)的《大藍鯨》(Big Blue Whale, 2008)。
詹冰《水牛圖》。
詩句組成的羊,出自9世紀歐洲古書《阿拉蒂亞》。
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er)的《天鵝與陰影》(1969)。
美國詩人Mary Ellen Solt的視覺詩 Forsythia(連翹屬植物)。Forsythia的每一個字母組成了這株開花植物的枝幹和根。事實上,連翹本身的樣子也是如此。
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的《復活節之翼》(Easter Wings,1633)。詩歌形狀如展開的雙翼,在書中橫排印刷。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次大會在巴黎召開,會上決定宣布3月21日為世界詩歌日。世界詩歌日的宗旨之一是創造詩歌與戲劇、舞蹈、音樂、繪畫等藝術之間的對話。實際上,詩歌與繪畫等藝術形式之間的關係早已淵源有自,比如「圖像詩」這一特殊的詩歌形式。
圖像詩又稱視覺詩、具象詩,是一種把詞語、詩行按某一圖案或形狀排列而成的詩。除了在文字上做功夫,圖像詩還可以操縱圖像空間,改變我們原有的閱讀習慣。
圖像詩在西方詩歌中有比較深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最早的例子是公元9世紀的《阿拉蒂亞》(Aratea)手稿。在《阿拉蒂亞》古書中,每頁下方都會有一首詩來描述某個天文星座,這些詩由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詩人阿拉圖斯(Aratus)寫成,並由西塞羅翻譯成拉丁文。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拉伯雷的《巨人傳》就用瓶子的形式組成了神瓶顯示的神啟。中國古代也有很多著名的圖像詩,主要形式有兩種:繪圖填文成詩,如盤中詩、酒壺詩、梅花形詩等;文字排列成詩,如三角詩、寶塔詩、龜形詩等。
現代意義上的圖像詩最早產生在法國,法國先鋒詩人阿波利奈爾自1918年就開始了「圖像詩」的嘗試。歷史上,圖像詩的每一次發展都與某種思潮的盛行密不可分,如中世紀玄學詩和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都曾推動過圖像詩的發展。到了20世紀50年代,圖像詩隨著各種詩歌運動的興起,有了一個更為特殊的名字「具體詩」(concrete poetry)。具體派詩歌反對傳統的書面形式,主張打破詩歌與繪畫、形式與內容、描寫者與被描寫者的界限。在具體派詩歌中,詞語已不是有思想內容和激起形象聯想的概念,而只是聲音的物質外殼。和其他詩歌相比,具體詩在紙上呈現出的狀態和它們的讀法對於詩歌本身非常重要。將現代圖像詩推向頂峰的是美國詩人卡明斯,在其他地區,如日本、巴西等地,具體詩作為一種更為先鋒的藝術形式,承載著強烈的社會寓意。現當代中國具體詩最為明顯的例子當數臺灣圖像詩的發展,如臺灣詩人詹冰、陳黎等,都有不少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