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2020年2月4日至3月17日,對於海東市平安區中醫醫院兒科護士長楊海弘來說,是一段無法忘記的日子:那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她和她的同事們都是勇敢的戰士。
「2月4日凌晨,接到緊急通知後,院領導迅速準備防疫及生活物資,在7小時內我們醫院6人與全省25所醫院的同仁共102名護理人員組成了『青海赴湖北護理醫療隊』,趕赴武漢疫情一線……」回想幾個月前的那天夜裡,楊海弘記憶猶新,「當晚輾轉反側、一夜未眠,來不及和家人道別,早上拿起行李就在緊張和害怕的心情中匆忙出發了。」
到達武漢後,在去往武漢大學附屬醫院培訓的路上,透過大巴車的車窗望去,陽光依舊,但空蕩的街道卻不見一人,看著這座城市就好像停止了運轉一樣,她心中反而湧出一股不服輸的豪情:有什麼可怕的,既然來了,那就戰鬥到底吧!
楊海弘回憶說,那幾天一切似乎都在「快節奏」中進行。經過連夜集中培訓,她和所有隊員的穿脫防護服等個人防護能力順利通過考核。「戰鬥」正式開始!
當時,青海護理隊對口支援的武昌區方艙醫院(洪山體育館方艙)是首批建設的方艙醫院之一,新建的方艙醫院前期各項流程、三區的劃分等還不完善。進出艙是同一個通道,衛生差、醫護人員脫下的防護服堆積如山不能及時清理,種種問題對大家的防護是極大的考驗。「我和我們院的祁迎花護士長在院感組工作,從進艙到出艙,雖然只有四個小時,但在狹小的房間裡看不出是白天還是黑夜。待在這密閉的空間裡,只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才能保證隊友的安全,這是重中之重。」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和心情,楊海弘至今仍「歷歷在目」。
日曆一天接著一天翻過。2月28日,凌晨四時下班的楊海弘在「武漢戰疫日記」裡這樣寫道:「今日小雨,回到住地洗漱完已經六時了,上床剛躺下就被手機鈴聲驚醒。信息是通知我馬上去採血,我雖然很困也很累,可想想還有那麼多患者需要我們,必須要堅持。」就這樣她毫不猶豫爬起來再次進艙。
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臉上也被護目鏡和口罩壓出一道道印痕,甚至出現水泡和破潰……楊海弘說,「戰疫」期間,除了付出,更多的其實是在收穫:「有個叫劉嘉宇的小姑娘,和她的媽媽一起住在方艙醫院,我給她採血的時候,這個十歲的小姑娘很勇敢,吭都沒吭一聲,還告訴我們說以後也想當個醫生,我當時好感動。」
楊海弘的眼眶溼潤了,「後來,小姑娘還專門為幫助關心她的醫護人員畫了板報,我當時就想,疫情的肆虐讓這些還未綻放的花朵就受到這般摧殘,作為醫護人員,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
經過35個日夜的奮戰,隨著各項工作流程的逐日完善合理、環境日趨清潔、出院病人逐漸增多,楊海弘所在的武昌方艙醫院終於在3月10日17時迎來了休艙時刻。那一刻,楊海弘內心波瀾起伏,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她說,當時的心情難以形容,不知道是被那個場面感動還是為自己感動……
數字表明:楊海弘參與的青海護理隊自2月5日23時開始收治患者,累計護理住院患者328人,其中重症患者5人,累計出院246人,累計轉院82人,咽拭子採集878人次,心理疏導2148人次……實現了醫護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出院零回頭的目標。
3月17日,接到通知,楊海弘和「戰友們」即將撤離武漢。「即將離開戰鬥過的地方時,突然覺得不舍,捨不得一起戰鬥的隊友,捨不得堅強的武漢人民。」楊海弘說,「在這場戰鬥中,我們刻骨銘心地體會到了什麼是堅強、團結和感動。這次經歷給我的人生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再見,武漢!待到下一個春暖花開之時,我一定會帶著我的家人再到武漢,賞花登樓聽武漢人民講述抗疫的故事。」返回青海前,楊海弘在自己的「戰疫日記本」最後一頁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