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Nature重大進展!中國科學家從病人體內分離出SARS-CoV-2特異性...

2021-01-11 生物谷

2020年6月3日訊 /

生物谷

BIOON /——由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在全球暴發,是目前的全球衛生緊急事件,急需治療性藥物以及預防性疫苗緩解疫情。抗體是治療COVID-19的有效藥物之一,目前已有不少

臨床試驗

正在使用恢復的病人的血清進行治療,但是這種方法難以批量生產,同時病人血清中的抗體數量繁多,特異性不確定,因此效果如何未可知。所以從這些康復的病人體內找出SARS-CoV-2特異性的中和性抗體對於下一步的治療性抗體的開發和批量生產至關重要。5月26日,Nature雜誌同時上線了兩篇中國科學家完成的最新研究,分別從病人體內分離出了SARS-CoV-2特異性的高活性中和性抗體。


其中一項研究題為"A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y targets the receptor binding site of SARS-CoV-2",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嚴景華團隊、高福團隊、王奇慧團隊與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北京地壇醫院等機構合作完成。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了從一名恢復期COVID-19患者中分離出2種特異性人類單克隆抗體(MAbs):CA1和CB6。

圖片來源:Nature


研究人員發現CA1和CB6在體外對SARS-CoV-2表現出了強大的SARS-CoV-2特異性的中和活性。此外,在預防和治療環境中,CB6都能抑制恆河猴的SARS-CoV-2感染。進一步的結構研究表明,CB6可以識別與SARS-CoV-2受體結合域(RBD)中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 (ACE2)結合位點重疊的表位,從而通過空間位阻和直接的界面-殘基競爭作用幹擾病毒/受體的相互作用。這些研究結果表明,CB6值得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和轉化。


另一項研究題為"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elicited by SARS-CoV-2 infection",由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團隊和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張政團隊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王新泉團隊合作完成。


SARS-CoV-2進入靶細胞依賴於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和ACE2細胞受體之間的結合。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了從8例SARS-CoV-2感染者的單個B細胞中分離並鑑定206個RBD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研究人員鑑定了具有有效的抗SARS-CoV-2中和活性的抗體,這些抗體與ACE2結合RBD的競爭能力相關。

圖片來源:Nature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發現了大量的針對其三聚刺突蛋白的血漿交叉反應,但無論是抗SARS-CoV-2抗體,還是感染的血漿與SARS-CoV或MERS-CoV RBDs都沒有發生交叉反應。RBD結合抗體的晶體結構分析顯示空間位阻可以抑制病毒與ACE2的結合,從而阻斷病毒的進入。這些發現表明,抗RBD抗體是病毒種特異性抑制劑。這裡發現的抗體可能是開發SARS-CoV-2臨床幹預的候選抗體。


總的來說,兩項研究都發現了特異性針對SARS-CoV-2的高效中和性全人源化的抗體,為下一步的SARS-CoV-2治療性抗體的開發和優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SARS-CoV-2特異性胎盤抗體轉移出現受損
    SARS-CoV-2特異性胎盤抗體轉移出現受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46:49 近日,美國MGH拉根研究所Galit Alter及其研究組發現,SARS-CoV-2特異性胎盤抗體轉移出現受損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Nature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我國研究人員通過測量2020年2月和3月COVID-19疫情期間武漢兩所醫院不同區域的氣溶膠中病毒RNA的含量,調查了SARS-CoV-2的空氣動力學性質。在隔離病房和通風的病人房間中檢測到的氣溶膠中SARS-CoV-2 RNA的濃度很低,但在病人的衛生間區域中,SARS-CoV-2 RNA的濃度卻有所升高。
  • Cell:從新冠肺炎患者中分離出強效的SARS-CoV-2中和抗體
    2020年7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對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一條重要防線是中和抗體的形成。這些抗體可以消滅入侵者,並且在預防和治療SARS-CoV-2感染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
  • 2020年雙特異性抗體研究進展及其展望
    在此之後,隨著基因工程和抗體工程等分子生物學技術不同取得突破,科學家們開發出100多種雙特異性抗體構建模式,比如基於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對稱模式的雙特異性抗體和不對稱模式的雙特異性抗體。雙特異性抗體能夠同時靶向兩個抗原或者一個抗原的兩個不同表位,能在靶細胞和功能分子或細胞之間架起橋梁應,激發具有導向性的免疫反應,是基因工程抗體的一種,現已成為抗體工程領域的熱點。
  • ...Nature最新研究:未感染人群體內也能檢出新冠病毒特異性免疫T細胞
    意外的是,在未感染人群中也檢測到了該SARS-CoV-2特異性T細胞,而且SARS康復患者中的特異T細胞與SARS-CoV-2 具有強大交叉反應性。這表明,β冠狀病毒感染可誘導人體產生對結構蛋白NP的多特異性和持久的T細胞免疫。
  • 【盤點】Nature近期十大研究進展
    原文來自: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probing the human braindoi: 10.1038/nature15692 2.研究成果不可再現性問題系列報導之一:怎樣減小觀測偏差研究成果需要能夠重複和確證,這是科學過程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當今所採用的系統和方法的複雜性使得編輯和審稿人對於某項研究成果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難有把握了。作為關於研究成果不可再現性問題系列報導的一部分,本期Nature 發表了兩篇關於怎樣減小觀測偏差的文章。
  •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研究進展
    目前,尚無針對該病毒的疫苗或特效藥,針對SARS-CoV-2的最有效措施還是早期發現,隔離新的感染源及對確診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因此,為應對此次疫情,詳細了解病毒的性質及其臨床特徵至關重要,主要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結構與基因組、流行病學、疾病診斷及治療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 【科研進展】科學家們研製出分離丙烯的創新材料
    【科研進展】科學家們研製出分離丙烯的創新材料 2020-09-2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8年以來,中國科學家已發表12篇Nature、Science和Cell!
    來源 | 青塔   近年來,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 科學家開發出在BALB/c小鼠中適應的SARS-CoV-2
    科學家開發出在BALB/c小鼠中適應的SARS-CoV-2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14:27:13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周育森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在BALB/c小鼠中適應的SARS-CoV-2,可用於疫苗評估
  • 未感染人群體內竟存在新冠病毒特異性T細胞 SARS康復者也有免疫
    該小組首先測試了36名新冠肺炎康復受試者(從輕度到重度),並發現他們體內都存在SARS-CoV-2特異性T細胞應答——這表明T細胞在這種感染中起著重要作用。研究中他們發現——CD4和CD8 T細胞可識別結構蛋白核衣殼蛋白NP的表位抗原肽,這發揮了作用。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150年的漫漫長路,Nature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 科學家發現SARS-CoV-2利用鼻腔感染中樞神經系統的證據
    科學家發現SARS-CoV-2利用鼻腔感染中樞神經系統的證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1:21:47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Frank L.
  • 中國研發診斷工具可更靈敏地檢測SARS-CoV-2感染
    論文精選1一種基於CRISPR-Cas12a的特異增強技術,可更靈敏地檢測SARS-CoV-2感染由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已經造成全球性大流行。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研究所、深圳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合作建立了一種基於CRISPR的診斷技術,即PCR擴增核酸特異增強(SENA)技術,並證明SENA的每次反應LoD至少比rRT-PCR少兩個拷貝。SENA是一種安全、簡單、穩定、快速、低成本的診斷工具,不需要額外的儀器。
  • 5篇Nature/Science,南方科技大學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NSD2或NSD3與核小體之間的DNA和組蛋白特異性接觸網絡精確地定義了酶在核小體上的位置,這說明了甲基化對H3K36的特異性。NSD2和NSD3中一些與癌症相關的復發性突變會改變NSD蛋白和核小體之間的分子間接觸。包含這些突變的NSD在體外和細胞中都具有催化活性,其異位表達促進癌細胞的增殖和異種移植腫瘤的生長。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Science+Nature丨「那些花兒」——溶酶體內的胺基酸
    而基本胺基酸通過質膜上胺基酸轉運蛋白進入胞內後,通過胺基酸感受器來依次控制GATOR1/2和Rag GTPase,最後激活mTORC1。因此這一胺基酸途徑不受HOPS,AP3複合物的影響,但依賴於Rag GTPase蛋白。
  • 年度巨獻:2017年Nature雜誌重磅級突破性研究成果
    Veillette博士和他的團隊發現為何免疫療法在一些病人體內有療效,而且其他病人體內是無療效的:SLAMF7分子起著支配作用。免疫療法:癌症治療中的一個新出現的領域我們的免疫系統含有殺死微生物和其他入侵者的巨噬細胞、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但是癌細胞利用多種策略成功地欺騙這些英勇的戰士。免疫療法的作用就是讓這些策略失效,並且提供許多顯著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