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能不能有點眼力價啊,剛剛大人在這兒說話呢?」
-「什麼意思看不出來麼,不能機靈點兒嗎!」
-「不會說話就先閉嘴吧,別露怯了。」
從小到大,中國社會讓你學著做個「聰明人」的期許只增不減。作為祖國的老花骨朵了,上面這些「善意」的提醒你一定耳熟能詳了吧?
每到假期,「家庭生存法則」就在網上層出不窮:
進入高中或者大學,面對可能一個宿舍8個群聊的社交困境,各位「過來人」在網上開始頻頻支招:
對於廣大打工人們,專業職場微信表情五件套也是必不可少:
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祖國八九點的太陽」,「遊走於規則邊緣,人情大過天,照顧到周圍所有人,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聰明人」是不是我們該永恆追求的目標呢?不如隨著歷史的車輪往回,看看20世紀初的老舍是怎麼看待這些高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旗的「聰明人」與整個社會的關係的。老舍 短篇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講述的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樹華農場負責人丁務源(範偉 飾)自從接手農場以後,因為忙於維繫人際關係,每年都把農場自產農產品等贈與股東,每逢各家小姐夫人生辰或者喜事都不惜用農場收入主持操辦。然而,一片和諧的背後是連年走向虧空衰敗的樹華農場。隨著自詡「清高派全能藝術家」秦妙齋(張超 飾)的加入,農場工人們的惰性更是進一步被激發出來。新主任尤大興接任,本來積極地引導了農場的日常運營,可他妻子尤太太(殷桃 飾)的懦弱卻成為了導火索,徹底激化了一場「人情」與「理智」的衝突.整篇文章中主要人物不多,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也都有對於現實十分深刻的映射。而電影改編版更是以黑白片的形式把那種反諷的幽默與貫穿始終的無奈憂愁氛圍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市井裡的「聰明人」
Wise man in the town
在第三年首次股東會議時,場長與股東們對著負債纍纍的帳簿發了半天的楞。世外桃源般的樹華農場,無論是內行人還是外行人,只要看過這裡,絕不會認為是個賠錢的地方。然而在這時,面對著坐在一旁的農場主任,卻沒有一個人肯出來說他些什麼.· 「四十來歲,中等身量,臉上有點發胖,而肉都是亮的。」相貌並不出眾,但一貫的笑容總讓人心安和信任。· 「他的長袍,不管是綢的還是布的,單的還是棉的,永遠是半新半舊,使人一看就感到舒服。他小褂的領子與袖口,永遠是潔白如雪;這樣,即使大褂上有一小塊油漬,或大襟上微微有點折縐,可是他的雪白的內衣的領與袖會使人相信他是最愛清潔的人。」人畜無害,隨和穩重,大概是所有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可「溫順」背後卻滿是充斥著「人情世故」的城府:
面對股東和夫人小姐們,他有的是提前練習過千次萬次的禮貌話術:
在被老爺冷嘲熱諷以後,仍然恭敬順從:
* 丁務源能在兩天之中把大家的姓名記得飛熟,並知道了他們的籍貫。哪怕他因為一己私慾用自己一大乾親戚來頂替掉了農場部分員工,剩下多數的舊人們也因一句富有感情的「老張」或者「鄉親!要得麼!」受了感動,而把先前的憤怒視為不理智。* 又或是在工人夜裡偷農場雞蛋時不聞不問,第二天和大家笑談昨夜的「黃鼠狼」:面對每天自詡「全能藝術家」又根本交不上農場房租的秦妙齋,丁務源也從不和他正面起過衝突:
* 在想趕走新主任保全自己時,他會把農場的命運和秦妙齋說成一體,自己唱白臉,讓秦妙齋一個外人去煽動工人運動
* 而在當得知秦妙齋當初隨行而來需要護送的的教授無故消失時,他又抓準了時機,毫不留情地向上面舉報了秦妙齋撇清關係。
無論是秦妙齋還是工人們,都不過是丁務源的一把刀。秦妙齋平時的附庸風雅正是為他和上流社會溝通提供了談資,一旦成了棄子,毫不顧忌得就能舍掉他;而在他引導下逐漸墮落的工人們也只是為他編織一張「人情」網的工具,便於自己立足,更便於自己排斥尤主任那樣積極向上,令他不可及的力量。
所以丁務源只是一定程度上籠絡了人心。可紙是包不住火的,難道社會上每一個「丁務源」都會有一個一勞永逸的農場嗎?今年送了三太太雞鴨鵝,明年送了佟小姐蘆葦草,後年還有的送嗎,那大後年呢?
作為故事中另一位「聰明人」,這位秦公子的夢想按照老舍的話來說就是「他不肯去學習,不肯去吃苦,而只想飄飄搖搖地作個空頭藝術家。」在電影中,他自稱「會作詩,會雕刻,會作畫,會寫小說和搞戲劇」,然而正如丁主任笑著和三太太說的一樣,這些本事他們卻誰也沒見過。世人常說「偽君子」和「真小人」,丁務源還能稱為偽君子,起碼做足了表面工作,而秦妙齋在我看來大多數時候只能算是個常常陰陽怪氣的「真小人」了。面對他甚至不敢承認自己的無能,只會兀自無限抬高自己。批判和挑別人毛病永遠比主動提升自我來得更容易,於是一切藝術家,文學家和愛國人士在他看來無非是怨天尤人之輩:面對心儀的女孩兒,一開始他展露的「藝術氣息」和動不動就能拽出幾句的洋文讓對方心動不已。* 一起讀詩,一起談論漂泊身世,一起感慨感情的縹緲,還能說幾句情話讓女孩兒紅了臉。很快,純情的富家小姐淪陷了。
然而,秦妙齋外在清高與內心空洞的強烈反差還是讓他塑造的「人設」沒立住多久,在女生心中很快就「房子」塌了:* 過於急切地想展現自己對藝術所謂的鑑賞能力,在農場畫展上對著女生開始大肆批判一幅畫「基本功極其不紮實」,沒成想畫的作者竟是對方,成功把人家氣的扭頭就走。面對朋友,當對方有難被抓時,他第一個想法是「逃」而非「救」。迅速撇清關係,生怕自己被沾染。哪怕對方只是萍水之緣,但這種做法也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人品。最諷刺的是,這種做法愣是連丁務源都看不下去,和他爭論了起來。本想自立「清高派」藝術成就一番事業,卻被自己的不負責任拉下了深淵,家產也繼承不了了,戀愛也談不成了,農場更是住不得了。最後落得了個舉報被抓的悲慘結局。秦妙齋的「聰明」在於他可以用一種迷之自信來說服別人甚至自己,來相信自己編造的故事,能熟練運用現代「糊弄學」。有一種無論如何也覺得「錯的是這個世界」的信念。這種人的問題在於他就像一個精美的水晶球,華而不實,受不住考驗。裝得了一時,也無法平步青雲一世。一旦他所在的集體出現大問題或者危機,光靠著嘴上功夫總有一天會失掉所有人心。對於影片中秦妙齋屋子中一直傾斜擺放的柜子,我想也是對於他「心術不正」的一種暗諷:二. 烏託邦&現實
Utopia VS. Reality
尤大興,海外園藝專業留學歸來。科學嚴謹,做事一絲不苟,眼裡容不下沙子。照他自己的說法,他喜歡在英國,因為他不善應酬,辦事認真,準知道回到祖國必被他所痛恨的虛偽與無聊給毀了。但是抗戰打響,深知農業是中國一大根基,他便滿懷熱血地歸來了。在專業方面,他絕對是一把好手。他的大手就像繡花的姑娘那麼輕巧,準確,敏捷。做起用力的工作來,他又像是一頭牛那樣強壯,耐勞:
* 剛來農場沒幾天也能識別出工人們的好壞,合理地分配工作,賞罰分明;每次排了新的工活,分工後總會先身體力行帶著工人們熟悉工作;* 對於接任之前農場的不規律作息,他也會以身作則督促工人們儘快步入正軌。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面,他其實有意逐漸和下級搞好關係:
然而,他不會的是在記住工人們專長之前先熟記他們的名字和老家;在發現有人偷鴨蛋的時候一笑而過;在發現工人上班偷懶打牌的時候能夠忍住怒火加入其中.只記得低頭苦幹,卻從不曾記得抬頭看看天空。在烏託邦和現實之間,他最終還是輸給了現實,一個人人有惰性的社會。理智上再崇高的決定,往往也會被一點點浮淺低卑的感情所破壞。* 尤太太其實是個很簡單的人,作為思想上停留在封建社會的女人,她唯一的任務就是幫丈夫打理瑣事。用她自己的話說,她是在努力幫自己到處得罪人的丈夫打圓場。而作為旁觀者,在我眼裡尤太太一舉一動裡都透露著懦弱和沒有主見,看似是在打圓場,不如說就是在純屬和稀泥:丈夫新官上任想馬上對接工作,她卻幫著丁務源說情一拖再拖;能力太差要被尤大興開除的工人送雞蛋求她說情,她欲拒還迎照單全收.尤大興原本能立住的形象就像是一堵牆,被一點一點鑿開了透風的小洞。* 故事中的工人們代表的就是現今社會大多數的人們。庸庸碌碌,沒什麼追求,吃飽混天黑,講求凡事及時行樂。你若說他們沒有上進心,倒也不絕對:面對尤大興這樣的「硬骨頭」,他們一開始確實不滿,可逐漸嘗到規律工作生活的甜頭以後,夾雜著欽佩和感動,也開始願意改變自己,服從管理。但你要說他們是發自內心想上進,那就是高看他們了。只要外界誘惑一多,一回想起好吃懶做的好日子,墮落的種子就像病毒一樣在這群烏合之眾中蔓延開來。所謂良知和責任感,全憑這幫人上面的人怎麼引導了。
人人都有丁務源的不得已,人人也都可能是尤大興。
身處中國社會,「人情世故」的存在極大增強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小到舍友情,同學情,同鄉情,大到疫情來臨之際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堅信一切困難只要努力都能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但同時,這更是限制我們認識自身問題的一塊絆腳石:因為秉持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觀念,更多人關注的會是結果,而非過程。研究生可以被「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導師的助理;孩子就是要無條件聽家長的話.這有什麼的?是大事麼?但這又是可以被忽視的小事嗎?很遺憾,卻也很現實。小說最後「聰明人」丁務源成功守住了樹華農場,趕走了尤大興。那這是否說明,老舍先生認為社會中唯有成為這種人,才能平安無憂,一生喜樂呢?我認為恰恰相反。小說的結尾說「到了夏天,葡萄與各種果樹全比上年多結了三倍的果實,仿佛只有它們還記得尤大興的培植與愛護似的。果子結得越多,農場也不知怎麼越賠錢。」累累的果實,暗示的也是尤大興這種務實派「越結越多」,而農場越賠越多的錢,則預示丁務源之輩即將迎來的下坡路。
也許身處這樣一個文化積澱深厚的社會,我們無法以一己之力來改變錯綜的社會現狀,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永遠保持一顆初心,儘可能去發揮自己的責任感,提升自己。抗戰時期需要的是英勇的將士,敢於真振臂高呼的政治家,文學家。
我們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也同樣是一批敢於說真話,力爭上遊的「後浪」們。
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