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聰明人」——《不成問題的問題》

2021-02-15 嗑糖豆的阿紫

-「下次能不能有點眼力價啊,剛剛大人在這兒說話呢?」

-「什麼意思看不出來麼,不能機靈點兒嗎!」

-「不會說話就先閉嘴吧,別露怯了。」

從小到大,中國社會讓你學著做個「聰明人」的期許只增不減。作為祖國的老花骨朵了,上面這些「善意」的提醒你一定耳熟能詳了吧?

每到假期,「家庭生存法則」就在網上層出不窮:

進入高中或者大學,面對可能一個宿舍8個群聊的社交困境,各位「過來人」在網上開始頻頻支招:

對於廣大打工人們,專業職場微信表情五件套也是必不可少:

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祖國八九點的太陽」,「遊走於規則邊緣,人情大過天,照顧到周圍所有人,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聰明人」是不是我們該永恆追求的目標呢?不如隨著歷史的車輪往回,看看20世紀初的老舍是怎麼看待這些高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旗的「聰明人」與整個社會的關係的。老舍 短篇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講述的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樹華農場負責人丁務源(範偉 飾)自從接手農場以後,因為忙於維繫人際關係,每年都把農場自產農產品等贈與股東,每逢各家小姐夫人生辰或者喜事都不惜用農場收入主持操辦。然而,一片和諧的背後是連年走向虧空衰敗的樹華農場。隨著自詡「清高派全能藝術家」秦妙齋(張超 飾)的加入,農場工人們的惰性更是進一步被激發出來。新主任尤大興接任,本來積極地引導了農場的日常運營,可他妻子尤太太(殷桃 飾)的懦弱卻成為了導火索,徹底激化了一場「人情」與「理智」的衝突.整篇文章中主要人物不多,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也都有對於現實十分深刻的映射。而電影改編版更是以黑白片的形式把那種反諷的幽默與貫穿始終的無奈憂愁氛圍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市井裡的「聰明人」

Wise man in the town

在第三年首次股東會議時,場長與股東們對著負債纍纍的帳簿發了半天的楞。世外桃源般的樹華農場,無論是內行人還是外行人,只要看過這裡,絕不會認為是個賠錢的地方。然而在這時,面對著坐在一旁的農場主任,卻沒有一個人肯出來說他些什麼.· 「四十來歲,中等身量,臉上有點發胖,而肉都是亮的。」相貌並不出眾,但一貫的笑容總讓人心安和信任。· 「他的長袍,不管是綢的還是布的,單的還是棉的,永遠是半新半舊,使人一看就感到舒服。他小褂的領子與袖口,永遠是潔白如雪;這樣,即使大褂上有一小塊油漬,或大襟上微微有點折縐,可是他的雪白的內衣的領與袖會使人相信他是最愛清潔的人。」人畜無害,隨和穩重,大概是所有人對他的第一印象。

可「溫順」背後卻滿是充斥著「人情世故」的城府:

面對股東和夫人小姐們,他有的是提前練習過千次萬次的禮貌話術:

在被老爺冷嘲熱諷以後,仍然恭敬順從:

* 丁務源能在兩天之中把大家的姓名記得飛熟,並知道了他們的籍貫。哪怕他因為一己私慾用自己一大乾親戚來頂替掉了農場部分員工,剩下多數的舊人們也因一句富有感情的「老張」或者「鄉親!要得麼!」受了感動,而把先前的憤怒視為不理智。* 又或是在工人夜裡偷農場雞蛋時不聞不問,第二天和大家笑談昨夜的「黃鼠狼」:

面對每天自詡「全能藝術家」又根本交不上農場房租的秦妙齋,丁務源也從不和他正面起過衝突:


* 在對李會計不滿時,他會草船借箭,讓秦妙齋暗地裡用小狗諷刺李三明:

* 在想趕走新主任保全自己時,他會把農場的命運和秦妙齋說成一體,自己唱白臉,讓秦妙齋一個外人去煽動工人運動

* 而在當得知秦妙齋當初隨行而來需要護送的的教授無故消失時,他又抓準了時機,毫不留情地向上面舉報了秦妙齋撇清關係。

 

無論是秦妙齋還是工人們,都不過是丁務源的一把刀。秦妙齋平時的附庸風雅正是為他和上流社會溝通提供了談資,一旦成了棄子,毫不顧忌得就能舍掉他;而在他引導下逐漸墮落的工人們也只是為他編織一張「人情」網的工具,便於自己立足,更便於自己排斥尤主任那樣積極向上,令他不可及的力量。

所以丁務源只是一定程度上籠絡了人心。可紙是包不住火的,難道社會上每一個「丁務源」都會有一個一勞永逸的農場嗎?今年送了三太太雞鴨鵝,明年送了佟小姐蘆葦草,後年還有的送嗎,那大後年呢?

作為故事中另一位「聰明人」,這位秦公子的夢想按照老舍的話來說就是「他不肯去學習,不肯去吃苦,而只想飄飄搖搖地作個空頭藝術家。」在電影中,他自稱「會作詩,會雕刻,會作畫,會寫小說和搞戲劇」,然而正如丁主任笑著和三太太說的一樣,這些本事他們卻誰也沒見過。世人常說「偽君子」和「真小人」,丁務源還能稱為偽君子,起碼做足了表面工作,而秦妙齋在我看來大多數時候只能算是個常常陰陽怪氣的「真小人」了。面對他甚至不敢承認自己的無能,只會兀自無限抬高自己。批判和挑別人毛病永遠比主動提升自我來得更容易,於是一切藝術家,文學家和愛國人士在他看來無非是怨天尤人之輩:面對心儀的女孩兒,一開始他展露的「藝術氣息」和動不動就能拽出幾句的洋文讓對方心動不已。

* 一起讀詩,一起談論漂泊身世,一起感慨感情的縹緲,還能說幾句情話讓女孩兒紅了臉。很快,純情的富家小姐淪陷了。

然而,秦妙齋外在清高與內心空洞的強烈反差還是讓他塑造的「人設」沒立住多久,在女生心中很快就「房子」塌了:* 過於急切地想展現自己對藝術所謂的鑑賞能力,在農場畫展上對著女生開始大肆批判一幅畫「基本功極其不紮實」,沒成想畫的作者竟是對方,成功把人家氣的扭頭就走。

面對朋友,當對方有難被抓時,他第一個想法是「逃」而非「救」。迅速撇清關係,生怕自己被沾染。哪怕對方只是萍水之緣,但這種做法也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人品。最諷刺的是,這種做法愣是連丁務源都看不下去,和他爭論了起來。本想自立「清高派」藝術成就一番事業,卻被自己的不負責任拉下了深淵,家產也繼承不了了,戀愛也談不成了,農場更是住不得了。最後落得了個舉報被抓的悲慘結局。秦妙齋的「聰明」在於他可以用一種迷之自信來說服別人甚至自己,來相信自己編造的故事,能熟練運用現代「糊弄學」。有一種無論如何也覺得「錯的是這個世界」的信念。

這種人的問題在於他就像一個精美的水晶球,華而不實,受不住考驗。裝得了一時,也無法平步青雲一世。一旦他所在的集體出現大問題或者危機,光靠著嘴上功夫總有一天會失掉所有人心。對於影片中秦妙齋屋子中一直傾斜擺放的柜子,我想也是對於他「心術不正」的一種暗諷:

二. 烏託邦&現實

Utopia VS. Reality

尤大興,海外園藝專業留學歸來。科學嚴謹,做事一絲不苟,眼裡容不下沙子。照他自己的說法,他喜歡在英國,因為他不善應酬,辦事認真,準知道回到祖國必被他所痛恨的虛偽與無聊給毀了。但是抗戰打響,深知農業是中國一大根基,他便滿懷熱血地歸來了。

在專業方面,他絕對是一把好手。他的大手就像繡花的姑娘那麼輕巧,準確,敏捷。做起用力的工作來,他又像是一頭牛那樣強壯,耐勞:

* 剛來農場沒幾天也能識別出工人們的好壞,合理地分配工作,賞罰分明;每次排了新的工活,分工後總會先身體力行帶著工人們熟悉工作;* 對於接任之前農場的不規律作息,他也會以身作則督促工人們儘快步入正軌。

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面,他其實有意逐漸和下級搞好關係:

然而,他不會的是在記住工人們專長之前先熟記他們的名字和老家;在發現有人偷鴨蛋的時候一笑而過;在發現工人上班偷懶打牌的時候能夠忍住怒火加入其中.只記得低頭苦幹,卻從不曾記得抬頭看看天空。在烏託邦和現實之間,他最終還是輸給了現實,一個人人有惰性的社會。理智上再崇高的決定,往往也會被一點點浮淺低卑的感情所破壞。* 尤太太其實是個很簡單的人,作為思想上停留在封建社會的女人,她唯一的任務就是幫丈夫打理瑣事。用她自己的話說,她是在努力幫自己到處得罪人的丈夫打圓場。而作為旁觀者,在我眼裡尤太太一舉一動裡都透露著懦弱和沒有主見,看似是在打圓場,不如說就是在純屬和稀泥:丈夫新官上任想馬上對接工作,她卻幫著丁務源說情一拖再拖;能力太差要被尤大興開除的工人送雞蛋求她說情,她欲拒還迎照單全收.尤大興原本能立住的形象就像是一堵牆,被一點一點鑿開了透風的小洞。* 故事中的工人們代表的就是現今社會大多數的人們。庸庸碌碌,沒什麼追求,吃飽混天黑,講求凡事及時行樂。你若說他們沒有上進心,倒也不絕對:面對尤大興這樣的「硬骨頭」,他們一開始確實不滿,可逐漸嘗到規律工作生活的甜頭以後,夾雜著欽佩和感動,也開始願意改變自己,服從管理。但你要說他們是發自內心想上進,那就是高看他們了。只要外界誘惑一多,一回想起好吃懶做的好日子,墮落的種子就像病毒一樣在這群烏合之眾中蔓延開來。

所謂良知和責任感,全憑這幫人上面的人怎麼引導了。

人人都有丁務源的不得已,人人也都可能是尤大興。

 

身處中國社會,「人情世故」的存在極大增強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小到舍友情,同學情,同鄉情,大到疫情來臨之際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堅信一切困難只要努力都能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但同時,這更是限制我們認識自身問題的一塊絆腳石:因為秉持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觀念,更多人關注的會是結果,而非過程。研究生可以被「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導師的助理;孩子就是要無條件聽家長的話.這有什麼的?是大事麼?但這又是可以被忽視的小事嗎?很遺憾,卻也很現實。小說最後「聰明人」丁務源成功守住了樹華農場,趕走了尤大興。那這是否說明,老舍先生認為社會中唯有成為這種人,才能平安無憂,一生喜樂呢?我認為恰恰相反。小說的結尾說「到了夏天,葡萄與各種果樹全比上年多結了三倍的果實,仿佛只有它們還記得尤大興的培植與愛護似的。果子結得越多,農場也不知怎麼越賠錢。」累累的果實,暗示的也是尤大興這種務實派「越結越多」,而農場越賠越多的錢,則預示丁務源之輩即將迎來的下坡路。

 

也許身處這樣一個文化積澱深厚的社會,我們無法以一己之力來改變錯綜的社會現狀,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永遠保持一顆初心,儘可能去發揮自己的責任感,提升自己。抗戰時期需要的是英勇的將士,敢於真振臂高呼的政治家,文學家。


我們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也同樣是一批敢於說真話,力爭上遊的「後浪」們。



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範偉主演的《不成問題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弄成黑白片?
    2017年11月21日,改編自老舍先生短篇小說,由梅峰執導,範偉、殷桃、張超、梁霆煒等主演的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樹華農場在主任丁務源的管理下走向衰敗的故事。
  • 專訪|《不成問題的問題》導演梅峰:嘗試和中國美學傳統對話
    《不成問題的問題》海報去年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馬思純和周冬雨獲得「雙影后」的場景,與之相比,斬獲最佳男主、最佳改編劇本的《不成問題的問題》時隔一年才終於上映。獲獎後,這部電影一直有上映計劃,但也因為過於「文縐縐」的題材,在找發行做宣傳上遭遇了一些本不該作為評判一部好電影因素的「問題」。
  • 《不成問題的問題》不是民國喜劇,而是修煉了五千年的人情世故
    這就是老舍的短篇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編劇梅峰將這篇小說改編成電影,並執導。梅峰雖然是第一次當導演,但他編劇的作品在文藝圈可謂光環閃亮,和婁燁多次合作。而在筆者看來,梅峰當導演的作品比婁燁導演的作品更有趣,婁燁太嚴肅、隱晦。
  • 《不成問題的問題》——中國文學改編電影絕佳案例
    老舍的同名作品改編,範偉老師拿了去年的金馬影帝,在東京電影節上也有斬獲,梅峰編劇兼導演,一個民國時期重慶後方的黑白畫卷……《不成問題的問題》頭上的光環實在太多了。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人情世故」。由此看來,更覺得片名非常精妙絕倫:啥問題都可以不是問題,但換個時候,再小的問題都能成為大問題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40年代,發生在沒有硝煙的抗戰大後方。整部影片中,從黑白畫面的斑駁到字幕字體的復古,你都不會出離這種民國年代的即視感。而可嘆的是,即便大幾十年過去了,人性裡的涼薄和世故,好像從來沒有變過。
  • 啥叫聰明人?怎麼變成聰明人?
    這個詞沒人不知道,大概意思也都懂,但好像把聰明人的定義是什麼說清楚,以及把變成聰明人的具體路徑梳理出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所以今天打算把思考的過程記錄下來,嘗試把「啥叫聰明人」以及「怎麼變成聰明人」這兩個問題給搞清楚。(這類文章我特別愛寫,因為這種文章對我來說屬於全新思考,是一個創新過程。
  • 聰明人如何思考問題?
    面對同一個問題,為什麼聰明人能比普通人看得更深些?只是因為他對於這個事件,掌握的信息比普通人更多,經歷的更多,並且在足夠多的客觀資訊和主觀感受上面,加了一些總結歸納而已。為什麼聰明人想到的解決方法比普通人更多?只是因為他考慮過類似的問題,也了解過這些不同的方法,甚至對比過他們的優劣點。這樣,一旦問題發生時,他就可以迅速作出反應。為什麼聰明人能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及應對的方式?只是因為他經歷過足夠多的思考,將思考內化成一種積累和習慣。從而,當面對任何抉擇時,都能迅速調動自己的積累來使用。
  • 聰明人是怎麼樣思考的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想成為聰明人,都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人們也時常羨慕那些考上知名學府的學子,認為凡是能考上知名大學,如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人肯定都是聰明人。那麼,那些在名牌校園裡漫步的聰明人,究竟與常人有哪些不同呢?其實,關鍵之處就在於他們擁有聰明人的思維方式。關於聰明人,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定義,但聰明的人卻都有共同的特質,就是善於思考。
  • 誰是聰明人,聰明人的十大特徵
    二,聰明人有更恰當的溝通方式。三,聰明人多角度思維。除去專業知識之外,聰明人知道很多。聰明人天賦就是思維活躍,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和興趣。四,聰明人不僅能在一件事情上極為專注,而且有極強的概括和拓展能力,並善於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個事件。五,聰明人敢於面對錯誤,面對挫折。微笑的面對發展糟糕的事情。聰明人很堅定,永遠不會打倒。
  • 莊子:普通人逃避問題,聰明人解決問題,智慧的人消除問題
    越是逃避困難,我們不得不處理的問題堆積得越多,我們就越會身心俱疲。真正的聰明人,從不把逃避當成處理問題的辦法。普通人逃避問題。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群體在精神層面是最貧瘠的,那就是我們這些普通人。這種人暫時看上去前途坦蕩,其實問題都在明天。等到問題積壓到了不得不面對的程度,他們承受的壓力,會比直面問題的時候大得多。 誠然,就連最低等的草履蟲也會從高濃度的鹽水中逃走,遊向含鹽量更低的水域。逃避,本來就是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但是逃避問題一旦成癮,人會很容易養成第一時間選擇逃避,而不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惡習。
  •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裡面所有...
    《不成問題的問題》將於3月在大陸上映,不成問題的問題改編自老舍先生發表於1943年的短篇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由範偉領銜主演殷桃、張超、蔣中煒、梁霆煒、王梓桐聯合主演。不成問題的問題中的主題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樂以及裡面所有歌曲MV叫什麼名字誰唱的呢?
  • 做一個聰明人!
    思考了太陽的東升西落,讓克卜勒發現了天體運動的規律,蘋果落下,讓牛頓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萬有引力,能發現和意識問題的人,就有成為聰明人的潛質。當然,好奇心是可以偽造的。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很有好奇心刻意提出很多槓精型問題的,那也是走火入魔了,而真正有好奇心的人,是願意和另一個有好奇心的人惺惺相惜的。
  • 沈從文:聰明人和愚蠢人的區別,大多取決於這一點
    氣候寒暑,草木榮枯,人從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時間,都從時間上發生作用",有人把世上的人定義為兩種人,聰明人和愚蠢的人。 而二者被定義被區別的根本的原因是對時間和生命的是否存在敬畏之心這一點。
  • 普通人逃避問題,聰明人解決問題,智慧的人又是如何對待問題的?
    但是逃避問題一旦成癮,人會很容易養成第一時間選擇逃避而不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習慣。實際上逃避並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將問題後置了。 「逃避問題」後短時間以內所發生的一切看上去被處理得很輕鬆,其實是將面前的問題撿了起來,背負在身上。等到問題積壓到了不得不面對的程度,他們承受的壓力,會比直面問題的時候大得多。
  • 什麼樣的人才算的是聰明人?聰明人應有的六個特質
    那麼在科學家眼裡的聰明人都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呢?①懂得不多,當一個學霸說出他什麼都不會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翻白眼,但是其實不管是在什麼領域,鑽研越深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越多。如果有人聲稱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無所不知,就覺得算不上是個聰明人。
  • 你是聰明人中的聰明人嗎?
    我們的認知範圍告訴自己,智商高就是聰明人。他們是人中龍鳳,鳳毛麟角,事業有成,媳婦漂亮,郎才女貌,學霸級別,處理事情精明等等。 智商高等於聰明人,但是人的智商其實沒有這樣簡單。 比如:愛迪生,小時候就不是個聰明的孩子,製作個板凳都要被老師笑話。 所以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我們誤以為智商低,其實這些人長大後,在事業上更加成功。 比如:成龍,小時候後學渣,長大後一路成就大哥身份。
  • Quora精選:為什麼聰明人話都少?
    為什麼有些聰明人很安靜? 聰明人很安靜因為他們聰明、很聰明、超級聰明。 Speaking teaches you little or nothing. It is far more enlightening in both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to listen and watch.
  • 關於聰明人的思考
    一個聰明人,要具備努力奮鬥,面對錯誤,不屈不撓的品質。只有能面對困難,解決困難處境才是真正的聰明。很多學生上了多年學之後,從未用知識解決過任何問題,判斷力只是局限於做試卷,從未因判斷失誤付出令他們警醒的代價,他們只是簡單地被要求記憶和模仿而已。
  • 聰明人和笨人的區別
    賈伯斯說: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交往,因為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聰明人沒有尊嚴嗎?不!賈伯斯潛臺詞是:相比於尊嚴,聰明人更關注自己的成長,時刻保持打開的心態。而不是為了捍衛「尊嚴」和面子,想方設法證明「我沒錯,我是對的」。
  • 開放式廚房油煙多怎麼辦聰明人加了個帘子什麼問題都解決
    作者: 品家開放式廚房油煙多怎麼辦聰明人加了個帘子什麼問題都解決廚房裝修是我們家裡裝修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域而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在家裡做開放式廚房可是大家會發現我們如果家裡使用開放式廚房那麼平時做飯的時候油煙會非常多那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辦其實根據我們中國傳統的烹飪方式是油煙會比較多的所以裝修的時候都不建議大家家裡採用開放式廚房但是有一些戶型如果採用有門的廚房又會發現風格和家裡格格不入那麼這個情況我們該怎麼處理
  • 聰明人的特徵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智力水平,這裡列舉了13項聰明人的特徵,來看看自己可以滿足其中幾項?正如吉姆•維納所寫,聰明人「並不畏懼說『我不懂』。如果他們不知道,他們可以學習」。維納觀察到的這一點得到了賈斯汀•克魯格和大衛•鄧寧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經典論文的支持,該論文指出,智力水平越低的人,越會高估自己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