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父母不重視,將來會悲哀

2020-09-14 大敏育兒說


今年的教師節,我7歲女兒自己手工製作了賀卡送給她的任課老師,讓我感覺到特別的驚喜和欣慰。很多哲學家,從西塞羅到塞內加、阿奎奈、斯賓諾莎、霍布斯、休姆,再到康德,都認識到表達感恩的能力不僅是社交禮貌,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但是現實生活中也是經常上演現實版農戶與蛇的故事。幾年前有這樣一則電視新聞,上海浦東機場發生一幕慘劇,赴日留學5年的25歲青年汪某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9刀,致其當場昏迷,生命垂危。究其原因是母親無法繼續為其支付在日本留學的高昂費用。在此之前,這位母親省吃儉用,變賣家產承擔了兒子在日本留學5年的費用,累計花費了150萬多,家裡債臺高壘​,已經無法繼續支撐兒子在日本的高昂學費了,母親竭盡全力為孩子付出了全部,當無法滿足孩子要求時,卻換來了孩子的仇恨。自己當成「心頭肉」親手養大的孩子,長大後成了壓榨自己,嫌棄自己,甚至仇視傷害自己的白眼狼。不知道為孩子操勞了一生的父母心裡是何感想。

前兩天我在豆瓣小組看到了一個讓所有父母都心驚膽跳的小組,小組名叫「父母皆禍害」。小組成員表達的全是對父母的憎恨和抱怨,有說父母窮的,抱怨父母​給​不了自己想要的,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讓我看的是心驚膽跳。給我最深的感覺就是他們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夠多,他們就會心生怨恨。這樣的孩子以後怎麼可能會變成感恩的人,他們最終會成為一隻白眼狼。

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實。如果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是根也有問題。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為什麼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答案很簡單,因為父母只關心吃飽穿暖,只關心孩子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對孩子感恩的教育。時間長了,孩子會形成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更不會去感悟成人世界的不容易。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付出再多,孩子都會坦然受之,不會產生絲毫的受之有愧感。一旦這種狀態被打破,他們就會心生怨恨,以致於做出極端的行動。

天下的父母們,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感恩。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能心存感激,懂得感謝的小孩情商相對比較高,他們具備熱情、堅定、機靈、細心的特質且更加有活力,這些小孩也更傾向樂於協助他人。

言傳不如身教,父母的言行特別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想讓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必須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學會感恩。孩子的模仿能力及向上那種學習的能力是非常強的。

1、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感恩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親戚、鄰居串門。父母在言語交談中真心的表達自己的感謝。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也記得要經常使用「請」和「謝謝」。同時經常提醒孩子,當別人幫助我們​拿​東西,給我們讓座時,都要教孩子說「謝謝」。

一家人聚一起的家庭時光裡,父母要留意引導孩子進行感恩,比如,媽媽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就可以引導孩子通過言語感恩媽媽。比如:「媽媽今天做的菜真好吃,媽媽辛苦了」。孩子過生日的時候,爸爸送禮物給孩子。引導孩子:「謝謝爸爸送的生日禮物,我好幸福啊」等生活裡的片段。當感恩成為一種習慣,你會隨時隨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自然而然的感到幸福。

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父母要有意識的抓住時機,啟發、誘導孩子對別人的利他行為進行識別和感受。另外,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講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或名人名家的傳記。

2、培養孩子體會他人辛苦付出的能力

父母在做家務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一起做家務。通過做家務,可以知道一家人一起過日子,許多事情要共同完成,培養合作精神。做家務要付出辛苦汗水,讓孩子從小知道父母的辛苦,只有切身體會才能感同身受!不是親自體會的感覺,任再多的言語詞彙也不能正確傳達這中間的意義。懂得了父母的辛苦,才會從心裡感知父母的愛,才會由己及人。也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去父母工作單位親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艱辛,掙錢的不易。

我女兒從二周歲起幫我拿碗筷,掃地,一起疊被子,自己整理玩具,自己穿衣服系扣子,穿襪子。基本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都很好。而且一直是這樣。

3、積極帶領孩子參與愛心項目,學會慷慨和分享

獻愛心不是簡單的捐款,父母要去尋找孩子能夠親身參與的幫助他人的事情,比如去敬老院做些義務勞動,去流浪寵物中心或者給生病的鄰居手工做一些食物送過去。另外可以讓孩子把自己不需要的舊衣服,玩具,書籍捐贈給有需要的小朋友。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和小朋友分享糖果、玩具等。

在孩子切身參與的過程中,及時和孩子保持溝通,和孩子聊一聊幫助別人給孩子帶來的感受。

4、引導孩子閱讀有關感恩的一些書籍、文章、故事等

認知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教育家朱永新曾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通過引導孩子閱讀建立孩子對感恩的認知。從而最終在意識形態層面建立起感恩的認知。

​讓孩子學會感恩,讓他心存感激地面對這個世界,學會愛他人,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對孩子未來生活的遠見。

相關焦點

  •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過年那段時間,一位媽媽在群裡吐苦水:「過年給女兒500塊壓歲錢,沒想到她嫌少,不高興了,『去年是這麼多今年還是這麼多,同學都有一兩千!』現在不吃飯也不理我們。」沒想到這位媽媽的發言引起了群裡很多家長的強烈反響,都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會體諒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喜歡攀比,動不動還朝長輩發火。一時間,大家都在感嘆怎麼把孩子養成了這樣的「小白眼狼」。
  • 耶魯大學校長:感恩,其實是最重要的一種核心競爭力
    導讀 表達感恩的能力不僅是社交禮貌,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心懷感恩的人很少妒忌他人,充滿感恩的人能更好地應對生活壓力,具有更強的抵抗力。
  • 愛說這三句話的孩子,將來會懂得感恩
    好多孩子的性格在七歲之前基本上形成了,想要改變很難。長大後懂得感恩的孩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的?你知道嗎,愛說這三句話的孩子將來差不了。1、謝謝你「謝謝你」它除了是簡單的禮貌用語,它還讓我們看到孩子內心的感恩。愛說謝謝你的孩子,他們可以看到父母為他們做出的付出。由於年齡小,他們沒有能力去做事情報答。
  • 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一切,孩子卻不懂感恩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善良寬厚,則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內心溫暖善良;父母刻薄自私,則孩子也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有的人,對於子女,恨不得可以榨乾自己身上的最後一滴血,來服務於子女。然而,這種做法,對於子女,是真正的愛嗎?並不是。
  • 培養孩子不能只注重學習,教會孩子懂得感恩才更重要,父母要重視
    父母付出了一切養育的孩子,卻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對他們不聞不問,這也就是說: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因為他根本沒有一個人基本的善良,也沒有一個人做人的底線。生活中的細節很主要,孩子們會學習父母平日的言談舉止,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優秀的人,將來能有精彩紛呈的人生。而孩子是否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帶給他的生活環境,這個生活環境不是吃、穿上有多好,而是一種在精神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心理學家李維榕所說的:真正的家庭教育,重點不在教育而在環境。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豆瓣有個討論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他們有的人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而中國式的父母就像北風,一心想用外力幫助孩子成長,結果卻適得其反,不但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甚至還把孩子養廢了。據統計,中國式父母在孩子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這些年一直排在世界前列。那麼問題來了,父母傾盡了所有,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會感恩嗎?貓爸鄰居家有個從小被寵到大的孩子,他上面有五個姐姐,可想而知家裡人有多寵他。從小到大,他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和五個姐姐打理,甚至長大後的工作都是父母託人找的。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受之無愧感強烈的人,最終會變成一隻白眼狼。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果。果實出了問題,多半是根也有問題,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中國式父母往往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付出了太多,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瑣事,卻忘了孩子有學習愛與給予的權利。你的愛太過濃密,卻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你的愛太過濃密,卻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父母付出所有,卻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孩子已經習慣了父母的付出,卻不懂得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很多父母告訴孩子:「你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都是我們來做。」
  •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你的愛太過濃密,卻錯過了讓孩子學習感恩的機會,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父母付出所有,卻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孩子已經習慣了父母的付出,卻不懂得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 孩子懂得感恩,是對父母最大的回報
    對於父母,最大的回報不是來源於金錢等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在於孩子是否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懂感恩,家庭代代興。反之,不懂感恩的孩子將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殃及自身,禍害九族。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業。如果只是一昧的溺愛,任他索求,這樣的孩子是生不出感恩之心的,只會覺得永不滿足。
  •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將來會有大出息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優秀的人,將來能有精彩紛呈的人生。而孩子是否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帶給他的生活環境,這個生活環境不是吃、穿上有多好,而是一種在精神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像心理學家李維榕所說的:真正的家庭教育,重點不在教育而在環境。
  • 這幾種父母,很容易養出「白眼狼」,現在不改將來會很後悔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百善孝為先,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都能是個孝順孩子,雖然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不求回報的,但是孝順是一個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所以家長們都非常重視這方面對孩子的教育,而一個孩子是否孝順的前提是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 當孩子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親人,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感恩
    每次看到爺爺奶奶熱情的問起來孩子,孩子卻總是不情不願的,作為家長心裡十分不舒服,爸爸也批評了孩子幾次,但是孩子的媽媽卻覺得這已經是小事情孩子長大了就會明白了,那麼對待這種事情,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合去處理呢?
  • 上網課,父母監管不能缺位,否則培養孩子核心競爭力將從何談起?
    把孩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在社會擁有核心的競爭力,這是家長們日夜所期盼,掌控好孩子的學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把孩子成為有用之才。首先,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上網課,父母要做好表率。孩子能不能成才,這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父母的行為規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擁有核心的競爭力,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會做人,孩子上網課,是學習該學的知識,而不是上網玩遊戲,玩了遊戲,還不認帳,這從何談起孩子會做人。只有會做人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做父母的在家引導孩子上網課,更應該注意自己行為舉止,父母的行為舉止都是孩子們模仿的對象。
  • 教育最大的悲哀,是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該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教育孩子,總有一天,社會會來教育他。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不管多麼小、多麼不合理的要求,他們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擁有著優渥的家境,再加上父母的溺愛,沒有受到父母良好教育的孩子,就更加有恃無恐。
  • 卑微的父母,培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01、越卑微的父母,越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累47歲「最紅啃老族」李文宏,17歲放棄高考宅家寫歌,妄想自己紅遍大江南北,不願就業,一直與父母住。對於兒子被罵啃老族,爸爸一臉無所謂地說:我不認為他是啃老族,他沒要我的錢,又沒要我給他做什麼呀。
  • 「我努力學習就是為了早日擺脫無能的爸媽」,不感恩的孩子有何用
    俗話說「犬不擇家貧,子不嫌母醜」,家長全身心地為孩子付出,把他們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從補習班到學區房,小方的哥哥嫂子為了小文可謂是捨得花血本,「哥哥嫂子的衣服沒有一件超過200元的。」就連小方都替哥哥嫂嫂不值。就算這孩子將來再優秀,他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有什麼用呢?
  • 養育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而是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貧窮可以靠努力去改變,爭吵可以由冷靜來緩解,而不懂感恩的孩子,永遠學不會孝順,也無法過好這一生。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 英國有一句諺語:「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感恩是做人的根本,不懂感恩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