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土拍持續火熱 都市圈對標東京紐約

2020-12-15 東方財富網

  5月,南方的天氣已非常炎熱,粵港澳大灣區內,以廣州和深圳等龍頭城市為代表的土地拍賣市場亦極為火熱。

  近日,廣州進行了一次史詩級的土地出讓。當日由於線上圍觀土拍的人太多,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外網訪問量大增,造成網絡塞車導致多宗地塊延時競價。深圳前海則於近期又誕生了一塊百億土地。不僅如此,深圳在近日又連續推出多宗居住用地。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表現均呈現逐步回升的態勢。以一手住宅成交量看,東莞、惠州和佛山的4月一手住宅成交量環比漲幅均超過20%,其中,東莞「一騎絕塵」,刷出了45.09%的環比漲幅。

  土地市場熱絡的背後,是房企尤其是區域性房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力押注。一家國有上市房企的土地拓展部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不管是全國性房企還是地方區域房企,拿地的區域性戰略已越來越顯著,特別是看到一些外地房企進駐一線城市的失敗案例後,外地房企顯得愈發謹慎,區域性房企拿地卻越來越積極。

  區域性房企很積極

  廣州和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龍頭城市,近期陸續引來房企重金押注。

  上周,深圳前海一宗總建面18.36萬平方米的二類居住用地進行現場拍賣,起始價79.9億元,最高限價115.97億元,採用「雙限雙競」方式出讓。

  這是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自成立以來第三塊通過招拍掛出讓的居住用地,位置優越,吸引了不少房地產企業參與,其中還包括不少「企業聯合體」,特別是「金地+華潤+電建」、「天健+前海投控+深業」這兩個央企國企聯合體陣容吸引了市場目光。經過近百輪激戰,深圳市龍光房地產有限公司成功將該宗地塊收入囊中,折合可售樓面地價為每平方米8.66萬元。

  5月18日,廣州土拍市場在一天內出讓11宗地塊。這在過去極為少見。而且,誰也沒有預料到,在上午按原定時間開啟競價後,交易平臺卻突然因訪問量暴增而「崩潰」,導致5宗地塊延時出讓。據悉,這場土拍吸引了恆大、保利、中海、龍湖、龍光、越秀、雅居樂等30餘家房企入場。最終,廣東區域性房企斬獲頗豐,如龍光地產奪得廣州白雲區高樓面價的地塊,熱門的番禺萬博漢溪地塊則被廣州國企越秀地產拿下。

  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小嬙表示,雖然優質地塊會吸引各大房企的目光,但區域性房企在當地拿地相對容易,積極性更強,對地塊的操作流程及當地政策也相對熟悉,因此,近期拿高價地或者體量較大地塊的全國性知名房企較少。

  與廣深土拍的火熱景象相似,近期東莞和惠州土地市場也非常熱鬧。

  市場數據顯示,今年4月惠州全市共有11宗地塊成交,總成交面積35.79萬平方米,環比漲幅超13倍,成交金額26.44億元,環比漲幅超14倍。兩項指標的同比漲幅均超過90%。而在東莞,今年一季度土地市場總成交額約72.4億元,同比大幅上漲148%,創下2012年以來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正是新冠肺炎疫情最為嚴峻的時期。

  「最近我基本上每天都開車接送客戶到惠州大亞灣看房,那邊多數樓盤的均價在每平方米15000元左右,跟深圳還是有很大差別。」在羅湖區從事中介工作的王磊最近開始把業務重點放在推銷臨深片區的房源,都市圈等提法自然成為他們營銷的「重要工具」。他還告訴記者:「最近已經有大亞灣的新盤備案價接近每平方米3萬元了」。

  樂有家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東莞和惠州的一手住宅成交量環比漲幅領先於大灣區內地其他城市,東莞一手住宅成交3887套,環比上升45.09%;惠州成交8952套,環比上升34.07%。

  都市圈擴容列入日程

  根據深圳近日發布的《深圳市2020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2020年深圳計劃供應建設用地1200公頃;計劃供應居住用地293.2公頃(其中新供應129.2公頃),同比增近一倍。近日,深圳也連續公告,將在6月拍賣至少8宗居住土地,主要用於建設普通商品房、人才住房和安居商品房。

  不過,僅靠深圳自有的土地似乎已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惠州和東莞都被視為承接深圳「外溢」功能的兩大城市。此外,城市擴容雖早有聲音,但遲遲未有實際行動,沉寂幾年的都市圈擴容話題近期列入日程。

  近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其中「點名」廣東五大都市圈——科學制定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發展規劃。其中,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都在珠三角,而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命名,更有對標東京都市圈、紐約都市圈的意味。

  無獨有偶,深圳最近又有5條城際線開始勘察設計招標,其中就包括穗莞深城際鐵路(前海至皇崗口岸段)、深汕高鐵、深惠城際鐵路、深大城際鐵路等。

  房產中介和部分置業者「蠢蠢欲動」。對於房企而言,「公司會謹慎拿地,但也會持續擴圍城市群和都市圈。」上述國有上市房企的土地拓展部負責人表示,「隨著跨市交通設施相關配套的完善,先抓住核心城市再往周邊外擴,這是我們的策略。」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目前,臨深的惠陽大亞灣地區和東莞鳳崗等地已承接深圳外溢,但更多的是一種住宅外溢,並沒有關聯到產業。「都市圈規劃做好之後,不能僅是建住房,還有住房所需要的軌道交通、商業、學校、醫療等配套。」有分析人士表示,隨著都市圈的建設,核心城市向周邊城市疏解產業、資源與配套設施,將形成有效的從需求端到價格的拉動,從而激活都市圈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

  那麼,都市圈應該如何起步?以深圳都市圈為例,宋丁認為,首先要做的是與歷史上曾經的「深莞惠一體化」模式實施戰略性切割,堅決打破行政藩籬的阻隔,用法律手段保障都市圈建設落到實處。其次,深圳要用綜合實力在都市圈內建立自己的領頭羊地位,建立都市圈建設的負面清單制度。廣東省充分授權,由深圳牽頭莞惠河汕四市,共商建立五市互動共建共享的負面清單制度,最大限度放開搞活城際基建、科技、經貿交流和投融資活動,允許各類互動進行開放式大膽試驗,允許各市企業放開投資運營,政府不幹預。

  此外,還應建立都市圈產融聯合會,強化各市企業與金融機構間的產融互動,最大限度動員社會資本介入都市圈各項建設活動,實現都市圈產融互動發展的優良效益。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DF524)

相關焦點

  • 世界級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
    、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都市圈和成渝經濟圈。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紐約灣區擁有美國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是世界第一大經濟中心,其GDP於2013年超越東京,位居世界第一。它也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世界500強企業中,有52家總部企業位於紐約灣區。
  • 粵港澳灣對標東京灣區 打造軌道都市圈
    王傳福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須吸取全球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病」教訓,大力發展「綠色交通」聯合治汙,打造低碳宜居城市群;可對標東京灣區,跨界交通融合,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做好城市規劃,堅持交通適度超前原則。
  • 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都市,成都得出了八條啟示
    「以前都是二手了解,現在幾乎沒有時間差」6月22日,《成都日報》頭版文章報導了《報告》、《啟示》的產生背景和來龍去脈:2019年4月,成都提出「對標國際大都市進行學習借鑑」,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啟動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大都市的系統研究。
  • 四川成都正式「對標」四大國際城市,以東京都市圈為主要學習目標
    近日,由成都規劃部門和自然資源相關部門聯合紐約、東京、倫敦、上海等國際團隊討論完成的《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出爐,在其中超過50萬字的報告裡,匯聚了幾乎4大國際知名團隊近一年時間的研究成果精髓,其中成都以這4大國際都市為研究探討目標,成都將會以日本的東京都市圈為主要的學習借鑑的目標,吸取國際都市圈的先進經驗
  • 對標世界三大著名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成全球新的經濟增長極?
    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存在怎樣的優勢和現實難題?如何破題?乘此東風,接下來的幾個月,證券時報將推出「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欄目,每月一期,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交通網絡建設、金融功能定位、產業協同互補、制度協調機制等方面出發,實地調研探究這四大問題,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供決策參考信息。
  • 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 成都規劃國際大都市建設
    從2019年4月開始,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動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邀請各高校團隊對城市發展行管主題進行研究與梳理總結。其中就包括了都市圈發展、生態建設與環境管理、產業發展、形態控制與風貌保護、城市有機更新、新區規劃建設、交通系統、城市與社區治理等。
  • 向東京取經 打造軌道上的成都都市圈
    但日本東京交通,卻收穫了最多讚譽:道路順暢、方便快捷,沒有大城市交通擁堵的通病......近日,《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總報告(2019年)》和《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出爐,東京被成都選擇為對標學習和跟蹤研究的四個城市之一。
  • 帶你看東京都市圈人口變遷
    約好了哈,我們在4月24日周五15:00下午,直播雲遊東京都市圈,陪你去看城市生長,陪你一起聊圈裡的芸芸眾生。點擊此處觀看直播回放東京,不僅是日本的首都、全球城市金字塔頂端的城市,也是全球屈指可數的世界級大都市圈所在地。東京都市圈,作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是日本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集聚體。雖然日本早已進入人口減少社會,但東京都市圈人口卻逆勢增長,東京的年輕人都從哪來?
  • 粵港澳大灣區GDP預計用4年超過東京和紐約灣區,世界第一
    粵港澳大灣區GDP預計用4年超過東京和紐約灣區,世界第一 2018-12-18 0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對標四大國際大都市 成都展開「無時差」學習
    ……  在「加速跑」的過程中,成都一直沒有忘記不斷對標優秀,加快學習。  2019年4月,成都提出「對標國際大都市進行學習借鑑」,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啟動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大都市的系統研究。
  • 雙綠專家視角|楊枝煌、陳堯:中國大灣區建設的戰略運籌
    一、國際大灣區建設的基本實踐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一流灣區主要有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20世紀20年代之後,隨著城市勞動力、商務成本上升,紐約灣區的製造業逐步從中心城市遷出,區域經濟布局逐漸從紐約向外圍擴散,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後期。
  • 湧金策|對標紐約東京倫敦打造國際消費中心,杭州要做好三件事
    通過對紐約、倫敦、東京、巴黎、中國香港等為代表的傳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以及新加坡、曼谷、杜拜為代表的新興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比較研究,國際消費中心通常具有四大主要特徵。
  • GDP直逼紐約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來臨
    ➤ 東京灣區——「產業灣區」從2016年各大灣區GDP總額全國佔比來看:東京灣區為26.4%, 紐約灣區為8%,舊金山灣區為4.3%,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為1.34萬億美元,位居四大灣區第二位,僅次於紐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額全國佔比
  • 李奇霖:地方債務纏身,如何籌集資金建設都市圈?|經濟學家聚焦都市圈
    李奇霖說,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城市的京津冀都市圈,雖然與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等國際成熟的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對於生活在首都都市圈裡的人來說,出行已經很方便了。  2  改革往往伴隨的是陣痛期。  那麼,都市圈建設的陣痛是什麼呢?
  •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都市圈發展與規劃響應
    大倫敦規劃(1958年)日本第一次首都圈基本計畫 「綠帶」+「衛星城」模式東京都市圈是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的,東京都市圈的半徑:1920年的10公裡——1980年的50公裡左右——從1980年開始,長軸半徑一直穩定在50公裡左右,短軸半徑穩定在30公裡左右。
  • 「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走訪完成,深度報告呼之欲出|...
    導讀   《對標世界級灣區——東京灣調研報告》將於12月1日,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及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承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上正式發布。當前,舊金山、紐約和東京被公認為三大世界級灣區,彼此之間又各有所長。結合粵港澳大灣區自身發展的特色,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導》與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計劃陸續派出調研團隊,對三大世界級灣區進行實地調研,從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科研科創環境、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等角度,探尋灣區經濟發展範式與成功經驗,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鏡鑑。   首先啟動的是東京灣調研。
  • 如果上海五年內想要超過東京,需要怎麼做
    上海作為中國最頂尖的城市,現在已經把目光放到海外,上海對標的城市已經變成東京、倫敦、紐約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在這幾個城市中,東京離上海最近,而且東京比上海強很多,面積不如上海,經濟卻是上海的兩倍。而且東京都市圈幾乎覆蓋了日本的三分之一。
  • 紐約灣區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啟示
    我國的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可與當今世界著名的紐約灣區相媲美,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設立,不僅加快了粵港澳三地經濟的融合,更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珠三角地區經貿格局和產業的再升級,有利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本文通過對比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的發展情況,研究國際灣區發展歷程及經驗,或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有益借鑑。
  • 多部門明確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展
    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我國軌道交通以「鐵路+城市軌道」為主體,但市域(郊)鐵路、城際軌道卻規模體量不足,難以適應城市群、都市圈的高強度、多樣化、高頻次、強時效的交通需求特點。但今年以來,發展適合城市群、都市圈的軌道交通,明顯得到了重視。
  • 日本東京都市圈興起!大阪經濟不升反降!
    虹吸:東京都市圈經濟和人口上升,大阪反而下降東海道新幹線通車後,東京到大阪由原來7個小時的路程縮短至不到2個小時。當時,修建這條高鐵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帶動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的經濟發展,也就是可以將東京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吸引到他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