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曾家寨子,繪「家族之樹」

2020-12-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行走曾家寨子,繪「家族之樹」)

□本報記者餘如波

    對於藝術家楊千而言,成都市青白江區姚渡鎮的曾家

寨子

,長期以來只存在於母親曾老太太的講述中。儘管這裡與成都市區相距僅幾十公裡,1959年出生的楊千卻因為種種原因,直到今年4月才首次踏足此地。來了七八次之後,一組多媒介裝置作品也逐漸成形。7月30日下午,《

行走

-曾家寨子》楊千個展在成都當代美術館舉行。楊千用藝術創作的方式,喚起並重構了自己的

家族

記憶。

初進寨子 被廢墟「震撼」

    一名身著素淨旗袍、手拿寬簷帽的年輕女子,一位穿著短衣短褲、身姿筆挺的小男孩——這幅黑白色的肖像油畫,靜靜地懸掛在展廳牆面上。對於楊千而言,這件根據老照片繪製的作品意義非凡:畫中人物分別是他的外婆和舅舅,畫面背景則是民國時期的曾家寨子。

    楊千的母親祖上為廣東客家人,清朝乾隆時期遷至姚渡。道光至同治年間,曾家老寨、水浸壩曾家寨、上新寨和下新寨相繼修建,1874年全部完工並組成完整的曾家寨子。曾老太太出生在這裡,並度過童年時光,然而1985年舉家移居美國後,便再也沒有回來過。

    楊千出生、成長在成都市區,隨後輾轉國內外求學、創作,2002年回國後定居北京,曾家寨子喚不起他什麼情感波瀾。直到接到成都當代美術館的展覽邀請,楊千才突然有了衝動,「想去母親成長過的地方看看,探尋家族和時代的變遷」。

    今年4月的一天,首次走進曾家寨子的楊千「被震撼了」。「曾經精雕細琢的江南式庭院,現在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第二次去,楊千多方諮詢和調查,才找到母親住過的房間舊址——而今變成一間「醜陋」的彩鋼房。

行走寨子 繪「家族之樹」

    近年來,楊千以「行走繪畫」的創作方式著稱,他採用手機上的運動APP,在公共空間走出不同的軌跡,用霓虹燈管組裝成相應的形狀。在藝術評論家王端廷看來,「行走繪畫」最大價值在於拓展了觀念藝術的範圍,「將行走這樣一個日常行為變為藝術,讓每個行走者成為藝術家」。

    楊千此前的行走繪畫,多為五線譜、小提琴、蠟燭、飛機等形狀,帶有波普藝術的獨特韻味。而曾家寨子,他希望賦予作品更多社會文化內涵。在他看來,紮根泥土、枝繁葉茂的大樹,最能代表家族的繁衍生息。為了走出樹狀的軌跡,楊千在4座寨子中都進行了嘗試,既要在外圍的農田、林地和溝渠走出輪廓,也要在寨子內部走出「樹幹」和「樹枝」。其中3座都以失敗告終,「經常碰到牆壁,如果繞過去軌跡就會變化,翻過去太不現實」。

    在行走過程中,楊千隨機採訪路遇的村民,打聽寨子的歷史和故事。他在寨子中搜集了12個石墩,擺放在霓虹燈管組成的「家族之樹」上,每個石墩上各有一臺掌上電腦,循環播放村民採訪視頻,讓「家族之樹」立體而鮮活起來。

「搜集」寨子記昨日輝煌

    楊千說,之所以對曾家寨子進行藝術化再現,除了「自以為跟這個寨子還有點血緣關係」,還因為與過往的輝煌相比,寨子如今的沒落令人嘆惋。

    1937年抗戰爆發,原國民黨要員孔祥熙創辦的山西銘賢學校一路南遷到達四川,曾家族人經過商議,將曾家老寨、上新寨和下新寨借給銘賢學校使用,合計房屋300多間。1946年學校回遷山西時,已由最初的200多人發展到800多人,其間還有不少外籍教師前來授課。

    新中國成立後,曾家寨子被分給當地老百姓居住。住在這裡的老人告訴楊千,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不少村民將房屋構件拆下換取食物;改革開放後,許多人則將老宅拆除,在原址上修建新居。倖存下來的房屋,不少也由於無人居住、年久失修而傾塌。

    楊千在一次次前往曾家寨子的過程中,搜集了不少磚瓦木料、窗欞門框、桌椅板凳,在展廳中營造出一個廢墟般的場景。在楊千眼中,這件作品「是一個歷史進程的縮影」,同時也暗示了「歷史的保藏和精神財富的衰敗與消失」。

本文圖片由成都當代美術館提供

(原標題:行走曾家寨子,繪「家族之樹」)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五一去天坑寨子約會稻草人 還有「大地之心」等你體驗
    今(25)日,記者從重慶武隆天坑寨子景區獲悉,為了讓遊客們在「五一」期間體驗到別樣的遊玩樂趣,天坑寨子運用稻草元素將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景區還有一大批精彩耍法為遊客獻上,千萬不容錯過。天坑寨子景區副總經理唐亮介紹說,這些造型各異的稻草人將讓生活在城市的遊客近距離體驗到土苗文化的魅力和天坑寨子的獨特風情。
  • 馮家寨子大橋建成通車
    12月30日,黔江區馮家寨子大橋工程建成通車。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徐江,區領導姚登惠、孫章華、楊通勝、曾益成等到場祝賀。一大早,寨子附近居民就來到大橋兩端,或討論通車將帶來的可喜變化,或舉著手機拍照、錄製視頻……他們想「踩踩新橋」,親眼目睹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 馮家街道寨子社區打造山清水秀美麗鄉村
    因地制宜 描繪精緻鄉村畫卷馮家街道寨子社區坐落在阿蓬江畔,是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範區之一,也是黔江區打造阿蓬江「一江兩岸」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帶的核心區。「花卉園是在寨子社區創建全市鄉村振興重點示範村核心景點之一,也是我們發展鄉村旅遊重要載體和網紅打卡點。」馮家街道黨工委宣傳統戰委員徐利華告訴記者。據了解,今年以來,馮家街道寨子社區立足全市鄉村振興重點示範村建設、國家AAAA級鄉村旅遊景區定位,在全力抓好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創新城郊融合型鄉村振興路徑。按照「一年見成效」時間節點,78項重點項目任務有序推進。
  • 雲南這個民族,用最粗的大樹,根據死者身體尺寸,製成樹棺
    雲南這個民族,用最粗的大樹,根據死者身體尺寸,製成樹棺北京大學的人類學研究生,是個女孩子,黑龍江人為了調查伲人的家族制度,她已在水河老寨居住了幾個月,並且還將住下去。我和劉鋮進入水河老寨的時候,她已迎至寨門口。
  • 張建永微信隨筆《行走的樹》首發
    8月3日,由考察筆記精選的圖書《行走的樹》,在長沙止間書店首發。王躍文、水運憲、龔曙光、蔡測海等嘉賓與張建永對談文化行走與寫作,暢述身邊事、身邊人,共同探討文學的底氣和元氣。&nbsp&nbsp&nbsp&nbsp《行走的樹》是自媒體時代的一部微信隨筆,也是碎片化時代心靈獨白式日記。
  • (家族職業樹)
    通過對樹的研究,嘗試在祖先、父母和自己之間建立關聯,尋找相似點。本期給大家介紹職業規劃的一種實踐活動——家族職業樹。了解職業, 不妨從自己最熟悉的身邊人開始。家族職業樹有多重畫法:第一種:第二種:        等等,不管哪一種,都是儘可能多的了解家族中親屬的職業情況。如果自己喜歡從事家族中的相關職業,那麼家族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 曾經拿金絲楠當柴燒的寨子,現竟成為梵淨山下最熱鬧的旅遊勝地
    整個寨子只有兩百多人,男人大多服務於梵淨山的管理工作,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才有歸屬感,而女人會留下來看家,目前很多吊腳樓在保留原有韻味的前提下,再改建成民宿,成為梵淨山一帶最熱門的下榻之地,旺季房源十分緊張。侗寨背靠青山,清晨時分,一大片晨霧飄散在山間,宛若仙境。
  • 你可知道「家族樹」的神奇力量?
    家族樹,是依據血緣關係或親祖關係,把人聯繫起來,再按照輩份排序構成樹的模型。
  • 科學家繪製單子葉植物家族樹—新聞—科學網
    黃花茖蔥是如今有了更加清晰的家族歷史的8.5萬種單子葉植物之一。圖片來源:CHELSEA SPECHT 儘管它們可能看上去很不一樣,但玉米和黃花菜有很多共同之處。如今,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揭示了原因:儘管所有這些植物如今都是「旱鴨子」,但它們的祖先曾生活在水中。 【《科學》相關報導】 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密蘇裡大學分類學家Peter Stevens表示,此項工作令人信服。「它讓你思考單子葉植物特徵的起源。」 科學家一直難以將種子僅含有一個胚胎葉的單子葉植物放到植物進化樹上。
  • 商號叮噹,馬幫吆喝,酥油茶香和勾人味蕾的烤肉,走進馬幫寨子
    烈日炎炎的夏季,總想尋一處天高氣爽、水草豐茂、牛馬成群的地方,去體驗一下「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的涼爽之地,與馬為伴,放鬆一下心情。在美麗的承德豐寧大灘,就隱藏著這樣一處「以馬為夢」的草原特色旅遊小鎮——中國馬鎮旅遊度假區(「中國馬鎮」)。
  • 雲南與緬甸交界有個村莊,一個寨子兩個國家,可謂世界地理奇觀
    中國和緬甸的國境線穿寨子而過,因此被稱為一寨兩國,這裡還有一橋兩國,一井兩國,一屋兩國,一樹兩國,一歌兩國等等。跟著芒果去看看。一寨兩國位於雲南省德宏州瑞麗市,距離市區10多公裡,門票30元。國境線穿寨子而過,將一個傣族村寨一分為二,中國一側的稱為銀井,緬甸一側的稱為芒秀。
  • 《行走的樹》舉行新書發布會 張建永與嘉賓暢侃身邊人與事
    吉首大學原正校級督導、湖南省旅遊學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行走的樹》作者張建永與各路嘉賓暢談身邊事、身邊人,共同探討文學的底氣和元氣。湖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委主任徐克勤,吉首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黃昕,湖南日報社委黨組成員、社委張永中與張建永共同為《行走的樹》揭幕。張建永談創作歷程:微信寫作促使自己打回「原形」《行走的樹》的成書過程自帶自媒體時代的烙印。張建永曾在退休後的四年時間裡,坐著他的吉普車跑遍湖南西部武陵山和雪峰山區域幾十個縣、數百個村莊。
  • 繪之雅——觀仝凌飛之畫作
    晴川寒林圖 23.5×138cm 紙本老墨繪之雅——觀仝凌飛之畫作文丨楊小彥桑兵言,今日中國與往日中國已成斷裂之勢,彼此陌生如初,幾不能對話,遑論理解與認知。古意山水之一 23.5×138cm 紙本老墨藝術已然。
  • 行走的風景——嶽池中和之金頂山
    說起這金頂山,可別拿峨眉山之金頂來比,此山並不高,也沒那麼名揚天下,若從路邊上去,典型丘陵地帶的一土坡。 據說,人和寨的房子建成七十二道丁字拐,巷弄左轉右拐如如迷宮一般,寨子裡有碉樓幾座,牆上有著瞭望孔和射擊孔,可惜時隔多年,寨子上碉樓不再,寨門僅西邊餘一殘缺寨門。
  • 重慶梁平:「五湖四海」繪就「田園之城」
    新華社重慶4月20日電 題:重慶梁平:「五湖四海」繪出「田園之城」新華社記者李勇、張桂林、陶冶雙桂湖、赤牛湖等「五湖」碧波蕩漾,潤澤城鄉;稻、柚、竹、花「四海」覆蓋山野,四季飄香……重慶梁平,這座昔日的「川東糧倉」,近年來充分挖掘和運用好農耕文化傳統
  • 樹正寨中木樓鱗次櫛比,經幡在風中獵獵飄動!
    這裡是典型的藏族村寨,樹正寨是九個寨子中最大的一個,也是民俗文化村,自己就喜歡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所以在寨子裡溜達了兩個小時,真的很留戀那個地方,所以就在這裡住了一宿,這是一家很有特色純藏族家,老闆很熱情,包了早餐和晚餐,還特意送給我們特色的蕨菜餅。住在溝裡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玩兩天,把大美九寨看個夠。
  • 在景頗寨子裡的荷蘭人
    圖 武傳華那次來中國還帶著一個特殊任務:為我的畢業論文研究找一個講載瓦語的景頗族寨子。少得可憐的學術資料上寫著:在雲南德宏州某些地方就有。那個暑假的後半段我就開始找了,一個人從昆明到德宏。就這樣我選擇了本科畢業論文的研究對象,想不到會是我後來十多年的博士研究課題,更想不到會安家在這裡。雷弄村:像瘋子一樣考察,像景頗人一樣生活雷弄村,是我最主要的載瓦語研究基地,也逐漸變成灑滿我最濃厚感情的幾個寨子之一。在雷弄山的半山腰上,往西、南、北三面望去,都是緬甸的山。
  • 人間天堂出品的金融「巨無霸」:上海九大錢莊資本家家族之蘇州程家
    原創 徐兵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文│徐兵留園於清末曾屬程氏,後售與盛宣懷父親盛康蘇州程家是上海九大錢莊資本家家族中最古老的一個家族,其祖先可以上溯至明朝萬曆年間安徽制墨名家程君房。
  • 本體能量學 || 家族樹解讀中那些流淌的愛(一)
    也大概確定了接下來要繼續跟隨家族樹的方向。 再次感謝韓老師,讓我體會到了家族樹的美妙和強大的力量。我會繼續跟隨這份力量前行。周三,韓老師為我解讀了家族樹,完成後,整個人感覺,舒爽!在老師的叮囑下,美美的睡了個大覺,給自己放了一天大假。今天早起,神清氣爽!
  • 河南省睢縣蓼堤鎮一個家族的興盛之日
    一個家族何以能走向興旺?這是讓很多人思考的問題。近代浙江錢家,家風淳樸,「利一身勿謀之,利天下必謀之」,教育後代讀書至要,讀書明理,知書達禮,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強調「讀書為第一等事,讀書子弟為第一等人」。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尊師重教,重視讀書,人才輩出,飲譽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