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康(1909—1995),海南萬寧縣人。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 年被黨中央派到蘇聯莫斯科列寧學院學習,1935 年回國,歷任中共福建閩西南特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粵北省委宣傳部部長,東江遊擊區廣東省區委委員,瓊崖區黨委副書記,瓊崖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南解放後,歷任海南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廣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中共海南區委書記兼行署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兼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 廣東省政協第四、第五屆副主席等職務。1995 年 11 月在廣州逝世。
黃康於 1909 年出生在萬寧縣龍滾鎮仁造村的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
1922 年,由於家境貧困、父親去世,年僅 13 歲的黃康就隨叔父遠走南洋謀生。他在檳城洋人開的酒店當過童工,後來轉去 KPM 輪船公司當海員。
20 世紀 20 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風起雲湧。1925 年,國內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派出大批知識分子到南洋活動,並在檳城建立了中共中央領導下的南洋臨時委員會(簡稱「南洋臨委」),以及共青團組織,還開辦了兩所工人夜校,分別取名為「醒群」「覺群」,以培訓願意投身革命活動的青年工人。受革命思想的影響,黃康進入工人夜校接受培訓。原本只有初小文化的他,在這所黨組織開辦的夜校中學習文化知識,大大拓寬了自己的眼界。就在這裡, 他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並確立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人生目標。
黃康(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1926 年,黃康加入了赤色海員工會。1927 年 2 月,加入了共青團, 同年被選為檳城團委組織部部長。
1929 年初,他到設立在新加坡的上級團臨委匯報工作後,上級團臨委留下了他,讓他負責新加坡東令區新橋學校的領導工作。同年 9 月,黃康轉為中共黨員,參加東令區黨組織領導工作。在此期間,黨組織在南洋發動
工人運動,支援國內大革命運動、北伐戰爭、五卅運動、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廣州人民針對製造「沙基慘案」的帝國主義勢力的鬥爭、省港大罷工、國內工農紅軍和土地革命鬥爭(特別是瓊崖的紅軍和土地革命運動)。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黨組織派遣一批黨員回國參加抗日鬥爭, 黃康被派往上海秘密工作。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發動上海紗廠的工人支援「一·二八」十九路軍對日軍的作戰。後來則是發動學生和工人群眾反對國民黨對日不抵抗和對內「圍剿」紅軍的內戰政策。
1932 年,黨中央派一批青年黨員到蘇聯留學,黃康被派往莫斯科列寧學院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當時在該校學習的有省港大罷工的領導人陳鬱, 還有楊尚昆等。1935 年畢業後,黃康被黨組織再次派回上海工作,臨行前由中共駐共產國際的領導人王明、康生(兩個人也是莫斯科列寧學院的領導人)當面向黃康交代今後的工作任務及接頭方法。由於當時上海黨組織又遭破壞,要建立新的組織,所以與黃康接頭的是在上海從事秘密活動的一位共產國際的外籍人士。黃康根據黨組織指示的時間,手持一束鮮花, 前往上海外灘的約定地點,等待一位名叫史密斯的外籍人士。史密斯先生到達之後,兩個人對上暗語,黃康與黨組織的聯繫就接上了。
1937 年初,上海黨組織再遭破壞,黃康轉移到了福建省閩南遊擊區。當時的中共閩南特委書記是黃會聰(黃康的堂弟);何鳴、何濬、張敏、林路、盧勝、朱曼平等人都是中共閩南特委負責人。
1937 年 7 月 29 日,閩西國共兩黨在龍巖籤署和平協議,閩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同年秋天,黃康到中共閩粵贛邊省委工作。當時的省委領導人包括省委書記張鼎丞、組織部部長方方、宣傳部部長鄧子恢、軍事部部長譚震林。黃康到達時,省委機關在永定下洋的月流,大約一個月後遷到了龍巖的白土。
1937 年 11 月,中共閩粵贛邊省委根據上級指示,開辦抗日救亡幹部訓練班。其中,第一、第二期訓練班都是在白土開辦。第一期的學員大多來 自廈門、漳州、閩南、汕頭、大埔、梅縣、興寧等國民黨統治區。
張鼎丞、鄧子恢給學員們講黨的政策和國共合作,黃康講社會發展史和中國革命史。當時,黃康使用的是化名,姓牛,學員們都稱他為牛先生。 當時龍巖是國民黨統治區,該區的負責人叫塗思宗。雖然國共結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國民黨當局還是派出了很多特務密切監視中共黨組織的行動。訓練班的學員來自哪裡,畢業後到哪裡去,他們都一清二楚, 因為我們的同志走到哪裡,他們就跟蹤到哪裡。因此,在 1939 年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後,第三期訓練班就遷到永定西廈的芹菜洋和上杭縣的老區舉辦了。而第四期訓練班是隨中共閩西南特委機關搬遷到梅縣後, 在梅縣舉辦。
1937 年 11 月,一位女性走進了黃康的生活。根據中共廈門市委指示, 陳月容到龍巖白土參加中共閩粵贛邊省委舉辦的第一期抗日救亡幹部訓練班學習,並改名為陳康容。
陳康容是一位美麗的女性,同時又是一名才女。她能歌善舞,經常用歌聲和自編的節目向群眾進行抗日救國宣傳;她文筆犀利,寫出了許多抗日救國的好文章。在幹訓班學習期間,陳康容結識了黃康。兩個人由於擁有共同的革命理想而產生了革命感情。
1938 年 2 月,閩西南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1938 年 3 月,在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的帶領下,新四軍第二支隊從龍巖白土出發開赴皖南抗日前線。
1938 年 6 月,中共閩粵贛邊省委改稱為中共閩西南特委。特委書記為方方,第二書記為謝育才,組織部部長為李碧山(越南人),宣傳部部長為姚鐸(後叛變)、副部長為黃康,婦女部部長為蘇惠。特委機關仍設在白土一帶。
1939 年春,經黨組織批准,時任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宣傳部副部長的黃康與陳康容結婚。這一年,黃康 30 歲,陳康容 24 歲。
陳康容是永定縣(今龍巖市永定區)岐嶺鄉人,1915 年出生於緬甸。她的父親陳錫梅早年留學日本,曾參加孫中出先生領導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錫梅偕日本籍妻子僑居緬甸,在曼德勒開照相館。1930 年,15 歲的陳康容與 17 歲的姐姐陳月珍隨父親返回故鄉岐嶺探親。第一次回到故鄉的陳康容,深深眷戀著岐嶺的錦繡山川和濃濃的血脈親情。不久,父親陳錫梅與姐姐陳月珍返回緬甸,陳康容留在福建, 到愛國僑領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學校讀書。高中畢業後,她又考入廈門大學文學系。在廈門大學讀書期間,她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走上了革命道路。1934 年春,中共廈門的地下組織受到國民黨軍警的破壞,不少進步學生被捕後遭到殺害。陳康容因安全受到威脅,只得離開福建返回緬甸,在仰光華僑女子中學任教。
陳康容(圖片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37 年初,陳康容毅然拒絕了父親在緬甸為她安排的舒適生活,回國參加抗日鬥爭,先後加入中國婦女慰勞前方抗戰將士總會廈門分會、廈門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廈門各界抗敵後援會慰勞工作團,並擔任宣傳股股長。她經常上街宣傳愛國思想,教群眾唱抗戰救國的歌曲。遇有敵機轟炸, 她就去救護傷員、慰問災民。她還到廈門婦女夜校鼓勵夜校學生加入到抗戰救國的行列中。此外,她還以「勝子」為筆名,在《江聲報》《晨光報》上發表抗日救國的文章。她在 1937 年 9 月 26 日發表的《廈門婦女怒吼起來了》的文章中,滿懷激情地寫道:「這時候不再是空洞的吶喊,而是堅決地實際行動的時候。只有獲得全民族的自由,我們婦女才能解放!婦女的敵人亦即是全民族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只有全面抗戰,才會獲得勝利……全廈門婦女,不願做奴隸的吼聲響起來了,這就是抗戰的力量, 這就是解放的武器!」她以這些膾炙人口的不朽文字向日軍宣戰。
訓練班結束後,陳康容受組織指派,回到她的老家永定縣岐嶺鄉開展工作,經中共岐嶺支部書記陳榮松(以「保長」的身份公開活動)介紹成為岐嶺小學教員。從此,陳康容以岐嶺小學為陣地,建立了岐嶺青年抗敵同志會和岐嶺抗敵後援會,創辦了婦女學校,成立了宣傳隊,開展了蓬勃的抗日救亡運動。
黃康與陳康容結婚後,同年 6 月 21 日,潮汕淪陷。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估計到日軍很快就會進犯閩南,指示閩南各級黨組織要把準備遊擊戰爭當作唯一的中心任務。1940 年初夏,黃康調任漳州中心縣委組織部部長。漳州為閩南重鎮,是閩南政治、軍事中心。自廈門淪陷後,漳州便成為抗日前線,日本飛機時常來騷擾轟炸。漳州中心縣委組織了武裝特務班, 並按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指示要求各區、鄉黨組織一律轉入地下,開展隱蔽鬥爭。因此,陳康容婚後仍回到岐嶺以教書為掩護,堅持地下工作。一年後,他倆有了愛情結晶。陳康容在廣東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西村革命堡壘戶家裡生下一個男孩。孩子剛一出生,陳康容因放不下黨組織交給她的抗日工作,就帶著襁褓中的兒子回到了永定岐嶺,黃康的母親也特地從海南來到永定岐嶺照看剛出生的孫子。黃康一直掛念著妻子、兒子和母親, 但因繁忙的抗日工作,一直未能趕往岐嶺看望妻兒。未曾想,僅隔半年多的時間,夫妻兩個人的離別就成為永別。
自從新四軍第二支隊開赴蘇皖前線抗日後,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事端迫害新四軍戰士家屬和抗日人士,破壞團結抗日。當陳康容生完孩子從梅縣回到岐嶺時,當地形勢比前幾個月更為險峻。陳榮松的共產黨員身份暴露後,不得不撤到金豐大山。於是岐嶺黨組織的工作擔子就全部落到了時任支部宣傳委員的陳康容身上。國共兩黨的鬥爭愈來愈尖銳,為了保證陳康容的安全,上級通知她上山避一避風頭。1940 年 8 月 18 日晚(農曆七月十五),陳康容正整理行裝準備上山時,忽然國民黨保安團包圍了她的住處。陳康容見情況危急,立即回到房間,一邊把寫有情報的兩張小紙條嚼爛,一邊把作為暗號掛在窗口的襯衣取下,示意已出事。接著,她快步走出房門,但此時已經來不及了,大門已被保安團堵住。她預感此去兇多吉少,便戀戀不捨地親吻了僅有六個月的孩子,然後與婆婆、嫂子道了聲:
「珍重!」便邁開大步向外走去。
陳康容被捕了,保安團害怕陳康容被遊擊隊劫走,連夜把她押解到二十千米外的撫市(今龍巖市永定區撫市鎮)。敵人軟硬兼施,要她說出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情況,最先提審她的是她舊日的同學、保安團營長張耀軒。張耀軒先是拿出了大把的鈔票想要收買她,又說要她嫁給他,保她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榮華富貴?———燕雀之輩豈知鴻鵠之志!」陳康容嚴詞斥責這個猥瑣的無恥之徒。她想起自己捨棄國外的優裕生活回國參加抗日救國鬥爭,她的父親頻頻來函催她回緬甸,她都拒絕了。她還對黃康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一定堅持革命到底。」這兩位從海外歸國的華僑年輕人心中產生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操,是那些只懂一味追求榮華富貴的輕佻之徒永遠無法理解的。
敵人又對她嚴刑拷打,卻始終不能使她屈服。接著保安團團長譚嗣新 又親自誘降,企圖利用她思念幼子的心情對她進行誘降,說只要她寫了自首書,就可以與家人團聚。
她何嘗不想家人?在家裡,她是一位溫柔賢淑的兒媳、妻子和母親。記得兒子出生不久,她因工作離開了一段時間。一天她忽然依偎在丈夫懷裡流著淚說:「離開這麼多天了,孩子沒有奶吃一定餓壞了。又把婆婆一個人留在家裡使她擔心。真是虧欠了他們。」
此時此刻想起家人,豈不更加令人肝腸寸斷?但是這時,她更加清楚, 她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陳康容毫無畏懼!譚嗣新看軟的不行,就再來硬的:「限三天內把黨支部的名單交出來,要不就剝你的皮。」然而,陳康容卻用敵人要她寫「悔過書」的紙和筆寫下了一首獄中詩:
「青春價無比,團聚何須提。為了申正義,何懼剝重皮!」面對犧牲,她義無反顧。
1940 年 9 月 17 日,陳康容被福建省保安團團長譚嗣新殘酷地活埋在撫市的山墩上。臨刑前,她還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打倒漢奸賣國賊!」壯烈就義時年僅 25 歲。陳康容犧牲後,年幼的兒子因失去母親的哺育而夭折,黃康的母親亦因悲痛過度與疾病而魂斷異鄉。
黃康此前原名為黃會齋,為紀念陳康容從此改名為「黃康」。他強忍喪 妻、喪子、喪母三重悲痛,繼續堅持抗日鬥爭。
1944 年,中共閩粵邊委在永定金豐大山鼓坑成立「康容支隊」,堅持抗日自衛武裝鬥爭,以示對烈士的深切紀念。
1941 年初,黃康被調到中共廣東粵北省委擔任省委宣傳部部長,當時正值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後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省委機關設在國民黨統治區的韶關市,中共黨組織的處境異常艱險,所有活動都是秘密開展的。1941 年底,黨組織為了更好地掩護黃康的身份,安排他與中共地下黨員楊文以夫妻身份相互掩護,後來批准他們成為正式夫妻。從此,楊文就成了他的第二個革命伴侶。
楊文原名楊月居,廣東惠州市人,1920 年 4 月 10 日出生,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1939 年 1 月,在惠州市讀書期間,她帶著自己同在一所學校讀書的妹妹一起加入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惠陽青年抗日先鋒隊,同年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 年 4 月,她瞞著家人離開惠州來到紫金開展抗日宣傳。1940 年 8 月至 1941 年 8 月,她先後被調往五陸紫邊區等地,以小學教師的身份,擔任黨支部組織委員,開展黨的工作,1941 年 8 月至 1942 年 5月,調任粵北省委任宣傳幹部。
1942 年 5 月,粵北省委遭受破壞,省委書記、組織部部長先後被捕。為了避免被叛徒出賣令廣東黨組織遭受進一步的破壞,粵北省委僅剩的黃康、嚴仲(省委秘書長)、李殷丹三人緊急商量,決定分頭通知有關的各黨組織轉移撤退。黃康負責通知以梁威林為書記的後東特委;李殷丹負責通知以馮炎為書記的西江地委;嚴仲留下通知北江特委和韶關市地下黨組織轉移撤退。黃康於粵北省委遭破壞的當月趕到了駐在五華老隆的後東特委通報緊急情況,同年 8 月,他轉移至東江遊擊區。不久,他接到周恩來的來電指示:將所有在韶關附近國民黨統治區的原中共黨組織人員全部撤退到中共領導的遊擊區根據地,並解散原有的所有組織,重建中共廣東省領導機構——中共廣東區委。區黨委成員為:區黨委書記尹林平,區黨委委員楊康華、梁廣、羅範群、林鏘雲、饒彰風、馮炎、黃康等。黃康主管宣傳、教育和城市工作。
此後,黃康在東江遊擊區工作約四年。1945 年日軍無條件投降後,國共籤訂「雙十約定」,表面上看是國共合作,和平即將來臨。但是蔣介石真正玩的是「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在和平的煙霧下,準備向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針對當時的形勢,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給東江遊擊區、廣東區黨委來電指示:國民黨已決心發動內戰,對我軍是「勢在必打, 志在消滅」。要求廣東黨組織與部隊做好充分準備,切勿失去警惕。不久, 中共中央又來電指示廣東區黨委派一位負責同志攜電臺人員及設備前往瓊崖傳達中共中央此項指示精神並重建電臺(當時,瓊崖的黨組織和部隊因電臺損壞多年,無法與中共中央直接聯繫)。
接到中共中央的指示之後,廣東區黨委和東江縱隊決定派黃康率隊前往瓊崖。隨即由廣東區黨委書記尹林平、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與黃康談話,宣布廣東區黨委派他帶隊前往瓊崖的決定。接著,連續幾天尹林平、曾生與黃康等人對赴瓊傳達及貫徹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瓊崖部隊應如何提前做好準備,應對駐瓊國民黨軍對我發動突然進攻等問題做了充分的研究。
1945 年 11 月底,黃康一行人離開東江縱隊向瓊崖進發,行進路線是香港、澳門、廣州灣(今湛江市)。到達廣州灣後由南路特委負責人周楠接應,並商討分批前往瓊崖的計劃。人員分三批乘坐以經商運貨為掩護的交 通船隻「偷渡」瓊州海峽,韓健、葉茂第一批;黃康、陳乃石第二批;電臺負責人葉佐平、報務員小張、機務員小陳第三批。由於渡過瓊州海峽過於艱難,當時隨行的黃康夫人楊文等一部分人就留在了當地參加南路特委的工作,直至1948 年,楊文才渡海到了瓊崖。
1946 年 2 月上旬,黃康來到澄邁縣加樂鎮的一個村莊與馮白駒、莊田、林李明等領導同志會合。因為當時國共談判並通過了「雙十協定」,瓊崖黨組織又沒有電臺與中共中央直接聯繫,對國民黨即將發動內戰還估計不足———我軍主力部隊三千多人以及司令部集中在澄邁縣的一小片狹長地帶,並暴露在國民黨的眼皮底下。當時,國民黨以第四十六軍為主力, 加上保安團等共有一萬多人的絕對優勢兵力,隨時可以輕易地將我軍主力部隊及領導機關合圍在此。但是,由於抗戰勝利後忙於「接收」等因素, 國民黨軍尚未對我完成軍事部署。
黃康到達後緊急傳達了中共中央和周恩來「『雙十協定』是一紙虛文。蔣介石的內戰方針已定,對我是勢在必打,志在消滅。由於敵強我弱,我方應分散鬥爭、避實就虛、堅持長期鬥爭、精簡部隊輕裝作戰」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的英明預見指導了瓊崖黨組織和部隊的行動。具有卓越領導能力的馮白駒帶領瓊崖黨組織和部隊迅速做出了布局和調整———吳克之、李明(林李明)率第一支隊挺進瓊文外線;挺進支隊除了留下一個大隊在六芹山保衛領導機關外,其他主力轉出澄邁、臨高沿海平原地區分散鬥爭;第二支隊堅持在定安、瓊東外線分散鬥爭;第四支隊由馬白山率領在儋縣(今儋州市)、臨高、白沙外圍一帶分散鬥爭;鎮南隊留在昌感、崖縣化整為零,堅持外線鬥爭;獨立縱隊副司令員莊田赴瓊中轉達,命令第三支隊回到萬寧、陵水外線分散鬥爭。1946 年 2 月中旬,我瓊崖黨政軍機關及部隊部署完畢,全部跳出國民黨的重兵威脅之下。
此後,黃康加入海南黨政軍領導層,輔助馮白駒同志一直工作、戰鬥到海南解放。
1946 年 2 月中旬,以第四十六軍為主力的駐瓊國民黨軍終於向我白沙根據地發動全面進攻。敵軍重兵壓境,分成四路殺來,妄圖以優勢兵力一舉圍殲我主力部隊、領導機關及各根據地的武裝力量。由於我方已做好 充分準備,化整為零,經過精簡的領導機關轉移到群眾基礎好、地方基層黨組織強的澄邁縣六芹山革命根據地,因此在群山和老百姓的掩護下,敵人難以找到。這時,打錯如意算盤、分四路出擊的敵人處處撲空,發動進攻 時無法找到我們的部隊,而當其疲憊不堪成為強弩之末時,我軍就集結部隊抓住時機發動突然襲擊,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打得敵軍狼狽不堪。但在此階段,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獨立縱隊還是處在相對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周旋。就在這相對艱苦的時期,1946 年 8 月,在香港的中共南方局派人來瓊傳達撤退指示,大意是「敵我力量懸殊,準備十年黑暗,獨立縱隊撤退到越南胡志明同志那裡去」。這時以馮白駒為首的領導層一致反對這個決 定,理由是:第一,敵人空中有飛機偵察,海中有軍艦巡邏,我軍渡海前往越南必定暴露在敵人眼前,無疑是為敵人全殲我軍創造機會;第二,瓊崖的黨組織和部隊經歷了長期艱苦的革命鬥爭,已建立了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和群眾基礎,得到瓊崖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部隊也是久經鍛鍊具有豐富的戰爭經驗的,而且還有瓊崖連綿的山地掩護,我們完全可以堅持長期鬥爭。1946 年 10 月 26 日,中共瓊崖特委以馮白駒、黃康、李明的名義向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瓊崖鬥爭成敗關鍵問題的請示》的電報,提出反對將獨立縱隊「南撤」的意見,同時上報《堅持自衛反擊再決議》,請示中共中央意見。10 月 30 日,毛澤東親自擬稿給中共瓊崖特委回電指示:「馮黃李:酉宥電悉。你們意見很對,你們應當堅決鬥爭擴大軍隊,擴大解放區,學會集 中主力打運動戰,爭取每次殲滅敵軍一營一團同時發展民兵遊擊隊,配合主力作戰。你們應以佔領整個海南島為目標,將來再向南路發展,你們《堅持自衛反擊再決議》是正確的。」
1947 年 5 月,中共瓊崖第五次代表大會在白沙縣(今白沙黎族自治縣)紅毛鄉召開。會議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將中共瓊崖特委改為瓊崖區黨委,並選出瓊崖區黨委委員、常委。當選瓊崖區黨委常委的是:馮白駒、李明(即林李明)、莊田、何濬、黃康。1947 年 10 月,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廣東省瓊崖遊擊隊獨立縱隊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任命馮白駒為司令員兼政委,黃康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振亞、吳克之為副司令員,馬白山為參謀長。
黃康(右二)與友人的合影(圖片來源:海南史志網)
黃康的夫人楊文於 1945 年底隨隊赴瓊時暫時留在了中共南路特委
機關工作,再次前往瓊崖時,已經是 1948 年初了。當年 3 月,她從湛江出發,藏在一艘運椰子的小船的船艙底下,經過數日的顛簸,終於到達了文昌縣的鋪前港。當時,中共文昌縣委負責接應,縣委的條件十分艱苦,人員白天隱藏在紅樹林中,晚上才能出來活動。準備就緒後,在部隊的保護下,他們向瓊中毛陽的瓊崖縱隊司令部出發了。隊伍白天休息,晚上行軍。這 又是一段艱險的路程。
在此期間,令楊文終生難忘的是隊伍中的一位年輕的女戰士。她腳穿木底的草鞋,纖細的身軀頂起碩大的行軍鍋,在崎嶇的山路上不知疲倦地快步如飛。這位正值青春年華卻又經歷過多次戰鬥洗禮的女戰士,其身影 和頂起的行軍鍋,仿佛一支火炬。在瓊崖革命鬥爭中曾有多少這樣年輕的 女戰士,與戰友們一同戰鬥,不怕犧牲,前赴後繼,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照亮了瓊崖的夜空。正是這無數的火炬構成了一幅幅壯麗的畫卷,永遠載入 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光輝史冊之中!這位頂起行軍鍋的女戰士後來到哪裡去了,無從考證。也許她從來沒有獲得過勳章和功名,甚至後來漸漸地消失在人們的視線當中。然而,她卻最能代表忠誠於黨、堅持革命信念和不懈努力鬥爭的千千萬萬個瓊崖普通戰士。正是她以及千千萬萬個瓊崖戰士為瓊崖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楊文後來在瓊崖縱隊組織部工作。據她回憶,馮白駒同志平易近人, 經常下到部門與他們在一起吃飯,聊聊家常,了解日常工作情況,和同志們親密無間,完全沒有上級對下級的架子。從中可以看出馮白駒同志深入群眾、平等待人的優良作風。
1946 年初至 1950 年 5 月海南解放,黃康任瓊崖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瓊崖區黨委副書記等職務,參加並領導瓊崖縱隊粉碎國民黨第四十六軍的圍攻,打敗蔡勁軍分期、分批的重點進攻,建立五指山中心根據地, 於 1948 年起先後向敵發動秋、春、夏三大攻勢,於 1950 年配合大軍渡海作戰解放海南,等等。黃康還經常帶領部隊親臨第一線對敵作戰,在 1948 年向敵人反攻的三大攻勢中直接領導瓊崖縱隊兩個支隊殲滅敵軍一個團的山坡嶺戰鬥。
海南解放後,黃康曾擔任海南區黨委書記兼行署主任、海南軍區第一副政委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