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蠅王》是英國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故事發生於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起先尚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的膨脹起來,便互相殘殺,發生悲劇性的結果。
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鬥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徵意義。《蠅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核戰爭中,一架飛機帶著一群男孩從英國本土飛向南方疏散。飛機被擊落,孩子們乘坐的機艙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無人煙的珊瑚島上。
島上有充足的淡水、豐美的食物、湛藍的海水和綿長的沙灘,呈現出一幅如同人之初亞當和夏娃棲息的伊甸園一般的圖景。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生存環境下,充滿新鮮感的孩子們開始了新的生活。起初孩子們身上還帶著文明社會的習慣和印痕,還能夠按照文明社會的理性和秩序來運轉他們那個「小社會」。在他們自發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拉爾夫就規定,誰持有「海螺」,誰才有發言權。會後孩子們分成小組去採集食物,用樹枝建造房屋,還點燃一堆煙火向海上傳遞求救的信號。但好景不長,有序很快轉為無序。搭建住棚和看守火堆這些文明社會中所應擔負的責任很快讓孩子們覺得限制了個人自由,最後選擇跟隨傑克去打獵,因為那樣讓他們感到刺激,既無拘無束,又可以吃肉。
孩子們分為兩幫,分別以拉爾夫和傑克為首。為了爭奪對小社會的統治支配權,建立可以發號施令的權威,兩派開始明爭暗鬥。在隨之而來的鬥爭較量中,拉爾夫和豬崽子一方被傑克和羅傑一方打得大敗。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和秩序,沒有了綱紀規則,沒有了互助合作,這群孩子完全墮落成一群嗜血的「野獸」。權力爭鬥的愈演愈烈及欲望和責任的衝突很快使孩子們文明有序的社會走向分裂。故事的結尾處,當傑克和他的獵手們認定拉爾夫是僅剩的惟一叛逆者時,羅傑猙獰地削尖了木棒的兩端,準備用對付野豬一樣的手段來除掉拉爾夫。可憐的拉爾夫被追捕得四處亂竄,無處藏身,直到英國皇家海軍艦艇經過荒島相救,才倖免於難。故事的結局處,荒島呈現出這樣一幅悲傷悽慘的景象:「海島已經全部燒毀,像塊爛木頭」,「拉爾夫的眼淚不禁如雨水般流了下來,他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故事以崇尚本能的專制派壓倒了講究治理的民主派而告終。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威廉·戈爾丁在一所學校教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於1940年參加了英國皇家海軍。二戰後,他又回到了學校,一邊教書,一邊寫作。雖然書稿多次被拒,但在遭到出版社第20次拒絕後,1954年戈爾丁的處女作《蠅王》終於面世了,並在英國文壇引起巨大轟動。
戈爾丁創作《蠅王》主要基於下列兩個方面的因素:
1、軍旅生活的親身經歷使戈爾丁對人類的本性產生了疑慮。戈爾丁在自己不太長的生命裡程中,爆發了使約九百萬人喪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親自參加了使約四千萬人死於非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他親歷了戰爭的殘酷和血腥,目睹了法西斯暴徒殺害幾百萬猶太人的暴行,看到了原子彈殺人的可怕一幕。所有這一切都使戈爾丁感到迷惘和迷惑不解。同時,他也開始思考和探索引起戰爭的原因和人類產生這類悲劇的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親身經歷,使他逐漸對人類的本性產生了動搖和疑惑。在戈爾丁看來,現代人不能認識自己的本性是危險的,因為不能認識就不能有意識地控制本性中的獸性。而作家的任務就是幫助人們,使人們了解和正視自己的本性。
2、十年的教書生涯使戈爾丁更加了解青少年的本性。戈爾丁二戰前後近十年的教書生涯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青少年學生。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如果不是教師的教育和及時制止,如果沒有規章制度的約束,許多孩子就會打架鬥毆,就會做出野蠻的舉動。由此可以看出,人性中的惡會在這些未成人的孩子們身上自然地流露出來。從更現實、更具體的角度來說,與他所觀察到的青少年的情況不符。於是,他便萌發了寫一部暴露人類本性的小說。
人物
拉爾夫
拉爾夫是書中的主角,理性而勇敢,有號召力和領導才幹。他力主保存小火堆以爭取獲救,手持的海螺成為民主的象徵物。但他擁有的的權力卻非常脆弱,脆弱到難以維持一個求生的火堆。拉爾夫的內心同樣有著陰影和黑暗,在一個風雨、雷電交加的夜晚,他不由自主地參與了對西蒙的迫害,而且他最終也未能把握住局勢,把這個孤島上的群體引向光明,眼睜睜地看著豬崽子被殺,自己也被追得無處可逃,差一點死於非命。代表科學的眼鏡和代表民主的海螺也在爭奪中被摔得粉碎。就這樣,文明被野蠻輕易地徵服,理性被非理性壓倒;建立在社會理性基礎上的民主,在專制和暴力面前顯得是那麼的疲弱無力。
拉爾夫的心理由孩童到成人的發展是小說所貫穿的主線。作為首領,拉爾夫正視現實生活,有著良好的願望和健全的理智,是誠實和正直的化身。起初,他是個內心純樸、外表英俊的英國小男孩,一心想帶領孩子們走出孤島,獲得重生。但島上的生活和孩子們人性中的野蠻和惡卻讓他為「失去的天真而哭泣」。通過人物拉爾夫,作者清楚地表達了一個沒有秩序的社會意味著毀滅:拉爾夫不能說服孩子們按照民主與文明的標準行事,領袖人物的軟弱會引起社會的動蕩與混亂。
豬崽子
豬崽子是一個出身低微,又患有嚴重的哮喘病而無法從事體力勞動的戴眼鏡的胖子,愛思考問題,這個形象讓我們想到了知識分子。他的眼鏡是唯一在物質上對他人有用的東西,因為眼鏡可以聚光生火,但人們仍舊只是將他當成嘲弄的對象,甚至包括拉爾夫。火使他們可以向遠方發出求救信號,很快成為孩子們爭奪的焦點,但同時火也導致了他們的分裂。豬崽子曾建議保持篝火不滅以作為營救信號,建立安全掩體以預防和抵禦風暴。但這兩個建議都被漠視和忽略了。最後,他竟被別人用一塊巨石殘害了。豬崽子是因為他的眼鏡死的,而且他是抱著海螺死的,說明他至死都堅信民主力量的強大。在豬崽子身上,讀者看到了專制社會中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沒有權勢但卻比任何人都相信人性的存在,敢於藐視專制權力,自尊但又自卑,他們往往被專制權力輕而易舉地扼殺而毫無保護自己的能力。
戈爾丁通過豬崽子這個人物形象是用來警告世人:1、忽略一個智者的告誡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2、在文明不斷遭受破壞的社會裡,理智和智慧也會顯得蒼白無力。
西蒙
西蒙扮演的是人文知識分子的角色,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和正直的人格,敢於探索真理。其他孩子群起群居,而他則喜歡自然獨處,冥思苦想。在戈爾丁的筆下,西蒙猶如基督教的先知。他痴人說夢似的時常同「蠅王」對話,也同自己內心深處的原始衝動對話。他的自覺認識最終賦予他崇高的道德良知,這是其他孩子所不能比擬的。他諳熟人類內心的黑暗,同時認識到同伴的恐懼,實際上是對深藏在他們心中的罪惡和死亡的一種本能的抵制和反抗。他意識到所謂的野獸不過是人自身,這當然得不到眾人的理解。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在一個氣候惡劣的天氣裡,他獨自一人去叢林深處探索究竟,書中有一段描寫他與蠅王的意識對白,剖析了人性的黑暗,也預示這位先知的可悲命運。事實上人群中確實存在著無數個像西蒙這樣的先覺者,在歷史上,他們大都落得悲慘的結局。
西蒙是拉爾夫的另一個助手,他性情靦腆,經常獨自徘徊,但對漆黑的原始森林卻表現出毫無懼色。在小說《蠅王》所描繪的黯淡的人性畫卷中,西蒙是作為閃光的希望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孤島上的孩子們大都已回到了原始野蠻狀態,他們一個個露出了極端自私和殘忍的面目,而西蒙的利他主義卻表現得格外耀眼:對同伴表現出了真誠的友愛,並為使小島擺脫野獸的恐懼而做了許多努力。戈爾丁說,西蒙代表著耶穌,他給人以愛,並拯救他們,但得到的回報卻是被殺害。戈爾丁在小說《蠅王》中塑造西蒙這個現代基督形象,體現了他創作中的宗教傾向。
傑克
最後一個主角名叫傑克,這是一個與前三者對立的人物,代表著人性的惡、獸性和非理性。他原是教會唱詩班的領隊,有著極強的權力欲,始終都在爭奪小島的領導權。當拉爾夫被確立為海島領袖時,他雖然不滿但也一時無法剝奪拉爾夫的「合法」權力。權力先天沒有劃分清楚的後遺症,初時被擺脫了大人世界的新鮮感所掩蓋,但當孩子們因看管篝火和打獵發生爭執時,傑克與拉爾夫之間的矛盾突然激化。傑克認為:打獵可以吃肉,而在所有的人只能吃素的時候,吃肉就代表了某種特權。這種特權在這個特定的時候就成為一種力量,而拉爾夫卻根本無法展現他的力量。他所追求的被拯救的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渺茫。相比之下,可以吃上肉,過上小康生活的誘惑對其他孩子顯然更大一些。
傑克一旦察覺到自己擁有的力量,便迅速地擺脫了拉爾夫的控制,決定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在沒有大人的環境裡,孩子們象是瘋長的野草,而傑克是其中最瘋狂的一棵。在「野獸」的威脅下,他成功地掠奪了領導權,實行了專制統治,崇尚本能的專制派最終壓倒了講究理智的民主派。在無意識地殺死了西蒙和豬崽仔之後,傑克泯滅了最後一絲人性,為追殺拉爾夫而不惜燒毀了整座海島。
傑克是狩獵者的頭頭,也是拉爾夫的主要對手。小說中的傑克相貌醜陋,兇神惡煞,是獨裁和魔鬼的化身。他雖也曾對自己沾滿鮮血的雙手感到過不安,但泯滅良知的他很快就被野性所左右。當他殺戮一頭野豬並用豬血為自己「洗禮」時,就徹底完成了由文明社會的善向野蠻社會的惡的轉變了。傑克總是鼓動和誘惑孩子們追隨他過著一種野蠻而又帶血腥味的生活。因此,傑克代表著不受任何理智約束的人類的野蠻和獸性。他採取多種狠毒的陰謀手段,消滅異己,鞏固自己的權力,企圖獨霸小島,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希特勒的形象。而拉爾夫的軟弱和遷就,又不由得使人們聯想到二戰中西方某些政客們對希特勒姑息遷就的「綏靖政策」。
羅傑
羅傑是傑克手下最兇殘的爪牙和打手,是人類靈魂中一切惡的象徵。當人類文明社會中人們本該共同遵守的戒律和標準被拋棄後,人性中的惡便開始抬頭。小島上的生活環境和失去文明社會標準的約束使羅傑逐漸變成了一個野蠻人。
主題思想
戈爾丁作品《蠅王》的一個突出的主題就是揭示人性惡,強調人的天性中潛藏著不可克服的惡意識,這種意識會不斷膨脹,在缺乏約束的情況下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蠅王》的主題思想:即在承認人性惡的同時,呼喚人性中善的回歸。由於贖救主題的存在,人性惡主題的揭示又在辯證的意義上逆向地指明了人性趨向至善、人類精神獲得拯救的道路。
一、《蠅王》中所揭示的人性惡的主題
對於這部小說的主題闡釋,眾說紛紜。最淺近的解讀不外乎這是本鬧劇加悲劇的兒童小說。但往深處闡釋,則會發現小說中孩子們身上表現出了人性惡的主題。首先,戈爾丁的創作意圖表現了這一點。在《蠅王》的題序中,戈爾丁說:「野蠻的核戰爭把孩子們帶到了孤島上,但這群孩子卻重現了使他們落到這種處境的歷史全過程,歸根結底不是什麼外來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樂園變成了屠場」。這裡明顯強調的是孩子們身上存在的邪惡使得原本是人間樂園的珊瑚島變成了血腥殺戮的戰場。其次,從宏觀的社會歷史語境來看,這部小可以理解為作者對20世紀初西方民主、科學、理性和暴力等人類生存狀況的間接的批評,理解成一部微縮化的西方社會歷史的寓言化表述。拉爾夫是社會理性的象徵,富有民主精神,手持的海螺則成了民主的旗幟,力主保存火堆爭取獲救。但其內心同樣也有陰影和黑暗,在風雨雷電交加的夜晚,他也喪失理智地參與了對西蒙的迫害。豬崽子則可謂科學理性的象徵,他始終都堅持科學和民主,堅信海螺即民主的力量是強大的,最後他抱著海螺而死。而西蒙是真正意義上的英雄和人類的先知,他有著非凡的洞察力,敢於探索真理、發現真理並且有著正直的人格。而另外一個與前三者對立的主角傑克則代表人性惡也即人的獸性、人類的非理性,因為他只憑本能非理性一味地要打獵,而不考慮是否要尋求得救,最後為了清除異己,他還在血腥廝殺中掠奪了領導權。由此,從戈爾丁所處的西方社會歷史語境來闡釋《蠅王》,也可以將之解讀成人的獸性、人類的非理性的衝動即人性惡衝破民主原則的約束和科學的合理性,而成為社會中的主導原則,從而招致人類社會的墮落。
最後,如果將《蠅王》中虛構的荒島上的這一群孩子視作一個微觀的人類社會,那麼,孩子們演繹的由文明秩序到野蠻血腥的故事則可以視為宏觀角度下起自漫漶時代人類發展史的微縮化。孩子們把最初的一個伊甸園般的美麗世界變成一個充滿血腥殺戮、野蠻的世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寓言式表達,20世紀科學理性的發展最後演化成兩次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世界大戰就是這一寓言的另一版本。
此外,孩子們身上表現出來的自私、狹隘、放縱、逃避責任、迷戀暴力和對自身的無知還可以與基督教對「原罪」觀念的思考聯繫起來,這樣這部小說自然也會成為一則關於人性的「道德寓言」。不同的闡釋和解讀儘管視角不同,揭示的人性惡的表現形式和細節有所差異,但歸結一點,就是其都從不同的維度發掘了《蠅王》人性惡的內涵和外延。
二、《蠅王》人性惡主題中隱含的贖救主題
《蠅王》中西蒙這個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射基督。西蒙這個人物從一開始就籠罩著一層神聖的光暈。在沒提名字以前,西蒙就以一個經常暈厥的合唱隊員的身份出現,而且他行動詭秘,避開其他小孩,獨自一人在灌木叢裡過夜。對於荊棘中的蕾苞,由於不能食用,其他孩子都不喜歡,而西蒙卻通過自己的宗教聯想,把它看作「蠟燭」,因為這些蕾苞到了晚上便開出潔白芬芳的花朵。在憐憫眾生,向人間播撒同情與愛這一點上,作品中有一處描寫得相當感人,在下午的陽光下,在蜜蜂的嗡嗡聲中,西蒙為小不點們找到了他們夠不著的野果,「把簇葉高處最好的果實摘下來,向下丟到許許多多向前伸出的手裡」。而且在追隨著傑克去打獵、殺豬、燒烤豬肉而享受獸肉的鮮美的孩子們中,惟獨缺少西蒙的影子,這種克制與拉爾夫和豬崽子最終未能抵禦誘惑而領受傑克的嗟來之食形成鮮明對比。這些都在暗示西蒙身上具有脫離了凡胎的神聖性,和耶穌在荒野中苦苦齋戒,拒絕魔鬼撒旦的誘惑具有同等精神意義。當西蒙告知孩子們,「野獸」這個使他們恐懼的東西只是人的本性之後,就像耶穌把自己交付給必然的命運一樣,西蒙毫無懼色地動身去探索「山上的野獸」的真正面目。在山上,西蒙與削尖的棍子上挑著的豬頭及那個沾滿蒼蠅的「蠅王」進行了對話。在那種神秘超現實的氛圍中,「蠅王」訓斥西蒙別夢想去捕捉和殺死孩子們因恐懼而想像出來的「野獸」,因為真正的野獸即人,野獸在人心中。由此可見,西蒙是孩子們中最先知道人性惡這一讓人感到非常不快的事實的人,在這層意義上他是一個耶穌似的先知人物。最後西蒙被正在狂歡祭神的孩子們錯當成「野獸」活活打死,這也正如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儀式。小說《蠅王》中,西蒙明顯地是以一個耶穌式的人物出現並作為犧牲品來被描述。他擔當了某種基督式的角色,一個為了傳播大眾沒有認識到的真理而犧牲自己的殉難者。
戈爾丁在揭示人性惡主題的同時,也在小說中隱含了贖救主題。也就是說在讓人看清自我的人性惡的一面的同時,戈爾丁也為人類未來的發展預示了光明和希望。西蒙這一影射耶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於為邪惡的人樹立一個能夠播撒博愛、甘於犧牲和奉獻的精神榜樣,同時在宣揚上帝的真理時讓人清楚自我人性本質上的邪惡,在此基礎上讓人類感受耶穌的精神力量,驅除自身的罪惡走向通往至善、尋求精神拯救的道路。西蒙能夠結束人類那不人道的歷史,能夠使自己自由,也能夠使他人自由。它在更深的層次上表明,只要能認識到人是邪惡的,人就能自由地重整旗鼓,再站起來。可以說在極為濃重的人性黑暗的背景下,西蒙的死也為小說的濃重的人性惡的背景添上了一道微弱的亮色。如果說墮落成「野獸」的傑克是「尚未完全進化的人」,拉爾夫是具有種種人性弱點的現代人的話,那麼,西蒙則代表了人類道德的可能的未來狀況。
在《蠅王》中虛構的荒島上,在大多數孩子野蠻化了的背景下,西蒙則是人類可能成為的那種理想的人。因此在西蒙的形象塑造中,戈爾丁隱含著贖救主題。同時,由於贖救主題的存在,《蠅王》人性惡主題的揭示又暗含了這樣一種可能:人類的邪惡在被直面和認清後具有促使人向至善攀升轉化的可能性。因為經歷靈魂的黑暗往往是人類獲得救贖的一個必經的過程,所以,揭示人性之惡和追求人類的精神贖救之間就獲得了相互轉化的辯證意義。戈爾丁通過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不同的時空場景,揭示了集中體現在粘滿蒼蠅的「蠅王」的人性惡,但他也不願意人人墮落成像傑克和羅傑那樣的「野獸」,因為如果那樣,世界必將徹底沉淪。戈爾丁在揭露人性惡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找贖救的出路。如果說戈爾丁塑造影射耶穌基督的西蒙這一形象的目的是為世界樹立一個知曉人性的真相、為人類播撒恩澤和慈愛並甘於獻身的榜樣的話,那麼,對於人性惡的淋漓盡致的渲染和呈現,則可視為戈爾丁在提醒和呼籲人類,只有對內心的邪惡進行反省,才有可能趨向至善。
戈爾丁在榮獲諾貝爾獎之後的答謝辭中這樣表達他對人類的希望:「人類需要更多的人性,更多的愛。有些人希望有某種政治制度來創造這一切,而有些人則希望用愛來創造這樣一種體制。我的信念是:人類的前途在於這兩者之間。正因為人與人之間友愛,人們可以在這種愛的堅固基礎上創造一種相對完善的體制,人類的前途才是光明的。」在此意義上,戈爾丁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費盡筆墨濃重地表現人性惡,決不只是單純地為了表現人性惡,他更希望人能直面人性惡的一面,能夠認識人自身的不完美。而他在其小說中設置影射耶穌基督的形象,也決非是為了讚頌上帝的愛並給讀者布道,而是在於向讀者傳達自己對人類的看法——人類需要徹底認清自己惡的一面,在經歷靈魂的黑暗之後,才有趨向至善、獲得拯救的可能性。
因此,《蠅王》中人性惡和贖救主題的顯隱不同及二者體現的內在悖論並不意味著戈爾丁思想上的模糊性,而是內在地彰顯著其思想的深刻性,因為在揭示人性惡主題及其隱含的贖救主題的對立衝突中,人性惡的主題也暗示了人類的邪惡在被直面和認清之後也具有讓人向至善攀升轉化的可能性,經歷靈魂的黑暗也因此成為人類獲得贖救的一個必經的過程。這種黑暗是人類獲得拯救之前的一個必經的過程。因此,如果把戈爾丁的作品的主題僅僅簡單地歸結為表現人性惡,就會從某種程度上消解其作品豐富的思想意蘊。從《蠅王》人性惡的主題深處隱含的贖救主題上看,戈爾丁應是一個「對人類面帶微笑」的人
社會評論
戈爾丁筆下的荒島實際上是20世紀英國社會的縮影,或者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是世界的縮影。通過小說《蠅王》,戈爾丁暗示人們:即使在文明社會中,對物質的過分追求也會導致人的野心復發,鈎心鬥角,爭權奪利,最終走向墮落和毀滅。實際上,小說一開頭,作者就暗示了這個荒島社會崩潰的必然性。因為這些男孩都是在一個具有悠久探險傳統和長期徵服別國領土的大英帝國出生和長大的,因此,他們骨頭和血液裡就帶有一種強烈的、與生俱來的控制欲和佔有欲。他們很想嘗一嘗做統治者的滋味,行使一下統治者的權力。戈爾丁在《蠅王》中所描寫人性中存在的惡以及在文明社會面紗掩蓋下的非理性和非道德的「劣根」,都一次一次地被人類社會的發展所證明,特別是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戈爾丁採用小說這一文藝形式,運用強烈而又生動的象徵主義手法,把讀者帶入了一個活生生的、能用眼睛看到的、充滿罪惡的世界,這實際上就是納粹德國的縮影。
——楊靜
戈爾丁的小說在結構和筆調上非常不同,它們都是些宗教諷喻,其中一再重現的主題就是人類生而有之的邪惡。
——羅伯特·亞當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