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 蠅王 》:一本著名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2021-02-07 天天小讀書房

沒時間 精力少 怕選擇

那就加入【30天小讀計劃】

每天只需10分鐘

收穫一天所需閱讀營養

掃描上圖二維碼 識別加入👆

01

內容介紹

故事發生於想像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群六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撤退途中因飛機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島上。

起先尚能和睦相處,後來由於惡的本性膨脹起來,便互相殘殺,發生悲劇性的結果。

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鬥場面來加以體悟。

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等都深具象徵意味,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巨著之一。

02

作者簡介

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

英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小說富含寓意,廣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學,神話、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徵主義。

1983年因其小說「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藝術以及神話的多樣性與普遍性,揭示了當今世界的人性狀況」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8年獲封爵士,2008年《泰晤士報》在「一九四五年以來最偉大的五十位英國作家」名單中將戈爾丁名列為第三位。

他失聲痛哭: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為忠實而有頭腦的朋友豬崽子墜落慘死而悲泣。


你是不是總因為「沒時間」而放棄閱讀?

現在「30天小讀計劃」已上線

內容優質 花費時間少  好評高

已有10000+人加入

掃描下方二維碼👇

讓小讀陪你開啟一段閱讀之旅

       


想關注我們

千萬別走丟

長按下方二維碼

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蠅王》重要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
    作者將抽象的哲理命題具體化,讓讀者通過閱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激動人心的爭鬥場面來加以體悟,人物、場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徵意義。《蠅王》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由於贖救主題的存在,人性惡主題的揭示又在辯證的意義上逆向地指明了人性趨向至善、人類精神獲得拯救的道路。一、《蠅王》中所揭示的人性惡的主題對於這部小說的主題闡釋,眾說紛紜。最淺近的解讀不外乎這是本鬧劇加悲劇的兒童小說。
  • 培生推薦:最能幫助初學者提高詞彙的9本英語小說
    Lord of the Flies – William Golding蠅王–威廉·戈爾丁《蠅王》,是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說,借荒島上小孩的天真來探討人性的惡這一嚴肅主題。這本書是一本現代經典著作,是世界各地學校的熱門學習教材。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不過,即使是西方科幻文學也飽受歧視,主流文學界長期視之為低等文學,認為這些「屬於大眾流行文學」的科幻小說缺乏文學價值。但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在改變世界面貌的同時,也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人們越來越想去認真思考科技時代裡的人的異化問題。二戰以後,科幻小說猶如一股激流,衝擊著主流嚴肅文學的領域。我們熟知的許多西方知名作家,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直接投身於科幻小說創作。
  • 蠅王,滿滿的邪惡
    小說展現了一個人精神的三個層面。小說結局的悲劇也代表著:人極易屈從於自己的本能並最終走向自我毀滅。《蠅王》無疑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人類的罪惡行為受潛意識的驅動,無論是的俄狄浦斯情結還是有意識的犯罪。歸根究底是受無意識的原始欲望支配,這方面來看人其實和野獸無異。
  • 蠅王,滿滿的邪惡1008
    小說展現了一個人精神的三個層面。小說結局的悲劇也代表著:人極易屈從於自己的本能並最終走向自我毀滅。《蠅王》無疑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人類的罪惡行為受潛意識的驅動,無論是的俄狄浦斯情結還是有意識的犯罪。歸根究底是受無意識的原始欲望支配,這方面來看人其實和野獸無異。
  • 【原創】脆弱的文明,永恆的邪惡--《蠅王》
    在西蒙屍體的四周有一條由充滿了好奇心的小生物組成閃亮邊鑲嵌著。它本身在星座穩定的光芒的照耀之下閃著銀亮的光茫;就這樣,西蒙的屍體輕輕地飄向遼闊的大海。▎小編插嘴《蠅王》是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
  • 蠅王:現在我宣布訂下一條規則,因為我是頭頭|每日讀第35期
    文|戈爾丁《蠅王》獸從水中來右邊也是一根圓木,木頭上面被坐立不安的孩子們磨得光溜溜的,這根圓木不如頭兒坐的那一根大,坐起來也沒那麼舒坦。左邊是四根小圓木,其中之一——最遠的那根——彈性很足。有人坐得太靠後的時候,那根圓木會突然一動,把五六個孩子都掀翻到後面的草地上去,一次又一次的大會就是在這種鬨笑聲中被打斷的。現在,他看到沒有一個人聰明地想到——他自己沒有,傑克沒有,豬崽子也沒有——去拿塊石頭當楔子來塞住圓木,不讓它滾動。
  • 何為人性?這8本書為你揭露
    一九九〇年聖誕節的清晨,城東第三中學校園內的積雪之下發現一具屍體,死者是該校二年級的學生。那些白茫茫的雪花,就像是黑夜慟哭時的淚水,然而這兩者的交織並不使眼前變得黑白分明。一切只是灰濛濛的。初中生看厭這灰濛濛的天和地,突然間縱身一躍,從教室樓頂跳下。當他被發現時,大人們首先想要探究的問題絕非他是否自殺,而是如何阻止別的孩子再出現類似狂舉。
  • 《蠅王》閱讀分享
    《蠅王》完稿後曾被21家出版社拒絕,最終於1954年出版,這從他發表處女作算起已經過了20年!(天才猶如此,我等何嘆息啊)198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評語為:「因為他的小說用明晰的現實主義的的敘述藝術和多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至於本書是否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這需要我們自己來尋找答案了。
  • 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深入探討人性之一
    關於人性的善惡,人們都非常關心,為什麼性惡論是錯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下面我通過幾篇文章深入探討一下。首先對認為人性本惡的觀點提出幾個疑問:1人類社會的現實是人人都要表現自己是好人,人人好像怕被貼上壞人的標籤,太多的罪惡都假善之名。人在善的表面之下做了不少壞事,這的確是一個事實,但這是人性惡的證明嗎?
  • 《這是一本嚴肅的書》:這只是一本讓孩子感知快樂的繪本
    比如:《這是一本嚴肅的書》這本,它簡單純粹、只是一本讓孩子感知快樂的繪本,無關功利、無關說教。而《這是一本嚴肅的書》就能達到這種效果。初次接觸這本繪本,我瞬間聯想到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說的是由於心理的逆反情緒作祟,越是被限制,被制止,反而越能激發對方的求知慾和探索欲。
  • 丁卓 | 科技悖謬與悖謬超越——王晉康哲理科幻研究
    作品中抽掉了對「準虛無態穿透」原理的闡釋,使這篇小說接近韓松的荒誕型科幻,具有鮮明的反烏託邦色彩,但小說對社會災難的荒謬和不可言說性進行的歷史敘事,又使人在回顧敏感的歷史記憶時,感受到科技和人性被專政力量摧毀的必然。這一理念延續到後來王晉康其他哲理科幻中,比如《蟻生》《三人行》,但不同的是,這兩部小說中的主人公分別發現了具有集體主義傾向的蟻利素和原子團行為模式。
  • 讀書和寫作的語感(附短篇小說清單)
    這就說明,我這位學生還沒有形成寫作上的語感。沒有正確的思路,字數再多,描述再漂亮,只會越走越歪。寶貝班最近的作文,我給了一個很大的主題:講人性。這是貓媽的最愛:人類性格上的矛盾和黑暗,是很多小說要表達的思想,能夠把這一關過了,很多文學名著讀起來就不費吹灰之力了。
  • 差點成為蘇珊·桑塔格兒媳的她,寫了一本關於寵物的小說
    2018年11月,擁有1/4華人血統的美國女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憑藉小說《我的朋友阿波羅》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也是同年度布克獎入圍作品。在這部作品裡,努涅斯構想了一個特殊的創意寫作機構,用以療愈人們心中無法言說的創傷。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說實話,看完小說和連續劇後,有種無力感,似乎面對著一道無解的數學題,但也許這就是這個世界積極正面的意義:人本自私,但始終有人努力讓電視劇裡,朱朝陽沒有拉朱晶晶一把,那是對小說的改動,更有戲劇性,也更符合人性。
  • 理察-帕克人性的哲理!
    這部電影來自一本小說名字就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界的人看完這本書後覺得寫的很漂亮,馬上就有人判斷不能被拍成電影為什麼呢?想像海嘯,老虎你都可以有很豐富的想像空間要落實在電影上是很困難的!好萊塢電影界有條不成文的規矩有三樣最好別碰,小孩,動物和水!小孩和動物是一樣的不好指揮駕馭不了場面,駕馭不了就反覆拍,反覆拍就拖期,拖期就預算超標,預算超標老闆就賠錢!所以在好萊塢小孩和動物能不碰就不碰!水的場景再現是很難的只能後期製作,後期製作要加入高科技就要提高成本!所以這三樣輕易是不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三樣佔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