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國科技翻譯水平日趨下降是普遍現象,決不是個別科技圖書翻譯質量不高的問題,這應當引起管理部門的足夠重視。這幾年我特別關注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物,也讀過許多圖書,可以說90%以上存在翻譯問題。整體上翻譯做得好的叢書幾乎找不到,上海科技教育的「哲人石」叢書算是較好的。
我已經評論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科學的製造》在翻譯上存在諸多常識性錯誤(曾寫過三篇評論,但只正式刊出一篇,另兩篇可從網上找到)。我與該社和譯者無冤無仇,但因翻譯錯得也太不像話了只好站出來說幾句,如把「美國科學促進會」譯成「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把玻意耳的「氣體理論」譯成「燃燒理論」,把「體質人類學」譯成「物理人類學」,等等。還有江蘇人民出版社譯出的「劍橋文叢」,這套書原書是相當好的,名氣很大,但譯成現在這樣子,實在對不起讀者,也對不起原書出版單位及作者。我翻過幾本,譯者想刪就刪,參考文獻都沒了,把「文摘」譯成了「消化」,把「洛倫茲吸引子」譯成了「隆·蘭哲引力物」。東北某出版社把約定俗成的原美國副總統「戈爾」竟然譯成了「高瑞」!我雖然認識這家出版社的編輯,但還是要指出,這樣的錯誤實在不可原諒,出於朋友的考慮,在這裡指出更有助於當事的朋友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這些現象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裡我想談一下導致目前局面的可能的原因。
第一,出版主管部門、出版社領導對科技翻譯重視不夠,不懂科學,科學文化水平低劣是導致近些年科技翻譯水平日益下降的直接原因。當前不少人對科技翻譯存在錯誤認識,以為科技翻譯總該比文學翻譯要容易得多,其實不然。文學作品的翻譯要達到較高的境界,非常困難,但只要外語好,譯文基本正確還是可以做到的。但對於科技翻譯,如果譯者對內容本身沒有很好的理解,就非常容易譯錯。另外,科技作品充滿多學科專業名詞,特別是許多名詞表面上與日常用詞一樣,但在科技作品中有特定含義和標準譯名,譯者必須按約定俗成的譯名譯出,絕對不能想當然地翻譯,如「運輸」在統計物理中就必須譯成「輸運」,「work」就必須譯成「功」而不是「工作」,「free path」就必須譯成「自由程」而不是「自由道路」。三聯書店的「科學與人文叢書」選材不錯,其中的《複雜性》一書翻譯卻有許多問題,幾乎可以說到處是錯誤,主要原因是譯者基本科學素養不夠,外語雖好,但不適合翻譯科技圖書。
我為什麼把上述原因列為第一呢?還以《複雜性》一書翻譯為例,即使譯者自然科學水平不高,出版社配備的校對和編輯人員總不該也那樣吧?可實際上恰恰如此,這說明社領導對科技翻譯不重視、不懂行。《複雜性》的譯本如果送給稍懂點科學的人士審一下,用半個月時間就可以把絕大部分錯誤改正過來,可惜堂堂三聯沒有這樣做。不但如此,此書多次重新印刷,錯誤照印不誤,可見學風之惡劣。還有一個典型例子是商務印書館的《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貝爾的作品,算是名著,但翻譯較差,有不少科技名詞翻譯出錯,如「逆矩陣」被誤譯成「相反的模式」,還有漏掉句子不譯的現象,當年讀碩士研究生時我曾核對過原文,從此對商務這個老牌子也起了疑心。後來竟發現在「漢譯世界名著」中《人類理解研究》(休謨著,關文運譯)一書裡,「Arithmetic」(算術)竟然被譯成「三角」(p.26),而且長達40年一直不改。我是不是專門喜歡找「軟茄子」捏,其實不然,商務與三聯還是軟茄子嗎?實際上正好相反,上海人民和江蘇人民,也都是響噹噹的社。
第二,從整個社會來看,合格的科技翻譯人才早已是稀缺資源。科技翻譯稿費一直很低,不可能吸引譯者在這方面努力,年輕譯者多數沒有接受正規科技翻譯的訓練。以為考託福考GRE成績好就順理成章能譯好科技圖書,實大謬也。科技翻譯中有一特殊部分,即計算機類圖書的翻譯,是相當來錢的。據說某大學的學生一天能譯出兩萬字,收入相當可觀。計算機技術類圖書的確相對好譯一些,但計算機理論、文化方面的圖書就很難譯。我曾幫助某出版社策划過一套計算機文化類叢書,翻譯和編校都很差,超出了我的想像,讓我很沒面子(好在我只管選材,並不負責翻譯)。科技翻譯需要有相當的文化儲備,要對科技史比較熟悉,要對所譯學科的基礎知識很熟悉,要對前沿動態有所了解。在一定意義上,翻譯不只是語言問題,語言不過是個載體,正如哲學與語言關係甚大,但也可以說哲學思想本身依然不依賴於具體的語言,語言只是工具。如果新型的出版領導人認識到這一點,也許還有救,重要的是要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一批年輕科技翻譯和編輯隊伍。
第三,翻譯和編校需要耐心,要有很強的敬業精神。現在出現的許多翻譯錯誤不完全是水平差導致的,應當說翻譯中出錯是幾乎無法完全避免的,只是要把出錯壓到最低。翻譯中、校對中、編輯過程中多一些耐心和敬業,相當多錯誤是可以排除的。譯者、校者、編輯多翻翻詞典、科技名詞對照表等是有好處的,在當前條件下多上網際網路查詢或者直接請教,更是有效。
現在有兩個有利條件。一個是國家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逐步公布了幾乎所有學科的名詞英漢對照表,已經出版了許多書,只要下功夫,重要名詞都能查到。當然,這方面的工作還大有改進的餘地,比如出版光碟版名詞對照可能更有效,銷路也會很好。據我估計賣出10萬套不成問題,我不知道科學出版社為什麼遲遲不做這一筆生意。另一個有利條件是,現在上網際網路都很方便,這對科技翻譯是絕大的福音,只要你願意,幾乎所有翻譯上的難題,都可以通過網絡解決,網絡是一部活著的百科全書,學界人物也都生活在網絡世界上,與他們聯繫、向他們請教是很容易的。當然,前提是你願意這樣做,願意下功夫做,如果你頗自信,水平又不高,根本不把本來成問題的事情當作問題,自然也就不會發現和解決問題。
總之,現在要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分析產生問題的可能原因,解決問題要扎紮實實做。書評類媒體對嚴重的翻譯差錯,也要給予暴光。
(據《中華讀書報》劉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