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漫談︱法國文化的「三不」

2020-09-03 南京英孚青少兒英語

南京英孚青少兒英語於2002年成立,18年來深耕南京。專注3-18歲孩子英語教育,英語啟蒙、英文閱讀興趣、考試學習、出國留學來英孚就夠了。我們的運行及管理遵照EF全球統一模式。50年專業英語教育經驗值得信賴,關注英語,關注孩子。


在國內時,我對法國的認知大都來源於法國的影視作品和奢侈品廣告,還有令人垂涎欲滴的法國美食畫冊。後來由於要赴法留學,我開始在各種媒介上搜尋關於法國的種種信息。如果把搜尋到的有關法國文化的信息總結成幾個關鍵詞,那就是浪漫、排外和傲慢。看到「排外和傲慢」方面的內容,我的心涼了一半,真想打消留學的念頭,可是萬事俱備的留學計劃不能因這些尚未親身驗證的說法就付諸東流。於是我提起行囊,懷著忐忑的心情登上了法航的飛機,打算去親自體驗法國的文化。現在看來,我當時的決定是大膽而明智的。


法國不浪漫


赴法之前,如果有人讓我用兩個字形容法國或法國人,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給出一個相當大眾的答案——浪漫。當法國CELA的面籤官問我同樣的問題時,我給出的答案也是浪漫。可是兩位面籤官相視一笑,這富含深意的淡淡微笑讓我心中頓生疑惑:莫非事實並非如此嗎?直到在法國生活了幾年之後,我才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每當法國朋友聽到「浪漫」這個詞時,都會不屑地聳聳肩,覺得自己以及自己的國家與浪漫並非對等。我想這主要在於我們與法國人對浪漫的理解不同。我們把浪漫理解為滿含激情或細水長流的情感,或是突如其來的驚喜和生活中偶然的小情趣。而對法國人來說,他們的浪漫更多體現在對生活品質近乎苛刻的追求上。


我經常收到邀請去法國朋友的家中做客,無論是依靠低保生活的普通家庭,或是生活水平較優越的中產階級家庭,抑或是經濟實力相當雄厚的富豪家庭,他們的家都布置得精緻無比。每一個角落都經過主人精心裝飾,沒有一個細節是馬虎的。他們可能不會花幾萬塊錢去買一個愛馬仕的BIRKIN包,但卻不介意斥巨資購置優質的家居用品。對於他們而言,真正的浪漫和奢華在於擁有一個浪漫、溫馨又精緻的家。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在家中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間。


法國女人亦是精緻而令人難忘的。她們通常不會濃妝豔抹,而是一身素黑或是深色衣服,品質不凡的珠寶首飾僅僅是點綴。即便是滿頭銀髮的法國女人也會一絲不苟地裝飾自己。對於她們來說,浪漫即是對自己無論何時何地的精心裝扮。


住在法國南部時,我的鄰居是個法國老太太,她滿頭銀髮,每天都穿不同款式的素色衣服,戴著精緻的珍珠耳環,髮髻永遠都梳理得一絲不苟。她特別喜歡中國。因為在改革開放前,她曾經在中國待過一段時間,她非常懷念那段時光。後來,我受邀去她家裡做客,一進家門我便呆住了。我想那時的感覺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她的家裡並不奢華,但設計得當,擺設相當講究。房間的每個角落都擺著綠色的盆栽,客廳中央懸掛著水晶吊燈。溫暖的壁爐上擺滿了家人的各種合影,有在埃及、冰島、越南等各地的旅行照片。廚房裡的餐具閃閃發光,除了烤箱裡羊排散發出的香味兒,家中四處飄散著淡淡的花香。屋內隨處散落著各類書籍,零散卻不凌亂。用餐時的器皿也非常考究,頭盤、主盤、甜品、酒類都有專門的一套用具。像這樣在家用餐,完全可以和在米其林星級餐廳用餐相媲美。看看她的家,再看看我那無處下腳的公寓,自己每天所謂的「光鮮亮麗」似乎頓然失色。


最後我理解了,法國人並非不浪漫,只是與我們理解的浪漫截然不同,不是街頭旁若無人的擁吻或千朵玫瑰的花海,而是對精緻生活的無限追求。



法國不排外


網上各種論壇文章中總是會提到中國學生在法國被歧視的事件,特別是近幾年中國遊客在巴黎街頭紛紛遭搶劫,更是弄得大家人心惶惶。每次看到類似的報導,我都覺得很無奈。我在法國生活了說長不長但說短也不短的時間,期間的確遇到過不太友好的法國人。可是如果按概率來統計的話,我覺得真正排外的法國人可能連10%都不到,其餘90%的法國人都是非常友好的,這其中還不乏有很多喜愛中國文化的法國友人。那為什麼會出現關於法國排外的很多負面報導呢?其實這跟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問題是分不開的。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就像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性格一樣。法國人是慢熱的、害羞的,他們不會輕易接納外來的文化,但是一旦給他們機會去了解、去體會,他們會成為你一生的朋友。


記得剛到法國讀書的時候,我和班裡的同學都不熟悉,每到小組討論我都非常頭疼。看著法國同學總是成群結隊在一起,而自己卻是形單影隻,我當時覺得法國人真是「排外」,心裡一直納悶:難道他們就這麼嫌棄我嗎?


有一次,上市場營銷課,老師讓我們分組完成任務,他把我和另外四個法國同學分到了一組。這四個同學只是對我微微一笑,便旁若無「我」地討論起問題來。這種被自動屏蔽的感覺讓我氣不打一處來,真想憤然離席。可是班裡有這麼多同學在場,而且還有老師,我這麼做未免有失風度。於是我一邊壓著脾氣,一邊思考對策。這時恰好要對比亞洲市場的一些數據,做背景調查。他們從未去過亞洲,根本不了解亞洲市場的情況,所以討論陷入了僵局。我把握住機會,開始了我的「高談闊論」。一開始他們對我說的話將信將疑,後來我把自己在網上查到的各種數據翻譯出來給他們看,並給他們解釋亞洲市場特有的情況和問題,他們才開始接納我的意見,並和我一起討論問題。我終於從一個局外人變成了參與者。最後,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小組的報告得了最高的分數。以前,下課後我一直都是自己默默地走出教室,這次他們則主動邀請我一起去參加聚會,我很爽快地答應了。


聚會時,我們一起吃飯、聊天、唱歌,我認識了很多朋友。法國同學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問了我很多問題。他們問我北京什麼樣,上海什麼樣,問我有沒有穿過旗袍,是不是會吃狗肉。有些問題的確會讓我感覺有點尷尬,但這也讓我理解了一件事情:他們並不是排斥我,而是不知道如何與我相處。他們有很多問題,卻不知道問這些問題會不會冒犯到我。他們小心翼翼地觀察我,希望可以得到一個機會去認識我、了解我和我的國家。我不介意回答所有的問題,即使有些問題我們會有異議,但是溝通本來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我很享受這種真實的交流。


回國後,我每年都要接待之前在法國認識的朋友。他們來北京旅行,總會拉上我給他們當導遊,他們興奮的樣子讓我想起了自己初到法國時的情景,覺得什麼都新鮮,什麼都好玩,什麼都很特別。剛到法國時,也有同學問我:「中國有白糖和麵粉嗎?」其實,這並不是歧視,他們是真的不了解,但是又很渴望去了解。有些同學會本能地覺得這是瞧不起,這是歧視,但是很多法國同學可能連巴黎都沒有去過,他們從小生活在鄉村,出國對於他們來說就像山區的孩子來首都是一個道理。他們恐懼但又充滿期待,因為那是一片未知的世界。我們的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是那麼不一樣,我們國家對於他們來說就像法國對於很多中國同學那樣神秘。我們需要用開放的心態去介紹自己和中國的文化。所以,我覺得留學除了學習知識,拿到一紙文憑外,傳播文化、認識更多的朋友也是應該做的事情。



法國不傲慢


法國的國家格言是「平等、自由、博愛」,而這其中「自由」一詞對於法國人的意義完全可以用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箴言詩《自由與愛情》來概括:「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法國是個極為重視自由的國家,因為這些法國人多少有些散漫。他們隨性,有時候顯得無組織、無紀律。他們喜歡一樣東西會喜歡得很徹底,不喜歡一樣東西時也會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的不屑。因此,有些人認為法國人很傲慢。但其實,我所認識的法國人並不真的傲慢。他們以自己的母語為傲,以自己的國家為傲,把這份熱愛表達得更加極致,所以可能會被誤解為傲慢。


一次,在法國參加聚會時,朋友的叔叔和我聊起了天。他對我豎起大拇指,指了指他的拇指告訴我:「C&39;est la Chine.」(這是中國。)聽他這樣說,我有點不悅,但並未馬上反駁,只是笑了笑。後來我們聊起了法國的歷史,從高盧文化聊到法國大革命,又聊到了法蘭西共和國。我讚揚了法國文化。之後我又跟他聊中國的歷史:唐朝的強盛、清政府的懦弱、近現代的屈辱史和新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績。聊著聊著,他拍拍我的肩膀,把原本倒置的大拇指正了過來,對我說:「Bravo, la Chine!」(中國真棒!)我們舉杯共飲,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如果我把這位叔叔的行為理解為傲慢或是上升到種族歧視的層面,可能我就失去了一個與人溝通交流、介紹中國文化的好機會。


法國人十分熱愛自己的文化和國家,但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這種想法表現在行為上就成了別人眼裡的傲慢。其實這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小孩子們之間的對話:「你的玩具不好,我的最好!我不要你的破玩具!」這可以理解為傲慢嗎?其實這裡面多多少少包含了一些童真和可愛。隨著赴法留學隊伍的逐漸龐大,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留學生把中國文化帶到法國,讓法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


法語裡有個詞叫le stéréotype,意為「陳詞濫調,刻板」,往往指那些廣為流傳卻不一定真實的偏見。對於某個國家、民族或個人,我們會聽到很多以訛傳訛的言論,而其真實性卻不是絕對的。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就需要拋棄這些陳詞濫調,以開放的心胸去體會、接納並尊重別國的不同和差異。求同存異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根基之一,更是跨國文化交流的核心。希望越來越多的留法學生可以摒棄所謂的「經驗主義」,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體驗法國文化,收穫一段與眾不同的留學經歷。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在法國
    上面醒目的中文大字"中法",似乎正在提醒著人們,這將是一個和以往不一樣的巴黎。而當巴黎東南的金門宮高敞的大殿前,被象徵中國的顏色--紅色所包圍時,中國文化年,來了。     記者現場:     "這裡就是位於巴黎的金門宮。由中法兩國領導人共同倡議和決定舉辦的中國文化年的開幕儀式就在這裡舉行。"
  • 中國茶文化與法國咖啡文化
    法國人說,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咖啡館的路上,看似簡單的一句玩笑話,卻是法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因為咖啡已經真正成為了法國人生活的必需品,早飯時,吃著香噴噴的羊角麵包,來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真是一種極致的享受;中午休息時,工作之餘,來一杯咖啡提提神兒,精神振奮地繼續工作;晚上一頓大餐之後喝一杯expresso幫助消化對身體健康也是很有好處。
  • 貫穿法國歷史「文化沙龍」的情婦文化為法國帶來了新的男女關係
    對於奧朗德總統的劈腿事件,法國的人民寬容地對待它。之後,奧朗德的支持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兩位總統的待遇大不相同。只能說,奧朗德出生在一個充滿激情和自由的國家,運氣很好。直到現在,你還很難在法國新聞中看到男女之間的醜聞,因為法國有一個深入人心的理念,即公眾的知情權止於臥室門口,每個人的私生活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 法國香水的歷史起源和發展歷程 法國人的香水文化
    法國香水馳名世界,其中不乏價格驚人的上品。在法國,你大致可以憑著香水氣味的雅俗判斷一位先生或女士的身份。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香水的起源和惡臭有著密切關係。法國的香水到底是怎樣起源的呢?又是怎樣發展至全世界聞名的呢?有版本說香水的出現是用來與體臭抗衡的,這是真的嗎?且聽小編為大家一一道來。
  • 法國生活之文化習俗介紹
    即將去法國尼斯大學留學的同學們一定很想了解法國的生活和習俗吧,在留學之前先了解這些有助於更快的融入當地的生活,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法國留學生活之文化習俗
  • 法國巴黎浪漫之都,艾菲爾鐵塔是地標建築,法國的文化象徵
    素有巴黎城市地標之一的艾菲爾鐵塔是一座位於法國巴黎戰神廣場的鐵製鏤空塔,是巴黎最高的建築物,也是法國的文化象徵。塔以設計師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的名字命名,並在北邊的塔腳下為艾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艾菲爾鐵塔總高324米,除了四個塔腳是用鋼筋水泥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巴黎聖母院矗立在塞納河畔的西岱島上,位於整個巴黎城的中心,經歷了巴黎的歷史變遷。
  • 法國烹飪文化介紹~
    法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加之經濟發達,給烹飪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質基礎。「法國人是為吃而生存」,這句話將法國人講究吃的藝術形容得入木三分。一位法國烹調家曾有過一句名言:「發現一道新菜,要比發現一顆新星給人類造福更大。」
  • 法國人怎麼看韓國和韓國人?看看法國人怎麼說。國際文化傳播作用
    我能想到的只有三個:一個是抗美援朝時期,法國有一個營的兵力參戰。另一個是韓國是少數明明國內法語沒有多少影響力卻加入了國家法語組織的國家。法國是韓國在歐洲的第三大投資國,僅次於荷蘭和德國。韓國是法國在亞洲地區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 文化遺產之:法國斯特拉斯堡
    文化遺產之:法國斯特拉斯堡 (25/26) "← →"翻頁
  • 法國文化部長號召警惕「英語侵略」
    原標題:法國文化部長號召警惕「英語侵略」 民眾:馬克龍也說英語  外媒稱,為了保護法語,法國文化部長促請人民減少使用英語。但此舉卻引來不少人的不滿,他們認為法國總統在演講當中也使用了不少英語。
  • 異國飄香――品味法國香水文化(多圖)
    去年年底,因為工作的關係,去了一趟法國。在巴黎的幾天的時間裡,參觀瀏覽了那些在心中嚮往了已久的羅浮宮、埃斐爾鐵塔、凱旋門、凡爾塞宮、巴黎聖母院、楓丹白露等等許多文化古蹟,充分享受到了那濃鬱和獨有的法國文化氣息。
  • 為什麼全世界最好吃的甜點都在法國?傳播美食文化曾是法國國策
    圖 | 攝圖網 「多餘」的甜點 不管是蛋糕,還是巧克力、冰淇淋,甜食不像肉和米飯一樣是主菜和主食零食和甜點看似可有可無,一旦缺失又會讓人覺得無聊、不滿足。甜點正是那點睛之筆。 正因為甜點是處於邊緣的多餘食品,它才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讓生活甘甜美好,喚起人們的幸福感。它賦予單調的生活以活力,帶給人生存的喜悅。
  • 文化 | 別人都不知道的法國甜品小秘密!
    每每提到馬卡龍我們都能想到法國,但實際上這是義大利人發明的。關於馬卡龍的前世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法國大革命期間,修女們為了生計悄悄販賣自己做的蛋白杏仁餅,後來傳入了法國。另一個是 16 世紀中葉,佛羅倫斯的貴族凱塞琳梅迪奇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因嫁他鄉,王后不久就患上了鄉思病。於是,跟隨王后來到法國的廚師做出家鄉的馬卡龍,來博取王后的歡心,從此這種義大利式甜點在法國流傳開來。
  • 歷史悠久的法國咖啡文化
    提起法國的波爾多市,人們可能更多地會聯想到享譽世界的波爾多葡萄酒。但事實上,世界貿易中的大宗商品——咖啡,多年來也和波爾多市息息相關。   歐洲的第一家咖啡屋是在17世紀中期出現的。隨著咖啡貿易的發展,法國的兩個港口——勒阿佛和波爾多逐漸成為進口咖啡豆的貿易中心。在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咖啡在波爾多留下的已經不僅僅是遺產了。   咖啡豆呈綠色,所以也被稱作「綠咖啡」。綠咖啡經過焙燒後才成為人們常見的褐色咖啡豆。焙燒後的咖啡豆經粉碎,再用沸水衝泡或煮,才成為香濃美味的咖啡。波爾多有很多咖啡焙燒店,儘管這些店鋪都很小,但它們在與大公司的競爭中並沒有敗北。
  • 法國院校 | 法國KEDGE商學院
    合併前兩所商學院均同時擁有美國商學院協會(AACSB)、歐洲質量改善系統(EQUIS)和英國工商管理碩士協會(AMBA)認證,全世界僅有不到1%的商校能同時獲得這三重商科頂級認證,被譽為三皇冠認證。KEDGE商學院為法國最大規模、管理學研究排名前二的商學院,在由國際知名媒體《費加羅報》(Le Figaro) 發布的2013年法國高等商學院最新排名中,位居全法第7位。
  • 法國音樂不只是香頌,這麼多元的文化了解一下
    -奧黛麗赫本在電影Sabrina中,抒寫巴黎的味道當然你如果認為法國音樂僅止於此dith Piaf,Serge Gainsbourg或者Alizée,那未免太天真。就像你問街頭的中國年輕人「你最喜歡的歌手是誰」,而得到的回答是「宋祖英」......不太可能。
  • 從《地平線報告》看法國「評估文化」
    從《地平線報告》看法國「評估文化」2018年高等教育版《地平線報告》指出,在加快高等教育技術的使用方面,教育測量與評估的運用將成為未來短期(1-2年內)的主要國際趨勢。教育測量與評估作為檢驗政策效果、診斷教學成果的一項重要手段,在過去幾年裡不僅應用在高等教育領域,也逐漸深入基礎教育階段。其中,法國基礎教育領域的「評估文化」極具代表性。
  • 法國計劃分三步「解封」
    11月25日,孩子們在法國巴黎皇家宮殿廣場玩耍。法國總統馬克龍24日發表電視講話說,鑑於法國第二波新冠疫情高峰已經過去,計劃從11月28日起分三個階段解除封禁措施。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11月25日,一個小男孩在法國巴黎皇家宮殿廣場玩耍。
  • 文化 法國和瑞典如何進行性教育?
    第6期中華網「世界觀」文化沙龍現場李飛:在法國「性」這個話題相對比較開放一些,說到法國的性教育是有多方面的,先是學校的性教育,最後社會上的性教育,法國社會上性教育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法國性教育學校是1973年開始的,有法律讓性教育成為必修課。原則上從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每年有三四課的性教育,事實上比這個少。比如說我個人來講,我小學的時候沒有過性教育的課的,我們初中開始,為什麼?因為小學的時候由老師來去講這節課,可能有一些老師比較尷尬的原因,或者不知道怎麼講性教育,就沒有這門課。到了初中和高中的時候有一些專家來我們學校,專門到我們學校講這些課。
  • 法國麗芙古堡:中世紀文化聖地
    法國羅亞爾河谷的麗芙古堡如果厭倦了巴黎的人山人海,疲於遊走在羅浮宮、奧賽博物館、蓬皮杜文化中心等城市博物館間,卻依然想了解法國獨特的歷史文化,你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去北距巴黎235公裡遠、散落在圖爾附近的羅亞爾古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