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面孔美感是人在嬰兒時期形成的條件反射。切不可以為嬰兒看到的世界與成人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你看見遠近高低、紅藍綠紫、大小方圓、他她它牠,而嬰兒看到的是一片明暗相間、遊移不定,不知所云、物我一體的混沌世界。
首先指出什麼面孔才是最美的,第一,這種面孔的各部分的比例合乎常規;第二,那種最接近我馬上要提到的&34;的面孔,從而也是最簡單、最無特徵的面孔是最美麗的。凡美人都是找不到突出的面部特徵的,而醜陋的人則可被立即指出醜在什麼地方,一個女人從遠處走來,你可能覺得她很漂亮,可當走近一看,你就不感到她是那麼漂亮了,因為你發現了她的面部有細小的皺紋,這時,這面孔給予你的就不是最簡單的組織了,因而影響了美觀。一個少女可能會馬上照鏡子,並產生如下疑問:&34;這是因為比較而言,這張面孔的&34;——指面部肌肉的形狀(微小的起伏趨勢)——比起&34;的要求來,差距還是大了些。&34;的地貌的要求是極為特殊的。
那麼,面孔美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或者說&34;是怎樣印入人們心目中去的呢?&34;有些什麼樣的特徵?這些都要追溯到人嬰兒時建立的一種條件反射。
一些心理學家為研究嬰兒是如何認識母親的問題,對劍橋大學附屬醫院的新生兒做了一系列實驗,他們在一個大小、形狀猶如人類面部的平板上鑽了三個窟窿,分別處於相當於兩眼和嘴的位置上,他們發現出生幾個小時的嬰兒特別喜歡跟蹤這類圖案——在本文中,我把這類圖案稱為&34;(見圖1)。&34;對三個月的嬰兒的吸引力有所減弱,而五個月的嬰兒已經不在乎臉形輪廓,對只存在眼睛、鼻子、嘴巴三個部分的輪廓圖案有好感(見圖2)。
這些實驗表明,嬰兒最初不能辨別一張哪怕是最簡單的面具和一張具體的真實的面孔之間的區別,就是說,真面孔給嬰兒的印象與一個類似橢圓的形狀上加三個窟窿的圖案是一樣的。只有當嬰兒出生幾個月以後,才學習人的面孔(首先是母親的面孔)的許多特徵,以至於辨別每個人。
當嬰兒躺在襁褓中時,他是愉快的——我後面將指出這是一種特殊的愉快——與此同時,他注意到&34;,那是摟抱者的面孔。愉快由於每每與&34;同時出現,所以,面具與嬰兒建立了導致愉快的條件反射,這種在意識形成初期建立的條件反射是永久性的,不可消退的。因此人長大後,每當看到類似&34;的面孔時,就產生特別愉快的情緒,訴諸語言就是:&34;或&34;!
&34;有什麼特徵呢?它可以看成是一個臉形的輪廓加上其中的三個斑點。此外什麼特徵都沒有,兩眼的四周及三個斑點組成的三角區內,還有其它任何地方都是一片純淨的區域,沒有其它任何結構特徵。人的面部肌肉就分布在相當於面具的這塊純淨無瑕的區域內,每個人的面肌形狀都不同,但嬰兒看不出區別,它的視知覺並不富於立體感。因此,誰的面肌形狀更接近嬰兒感受到的那個&34;的構造,誰就更美,只要哪怕稍微的肌肉起伏的差別,不均勻、不平展,以及麻點,疤痕都會打破那種簡單明了的純淨,變得複雜化,不同程度地影響美觀。
母親懷抱嬰兒,面對嬰兒時,嬰兒注意到面部輪廓中有三個動點,兩個並排在上(眼睛),一個居中在下(嘴巴),嬰兒尤其注意上面的兩個動點,因為眼珠總是跟著自己轉動。此外,嬰兒還極為注意三個動點組成的三角區,比較而言,最不注意三角區以外的部分。他們長大以後,仍以這種習慣去注意人的面孔(見圖3)。因此,面孔各部分對美感的影響是不同的,兩眼及其四周的地方最重要,兩眼與嘴組成的三角區次之,其它部分包括臉形再次之。
如果一個母親的鼻子比一般人長,那麼這是否會被嬰兒接受,使它日後喜歡長鼻子的人呢?經驗表明這是不會的,半歲以內的嬰兒看不清面孔細節。
當人們看見美麗的面孔時,就想親吻它、擁抱它,與它融為一體,這與嬰兒看見人的面孔時的反應是一樣的。面孔美感的發生心理同時可以佐證弗洛伊德的&34;說:性愛的心理感受與嬰兒在襁褓中的感受是一樣的,美麗的面孔會使人們感受到充滿愛戀的原初狀態。
圖1
圖2
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