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越多收穫越大?用好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2020-12-13 大大的人兒

元旦那天,閨蜜在朋友圈曬了她在2019年看過的100本書,還附了一本厚厚的摘抄筆記,朋友們都各種羨慕,勵志要向她學習。

閨蜜去年參加了一個大咖的讀書會,社群裡面全是非常厲害的人物,他們每年的閱讀量都在100本以上,在這些人的激勵下,她每天都會堅持閱讀1-2小時,每當她累了想偷懶的時候,就會看看群裡大咖們的分享,瞬間會動力滿滿,再累也會完成閱讀任務。

看著她那麼拼,我也是備受鼓舞,心想:「如果我也能有這麼大的動力,每年閱讀幾百本書,該有多好!」

我問閨蜜:「一年讀了這麼多書,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閨蜜說:「最大的收穫,就是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拓寬了視野,看著厚厚的一本摘抄筆記,我就很有成就感,但不知道為什麼,合上書以後很多內容都記不起來了。」

網際網路讓我們認識了很多大咖,無數人都想成為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人,於是大家紛紛向大咖們學習,人家每年讀100本書,他們也要讀100本書,每天下班後熬夜看書學習,摘抄了很多名言警句,記錄了大量的新知識,但到頭來能記住的內容少之又少,自身能力也沒有提升,工作生活還是一團遭。

為此,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概:「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多數人都以為記不住書中的內容是正常現象,認為我們把知識內化成能力了。但是大家好像忽視了一個問題:記不住書中的每一個字不要緊,但是壓根不記得書中說了什麼,不記得自己從中收穫了什麼,怎麼將知識內化為能力?

作家成甲老師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一書中指出,看完書記不住內容,不是記憶力的問題,也不是將知識內化了,而是多數人都運用了低效落後的讀書方法,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一、「低水平勤奮陷阱」,就是對內容的簡單標註和摘抄

從小到大,老師都教我們一個傳統的閱讀方法:看書一定要做標記,重點內容要劃出來,好的語句、段落最好摘抄在筆記本上。

於是很多人就養成了劃重點的習慣,他們會用筆在書中勾出重點內容,做各種標記,筆記上摘抄了很多新的內容,看似很認真地在學習,其實效果並不怎麼好。

「低水平勤奮陷阱」就是摘記各種知識,看似很努力,其實沒有真正理解和消化書中的內容,只是在重複低效率的學習動作。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老師曾經講過一個關於學習的故事,上學的時候,他非常不喜歡在書上做標記,班裡很多同學都用彩色筆在書上劃了各種線,標註出不同的內容,一看就很用心,反觀樊登,幾乎每本書都和新的一樣,就連老師強調的重點內容都沒有標出來,大家都以為他是個「學渣」,沒想到人家卻是個大學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而那些認真做了標註的同學,無論怎麼努力都考不過樊登,同學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樊登老師說:「我和同學們最大的差距就是,我學習是用心,他們只是在走過場。我沒有在書上做標記,是因為重要的內容已經存儲在我的大腦裡,而且經過深入地思考,它們已經成為我知識庫中的一部分了,無論怎麼考,我都能靈活應對。而我的同學,他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劃重點上,並沒有對知識進行思考和內化,學習效率自然也不會高。」

很多人都很好奇,樊登老師是怎麼做到把每本書都讀得那麼透徹?為什麼他合上書也能將內容講得頭頭是道,還能結合工作、生活中的案例對知識進行延伸呢?

樊登老師分享了他的讀書方法,他看書有個習慣,就是從來不在書上做任何標記,但是每次在看書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都會高度集中,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心流(Mental flow)是指人們專注進行某個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處在心流狀態的人,會忘記周圍的一切,注意力會完全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中,大腦會高度興奮,做事的效率也會非常高。

每讀完一本書,樊登老師會立刻將書本合上,幾天以後,再拿出一張白紙,憑藉對書中內容的理解,畫出詳細的思維導圖,畫的過程中,他常常會思考很多問題,比如這個理論能用哪些例子來論證,對自己有哪些啟發,又與哪些知識相關聯……這時候,他的大腦就像一個快速運轉的機器,很多知識都被調動了起來,並在大腦中快速整合,形成了一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樊登老師說:「每一本書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知識之間都是有聯繫的,只有經過認真思考和整合的知識,才能真正內化為能力。」

多數人讀書沒效果,並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他們習慣用戰略上的勤奮,來掩飾戰術上的懶惰,看似付出了很多努力,實際上只是在浪費時間。

二、學會4個方法,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1.放慢讀書速度,深入思考書中的內容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為了攀比,更不是為了炫耀。如果想要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提高閱讀效率,第一步就是要放慢閱讀速度,真正消化、理解書中的內容。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味的學習而不去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一味的思考而不去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如果沒有深入思考,不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只是一味地講求速度,那麼讀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成甲老師說: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狀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

成功人士每年都會閱讀幾百本書,而且他們能迅速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也效仿他們閱讀大量的書籍,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是為了閱讀而閱讀,並沒有深入理解書中的內容。

放慢讀書的速度,將大腦、眼、手充分調動起來,在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知識和觀點,書中的內容能夠與哪些知識聯繫起來,記錄哪些是已經知道的知識,哪些是新學到的知識,從中收穫了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等等,經過這些思考,我們會發現很多以前不曾注意的方法和規律,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入。

可能有些人會說這樣讀書速度太慢了,但我想告訴大家,知識可以產生複利效應,認真學過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為我們創造更大的價值。

股神巴菲特說:「複利有點像從山上往下滾雪球。最開始時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滾的時間足夠長,而且雪球黏得適當緊,最後雪球會很大很大。」

放慢閱讀速度,仔細思考書中的內容,記錄自己的思考和心得體會,看似很浪費時間,但收穫的不僅僅是一本書中的知識,而是一個主題,甚至是一個領域的知識,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知識會撬動多領域的知識,帶給我們升職加薪、實現副業變現、拓寬人脈圈、實現自我價值、打造個人品牌等複利效應。

「慢慢來,比較快。」

開始閱讀的時候速度慢一點,將知識和方法理解透徹,一旦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了更多的閱讀方法,閱讀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閱讀的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讀書不在多,貴在精。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思考知識對自己有哪些幫助,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應該怎麼做,才能收穫更大的成長,這樣學到的知識才真正地屬於我們自己,屬於我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2.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繫

每個知識都不是獨立的個體,它們之間是有密切聯繫的,如果能將所有的結合起來,閱讀的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為什麼摘抄、劃線這種閱讀方法效率很低,很容易忘記知識點?是因為我們只是將一本書中的知識當作了一個孤立的知識點,而記憶單獨的知識點並不是我們的強項。

英國斯萊特大學通過實驗來研究我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實驗對象看了一些名人的照片,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了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研究對象看,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中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大腦在看到新照片的時候,沒有為其開闢新的空間,而是調用了以前的回憶,形成了新的記憶。

所以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方法是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

很多人都看過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也知道「清單法」是一種高效的時間管理方法,如果與以往的經驗串聯起來就會發現,原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也在無意識地使用這種方法。

比如複習考試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寫一個詳細的複習計劃,在紙上列出每天的複習內容;或者工作之前,寫下需要完成的任務,然後逐項去完成;出行之前會列一個物品清單,按照清單準備東西就不會有遺漏;去超市購物的時候,避免忘買東西,我們會寫一個購物清單……

看似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其實都與時間管理密切相關,只是我們以前不知道而已。如果能將新學的知識與舊知識聯繫起來,並進行優化,列清單的時候根據「四象限法則」,按照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且緊急、不重要且不緊急合理安排完成任務的順序,相信工作、學習的效率會有一個很大幅度的提升。

一年內完成麻省理工大學4年33門課程的「超級學霸」斯科特·揚,在他的著作《如何高效學習》一書中,將知識比作了一幢幢獨立的房屋,房屋之間的道路就是知識之間的聯繫,只有道路越多,知識之間的聯繫才會越緊密,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會越有效。

將新舊知識進行結合,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需要對知識進行深入思考,總結出不同知識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對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和歸類,不斷完善知識體系,便於在未來的工作中隨時調用。

多數人寧願花很多時間去讀書,摘抄各種名言警句,也不願意花時間對知識和信息進行加工,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看似節約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實際上是撿了芝麻漏了西瓜,放棄了最重要的學習環節。

查理·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講中提到的第一個關鍵原則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3.進行主題學習,化被動為主動

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比如說遇到不感興趣的內容、晦澀難懂的內容很想放棄;讀完書以後記不起來書中的內容,很打擊自信心;學了很多知識,依舊不會解決實際問題……

多數情況下,我們看的書都是老師、同學、同事、行業大咖推薦的,閱讀的過程是被動的,經常是看完書,內容也忘得差不多了,更別說將內容分享給別人,或者寫讀書心得了。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讀書,才能變被動讀書為主動學習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主題學習,針對一個問題,集中學習相關內容,能夠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比如為了提高閱讀效率,我們要學習「主題閱讀法」,那麼就要重點學習書中關於主題閱讀的相關內容,思考這個方法有哪些好處?自己需要從哪些方面做努力?這個方法還能用在什麼領域?學完以後有什麼收穫?

當學完了主題閱讀的方法以後,我們會發現雖然沒有把書從頭到尾讀完,但對內容的理解和認識 ,比讀完10遍書的人都要深入,不僅對知識進行了舉一反三,而且總結出了這個方法的本質規律,還能夠跨界解決很多問題,比如進行主題寫作,針對同一個主題的內容,集中輸入和輸出,既能提高寫作效率,還能大大節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完了主題閱讀法,我們可以將其靈活運用到主題寫作、主題學習、主題工作等領域,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主題閱讀法就是一種臨界知識。

成甲老師在《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一書中指出:每一種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中。

臨界知識,是指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因為掉進了追逐速度的遊戲圈套: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陷入了學習的「老鼠賽道」,在老鼠賽道中,我們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實際上只是在原地打轉。要想從老鼠賽道中跳出來,我們就要努力找到撬動效能的槓桿點——臨界知識。

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做的是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時間花在各種知識上。

主題式學習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掌握更多的臨界知識,從被動讀書轉變為主動學習,將注意力集中在20%的內容上,用更多的時間去解決更重要的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4.學以致用,將書中的內容用到實際工作中

將知識用到實際工作中,能進一步檢驗學習的效果,並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復盤總結,優化方法技巧,將其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就拿學習語文和英語來說,從小到大我們學的都是「啞巴英語」,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記單詞,學習語法,考試成績也非常好,但能熟練用英語進行交流的人少之又少。相反,我們在語文課上花費的精力並不多,但是所有人都能說出流利的漢語,這是為什麼?

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實踐。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花時間去練習口語,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存在哪些問題,理論知識很紮實,但沒有付諸實踐,自然不懂得如何交流,更不要說熟練交流了。

但是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每天都要用它進行交流,在學習了新的成語、詞語以後,我們就會在日常的生活中進行實踐,體會它們使用的語境,描述的對象是什麼,應該如何恰當地使用,在不斷的總結復盤中,提高詞語使用的準確度,經過長年累月的練習,我們說話的水平會越來越高。

很多人都看過《番茄工作法圖解: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這本書,在時間被分割成了很多碎片的今天,番茄工作法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工作、學習方法,能夠讓我們專注於每一個25分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很多人每天都沉浸在各種信息中,工作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想玩手機,結果就是大量的工作無法按時完成,只能通過加班來補救。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強迫自己在番茄鍾開始的時候,注意力只放在當下的工作中,完成25分鐘的工作以後,休息幾分鐘,再開始下一個番茄鍾……

實踐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會發現工作效率是有了很大的提升,專注力也在提升,但是番茄鍾總是會被同事或者領導打斷,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工作以外,還需要對每天的時間進行統計分析,觀察哪些時間段不容易被打擾,哪些時間段會有各種瑣事找你處理,然後把重要的工作安排在不易被打擾的時間段,通過設定番茄鍾去完成,其他時間段按照正常的節奏工作就可以了。

將番茄工作法用在實際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實踐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能夠更快速地完成工作,通過解決問題對知識進行了舉一反三,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將知識用到實際的工作中,既是對知識的檢驗,也能從實踐中獲得反饋,發現新的問題,並想辦法去解決,不但對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能調動其他領域的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總結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斷攀登人生的更高峰,而不是用來炫耀和攀比的工具。

自古以來,精英都是閱讀高手,他們對書中的內容都有著非常深刻的領悟,並在不斷的思考和總結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不在多,貴在精。

學會放慢讀書速度、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進行主題學習、學以致用4個方法,就能輕鬆走出「低水平勤奮陷阱」,成為閱讀高手。

——END——

*作者介紹:大大的人兒,原500強國企員工,堅持早起、寫作、學習,分享職場、成長乾貨。生活不易,成長還要繼續,職場路上,我們一起精進。

相關焦點

  • 掌握底層思維方法,如何擺脫低水平勤奮陷阱
    對於讀書,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列一個讀書計劃,然後按計劃完成讀書目標,為此每天堅持去讀,往往最後多了那麼多書,但收穫卻一點點,甚至讀了什麼內容幾乎全忘記了。我們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原因是我們的讀書方法太原始和單一了,傳統的方法是按照順序從頭到尾逐頁讀下去,遇到有啟發性的詞句劃線標記出來,於是乎,一本書讀完,我們劃線了很多重要的句子,它們散落在各個章節當中,對整體解決的思路當然也是零散的。那麼如何避免這種低水平勤奮陷阱,並有限提升底層思維方法呢,下三個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孩子很勤奮,成績卻不好?警惕「低水平勤奮」陷阱
    No,小心「低水平重複」陷阱在父母們的認知裡,孩子的勤奮刻苦程度不僅代表著學習態度,更直接跟孩子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然而果真如此嗎?我的教師朋友們有時候會聊到,班裡的一些孩子,平時真的挺用功的。學習態度很端正,筆記記得滿滿當當,刷題也刷得很溜,補習班也上得勤快,但是考試成績就是不怎麼樣。這是為什麼呢?
  • 如何跳脫低水平勤奮陷阱
    這個時代有這麼一群人:寒窗苦讀十年書,進了985,找到了所謂的好工作,兢兢業業恪守本分,卻就因為沒下海沒買房沒炒股,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落後了同齡人幾十年。這種越努力越貧困的「低水平勤奮陷阱」現象的背後隱藏了什麼問題?對,是方向出了問題。這個時代的富豪和精英成功的背後似乎都藏著無數的商業邏輯。
  •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跳出「低水平的勤奮者」的陷阱?
    第二個回答:北京的土地供應稀缺,而高購買力的人群又過度集中,所以推高了價格。這兩個回答,一個是表象,另一個是對事件背後的規律和本質的深度挖掘和思考,也就是說,二者的認知深度是不一樣的。同理,我們的學習水平為什麼上不去?答案也在這裡。大多數人學習的,是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是如何努力提升技術效率的技巧。
  • 低水平勤奮正在毀掉你,深度思考才決定人生
    光知道勤奮是沒有用的,千萬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社會最不缺的是低水平的勤奮先來分享一個小故事,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佛倫薩州。一個叫約翰、一個叫哈裡的兩個年經人同時進了一家公司 。三個月後,約翰升職加薪,哈裡卻沒有,於是哈裡找老闆理論。
  • 學校教育,請遠離低質量的刻苦和勤奮
    自己學校的孩子們不可謂不勤奮,不可謂不刻苦。但是成績還是很差。成績越差,學習時間就越長,作業也就越多,休息時間也就越來越短,也就必須更加勤奮,更加刻苦。我兒子上高中的時候就感慨萬千。他的同學中,有的懸梁刺股,拼命地學習,拼命地刷題,拼命地熬夜,可是成績就是上不去。但有的卻很貪玩,看似不甚努力,甚至於連學校安排的晚自習也不上,可是一考試,人家的成績呱呱叫。
  •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一生的福氣也越多
    這幾種毛病用一個書名來說就是「傲慢與偏見」,用佛家用語來講就是:「貪嗔痴」,執著於對外物的喜好厭惡,是非不明,善惡不分,容易殘害身心,是為萬惡之源。歸根結底,這些毛病都是因為一個人的認知層面偏低而造成的!一個人越是表現地固執自負,越是表明其認知水平越低!認知低的人,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得越固執。
  • 假努力不如不努力,你是否已經陷入了勤奮陷阱?
    然而真相卻是,他雖然每天熬夜學習到很晚,但學習效率非常低;在圖書館沒看兩頁書就趴桌子上補覺,醒來後做幾道題又開始玩手機,只知道刷題,遇到問題卻不去解決;課堂上奮筆疾書是因為他上課只顧著記筆記,老師講什麼都沒在聽,花那麼多時間做筆記,但課後從不花時間去看。
  • 中國大學的現實:大學層次越低,上課越多,學生讀書越少
    把大學學習等同於獲得知識是很多人對於大學根深蒂固的觀點,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大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學,教師最基本的職責就是上課,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聽課和考試,似乎課程設置越多、學生聽課越多,其學習的知識就越多,本領就越大。但對於當今大學文科為什麼要上這麼多課?上大學與讀書之間究竟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聽課和讀書在時間上如何分配才是合理的?
  • 『警醒』中國大學現狀:大學層次越低,上課越多,學生讀書越少
    大學層次越低,上課越多;大學層次越低,學生讀書越少。事實上,在中國,「研究型大學」基本上是一流大學,而「教學型大學」基本上是三流大學。「研究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強調學生自己讀書思考,「教學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上課。大學的優勢在於,它不僅讓人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學習知識,大學所學習到的知識可能會過時無用,但大學所學習到的如何學習知識卻是終身有用的。
  •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一個人的成功由天資、勤奮和機遇決定
    對於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也有自己的方法。愛因斯坦說:「倘若A代表人生的成功,那麼公式是:A=X+Y+Z。X是工作,Y是遊戲,Z是保持緘默。」最近在看我國著名學家季羨林先生所著的《讀書與做人》,他在這本書裡面也提到了他對於成功的看法。季羨林先生認為:成功=天資+勤奮+機遇。其中天資是天決定的,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唯有勤奮,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
  • 《好好學習》:運用臨界知識,遠離低水平勤奮陷阱
    我們將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臨界知識,分別是:臨界知識是什麼,如何掌握臨界知識,臨界知識的應用方法有哪些。通過全方位解析臨界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掌握新的學習方法,給現實生活帶來真切正向的改變。從具體項目的角度入手,來分析利弊進而說服同事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如果能夠想到,這其實是關於如何擴大自己影響力的問題,你也就會考慮得更加全面,而不止局限於當前的情境。更重要的是,此刻你想到的策略,同樣可以用在你試圖說服別人的任何時候,只需稍加調整即可,這裡的別人可以是你的朋友、你的孩子、你的同事等等。
  • 如何擺脫低水平勤奮,成為頂尖學習高手?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在他拜訪泰斯之後找出了問題所在:那就是雖然兩人開始的能力差異不大,練習時間也差不多,但是自己遇到不熟悉的困難的新曲就不想學,是用玩的態度來學吉他,而泰斯為了熟悉新曲,會調整練習的速度,給自己反饋,老師也會指導他糾正他,就這樣不斷練習,他覺得練得越苦,談得就越輕鬆。是真的在練習。
  • 低質量的勤奮,比懶惰還可怕
    有時候我一下午可以做三課作業,他只能做一課,翻翻他的卷子,還空了很多題,所有做的習題,加起來也就1個小時的「工作量」。但其實,表弟並不是在主動的「磨洋工」,他自己也覺得效率低,也會感到焦慮,但是每次寫作業還是陷入這種低質量的勤奮陷阱之中
  • 關於勤奮的名言31句 勤奮讀書的名人名言87句
    勤奮,認認真真,努力幹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工作。
  • 「人若勤奮,必有收穫」:勤奮之人,往往有六種大的收穫,要保持
    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或是能力,或是人脈,或是機遇,有的人還會說是背景、是運氣,但不管是誰,相信都不會否定勤奮在獲得成功中的重要性。古人說「天道酬勤」「一勤天下無難事」,我們則說「人若勤奮,必有收穫」,上天不會虧待任何一個足夠勤奮的人,勤奮不一定能讓你獲得最大的成功,但絕不會讓你走向失敗。
  • 讀書5年,如何高效讀書,我推薦4種實用的讀書方法
    一旦知道自己是讀書是為了什麼,確定了讀書的目標,接著就可以進行第二步,也就是我接下來要談的第二個問題——如何選書?最後,不管你用哪種方法,如果你在一本書中,看到作者多次提到了別的書名,那麼一定要記下來,集中讀個三五本,就基本上對這個領域有了大致的了解。隨著讀書數目的增加,你在這個領域的專屬書架就會慢慢形成。
  • 2021年,跳出習慣的陷阱,成就有收穫的人生!
    有人之所以制定的目標完成度很低,是因為一直待在舒適圈裡,陷入了安逸的習慣陷阱。要想在年終總結時成績亮眼,就需要跳出舒適圈,重新審視自己。《習慣陷阱》,作者椎原崇,就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察覺並捨棄舊的思維模式,通過多個捨棄練習和認知練習,幫助我們真正實現思維模式轉換,清空錯誤的觀念,重新認識自己,實現人生的躍遷成長。
  • 數字越大,數量越多嗎?分數到底又該如何比較呢?
    有一個果農,承包了一片土地,種植了滿園的蘋果,在他的世界裡,認為數字越大,數量就越多。在他的精心種植下,蘋果取得了大豐收,他決定僱兩個人幫他賣蘋果。這兩個工人也認為數字越大,數量就越多,「老伯,您賺錢也不容易,八分之一實在是太多了,只要給我們四分之一就好了」。果農認為4比7小,工人們少要了很多工錢。但數字越大,數量就越多嗎?錢也就越多嗎?
  • 如何理解「方差越大信息量就越多」
    通過什麼方法去量化信息量?以非專業的角度來說,我們直觀感受什麼叫信息量大?比如我今天看了一集電視劇,和昨天看的那一集一樣是40分鐘,下載下來大小也是一樣的,但是大呼「臥槽,今天這集信息量好大,腦子轉不過來了」是什麼意思?這是我們日常語境的信息量,也就是事物給我們傳遞的信息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