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中元、下元——古代的「春節」

2020-12-22 騰訊網

中元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也帶著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歲始受教育,十四歲進入青春期,二十一歲身體完全成熟……。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復生之局。「七月是個吉祥月、孝親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數的周期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上元節,即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下元節,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

相關焦點

  • 元宵節又名上元節,那你知道中元和下元嗎,知道他們的來歷嗎?
    在中國古代,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以我們古人的智慧,人們不禁就想詢問了:難道只有上元嗎?當然不是這樣,其實還有我們逐漸遺忘的中元節和下元節。將中元作為鬼節還是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功勞,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
  • 十月十五.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下元水官大帝誕辰.
    隨著道教的發展他們的職責也十分清楚,天官為上元賜福(正月十五),地官為中元赦罪(七月十五),水官則下元解厄(十月十五)。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
  • 在這中元之夜,讓我們聊聊所謂的「鬼節」
    盂蘭盆節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傳說,很可能是源於一個祭祖的節日,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隨著佛道二教的滲入,最終形成中元、盂蘭盆的節日形式。而祭祖,又和「秋嘗」密不可分。孟秋時祭在先秦時期便已施行。明 戴進 鍾馗夜遊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幾乎在同一時期,道教也將七月十五作為節日命名為「中元」。在道教世界裡,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
  • 道教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下元水官、中元地官、上元天官
    這個世上每個不同的地方都會有其不同的信仰,我國從古至今更是百家爭鳴,傳統文化更是層出不窮,許多歷史人物也出現在了我國本土歷史文化道教神仙譜中,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道教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下元水官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自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中元地官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人們都尊稱其為「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
  • 消失的中元盛會!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中元節有感》 清·王凱泰王凱泰詩中寫到中元節盛況:道教中元節普渡,佛教盂蘭盆節救難,民間七月半祭祖。一般認為,中元節即為盂蘭盆節,也就是俗稱的「七月半」,其實這種認知有很大誤解。
  • 《道德經》:七月中元至,道教會在鬼月做些什麼呢?
    《道德經》:七月中元至,道教會在鬼月做些什麼呢?道教把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是地官的生日,此期間可以赦免亡魂的罪,在古代經常會有人家做中元法事為亡魂赦罪,的赦罪並不是赦免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盼願幽魂早日安息。道教的中元節開始只是宗教的節日,後來慢慢民間也普及起來,可能是因為對逝者親人的思念,超越兩界,用以緬懷。
  • 三元九運中的下元九紫運,值得我們期待的二十年!
    我們的先祖早就發現這一天象,故以一百八十年作為一個正元,每一正元又包括三個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每元六十年,再分成為三個運,每運二十年,即上元一運、二運、三運。中元是四運、五運、六運。下元是七運、八運、九運,從而構成了完整的三元和九運體系。而我們正處於下元八運的末尾,即將進入下元九運之中。
  • 下元月圓,就是此刻
    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
  • 閩南春節習俗: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猜謎語
    2014年泉州馬年春節專題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據道家的說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賜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須往三官廟行香。泉俗素稱「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吃「上元丸」、潤餅菜:「上元丸」,古稱「浮元子」,亦稱「元宵丸」,是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此食俗始於宋代,取其圓形,寓有全家人團圓、吉利、美滿之意。
  • 農曆七月十五恭賀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聖誕,中元節有什麼禁忌?
    道教有「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中元節,深度認識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三官大帝,全稱「玉真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居闕下三元妙緯宮三元總聖宮,是寶闕下上元覃恩府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總真應見天尊、中元覃宥府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平等應善天尊、下元通濟宮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法流遠洽天尊的總稱
  • 古代的「八字合婚」放到現代還有用嗎?你結婚時有沒有合過八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結婚要聽父母的,現在結婚全憑自己意願,戀愛,同居,訂婚,結婚,完全是順氣自然的事。婚姻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不論是新郎新娘,還是新人的家人,對舉行婚禮的日子,都是非常看重的,在定下婚約後,雙方就會開始商討婚期,以期找一個最適合新人結婚的黃道吉日出來。
  • 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恭賀「下元五炁解厄水官大帝」聖誕
    道教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官大帝,全稱「玉真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居闕下三元妙緯宮三元總聖宮,是寶闕下上元覃恩府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總真應見天尊、中元覃宥府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平等應善天尊、下元通濟宮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金靈洞陰大帝暘谷帝君法流遠洽天尊的合稱。
  • 下元祭祖,焚化的紙錢是亡魂自己帶走了還是陰間也有快遞員?
    三元節是道教和中國民間的重要節日: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大帝誕辰,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大帝誕辰,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大帝誕辰,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