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學習內容:蘇軾詞口頭評論(語言A 文學指南2015年首次考試)
一、探究
1)告知學習任務:
本單元對應的是詩歌的口頭評論。組織學習IOC的評估標準,強調做「有重點」、「有結構」的文學評論,強調IOC口試不能依賴背稿子,必須學會看提綱講。
2)告知規則和流程:
告知規則和流程:根據學習任務,我們的學習流程就是學會詩歌的口頭評論——自學探究,小組研討,學習主持全班討論,個人寫出口頭評論提綱,進行定時口頭評論訓練。
3)激趣:
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確定感興趣的詩人,並且自選喜歡的作品。學生確定了蘇東坡,告知我選擇的原因:首先因為蘇軾是故鄉人,其次因為他的詞現在還廣為流傳,甚至被流行歌曲引用,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東坡詞能夠打動千年之後的我們?
在查閱作家背景資料後,學生又補充兩個探究問題:東坡才高如此,少年得志,卻面對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他是如何與命運握手言和與現實相安?東坡對詞的開創性具體體現何在?
這3個問題,完全和單元目標是一致的。經過了訓練的學生,在探究問題上往往和教學重點高度一致,老師教學是非常省心的。但是在面對新生時,老師往往需要先出引導題示例,訓練幾次,學生就知道不同文體探究題應該往哪些方向出。
這個自由選擇的過程本身就是激趣,體現了教學的差異性,而且第1、2個問題就來自學生個人的人生體驗和文化背景,很有溫度。
二、行動:
1)分組:
分組:我的課堂9人,我分為3人/組,自選詞,組內研究;然後每人負責一首組織全班討論;
自讀:無論是組內學習還是全班討論,第一個環節都是獨立細讀文本,圈點勾注,把疑問提交小組討論。
小組內討論初步釋疑,仍不能解答的疑惑提交全班討論。為了保證這個環節的質量,我給了2個課時。
小組商定課堂討論的流程,主持人的組織課堂情況將被打分,作為小組成績。
2)小組學習階段老師的責任:
某些問題尋機幫忙,比如「小軒窗,正梳妝」,學生不解為何選擇這樣的日常場景,我提示他們去了解「窗」意象的文化和美學意蘊,又如「一尊還酹江月」,也提示他們去《赤壁賦》找互文,又如《水調歌頭》中「月」與唐詩楚辭中月的互文······這些問題需要資料查閱而不是討論解決。但是某些問題,比如為什麼先要先寫山水再寫人生感悟?我會讓他們留待課堂討論。我對二手資料在教學中的使用一直非常謹慎,用什麼,什麼時候用,達到怎樣的目的,事先都是要辨析清楚的。
3)課堂討論階段:
課堂討論是建立在小組完成一個「探究-行動-反思」的小循環後的一個大循環。
【主持人的任務】
主持人會在課前要求全班同學預習,每個同學在微信群拋出疑問,主持人提前統籌這些問題,決定從哪裡開始切入,或者先再準備相關背景資料。
學生的問題通常有這樣幾類:
知識類問題:比如:「弄清影」是指什麼?疑問和反問的作用是什麼?景與情的關係是什麼?
評論類問題:與其他寫月的詩詞相比,東坡的突破性表現在哪裡?
深入探究類:東坡的矛盾性幾乎體現在每一首詞裡,這是他的特質嗎?一首詞流傳千年依然能引起我們共鳴的要素有哪些?
主持人的講解會從一開始的逐句、逐個問題討論,進步到有重點、有切入點的講解,如《江城子 密州出獵》的主持人就打破原詞結構,從體現「豪放」的幾個要素講起;《行香子》的主持人從下闕的感悟開始,倒推到上闕寫山水的作用。當然,這個進步是建立在每一首詞講完後老師組織的課堂反思的基礎上。一開始老師要引領反思,後來他們自己就會總結了。
【老師的任務】
課堂中,老師作為「捲入其中的幹預者」(McWilliam2005,《大學預科項目中的教學與學習方法》),擇機引導討論方向,或引入新知識,或連結TOK,或落實相關概念。
比如在《行香子 過七裡瀨》中,學生在嚴陵是否真隱居的問題上爭執不下,這時候老師要引導他們回歸文本,課堂上學生脫離文本爭論的情況會頻繁發生;又如學生理解了山水對於作者感悟起的作用後,老師引導他們關注自然景物對於中國人哲學思維的建立的影響,引向TOK層面的深度思考。有時候,主持人會講解過多,老師要提醒他「你的角色只是主持,把控流程,而不是講解」。
有時候,老師也會作為平等參與者發表個人看法,只為交流和豐富課堂,不具備權威性。老師一定要時刻記住,不能以權威者自居,否則學生會越來越拘謹,不以權威自居就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同時也藉此把文學鑑賞的原則——多元化、個性化傳遞給學生。
【同學們的任務】
由於是基於自己的問題的討論,並且是學生主持,所以同學們常常急不可待要發言,唯一的規則是不打斷別人,學會傾聽。可以贊同,可以質疑對方,但是要聽懂對方,有理據地回應。老師放棄權威後的課堂,學生的個性就張揚了,常常產生奇思妙想:
「『雲山亂』,當我在金頂的時候,雲就在我身邊繚繞,我覺得就是一個 『亂』的感覺,『遠山長』肯定是遠看了,所以這是散點透視」。
「我覺得『把酒』的『 把』字特別好,他不是『舉杯邀』,『舉』是仰視,『把』表現東坡是以平等的姿態與月亮對話,月亮不再只是屈原眼中的天體了。」
「我也覺得東坡勝過李白,李白『暫伴月將影』只是得到了暫時的解脫,而東坡是冷靜地回歸了人間,面對人間煩惱。」
「啊,我明白我為什麼喜歡東坡了,李白太仙了,他只顧自己,離我們太遠,東坡是凡人,留在人間和我們一起經歷煩惱。」
我會非常享受這樣帶有體溫的評論,這才是回歸到文學欣賞本身,是讀者和作者隔著時空通過文本來直接對話,經典的力量就這樣傳遞到學生心裡。這樣的課堂信息量遠遠大於一問一答,大於老師一人的講解。
深讀閱讀往往會開啟自發的辯論:
此時老師要麼享受坐山觀虎鬥,要麼在關鍵時刻推一把,把辯論推向深入或者遷移······
三、反思
1)對學習內容的反思:
學生在課堂討論中,往往會聚焦一個或幾個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藝術特徵,就以此形成自己的評論重點。我要求學生儘量確立不同的評論重點, 如《蝶戀花 花褪殘紅》有學生會從二元對立做重點來切入,有同學會從對傳統意象的顛覆來評論,有同學會從結構的遞進來組織。《江城子 密州出獵》有同學會完全打亂詞的結構,從選材、場面、意象、用典、音韻等幾方面評論豪放的體現。《水調歌頭》學生會立足互文來評論東坡的突破性,有的會從東坡的推己及人來評論東坡的豁達仁愛······唯有探究才能如此開放!
2)對學習過程的反思:
上面已經提及,學生會根據課堂效果優化討論主持的程序。同時對於試錄的口頭評論,同學們根據評估標準展開互評,打分並寫評語。
3)老師的反思:
根據學生上交的提綱反饋,對課堂學習不足的地方第二天專門提出補充。過程性反思是保證教學質量非常重要的環節。
四、總結
探究式教學用於文學課,非常契合文學欣賞的原則:多角度、多元化、個性化,讀者通過這種方式才算真正參與了對文本的再創作,實現和作者跨時空的相遇,經典只有讓學生動情才能完成交流和轉化。
探究式教學帶來的教學相長,是我最大的感受。學生的很多奇思妙想和真誠的評論話語,讓我對一首首已經教授過N次的、不再有新鮮感的詞重新「陌生」起來,我要感謝學生,他們讓我接觸到了東坡的體溫,再次受到了東坡詞的滋養。
老師對學生的欣賞是最大的鼓勵!貫穿教學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