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比較文學的危機與死亡,也是人文學科的危機

2020-12-14 澎湃新聞
對談會現場。

12月21日下午,「比較文學與人文學」主題對談會在北大人文學苑舉行。這次開放式對談是在張隆溪教授四場文學批評經典導讀課的基礎上進行的。

張隆溪是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目前唯一的華裔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現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及翻譯講座教授,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學術顧問。

張隆溪教授在引言中說,西方學界最近十多年在西方和美國談到比較文學的危機和死亡,但是比較文學在中國、印度、南美洲、日本等國家則越來越壯大。比較文學作為傳統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學科在現在確實有很多挑戰。他認為世界文學的出現將超越以西方為中心的範疇,雖然這不意味著西方文學不重要了,但是世界文學將涵蓋更大的範疇,也提供了新的機遇。

中國人民大學楊慧林認為比較文學與宗教學在本質上相似。語言學家繆勒曾說「只知其一,一無所知(He who only knows one,knows none)」,他將比較語言學的方法論引入宗教學研究,強調宗教學研究從根本上也是一種比較研究。楊慧林認為比較文學具有一種工具性的啟發意義,能夠輻射到整個人文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梁展研究員繼續談論比較文學的死亡的問題。他認為不僅是比較文學,甚至是文學也面臨著「死亡」。當我們思考如何應對比較文學的危機時,不妨借鑑兄弟學科的發展情況,例如比較政治學、比較經濟學等。他認為可以通過「雙向追問」來應對歐洲中心主義。

車槿山教授追溯了比較文學的歷史。他談到對比較文學發源地法國來說,比較文學之死或許是合理的。在法國的影響研究框架下,比較文學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被定義在文學史研究之下。到了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平行研究把兩個沒有史實關係的現象進行研究,使得自然關係轉變為了文化關係,追求發問的有效性而不是真理性,正是這種平行研究的發展將對其他學科產生了重要影響。

戴錦華教授則表示,歐洲已經把自己萎縮成「地方性知識」了,但是中國的情況是仍把「他們」的知識當成普世的。現代主義不再有它的他者,資本主義的內在差異也可能正在被抹除。中國的人文學科,也包括比較文學從一開始就是跨學科研究。從比較文學跨學科、以及反思文化生產自身的角度看,它其實是方興未艾的。戴老師引用福柯,強調人文學科只有跨學科才有意義。

她繼續說,探討中國知識何時具有世界知識的資源性意義是重要的。今天人文學的危機其實是人類知識的整體的危機,因為今天一種新的知識形的轉換已經開始。在全新的全球知識的生產當中,如何重新討論人文學很重要,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比較文學是有研究方面的優勢的。

張沛教授的發言認為人文學在歷史上已經被邊緣化多次。他覺得人文學科的邊緣化還不夠,因為只有離開它原來所屬的主流,所處的原本的系統中,才能變得更好。他認同戴錦華所說,在今天資本主義邏輯中已經沒有他者了。所謂的「現代的景觀」都是一樣的。在他眼中,比較文學是描述不同的語言、文化相互認識甚至是衝撞的過程。比較文學是面向未來的「元學科」,是向他者開放的,所以它意味著人類精神永恆的不滿和追求。

比較文學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比不上自然科學和哲學等學科。蔣洪生副教授分析了原因。一是很多研究者的主動避世,過於重視學科範圍和內部研究;其二是人文學者被資本的力量牽扯。他認為轟轟烈烈的文化熱、非遺熱背後不是研究動力觸成的。他同時認為資本驅動的表面繁榮不見得對真正的文學和文藝有好處,反倒可能形成內傷。他強調研究者應在文化政治中保持主體性,體現批判精神。他同時認為在當前的媒體和網絡時代,什麼是文藝家、什麼是文化研究需要被重新定義。比如是不是可能和媒體從業人員是一體的了?在這個背景下,比較文學可以佔據制高點,不斷進行「非純化」的研究。

秦立彥副教授的發言也很具啟發性。她認為目前大家對比較文學和人文學的學科現狀是存在共識的,未達成共識的是怎樣去做。她指出了某些平行比較研究中存在的去語境化、去歷史化的弊病,比如某些比較完全是隨機的抽取,且對豐富我們對文學的理解益處很有限。她認為比較只有在某個門類下才能被「拎起來」。

秦立彥也提到研究中的「本質主義」的問題。她認為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明確的「西方」在那裡(待研究)。在很多研究中,似乎中國的主體性很明確,但是西方的主體性不明確。關於世界文學,秦還談到,「中國文學的重要性在上升,但是西方的歐洲的主體性始終貫穿在敘述中,這個框架和歷史敘述並沒有改變。世界文學是以歐洲為中心的,中國學者在挑戰這個中心的時候是不是要提前做好功課?」秦老師說,把中心從別人變成「我」,這種想像是應該被反思的。

世界文學不是一個平等的場域,它永遠和權力相關。「研究者們應該意識到並不是其他人突然『發現』了中國文學,而是因為中國經濟上升了,他國從認知的標準出發,需要和中國打交道了,或者需要批判、戰勝中國了才開始重視中國文學的。」秦立彥說,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關於小說的研究被認為是重要的,詩歌則不那麼重要了,還有些國別文學中的特別門類也無法進入有限的研究空間。

張隆溪最後總結說,東西方比較文學在全球文學研究中並不是主力。而歐洲中心論的大背景是19世紀的向外擴張。他認為當我們談論歐洲中心的時候應該認為這是一種描述,而不是批判。因為實際上要求歐洲作者既把握歐洲又把握亞洲、或者非洲是不可能的。在這個意義上說,比較文學中曾經的歐洲中心不奇怪。張教授認為文學理論應該是超越民族性的。他發問,為什麼我們談生物、物理等等學科是普世的,但是一講到文學就強調民族背景?他也反對簡單的進行東方西方對比,因為西方的意涵是非常豐富的,比如希臘哲學家們對真理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那麼誰能代表希臘呢?儒家道家的思想也是不同的,那麼誰來代表中國呢?他同時強調比較文學研究不能只讀其他學科的理論、而忽視了文學本身,也不能只看文本,而忽略了文本背後的時代背景。

張隆溪教授還透露,他目前正在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計劃也涉及對西方主義以及歐洲中心主義的批判。這項寫作將以新的眼光書寫世界文學的歷史,,這本書各個章節的內容都幾乎是由本民族的人敘述其國家的文學史的,比如阿拉伯文學是阿拉伯學者寫的,中國文學史是由中國撰寫。

在提問環節,有年輕學者提問到關於人文學者在日益邊緣化的結構性問題中如何自我發展的問題。戴錦華教授說,邊緣化的結果包括了學科自身無法集聚最優秀的人,以及人文學整體被貶損的情況。但是她認為選擇這個學科應該回到初衷。張沛教授回答說一些新技術的發展使比較文學變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我們應該堅持作為他者的不可穿透性,作為他者觀看現實的活力。」

【感謝北大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公眾號、何詩航對此文亦有貢獻。本次活動是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北大人文學部主辦,由北大出版社、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誌協辦的。】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對話:比較文學的危機與死亡,也是人文學科的危機
    張隆溪是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目前唯一的華裔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教育部長江講座教授,現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及翻譯講座教授,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學術顧問。張隆溪教授在引言中說,西方學界最近十多年在西方和美國談到比較文學的危機和死亡,但是比較文學在中國、印度、南美洲、日本等國家則越來越壯大。
  • 人文學科存在危機嗎?
    關於所謂人文學科的危機,我想,首先需要區別幾個觀念,即人文學科的危機;人文學者的危機感;人文學的不景氣。    人文學科的危機是指客觀表現的危機,而人文學者的危機感則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有這種主觀的感覺並不等於有客觀存在的危機。
  • 韋伯發明了人文學科的危機
    是韋伯展現出了現代學科化的人文學科能夠提供什麼、不能提供什麼,但同時,他也是人文學科「悲劇性的緊張的精神氣質」的化身:他發明了人文學科的危機,而他自己就是危機的人格化。1917年夏,慕尼黑的一群大學生邀請馬克斯·韋伯就「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做了一系列講座,並發表了關於學術研究者工作的演講。韋伯時年53歲,在過去的十年中,他都未曾從事學術工作。
  • 《學科之死》或比較文學的附麗筆記
    然而相比起來,斯皮瓦克《學科之死》雖然指向了比較文學的「死亡」,卻不是直接判刑,也不是羅蘭·巴特《作者死了》那樣的不斷repeat這個主題。她似乎只是把「比較文學」這門學科的死亡當作一個已經被認定的引子——她並不打算論證為何比較文學已死,而是在比較文學已死這一前提下去論述該如何使其新生。因而讀者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其實是歷史學的問題,即,為何如此武斷,且幾乎既設為事實地說比文已死。
  • 孟悅|人文研究應如何介入生態危機?
    人文專業的人不了解「科學"的事情,不能解決問題,不如不說。這個假設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不僅人文學科是氣候學和物種保護等生態科學的外行,實際上科學也是分專業的,沒多少人是「內行」。這無異於否定了公眾理解和關注生態危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要說履行地球公民的責任了。
  • 孟悅 | 資本文化霸權遮蔽生態危機,人文研究應如何打破桎梏?
    人文專業的人不了解「科學"的事情,不能解決問題,不如不說。這個假設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不僅人文學科是氣候學和物種保護等生態科學的外行,實際上科學也是分專業的,沒多少人是「內行」。這無異於否定了公眾理解和關注生態危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要說履行地球公民的責任了。
  • 西方哲學的危機
    相對主義的結果不是百家爭鳴的繁榮,而是各行其是的蕪雜;不是彼此對話的寬容,而是畫地為牢的狹隘。從共時性的觀點看,世紀之交的時候,物理學、數學和哲學這三門主要理論學科都發生了危機。所不同的是,物理學和數學不同程度地克服了危機,而20世紀的西方哲學卻一直沒能擺脫危機的陰影。究其原因,哲學危機的性質比物理學和數學的危機更為嚴重,它所面臨的是失去自身研究對象的危機。
  • 郭英劍:瘟疫時期,人文學科的價值何在? | 當代外語研究,2020 (2)
    主要從事英美文學、文學翻譯、英語教育與高等教育研究。瘟疫時期,醫學與科學是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也顯示出其強勁的生命力,而人文學科則淡出人們的視野,其無力、軟弱的一面在惡魔般的病毒面前暴露無遺。那麼,在瘟疫時期,人文學科所固有並堅持的價值何在?在人人自危的時候,人文學科可以做什麼?本文首次提出洞察力是人文學科內在的驅動力,思想力是人文學科顯性的價值所在。
  • 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及元
    1958年和1962年,在美國及布達佩斯相繼召開的國際比較文學年會上,威勒克首先對傳統的法國比較文學學派發起攻擊,指責法國學派的褊狹性。他的論文《比較文學的危機》指出比較文學危機的最嚴重的標誌是至今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和特定的方法論。他指責傳統的比較文學研究過分強調惟事實主義、惟科學主義和惟歷史主義,只關注翻譯、遊記、媒介等文學作品之外的東西。
  • 人文學科陷入又一輪衰退?其實從來都很尷尬
    但曾是中國吸收西方學術中轉站的日本尚且如此,無疑更會讓向來不受社會公眾理解和重視、生活負擔沉重的中國文科學人們感受到危機。人文學者歷來都很難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嗎?但如何定義危機呢?如果就人文學者的處境、公眾對人文學科的理解而言,也許人文學科一直就處於危機之中。
  • 人文學科與民族認同
    這場對話不是學術性的,它沒有建立起什麼事實,也沒有對知識積累做出多少貢獻。然而,我相信它在另一種不同意義上卻是含有教育意義的。聽眾被邀來參與一場錯綜複雜的認知行動,反思這部小說,反思書中所描繪的世界,也反思他們自己,這一切反思都是同時進行的。
  • 《危機與轉型》對話思想者
    徐瑾 陳偉等 / 2009年4月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對話思想者 / 38.0 / 平裝《危機與轉型——對話思想者》一共收錄了30多篇訪談文章,內容涉及中國經濟轉型、金融危機與世界、城市化與現代化。
  • 人文學科創新發展無窮期
    各國都在大力建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STEM),以期在國際競爭中佔據優勢。在此背景下,人文學科發展面臨哪些挑戰?人文學科如何發揮自身價值?本報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人文學科面臨多方挑戰  近年來,美國和英國高校人文學科學生數量持續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穩定性增強,驅使學生轉向他們認為「銷路」更好的學科。
  • 雙語:金融危機十年後 美國大學生專業選擇有啥變化?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深遠影響,甚至在十年之後,還在左右著美國大學生對於專業的選擇。如今,因為害怕失業,大學生們傾向於選擇職業前景明朗且更加實用的計算機科學和金融等專業,而歷史學、文學、哲學等人文學科專業則進入了漫長的衰退期,即便經濟復甦也難以再現往日興盛局面。
  • 學人文學科真的無用且奢侈嗎?
    但專業下降如此劇烈,這讓我不得不認為,人文學科正處於危機之中。我們正處於快速變化的時刻。現在做出的決定將特別重要。思及人文學科的未來,鑑於根深蒂固的衰退論,我們大概知道會發生什麼——消失的工作、學生債務危機,再次被拋出。不過數據顯示了一些有趣的東西。暴跌的背後,不是學生對人文學科的興趣突然下降了,也不是人文學科的就業前景變小了。
  • 17世紀的全球化:糧價、天氣與普遍危機
    其次就是油價等原物料的上漲以及造成的通貨膨脹、糧食危機。這點相信比起全球變暖,更與我們息息相關。尤其是在新冠在全球蔓延的時刻,大家都能深刻的體會到這上漲的壓力,這也是一種清楚的全球化明證。普遍危機是一個史學上術語,用來表示一個時代的大多數人們所產生的共同危機感。
  • 校園文學面臨生存危機 文學青年成神經病代名詞
    如今,隨著市場化的浪潮開始湧進象牙塔的最後一片淨土,校園文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文學青年等於神經病?上世紀80年代,在武漢大學這所被一些人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裡,王家新在寫詩,邱華棟在寫詩,方方和池莉在寫小說……這些人後來均成為內地文壇的風雲人物。浪淘石文學社和櫻花詩賽也在此時誕生。
  • 比較視野中的數字人文對話與爭議 ——南京大學「比較視野中的數字人文反思」學術研討會綜述
    來自國內外英語文學、圖書館學、藝術學、比較文學、歷史學、新聞傳播學、博物館學、計算機科學、地理信息科學等學科的20多位嘉賓,在研討會上展開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議題覆蓋數字人文的核心理論及方法論等理論化問題,也包括用於學術研究的工具、方法和工作流程等方法性問題,還包括數字人文項目的研究資金、可持續性和課程建設等相關體制及資源問題,並在討論中形成了一系列非常有趣而深入的對話。
  • 「無用」的人文學科到底有什麼用?
    ,一面是文科尤其是人文學科鮮有問津。人文學科跟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時期的時候,文史哲這些學科的萌芽就差不多存在了。我們的祖先在沒有文字的時候,已經開始懂得跟女孩子說一些邏輯不連貫但是真情實感的話,這樣的表達方式後來被稱為「詩歌」,那就是文學的起點;一個親密的人過世了,大家覺得很捨不得,一定會舉行適當的儀式。
  • 教育哲學之學科認同危機及自我啟蒙
    內容提要:教育哲學學科的認同危機表現為:學科屬性不明導致獨立性遭質疑;學科功能分歧招致認同分裂與學術社群割裂;學科制度與文化未竟生成認同隱憂。梳理教育哲學學科發展歷史諸面相,學科認同危機有其歷史邏輯根源,實為學科發展中的諸種兩難困惑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