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做人的至高境界就是成為「君子」。 「君子」在《論語》裡多數是從道德意義上講的,指的是道德比較完善和高尚的人。做君子則必達到君子的規範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對君子提出了一系列規範要求,誠然,這些要求也適用於現代人的道德建設。
第一條君規:誠實守信
「君子……信以成之。」(《論語·衛靈公》)
「信以誠之」是說,君子用誠信的態度才能做成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表明孔子十分看重誠信,把誠信視為個人必備的道德。誠信是做人之本,只有講誠信,才能稱其為道德的人;誠信是立身之本,只有講誠信,才能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
第二條君規:光明磊落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胸坦蕩,光明磊落,小人心胸狹隘,陰鬱晦暗。光明磊落,表現為站得正、坐得端、行得直、說得真。光明磊落的人總能把話說到明處,把事擺到亮處,一身正氣;心胸狹隘的人說話做事則是真真假假,狐疑多忌。
第三條君規:謙遜不驕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君子有修養,有氣度,面對成績、政績、功績時,外表上泰然自若,內心裡安詳平和,不會驕矜傲慢;小人缺乏修養,缺少氣度,取得一點成績就會驕傲自大、盛氣凌人。崇尚個性並不代表目中無人;彰顯能力並不意味著自高自大;鼓勵競爭並不是提倡飛揚跋扈。
第四條君規:表裡如一
「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孔子認為,文質兼顧、表裡如一,才稱得上真正的君子。從做人的角度來說,內在重於外在,寧可質樸一些,也不要華而不實。如果內心邪惡,無論外表多麼溫文儒雅,至多只能算是一個偽君子。表裡如一,方可謂上佳。
第五條君規:豁達大度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別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怨恨、指責,仍然能夠淡定從容對待,不抱怨,不惱怒,這樣的人難道不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難道不是豁達大度的君子嗎?孔子要求君子的心胸能夠容得下天地江河,沒有如此胸懷,不配為君子。
第六條君規:嚴於律己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君子向來都是對自己嚴格要求,而小人卻總習慣苛求他人。嚴於律己強調的是自我約束,隨時調控自身行為,要求人具有很高的自覺意識和主動精神。嚴於律己是踐行君子之道的必然選擇,想成為真正的君子,就不能放縱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七條君規:少說多做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孔子認為,君子視「說得多、做得少」為恥。既然「言而過其行」是可恥的,則當少說多做。要先把事情做好了、做到了再說出來,不能只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第八條君規:謙恭禮讓
「君子無所爭……」(《論語·八佾》)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孔子說的「無所爭」不是消極的與世無爭,而是自覺的謙恭禮讓。謙恭禮讓並非惺惺作態,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禮待他人的外在表現,是一種進退有度海納百川的道德情懷。謙謙君子不因泰山之高而小丘陵,也不因汪洋之大而小溪流。
第九條君規:端莊穩重
「君子不重,則不威。」(《論語·學而》)
君子的言行如果不莊重,就會有失威嚴,不為人所敬。端莊穩重,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本身的自重。它,是體現於態度上的親切、誠摯;是體現於話語上的平和、鎮定;是體現於姿態上的雅靜、沉穩;是體現於內心的持重、淡然。
第十條君規:反躬自省
「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孔子說的「內省」就是反躬自省,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明代軍事家、政治家劉基這樣自勉:「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若想做到「無愧我心」,是需要嚴格內省的。要把反躬自省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常思憂患,常慮不足。只有經常反躬自問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規範,是否合乎做人準則,才有利於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才能做到無憂無懼。
第十一條君規:堅持原則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論語·子路》)
與君子很容易相處,但不容易討到喜歡,這是因為,君子心術正,講原則,少私心。敢于堅持原則,擁有正義的立場,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俄羅斯繪畫大師列賓說:「沒有原則的人,是無用的小人。」
第十二條君規: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孔子提出:君子助成別人善的方面,而不促成別人的惡處。「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強調的是做人、做事都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成人之美是一種成全他人實現願望、幫助他人美夢成真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行為。
文章系孔谷傳聲原創,圖片由孔谷傳聲攝於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