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十二條「君規」

2020-12-12 孔谷傳聲

孔子認為,做人的至高境界就是成為「君子」。 「君子」在《論語》裡多數是從道德意義上講的,指的是道德比較完善和高尚的人。做君子則必達到君子的規範標準。在《論語》中孔子對君子提出了一系列規範要求,誠然,這些要求也適用於現代人的道德建設。

第一條君規:誠實守信

「君子……信以成之。」(《論語·衛靈公》)

「信以誠之」是說,君子用誠信的態度才能做成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表明孔子十分看重誠信,把誠信視為個人必備的道德。誠信是做人之本,只有講誠信,才能稱其為道德的人;誠信是立身之本,只有講誠信,才能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

第二條君規:光明磊落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胸坦蕩,光明磊落,小人心胸狹隘,陰鬱晦暗。光明磊落,表現為站得正、坐得端、行得直、說得真。光明磊落的人總能把話說到明處,把事擺到亮處,一身正氣;心胸狹隘的人說話做事則是真真假假,狐疑多忌。

第三條君規:謙遜不驕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君子有修養,有氣度,面對成績、政績、功績時,外表上泰然自若,內心裡安詳平和,不會驕矜傲慢;小人缺乏修養,缺少氣度,取得一點成績就會驕傲自大、盛氣凌人。崇尚個性並不代表目中無人;彰顯能力並不意味著自高自大;鼓勵競爭並不是提倡飛揚跋扈。

第四條君規:表裡如一

「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孔子認為,文質兼顧、表裡如一,才稱得上真正的君子。從做人的角度來說,內在重於外在,寧可質樸一些,也不要華而不實。如果內心邪惡,無論外表多麼溫文儒雅,至多只能算是一個偽君子。表裡如一,方可謂上佳。

第五條君規:豁達大度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別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怨恨、指責,仍然能夠淡定從容對待,不抱怨,不惱怒,這樣的人難道不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難道不是豁達大度的君子嗎?孔子要求君子的心胸能夠容得下天地江河,沒有如此胸懷,不配為君子。

第六條君規:嚴於律己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君子向來都是對自己嚴格要求,而小人卻總習慣苛求他人。嚴於律己強調的是自我約束,隨時調控自身行為,要求人具有很高的自覺意識和主動精神。嚴於律己是踐行君子之道的必然選擇,想成為真正的君子,就不能放縱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七條君規:少說多做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孔子認為,君子視「說得多、做得少」為恥。既然「言而過其行」是可恥的,則當少說多做。要先把事情做好了、做到了再說出來,不能只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第八條君規:謙恭禮讓

「君子無所爭……」(《論語·八佾》)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孔子說的「無所爭」不是消極的與世無爭,而是自覺的謙恭禮讓。謙恭禮讓並非惺惺作態,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禮待他人的外在表現,是一種進退有度海納百川的道德情懷。謙謙君子不因泰山之高而小丘陵,也不因汪洋之大而小溪流。

第九條君規:端莊穩重

「君子不重,則不威。」(《論語·學而》)

君子的言行如果不莊重,就會有失威嚴,不為人所敬。端莊穩重,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本身的自重。它,是體現於態度上的親切、誠摯;是體現於話語上的平和、鎮定;是體現於姿態上的雅靜、沉穩;是體現於內心的持重、淡然。

第十條君規:反躬自省

「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孔子說的「內省」就是反躬自省,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明代軍事家、政治家劉基這樣自勉:「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若想做到「無愧我心」,是需要嚴格內省的。要把反躬自省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常思憂患,常慮不足。只有經常反躬自問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規範,是否合乎做人準則,才有利於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才能做到無憂無懼。

第十一條君規:堅持原則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論語·子路》)

與君子很容易相處,但不容易討到喜歡,這是因為,君子心術正,講原則,少私心。敢于堅持原則,擁有正義的立場,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俄羅斯繪畫大師列賓說:「沒有原則的人,是無用的小人。」

第十二條君規: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孔子提出:君子助成別人善的方面,而不促成別人的惡處。「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強調的是做人、做事都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成人之美是一種成全他人實現願望、幫助他人美夢成真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行為。

文章系孔谷傳聲原創,圖片由孔谷傳聲攝於揚州。

相關焦點

  • 情景式默寫——《論語》十二章
    選擇性必修上冊教材  《論語》十二章(背誦)1.《<論語>十二章》中,孔子闡釋君子應勤勉做事而謹慎言談,並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
  • 最好聽的語文|《〈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選自:七年級上冊 第11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播音指導,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誦讀者:方明戳視頻,一起聆聽最好聽的語文↓最好聽的語文 |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論語十二章原文,講的都是一些什麼,做人做事都夠了
    論語是老子流傳治國做人的經典語句,至今仍然廣為學習,並作為標準。學習應用最多可能是十二章的內容,我們針對十二章的講述理解對練習書法的幫助。十二章是主要講人對學習知識保持什麼樣的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及做人如何修身。其中涉及到的有如何學習的,也有如何從事管理為政,如何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品德品行。還有他的弟子子張和子罕的一些見解。因為十分經典,現在仍保留在義務教育的課本文言文中。
  • 論語第十二篇原文譯文 論文十二章翻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大概很多人都聽說過吧,這也是表達自己對遠方來的朋友的欣喜之情,那麼大家又知不知道這句話出自《論語》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論語第十二章吧!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理解性默寫
    《論語》十二章理解性默寫1.闡述「學」和「思」辯證關係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2.求學應該謙虛,正如《論語》中所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複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且對學習者有重要的意義: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先秦諸子選讀》中的5條《論語》告訴我們,翟天臨必然道歉
    《論語》告訴我們,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就是智慧。這條《論語》強調了幾件事情,千萬不要不懂裝懂。不懂裝懂,會鬧出笑話的。翟天臨入博士後這件事,豈不是個笑話。翟天臨和他的團隊,也許知道這條《論語》,但他們的所為卻背離了這個道理。設若翟天臨及其團隊能正視自己無知的部分,實事求是做人。團隊就不會搞出製造一個演技高超知識淵博學歷高端的人設形象,因為你沒有啊。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中,俯拾皆是座右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暑假裡,陪孩子讀讀這些名句,重溫先賢智慧。
  • 語文新課標72篇古詩文(十):《論語十二章》
    知音少工作室本期分享:論語十二章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裡仁》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專題02《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原卷版)
    《<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一、作者作品。1.《論語》是 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_______及_______編撰而成。它以 為主,記錄了______________。《論語》與《 》《 》《 》並稱「四書」。共_______篇。
  • 必背64篇古詩文鑑賞|​《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論語》十二章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論語》十二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論語》十二章   一、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背《論語》十二章,不如教孩子多角度解讀,作文引經據典終身受益
    我一直覺得讀論語不該如讀史書一樣去深挖背景立意,該如智慧箴言一樣刻進心裡,但根據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各自理解成自己的樣子。兒子今年初一,上學期的課本剛好有《論語十二則》。那天我把《樊登講論語》帶回家,兒子特意翻看了剛學過的十二則,說樊登講得有意思,突然覺得孔子很可愛。
  • 曾國藩:讀書的十二條鐵規戒律,不可不知
    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給自己訂下了每天讀書的十二條規矩: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譯】持神敬肅: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是否出現了閒雜或不良的念頭。
  • 早讀1:高考名句名篇巧記(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助記] 本則講學習方法和態度以及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語文課本裡的人生:《論語十二則》句句深意,句句人生真諦!
    所以他這三條在夜裡自己偶爾思考一下也不錯,為第二天的自己可以有個好的開端。《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人的一生啊,無非是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什麼時候就該有什麼狀態,但是往往後面的狀態是由前面或多或少影響著的。所以因果不空好像有點意思。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儒家經典七年級上冊第11課《論語十二章》詳細筆記。梳理知識點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關於《論語》《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
  • 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論語十二章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七年級上冊必背古詩文:論語十二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論語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
    《論語》全文之顏淵第十二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2 仲弓問仁。
  • 《第二十二條軍規》
    原標題:《第二十二條軍規》(約瑟夫·海勒著)在英語世界,catch22(「第二十二條軍規」)是一個很有名的專用概念。它所指向的狀態是那種:自相矛盾的、「坑爹」的、荒謬的、帶有欺騙忽悠性質的暗黑規則。這個概念,來自美國文學史上經典的黑色諷刺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
  • 《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中的成語    1、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