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外的老師與孩子們「面對面」上課、課堂中的孩子帶著VR眼鏡,積極踴躍地搶答互動。
上海市格致中學、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成都教科院附中、青島萃英中學四地名校名師,基於中國移動5G網絡、影創科技混合現實技術共同打造了一堂全息物理公開課。
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場景,正在上海市黃浦區的教室中一一實現。
不是同課異構,而是教學接力、資源共享
在上海市格致中學,師生通過佩戴智能眼鏡,展開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物理課程,藉助混合現實眼鏡的全息顯示和交互特性,將α粒子散射實驗清晰直觀地呈現在現場師生的面前,將知識性、互動性、趣味性充分融入日常課堂教學中。
上課開始,上海這邊的老師首先引入了極光的概念。同學們在MR眼鏡的幫助下,仿佛置身北極,真實感受到了極光的奇幻。老師進一步解釋說,極光的形成,與地球磁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極光的形成有三大個重要過程:太陽風產生的帶電粒子、地球磁場把帶電粒子吸引到南北極、與大氣成分運作激發。
在順利引出磁場的概念之後,老師將課堂交給了青島現場。青島課堂的姜老師繼續就磁體部分的內容進行了講解。
隨後,是上海課堂現場,講解的是電流磁場部分的內容,同時,將「通電導線周圍的磁場究竟是怎麼分布的?其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拋給了北京課堂。
北京十八中課堂則就導線的形狀、環形電流磁場的內容進行了講解。
可以發現,4地4課堂,都是就「磁場」這一主題進行授課,但每個課堂授課的內容是不重合、沒有太多交叉部分的,是將同一主題進行了分解。
據了解,該課程由上海移動南區分公司攜手上海市格致中學、影創科技共同打造。不僅僅在上海,這堂課的內容也可以實時同步至四川甘孜、阿壩、涼山州三所中學進行遠程教學,貧困地區的學生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多的學校運用人工智慧教學技能,讓老師教的輕鬆又有針對性,學生學的越快又有成效。
對於這種全息課堂教學手段和方式的創新,黃浦已經開始發力,更有老師與記者聊到,未來常規的課堂,應該是真實和虛擬相結合。像物理、化學課程,實驗、動手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也鼓勵學生動手。實驗無法反應出來的,需要突破的部分,再運用虛擬技術。
打造智慧雲學校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深度介入教育……如今,黃浦區的各學校敏銳地捕捉到前沿需求,盧灣一小作為上海市第一批信息化標杆培育校之一,盧灣一小主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智能化水平,雲手錶、雲課桌、雲閱讀等雲系列智能化產品廣泛應用於校園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在雲端開花結果。
一堂閱讀課正在進行中。在觀感上,與傳統課堂最大的不同是,這堂課不用黑板、也無板書。上課的盧灣一小老師,始終手持平臺電腦,穿行在學生們身邊,她用手寫筆留在屏幕上的字跡,可以實時顯示在每個學生的平板電腦上。
老師告訴記者,這種雲閱讀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破線上線下的界限感。
其促進作用絕不僅僅利於學生成長,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主性,打破課上課下的界限。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智慧教育」概念,即智能時代的教育從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要有更大幅度的改革和轉變。智能教育重點要解決的是教育均衡問題、個性化教育問題。
前沿技術助力智慧教育
5G及混合現實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入融合,是落實國家信息化創新驅動教育發展相關政策的重要舉措。MR混合現實技術對網絡帶寬和時延具有極高的敏感性, 5G+MR全息課堂接入高速率、低時延的中國移動5G網絡,為教學提供優質的顯示畫質和更低的渲染時延。
5G+MR全息課堂是一套基於MR/AR/VR、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的高度融合、高度沉浸、高度交互的教育解決方案,體現了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智慧教育理念;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的教學形態,不僅激活了每位學生的創造力,更大幅提高了學習效率,滿足了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打造教育信息化應用標杆校,塑造課堂轉型典型應用場景,建成支撐課堂轉型的智慧教室,培育信息化助推課堂轉型的先進教師……黃浦區一直在努力,「給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黃浦區教育局告訴記者,未來形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課堂教學模式。
(責編:嚴遠、韓慶)
【來源:人民網上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