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規律
1、高校中的重點實驗室承擔著科技研發的重任。在導師的指導下,科研者研發出一些新型的科技產品如智慧機器人,從而大大提高了某些行業的生產效率。這體現了( )
A、教育制約人口發展 B、教育影響政治經濟制度 C、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D、教育對文化的傳播作用
解析:C 根據材料可知機器人提高了行業的生產效率
2、14世紀歐洲學校的課程有算數、幾何、天文等,到了16世紀增加了地理和力學,17世紀增加代數、三角、物理和化學等。這說明對教育內容變化產生影響的是( )
A、生產力 B、生產關係 C 、上層建築 D、政治經濟制度
解析:A 根據材料可知,這是教育內容發生了變化。根據生產力對教育的作用可知:1、生產力促進教學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的變革和發展。2、決定發展的規模和速度3、決定結構和人才的培養規格。(內(內容)人解(結構)手(手段)真龜(規模)速(速度))
3、教育能夠把潛在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這體現了( )
A、經濟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解析:A。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對生產力的發展作用)有1、再生產勞動力2、再生產科學知識3、進行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科技提高了生產效率)
4、某老師在課上給學生講要「愛護自然,愛護生命,節約資源」,這體現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文化功能 C、經濟功能 D、生態功能
解析:D。老師通過給學生教授生態和環境知識,可以影響學生的生態意識,引發學生自覺保護環境的行為。
5、小周的家鄉為某個小縣城,他在北京的某一流大學完成了本科、碩士、博士階段的學業後,選擇留在北京。這體現了教育在( )方面的作用
A、減少人口數量,控制人口增長 B、提高人口素質,改變人口質量
C、促進人口結構的合理化 D、促進人口遷移
解析:D 根據材料可知小周留在了北京,這是受過教育的人口更容易做遠距離遷移。教育與人口之間的關係:人口對教育:人口數量制約教育事業的規模和速度;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人口結構影響發展(如老年大學增多就是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的流動。教育對人口同樣也產生影響:教育提高人口質量;控制人口數量;改善結構,調整人才的構成和流動。
5、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王陽明5歲還不能開口說話,但是卻能默背祖父的眾多藏書。這說明( )
A、階段性 B、不均衡性 C、順序性 D、整體性
解析:B 根據材料可知王陽明的語言能力發展晚,記憶能力發展,這是個體身心在不同方面的發展,體現了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平衡)性。除此之外,不均衡性還表現在不同年齡階段同一方面發展的速度不一樣,如身高在兒童出生後一年和青春期增長的速度快於其他時間。對於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我們要抓住教育的「關鍵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階段性是指不同年齡階段面臨不同的總體特徵和主要矛盾,面臨不同的任務(不一刀切、一鍋煮)
6、生產力對教育起( )
A、輔助作用 B、決定作用 C、主導作用 D、促進作用
解析:B 生產力對教育起決定作用
7、有調查指出,相對而言,美國人大器晚成,隨著年齡的增加更加聰慧;而日本人則年少有為,從小就聰明伶俐。「年少有為」「大器晚成」實際上反映了人的發展具有( )
A、順序性 B、順序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解析:D 個別差異性體現在個體之間及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存在差異。如不同個體之間同一方面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聰明早慧和大器晚成);不同兒童在不同方面存在差異(有的擅長樂器有的擅長繪畫);不同兒童的個性心理傾向性不同(內向、外向);群體之間存在差異(女生喜歡溫柔美麗,男生喜歡剛強勇敢)
8、科學技術對教育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哪些方面( )
A、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B、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 C、能夠提高受教育者的教育質量 D、影響教育的內容 E、影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解析:ABCDE
9、關於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的觀點中,下列不屬於內發論的代表人物有( )
A、奈特 B、吳偉士 C、施泰倫 D、愛爾維修
解析:BCD 吳偉士和施泰倫是輻合論;愛爾維修是教育萬能論。 內發論強調遺傳的重要作用。內(內發論)服(弗洛伊德)威(威爾遜)力大,格(格塞爾)外愛做夢(孟子)再加董仲舒和奈特。
10、個體的先天素質對於人的身心發展有重要影響,其中遺傳因素是先天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下列有關它的說法,正確是( )
A、它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來自主體自身的足夠的、廣泛與多樣的條件
B、人的個體的差異性的存在完全由遺傳因素造成
C、它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程度與機體具體機能的性質有關
D、遺傳因素對於人的發展的影響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總體呈增強趨勢
解析:AC B錯在完全;D錯在增強,是減弱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