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選題)關於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
A、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B、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C、教育具有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D、教育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
解析:ABC 可能會有同學選擇了D選項,D選項的表示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根據鍾祖榮和劉維良編寫《教育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對於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就只有教育本身具有歷史繼承性;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宗教等);與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2、(多選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有( )
A、決定了教育的性質、目的 B、決定了教育的領導權 C、決定了受教育者的權利 D、影響了部分教育的內容
解析:ABCD 零(領導)受(受教育權)木(目的內容)頭(體制)。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制度。
3、對於童年期的學生來說,在教學內容上應多講一些比較具體的、淺顯的知識,在教學方法上多採用直觀教具。這體現了教育要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 )
A、個別差異性 B、順序性 C、階段性 D、整體性
解析:C 階段性:在兒童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總體特徵,面臨著不同的任務。年齡+特徵。
4、促進人的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是( )
A、教育 B、環境 C、遺傳 D、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解析:D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決定性因素。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人對環境的反應是能動的;遺傳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可塑性)
5、案例分析:狼孩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的身心正常發展離不開( )(多項選擇)
A、遺傳 B、教育 C、環境 D、人的主觀能動性
解析:ABCD
6、前些年基層學校的「撤點並校」體現了下列哪一些方面對教育的制約( )
A、生產力 B、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C、文化 D、人口因素、地域環境
解析:B 撤點並校指的是90年代末已經存在,2001年正式開始的一場對全國農村中小學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體來說,就是大量撤銷農村原有的中小學,使學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鎮學校,這主要是為了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投資效益和教育質量,體現了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7、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使得教育與政治的聯繫更加緊密,對破除門閥等級制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使得( )更加合理
A、政治制度 B、教育目的 C、學校管理 D、社會流動
解析:D選項。 教育與政治聯繫更加的緊密,使得一些人能夠通過科舉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寒門貴子」的社會縱向流動。社會縱向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因受教育的培養與篩選,能夠在社會階層、科層結構中做出縱向的提升,包括職稱晉升、職務升遷、薪酬提級別,改變了其社會層級地位與作用。
8、教育優先發展又稱教育先行或者教育超前發展,其內涵主要是指( )
A、社會用於發展教育的投資要適當超越現有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而超前投入
B、教育發展要先於或優於社會上其他行業和部門而發展
C、社會用於發展教育的投資要適當超越現有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而投入,教育發展要先於社會上其他行業和部門而發展
D、社會用於發展教育的投資要適當超越現有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而超前投入,教育發展要先於或優於社會上其他行業和部門的發展。
解析:D選項。教育先行要:適當超越現有水平而超前投入;要優先於其他行業或部門而先行發展。
9、教育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手段,體現了教育的( )
A、社會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態功能
解析:B 科學技術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經濟功能的主要途徑。(教育對生產力發展的作用:進行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
10、「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制創造精神的力量,甚至還有的教育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這說明( )
A、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B、教育在人的發展中具有導向作用
C、教育比遺傳素質更能影響人的發展 D、教育對於人的發展的主導作用是有條件的
解析:D 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主導作用是有條件的。教育一般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對個體的身心發展其主導和促進作用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需要外部環境:依賴家庭教育和社會發展現狀;內部環境(學校教育):依賴於自身的情況、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身心發展規律等。
11、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 )
A、社會文化 B、科學技術 C、政治經濟制度 D、生產力水平
解析:D 落腳點在根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12、決定教育性質的因素是( )
A、社會文化 B、科學技術 C、政治經濟制度 D、生產力水平
解析:C 落腳點在教育性質,缺少了根本。這道題問的是決定教育性質的直接因素,所以選擇C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山香教育的解析)
但是在「一起考教師」APP中,對於根本因素是C,沒有區分直接因素,大家在遇到這道題可以自我斟酌。
13、現代經濟學對教育所培養的勞動者的理解已經超出了純經濟學的範圍,這種勞動者不僅掌握了科學技術知識,具有勞動力,還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心理素質、審美情趣、精神境界等品質。這說明教育能夠( )
A、把潛在勞動力轉化成現實勞動力
B、把一般的勞動力轉化為專門的勞動力
C、把低水平的勞動力轉化為高水平的勞動力
D、把單維度的勞動力轉化為多維度的勞動力
解析: D 傳統的、陳舊的經濟學上的勞動者幾乎就是一個純粹的勞動力,簡單直接的勞動工具,其發展和需求是單一的,所以勞動是單維度的。現代經濟學對勞動者的理解已經超出了純粹經濟學的範疇,現代勞動者不僅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和具有勞動力,而且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思想素養、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合作能力等等,其發展和需求也是多維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