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一則「晚自習老師帶學生看工地施工」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引發熱議。視頻中,一群學生站在走廊,看著對面正在建設的大樓樓頂工人在忙碌。照明燈下,電焊發出了閃閃微光……「老師的勵志視頻讓人感動,希望學生們刻苦學習,不負青春!」看過視頻的網友紛紛轉發點讚。
網友的點讚,父母的叫好,學生的內在感動,都說明此位老師心有靈犀下的「吃苦教育」大獲成功,以後很多學生會從父母謀生供養孩子上學的不易,發憤圖強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可惜這樣的吃苦教育對於很多老師施教卻是「盲區」,更多的老師仍深陷「文山題海教育」,結果孩子成了「被動機器」,老師成了「監工苦力」,效率卻是微乎其微。也可能學生暫時成績高上去了,然而身體卻積勞成疾倒下來了,這不能不是教育的倒退。可見「吃苦勵志教育」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沙皇動力」。
其實,各個學校熱推的素質教育,其中就含有「吃苦勵志教育」一環,只不過這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效力沒有被校方、老師重視、正視和發現,更沒有深挖開發,導致「體驗教育」、「吃苦教育」、「感動教育」等成了很多學校「被遺忘的角落」,這也與流於形式有關,因而,重視此種教育很重要,「因地制宜」操作更重要。比如,有的學校不惜人力、物力、精力搞「憶苦思甜教育」,竟然沒有一窮二白歷史、場景、文化、解說「鋪墊」,而到飯店餐桌上去吃「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結果,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學生,竟然更加「吃嘛嘛香」,「憶苦思甜教育」演繹成了「享受美味教育」,「吃苦勵志動力」當然「一無所有」。
此位老師帶學生寒夜看施工體會父母不易吃苦教育效果顯著,關鍵這些學生多是農村的孩子,這些寒夜施工的工人多是農村的農民,孩子與工人感情幾乎「零距離」,容易讓孩子設身處地思考受教育、受感動、受激勵;假若這些學生都是城裡的孩子,孩子與這些工人感情距離「十萬八千裡」,激勵動力效果肯定大打折扣,甚至「酒幹倘賣無」。所以,這不是學校、老師的「吃苦教育」過時了,而是沒有「因地制宜」而「過頭」了。
老師帶學生寒夜看施工體會父母不易值得推廣。大家都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感動的力量同樣也是無窮的,特別是在素質教育高歌猛進的今天,需要內在動力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為事業閃光,為祖國增光,這就需要學校、老師深度「因地制宜」開發「吃苦教育」、「體驗式教育」、「勵志教育」等。既可以「請進來」,也可以「走出去」,在這「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環境裡,到處都有「素材之源」,這就需要學校、老師「睜大眼睛,舉起火把」,再「因地制宜」去引導、去鋪墊、去現身說法,「刻苦學習,不負青春」的勵志高帆,肯定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童克震)
★感謝您的閱讀,我會一直在原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