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時候需要帶他們去看看

2021-01-09 妙華寫意

1月4日,一則「晚自習老師帶學生看工地施工」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引發熱議。視頻中,一群學生站在走廊,看著對面正在建設的大樓樓頂工人在忙碌。照明燈下,電焊發出了閃閃微光……「老師的勵志視頻讓人感動,希望學生們刻苦學習,不負青春!」看過視頻的網友紛紛轉發點讚。

網友的點讚,父母的叫好,學生的內在感動,都說明此位老師心有靈犀下的「吃苦教育」大獲成功,以後很多學生會從父母謀生供養孩子上學的不易,發憤圖強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可惜這樣的吃苦教育對於很多老師施教卻是「盲區」,更多的老師仍深陷「文山題海教育」,結果孩子成了「被動機器」,老師成了「監工苦力」,效率卻是微乎其微。也可能學生暫時成績高上去了,然而身體卻積勞成疾倒下來了,這不能不是教育的倒退。可見「吃苦勵志教育」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沙皇動力」。

其實,各個學校熱推的素質教育,其中就含有「吃苦勵志教育」一環,只不過這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效力沒有被校方、老師重視、正視和發現,更沒有深挖開發,導致「體驗教育」、「吃苦教育」、「感動教育」等成了很多學校「被遺忘的角落」,這也與流於形式有關,因而,重視此種教育很重要,「因地制宜」操作更重要。比如,有的學校不惜人力、物力、精力搞「憶苦思甜教育」,竟然沒有一窮二白歷史、場景、文化、解說「鋪墊」,而到飯店餐桌上去吃「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結果,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學生,竟然更加「吃嘛嘛香」,「憶苦思甜教育」演繹成了「享受美味教育」,「吃苦勵志動力」當然「一無所有」。

此位老師帶學生寒夜看施工體會父母不易吃苦教育效果顯著,關鍵這些學生多是農村的孩子,這些寒夜施工的工人多是農村的農民,孩子與工人感情幾乎「零距離」,容易讓孩子設身處地思考受教育、受感動、受激勵;假若這些學生都是城裡的孩子,孩子與這些工人感情距離「十萬八千裡」,激勵動力效果肯定大打折扣,甚至「酒幹倘賣無」。所以,這不是學校、老師的「吃苦教育」過時了,而是沒有「因地制宜」而「過頭」了。

老師帶學生寒夜看施工體會父母不易值得推廣。大家都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感動的力量同樣也是無窮的,特別是在素質教育高歌猛進的今天,需要內在動力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為事業閃光,為祖國增光,這就需要學校、老師深度「因地制宜」開發「吃苦教育」、「體驗式教育」、「勵志教育」等。既可以「請進來」,也可以「走出去」,在這「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環境裡,到處都有「素材之源」,這就需要學校、老師「睜大眼睛,舉起火把」,再「因地制宜」去引導、去鋪墊、去現身說法,「刻苦學習,不負青春」的勵志高帆,肯定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童克震)

★感謝您的閱讀,我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有時候需要的是機緣
    小孩是這個世界的「特殊物種」,他們有時候可愛到讓人想把全世界都給他們,有時令人頭疼到想讓他們在地球上消失。大多數人遲早要和小孩「正面遭遇」。為人父母固然不用說,老師更是每天要面對幾十個、上百個,甚至更多孩子;即便你是不婚主義者或丁克族,也難逃和鄰居、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孩子「遭遇戰」,在飯桌上或聚會中更是逃不過小孩的教育話題。
  • 假期一定要帶孩子去這3個地方看看
    國慶假期,你計劃帶孩子去哪兒玩呢?博物館?電影院?還是遊樂園?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課本上的知識、父母單純的說教,有時候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地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時候,可以換一種方式,帶孩子去親眼看一看,親身體驗一下,往往會有巨大的收穫。親眼看過、親身試過後,孩子會明白:當自己抱怨學習又累又苦時,有人卻比自己要累十倍百倍。
  • 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芬蘭,看看他們是怎麼教育孩子
    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芬蘭,看看他們是怎麼教育孩子大家好!歡迎來到內容匠人,內容匠人每天為你更新新的教育理念,今天內容匠人為各位家長們更新的教育理念是來自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芬蘭,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教育水平最好的國家究竟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又為什麼芬蘭會被譽為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
  • 作為父母,必須帶孩子去這幾個地方看看
    帶你的孩子走出家裡,去體驗不同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張把教育與生活熔於一爐。生活是一種實踐,更是一種參與,它是每一位學生孩子們付出努力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生活中一切感興趣的事物、困惑的問題都會調動孩子們的智慧去探索。生活即教育,知識的學習超越校園和課堂,生活中處處充滿教育,充滿智慧,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與眾不同,一定要帶TA去這5個地方走走。
  • 貧困夫妻培養出雙胞胎學霸:看看他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這就是得益於她們的父母對她們用心的教育和栽培。她們的父親說,他和孩子的媽媽在外打工時,一直都把孩子帶在身邊,孩子的成績一直都很穩定。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假如這對雙胞胎姐妹不是在父母的身邊長大的,她們也是留守兒童,那麼,沒有父母在身邊教導的她們,還會這樣乖巧懂事嗎?
  • 《The Dot》:孩子的潛力是很大的,有時候,他們需要的只是大人的信任和鼓勵
    ,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點》讓我們看到,孩子的潛力是很大的,有時候,他們需要的只是大人的信任和鼓勵。《點》,講述的是老師對藝術課不自信,甚至有點逆反孩子的鼓勵和啟發式教育。好孩子都是激勵出來的。老師那充滿愛心與獨具匠心的教育方式與智慧,震撼著我們的心。 The art class was over, but Vashti sat glued to her chair.美術課結束了,但沃詩提還沒有走。她坐在位子上。
  • 父母把孩子當成他們的全世界,作為孩子的你,帶他們去看看這世界
    帶父母旅行,就一定要把父母擺在第一位,有的父母自己有想法,想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有的父母去說都可以,沒有關係,其實嘴上說著不要去這些地方,其實心裡早就想要去世界各地看看了。如果你想要準備帶父母出去旅行的話,你去要來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有帶,爸媽出去的經驗值,精力是否能夠充沛,能夠照顧好爸媽,旅行的價格和經費大概是多少?去度假幾天,到底能夠帶父母走多遠走多久?對於這些問題你有什麼準備嗎?帶父母去旅行,一定要讓你和父母的聯繫更加的密切,找到你和父母都同意且適合的地方去。
  • 沒事帶孩子去三個地方看看,有助於激發孩子上進心,提高學習興趣
    對此,教育專家表示:這個時候家長不能只是責罰和威脅他們,逼迫孩子去學習,可能會讓他們更加厭學。孩子不願讀書想要打工,媽媽放任幾天,娃更愛學習了小蝶的孩子今年15歲了,剛剛上初三,為了能在中考取得好成績,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都變了。
  • 孩子不想讀書,家長帶他去3個地方看看,比打罵教育更管用
    經常會有家長苦惱於孩子產生了厭學情緒,不想讀書,不願意努力了。這個時候,有的家長就會採用打罵教育,但是好像只能管一陣子,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又原形畢露了。面對這樣的問題,知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提出了不一樣的解決辦法。李教授建議孩子不願意學習的時候,父母可以帶孩子去機場、大學校園和圖書館看一看,這樣一圈走下來,孩子或許就自己明白了讀書的重要性。
  • 請長輩帶娃總是有矛盾 隔代教育需要注意點啥?
    所以現在的隔代相處和隔代教育就成了普遍現象,隔代教育的矛盾也慢慢浮現出來。生活中也會聽到媽媽抱怨:孩子的一些壞習慣都是爺爺奶奶給慣出來的,說了很多遍就是不聽。但是自己又不能辭職全職帶娃,需要長輩的幫助,內心很矛盾,不知道該怎麼辦。
  • 別再把孩子丟給老人帶了,隔代教育的這些弊端,你都知道嗎?
    兩個地方隔得比較遠,平時工作也比較忙,所以小傑的爸爸媽媽只有周末才能去看看小傑,平時只能偶爾打個電話問一下。時間久了,小傑的爸爸媽媽逐漸發現小傑和自己越來越疏遠,剛開始他們周末見小傑,小傑都很開心,後來越來越冷淡,好像對於小傑來說他們不怎麼重要一樣,爸爸媽媽很難過,可是工作也沒辦法撇開,不知道該怎麼辦?
  • 教育孩子,去一趟超市就夠了
    她在心裡暗暗發誓:寧願和兒子在家裡大眼瞪小眼,也不要帶他去超市了!其實這種事情,對於身經百戰的老母親來說,已經是小事情了,我依舊會風雨兼程,一路無阻地帶孩子去超市。後來,她慢慢懂得選擇自己喜歡或者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時候比我還果斷,不帶一點兒含糊。
  • 北大教授給家長支招,孩子不想讀書時,帶他們去這三個地方看看
    有些孩子是因為覺得讀書比較累,也有些孩子是覺得現在可以賺錢的方式很多,甚至自己現在休學也能找到賺錢的路,這也挺好的。當孩子們擁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勸說對他們來說只是家長的一種嘮叨,並不是真正的關心,也不是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問題,沒有效果。
  • 世界那麼大 多帶孩子去看看
    因為我相信,世界那麼大,應該多帶孩子去看看。每踏上一片土地,都能收穫常規生活無法給予的東西。這些見聞,會促使孩子對這個世界更加好奇,更加充滿探索欲,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意義的。旅行也是父母對孩子的最好陪伴,會大大增進雙方感情。千萬不要相信孩子太小啥也記不住,並非「去了也白去」的老道理。你指望他們記住什麼呢?旅行,是無法代替的成長課。
  • 李玫瑾:孩子不想讀書時,家長帶他去這三個地方看看,比說教管用
    ——舒天丹自從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擔起了從沒有培訓過的這個職業,在漫漫的育兒路上,很多父母對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非常困惑,他們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當孩子發脾氣時,這些父母只會一味的退讓,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他們都會無條件的滿足,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教育出自私、暴力的孩子,想要孩子成才,家長就需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
  • 4類丈夫是妻子的「豬隊友」,妻子教育孩子,丈夫卻「帶偏」孩子
    但是現在家庭中很多丈夫會令妻子失望,他們總是在教育孩子時添亂,被寶媽稱為「豬隊友」。4類爸爸是媽媽教育孩子時的「豬隊友」教育孩子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但是有些爸爸在家中,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還很有可能把孩子「帶偏」。
  • 隔代教育矛盾多?這三類老人帶孩子勝過父母,家裡有孩子的都看看
    一定有人跟你說過:「千萬別讓老人進行隔代教育,矛盾多不說,還會毀了孩子」,但事實真的是如此麼?隔代教育真的不可以麼?在我看來,這三類老人帶孩子勝過父母,建議家裡有孩子的都看看。另外,由於自身比較有文化,有一定受教育的基礎,也會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光不用擔心溺愛,甚至還可能擔心對於孩子教育過於「嚴苛「。
  • 該不該帶孩子去博物館
    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那麼今日分享的話題是啊博物改該不該讓孩子去參加?為什麼今天會來分享這個話題呢?因為那個我看了一則新聞,就是說孩子去博物館嘛,然後毀壞了裡面的好多東西,然後呢,家長需要需要賠償的,所以說有些家長就覺得不該帶孩子去博物館,因為搞壞了這個展品還需要賠償啊,其實這個觀點呢,真的是大錯特錯,然後那麼接下來講一下為什麼說它是錯的呢。
  •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了,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看看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讀書了,就帶他去工廠轉轉。看看那些忙碌在生產線上的年輕人,看看那一排排待擰的螺絲,看看他們麻木的臉……然後告訴他,如果你現在不好好讀書,你偷過的每一個懶,生活都會在日後加倍奉還。當你的孩子對讀書嗤之以鼻的時候,不妨帶他去山區的小學看看。
  •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了,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看看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讀書了,就帶他去工廠轉轉。看看那些忙碌在生產線上的年輕人,看看那一排排待擰的螺絲,看看他們麻木的臉……然後告訴他,如果你現在不好好讀書,你偷過的每一個懶,生活都會在日後加倍奉還。02山區小學曾聽到不少教育工作者有這樣的困擾:現在的孩子,因為生活條件的優渥,他們已經很少有上一代人「要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動力,也找不到努力奮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