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林立晴 酷炫腦
電影《涉足荒野》
作者 | 林立晴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美工 | 雪今金
編輯 | 小注
我們總提起的「強迫症」到底有什麼表現?如何確定自己是不是得了強迫症呢?
1.有一種痛苦,叫做「我不能放過我自己」
強迫症,成了一句時髦的口頭禪。
放眼望去,我們身邊似乎有不少強迫症患者:
有的人對「是否對齊」這件事特別敏感,不管是朋友圈海報上的文字,還是冰箱裡的飲料擺放,別人不在意的細節,他看得異常難受;
有的人在工作的時候,環境不能有一點聲音;
有的人則會表現出很強的潔癖,去外面接觸到任何東西,都要拿酒精消一下毒才安心。
完美如男神貝克漢姆,也要求物品要成雙成對,據說他因此買了 30 件一模一樣的內褲。
但事實上,真實的強迫症,遠遠超過大眾的理解。
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完美主義和行為上的苛刻,而是一種不受控制的焦慮。
紀錄片《心魔》,就呈現了強迫症患者們飽受困擾的人生。
理察的強迫症,看得人觸目驚心。
他對「不乾淨」有了近乎瘋狂的擔憂。
開車對他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因為他在開車上路之前,得先把整輛車擦洗一遍。
紀錄片《心魔》
他的生活也陷入到一種被打亂的狀態中。家裡所有家具都鋪上了床單。一旦有隻蒼蠅落到上面,他會把床單立刻拿去清洗,並且把自己也洗一遍,換掉身上的衣服。
因為他實在很害怕髒汙,食物和水也成為他恐慌的來源。
紀錄片《心魔》
他不斷地洗手。做飯時,也要反覆確認每一個細節都是乾淨的。
即便要倒掉吃不了的三明治,他還在擔心怎麼倒才不會讓盤子碰到垃圾桶。
採訪過程中,他一度因為焦慮而要求中斷拍攝。
他很難受。這種難受,貫穿著生活的每時每刻,他無法逃離。
紀錄片《心魔》
這才是真實的強迫症: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重複的行為和擔憂上,完成一個強迫行為,並不會讓他們感到舒適,只是緩解了痛苦。
他們不是不想對自己好一點,只是這種強迫不受控制,無法按下暫停鍵。
2.普通人距離強迫症到底有多遠
強迫症和抑鬱症同時位列四大心理疾病之內,但我們對抑鬱症關注更多,對強迫症了解很少。
很多人誤以為強迫症是一種罕見病,事實上,它比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恐慌症更加普遍,受影響人數僅次於抑鬱症。
醫學博士周雲飛指出,20 至 30 歲的青年人是強迫症的高發人群。
臨床中發現,城市人比農村人更容易患強迫症,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更易患強迫症。
想要辨別強迫症,並非只是從行為上去判斷,它其實包含以下要點:
·有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
·這些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佔用了大部分時間,並且阻礙了對這個人來說很重要的活動(工作、學習等等)
·知道這些行為或觀念不合理並試圖制止,但反覆出現
·持續較長時間
比如,有的人可能會有莫名的恐慌,擔心自己感染上某種疾病,進而不停地確認環境是否乾淨;
還有的人,總會懷疑自己懷孕時肚子裡不是孩子,而是寄生蟲;
圖源網絡
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科室主任姜長青指出,強迫症是可以預防的,因為生物學因素佔比不到 50%,屬於輕型心理疾病。
只要我們對強迫症具備一定的了解,完全可以做好充分的預防工作。
強迫症不是一夕之間形成的,對於普通人而言,首先先識別自己的強迫行為程度,並針對性改善,不給它有持續加重的機會,也就能很好的避免強迫症的發生。
酷炫腦長期徵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原標題:《一個人有這些跡象,說明ta正在被強迫症折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