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進步思想傳播革命觀念——20世紀20年代初天津愛國組織活動

2020-12-18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19年5月4日,規模宏大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了。天津愛國學生、工人和其他各界群眾積極投入到這場偉大的鬥爭中,並相繼成立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救國十人團、公教救國團等愛國團體,推動了全市反帝愛國鬥爭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全市各愛國階層的聯合。天津一代先進分子迅速成長起來,他們通過建立覺悟社、新生社等進步社團組織,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探求救國救民之路。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早期組織,也在天津積極開展了革命活動。覺悟社等進步團體和黨團組織的活動,在海河兩岸散播了革命的火種。

覺悟社是由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的骨幹組成的革命青年團體。愛國反帝鬥爭中複雜激烈的政治鬥爭,使周恩來等先進分子進一步認識到堅強有力的團體的重要性。1919年9月16日,覺悟社正式成立了。覺悟社最初的成員共20人,男女青年各10人。男青年中,有學生聯合會副會長馬駿和幹事李震瀛,還有《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主編周恩來、編輯潘世綸,以及天津學生聯合會會長諶志篤等。女青年有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的會長劉清揚、副會長李毅韜,以及鄧穎超等。在成立會上,覺悟社提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案,即通過出版名為《覺悟》的小冊子開展革命宣傳。《覺悟》第一期發表了周恩來執筆寫成的《覺悟的宣言》和《覺悟》兩篇文章,表明了覺悟社本著「持久」「奮鬥」「犧牲」「創造」「批評」「互助」等精神,探求適於「人」的生活的宗旨和剷除軍國主義、黨閥、官僚、舊道德、舊倫常的主張。同其他社團相比,覺悟社的組織更嚴密,對發展新社員有嚴格的要求,社員之間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社內實行委員會制,集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

覺悟社成立後,積極開展活動,很快成為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的中堅力量。1919年9月21日,李大釗應邀來津講學,與覺悟社社員會面,鼓勵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研究世界革命新思潮,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認識。李大釗對覺悟社的關懷和支持,使社員們在思想上獲得了重大飛躍。他們設立了圖書室,認真閱讀《共產黨宣言》,以及《新青年》等刊物上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不久,周恩來等覺悟社社員參加了全國學聯組織的抗議山東軍閥馬良的請願鬥爭。部分請願代表被捕後,周恩來返回天津,組織了全市各界群眾舉行環城示威大遊行。各地愛國鬥爭相互呼應,迫使北洋政府釋放了被捕的請願代表。1920年1月,天津各界聯合會和學生聯合會被查封,馬駿等被捕。周恩來等領導天津各學校學生赴省公署進行請願,營救被捕人員。周恩來、郭隆真等也被捕入獄。劉清揚、鄧穎超等覺悟社社員發動社會各界展開了廣泛的救援活動。在獄中,周恩來和馬駿領導大家開展了絕食鬥爭,還組織學習哲學、外語、數學等知識。周恩來連續5個晚上向大家宣講了馬克思主義演說,還把獄中鬥爭情況撰寫成《警廳拘留記》和《檢廳日錄》兩部書稿。7月17日,在全國各地強烈抗議和積極營救下,被捕代表全部獲釋。8月16日,在李大釗主持下,覺悟社邀集北京少年中國學會、青年工讀互助團、曙光社、人道社四團體代表20餘人在北京陶然亭舉行座談會,倡議與會各進步團體聯合起來,共同進行挽救中國、改造社會的鬥爭。會後,決定成立一個名為「改造聯合」的組織,並提出「到民間去」的口號。11月,覺悟社停止了集體活動。覺悟社僅存在了一年多的時間,但在天津革命史及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19年9月,繼「覺悟社」成立之後不久,在李大釗的幫助下,於方舟等人創辦了新生社。其主要成員有於方舟、韓麟符、陳鏡湖、安幸生、王天麟、李培良、王隸華、王桐華等10餘人,他們大都是直隸省一中和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新生社成立後,社員們經常在一起閱讀和學習李大釗推薦給他們的有關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為了更加廣泛深入地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年4月1日,新生社創辦了《新生》雜誌。社員們將學習後的心得體會、研究討論的成果,撰寫成文章發表,傳播到社會,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接受新思想。此外,《新生》雜誌還首次提出了關於在天津建立共產黨組織的問題,在當時被譽為是一份「全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革命刊物。10月,新生社改組為天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並創辦會刊,專門介紹十月革命後蘇俄的情況,宣傳革命主張。

覺悟社、新生社和其他愛國團體共同戰鬥,在反帝愛國鬥爭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思想上、組織上為天津地方黨團組織的建立作了準備。他們當中的很多成員走上了革命道路,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革命的骨幹。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天津的黨、團員按照黨的指示,逐步發展革命力量,籌建天津地方黨團組織。

天津的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並開展活動的。1920年9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這是中國北方第一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天津的張太雷等也加入了這個小組。10月,按李大釗的指示,張太雷、諶小岑等召開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會,建立了天津第一個團小組。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後,一面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一面積極著手開展宣傳教育和調查了解工人群眾的工作。不久,即出版了宣傳工人運動的《勞報》,改編選登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報紙上有關工人運動的新聞,同時摘譯刊登報導十月革命後俄國政治經濟的改革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性的文章。報紙雖小,政治色彩卻十分鮮明,成為天津第一份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後的俄國情況以及國內工人運動的報紙。他們還深入學生和工人中開展宣傳和發動工作。到天津官立中學、南開學校等處發售《共產黨宣言》和《共產黨》(月刊),並把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印成小冊子,在進步知識分子中發行。同時,他們積極與工人領袖取得了聯繫,聽取和探討了有關工人運動的情況,並深入工人中進行調查和宣傳發動工作。1921年初,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活動隨著張太雷的離開暫停。此後,李大釗指導於方舟在天津繼續開展建團活動。

1921年3月,根據黨中央關於建立和發展團組織的公告,北京黨組織委派鄧中夏到天津著手重建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天津執行委員會。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成立以後,以天津工餘補習學校為陣地,廣泛聯繫工人群眾,積極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通過「政治講話」課的形式向工人闡明受剝削受壓迫的原因,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創辦了「天津五五書報代賣社」,專門代售全國各地出版的先進文化科學書籍和報刊,並以收入的一部分作為開展天津工人運動的經費。

1922年6月,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進行改組,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增強了凝聚力,團的活動在天津進一步活躍起來。團組織在各學校、工廠中發展團員、建立團小組、發動工人組織工會等各項工作也得到進一步開展。為了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宣傳,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於1922年年底成立了公開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3年年初又創辦了「馬氏通信圖書館」,廣泛徵集「與馬氏學說有關的書籍」。在該館公布的第一批書目中有《共產黨宣言》《僱傭勞動與資本》《偉大的創舉》等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和《馬克思資本論入門》《唯物史觀解說》《共產黨》《新青年》等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刊。為推動天津工人運動的發展,按李大釗的指示,安幸生、李培良建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天津支部。配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勞動立法運動,天津支部致電國會參、眾兩院,敦促國會通過《勞動法大綱》,保護工人權益。天津支部還通過《新民意報》揭露「二七慘案」的真相,聲討軍閥吳佩孚的罪行,組織工人開展罷工鬥爭。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天津支部的推動下,天津工人運動走上了開展政治鬥爭的新階段。1923年下半年,天津團組織活動再次暫時停頓下來。

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和團員在鬥爭中經受了鍛鍊和考驗,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質,進一步深入開展了宣傳和組織工作,並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為此後黨團組織的建設和革命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隨著鬥爭的發展,天津早期共產主義者逐步地成長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江浩、李錫九、於方舟、於樹德、安體誠、安幸生、李培良、陳鏡湖、張隱韜、李震瀛、韓麟符等人相繼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組建國民黨地方組織的掩護下,中國共產黨天津地方組織的籌建工作開始秘密進行。1924年春,於樹德等5名黨員和候補黨員成立了直接隸屬於中共北京區執行委員會的天津黨小組。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也在天津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召開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大會。中共天津地方小組的建立和天津團組織的迅速發展,為中共天津地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24年9月,天津全體共產黨員舉行中共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大會,正式成立中共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於方舟當選為中共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江浩為組織部主任,李錫九為宣傳部主任。天津人民的革命鬥爭從此有了更加有力的領導核心。在黨的領導下,天津工人和各界群眾迅速投入日益興起的國民革命運動,迎接了即將到來的革命高潮。

相關焦點

  • 毛澤東思想在20世紀泰國的傳播與影響
    20世紀馬克思主義暹羅化(泰國馬克思主義本土化或泰國共產主義運動)進程波瀾壯闊,70年代是泰國「左派是如此強大」的時代〔1〕,泰國一度成為東南亞繼越南之後的第二大左派人士活動區域,泰國共產黨也一度成為繼越南共產黨之後的活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第二大共產主義政黨組織。
  • 通史複習 | 第十二單元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民的覺醒與抗爭
    ,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傳播了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具有啟蒙意義。九、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生活的變遷①辛亥革命前後,「斷髮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國政府頒布《剪辮通令》,革除剪辮陋習。②民國頒布了男女禮服的形制,新服飾迅速走向民眾。中山裝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 汪暉:帝國主義時代的帝國與革命——作為思想對象的20世紀中國
    下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汪暉在北京大學理科教學樓403教室為學員講授「帝國主義時代的帝國與革命——作為思想對象的20世紀中國」。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許孟洋擔任課程助教。】  20世紀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世紀,一個至今陷落在各不相讓的敘述之中而難以構成思想對象的時代,如何才能將20世紀中國建構為思想的對象?
  • 20世紀90年代國內毛澤東思想研究回顧
    同20世紀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國的毛澤東研究領域,無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研究還是毛澤東生平研究都有長足的進步並有其歷史特點。由於毛澤東著作的系統出版,研究者手中有了更多的原始材料,這不僅催生了毛澤東著作版本的研究,也使毛澤東著作「文本」的研究更加嚴謹有序。
  • 20世紀初以來中國史學話語體系的變遷
    20世紀初期,新史學話語體系取代了傳統史學話語體系,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體系初步形成,並在50年代取得主導地位。進入21世紀以後,建立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點的學術話語體系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心聲,史學研究者也積極探索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點的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①。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探析
    二、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的興衰與轉型一批受革命思想薰染的華裔青年深入唐人街等亞裔社區,成立了一些帶有「新左派」色彩的團體,為當地底層的華裔及亞裔居民提供各種服務,包括免費醫療、廉價食物和農產品、免費法律諮詢、為青少年提供無償律師援助和課外輔導、英文學習班、表演話劇放映電影等,還積極發起組織普通勞工舉行示威遊行,爭取華人勞工的正當權益。
  • 薦書ll《英國革命前的政治文化:17世紀初英國議會鬥爭的別樣解讀》
    英國革命作為17世紀英國史的最主要特徵,其爆發原因成為該時期政治史的主宰,梳理英國革命成因的史學演變是進一步研究的前提。英國革命成因問題是英國史研究的經典課題。從克拉倫敦伯爵為首的保王黨史學到以休謨為首的託利派史學,以及以馬考萊、伽狄納為首的輝格派史學,從20世紀的社會經濟史學、馬克思主義史學,再到20世紀70年代的修正派史學,歷史學的質疑特質在英國內戰成因的史學演變中得到充分體現。
  • 電影鑑賞:淺析20世紀20年代中國社會家庭倫理道德電影,長知識!
    淺析20世紀20年代中國社會家庭倫理道德電影 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公開放映了由他們自己製作的《工廠大門》和《火車進站》等活動影片後的7個月零13天,上海的《申報》登出一則最早有關中國電影的記載,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淺析20世紀
  • 從概念變化的視角理解19世紀俄國革命運動
    革命民主主義 (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й демократизм) 「革命民主主義」,是19世紀60年代俄國進步思想界對農民改革前後出現的激進革命思想流派的較早稱呼。
  • 伊格爾斯:從21世紀的視角反思20世紀的史學
    以下我將對20世紀及21世紀初的歷史學做一點批判性評論,重點在於指出當今歷史學的缺點。必須承認,這是我個人的反思,因此歡迎商榷與挑戰。我主要想提供的不是有關過去一百多年歷史學的一個回顧,而是一個批判性的和儘可能全球性的視角。
  • 秦麗 | 20世紀初中韓士人的「排滿」思想——以章太炎和鄭喬為線索
    文章來源:《漢學研究》(臺灣)第37卷第3期,2019年摘要:20世紀初,在救亡圖存的時代命題下,明清鼎革後形成的「排滿」記憶與觀念成為章太炎、鄭喬等中韓知識分子共同指向的思想資源。1906年6月末,章氏在「蘇報案」期滿釋放後,由中國同盟會護送東渡日本,之後一邊從事革命活動,一邊進行講學等教授活動。據當時聽課弟子朱希祖1934年2月8日回憶:「朝鮮人鄭喬所撰南明綱□五卷。餘於二十七年前留學日本時已在吾師章太炎先生處見之,時初出版,著者所寄贈也。」
  • 20世紀三四十年代 中國共產黨「階級」概念的演變
    [摘要]在20世紀20年代,「階級」概念已被中國共產黨大量用於分析中國社會。後來擴大到以「階級意識」來分析問題,如反對「非無產階級意識」。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別是由於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複雜交織的局勢,為適應中國革命發展和黨的革命理論發展的需要,「階級」概念被擴大到分析中國社會的各個具體階層,及其在中國革命運動不同階段的地位與作用。尤其是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認識和判斷,因時局的不斷發展變化而多次改變。由此中共逐漸建構起一套針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意識形態分析理論。同時,「階級」概念擴展到黨內,成為思想鬥爭的理論武器。
  • 書評 評《全球語境中的革命年代(約1760-1840)》
    在歷史研究的國際化已蔚然成風之際,2008年5月,部分英美歷史學家在洛杉磯召開了名為「『革命的年代』抑或『世界性危機』?全球起因、聯繫與比較(約1760-1840)」的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圍繞「革命」這一主題,從全球視野和比較視角出發,重新審視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世界各地區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觀念上的巨大變化和交互影響。
  • 啟蒙:對社會生活的一種複雜性理解
    其檢索出的文獻數量顯示:「啟蒙」呈遞增趨勢,「革命」呈遞減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初之前,「革命」數量高於啟蒙;在20世紀90年代初之後,「啟蒙」數量高於革命;二者數量變化的臨界點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
  • 20世紀50年代的山師歷史學人
    為了推動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歷史系教師積極參加教學工作座談會和觀摩教學活動。1954年11月,學校工會教學委員會舉行了教學經驗交流座談會。歷史系李念孔、汪伯巖等老師作了發言。1959年,歷史系組織全系教師開展了兩次觀摩教學,著重解決如何使史料和理論密切結合、怎樣才算既系統全面而又重點突出、如何處理講義和講稿的關係、如何處理學術思想與階級鬥爭等。
  • 20 世紀 20 年代十大必讀書籍
    僅僅幾年後,20世紀20年代將是過去一百年。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那十年雖然在流行文化和時尚中表面上是值得慶祝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誤解了。雖然大多數人可以想像Flappers 和黑幫,朗姆酒賽跑者和股票經紀人,許多人錯過的是,20 世紀20年代在許多方面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可識別的"現代"時期。
  • 20世紀20年,馬克思主義被運用來反對中國根深蒂固的保守傳統?
    20世紀20年,馬克思主義被運用來反對中國根深蒂固的保守傳統?歡迎來到百家號綠煙映清流,小編發現,在20世紀,由於對馬克思主義認識的不同,新文化運動領導者產生了分歧。在這樣的前提下後來又發生了些什麼歷史故事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小編了解到,陳獨秀把馬克思主義當作20世紀20年代解決中國問題的辦法。
  • 沙培德|君憲與聯邦:上世紀20年代前後中國的智識變革
    因此,首先是思想與社會變革,接著才是政治變革。這是個相當樂觀的觀點。時間似乎在中國一邊。對進化的信仰使知識分子相信,中國也能跨入現代並趕上進步的潮流。然而這一信仰本身並不能回答這個問題:用什麼來取代儒家學說?到20世紀20年代,政治變革應後於文化變革這一觀念已失去了大部分吸引力。但在20世紀第二個十年後期的一個關鍵時刻,它卻代表著知識分子的一般性共識。
  • ...摩爾永世長存」——回顧馬克思的革命生涯及其論著的編譯傳播歷程
    當地因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思想廣為傳播。馬克思1835年的中學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反映了他對人生道路的深邃思考和為人類服務的遠大抱負。無論是理論創作還是政治活動,這一時期都是馬克思人生的頂峰。他的革命鬥爭和理論創作活動主要有:參加1848年革命(革命失敗後流亡倫敦);創作《資本論》;建立國際工人協會,支持巴黎公社革命。
  • 448百科 下冊 第9章 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運動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權利,195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員會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華盛頓的林肯紀念館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為民權運動的高峰,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