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度空間到底是什麼?它是唯心還是唯物,是真是假!

2020-12-13 天下大不同

如今各大媒體上有很多關於緯度空間的文章,可是大部分文章中所描述的維度空間讓很多人看得迷迷糊糊,甚至很多和神秘學都扯到了一起,那麼緯度空間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顯而易見,維度空間屬於天文物理學範疇,因為緯度空間本身是研究宇宙物理時候,科學家為了闡述宇宙模型時建立了一種理論。

那麼為何我們現在很多人熱衷討論這個理論知識呢,其實這是一種進步,要知道當越來越多人關心科學時候,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那麼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維度空間,其實緯度很好理解,起碼在三維空間前,大家都知道也很好理解,但是四維空間後就變得抽象起來。四維空間是建立在三維空間中加了一條時間抽,這個理論是出現在廣義相對論中。

我們不去看宇宙的四維空間,我們身邊的四維空間其實就是指電磁空間,相比較四維空間我們還可以理解。

那麼四維空間之上,弦理論算出來的26維度,超弦理論算出來的10維度,M理論算出來的11維度,這些聽起來簡直如圖天書一般存在。

當然也有人指出三維之上的空間理論並不存在,是一種唯心主義,是不存在的。這樣人其實屬於譁眾取寵,任何一種理論出現都是經過大量計算和長時間研究,雖然我們無法取得相關直接證據,但是要知道科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驗證過程。

那麼既然如此,這些高於四維空間存在的維度空間到底存在嗎?這個要看你從何種角度去理解,你可以懷疑它,但不要輕易否認它。

用簡單語言描述,四維空間你可以看成宏觀物理科學,其餘緯度空間屬於微觀物理科學,如同我們現在研究的量子物理科學一樣,它其實也屬於微觀科學。

要知道我們之前在研究宇宙過程中,一直致力研究用眼看見的世界,但是隨著科學技術提高,我們發現眼見不一定為實,隨之而來一個全新的世界出現在我們面前。

如果你還不清楚,可以看看我們生活的地球,我們平時看見的萬物都是宏觀,可是還有我們看不見的萬物,而宇宙同樣如此,要知道構成一個世界存在,它需要達到一個平衡,這和我們自然界一樣,如果沒有微觀世界中的生物,平衡就會打破,甚至微觀世界是構建我們整個自然界基礎,因為生命最早出現就是由它們開始。

那麼微觀宇宙中,這些維度空間到底是依靠什麼樣的存在呢?

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就建立了微觀六維空間的幾何模型,這六個互相垂直的維度蜷曲成一個卡拉比-丘流形,稱為卡拉比-丘空間,蜷縮在普朗克尺度下。這不單解釋了我們為什麼看不見高維,同時給了我們一個信號:空間是一個整體,無論是微觀還是宏觀空間。

這段話中所表達意思我們不去看專業用語,其表達意思就是高緯度空間都捲曲在一個我們看不見的微觀世界中,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理論呢?

原因來自於宇宙是如何產生的,要知道目前宇宙誕生最為認可的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可是你不知道的是科學家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宇宙在大爆炸幾分鐘時間就被凍住了,而這個時候整個宇宙正好處於四維空間,而其他的維度空間還沒有來得及展開,那麼這些沒有展開的維度空間去哪裡了。

它們自然沒有消失,只不過被壓縮到了微觀宇宙中,這也是為何會有所謂的平行宇宙說法。

好了說到這裡,大家多少有些明白維度空間的概念,那麼隨著科學技術提高,在不久將來我們或許可以解開宇宙真正的面紗,那會我們在回頭看這些問題也許就會變得非常可笑。

如果你喜歡我,點下關注唄,謝謝!

相關焦點

  • 莊子之道,是唯心還是唯物?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
    關於莊子,以前就有過廣泛地討論,莊子之道是唯心還是唯物,是主觀唯心還是客觀唯心。其實唯心唯物的說法不能用在莊子思想上,莊子從未關心過世界本原是物質還是精神這樣的問題。往大處說,精神與物質的二分,向來就不曾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關心的問題。
  • 唯心還是唯物?王陽明是對還是錯?
    問:什麼是最大限度的感知事物?答:人類感知的極限,正在被不斷地突破,所以,感知範圍以內的事物無限度。問:什麼是最小限度的感知事物?答:只能是感知力最微弱的生物。問:什麼是人最大限度的感知愉悅?答:真與假是唯物主義對事物的主觀判斷,其實沒有假也沒有真,只有感知的事實,感知到和沒感知到,人的活動範圍就在感知到以內,所以人不斷地擴大感知,並力求感知最大化。問:人懂得感知理念後應該如何生活?答:在感知倫理秩序下理性地生活,這就是人類存在的理想狀態。
  • 這個世界究竟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因為一切唯物與唯心的道理,最終都不可能徹底戰勝對方,唯心有其道理,唯物也有其道理。這二者從來沒有孰是孰非,誰優誰劣——它們只是隨著人類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而呈現出的不同傾向而已,那麼,真相是什麼?心物不二。什麼不二?怎麼個不二?心外無物,物外無心。意識是無形的物質,物質是有形的意識。心與物同根同源。心與物的接觸,作用就在這一瞬間。
  • 唯物、唯心與佛法哪個更究竟?
    隨著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演繹,眾生的生死輪迴「業識流」會儲存在八識田裡,即人生的感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映射,由內而外的一種本性覺知,這個過程就如同譬支佛依十二因緣而成道,春觀百花開,秋觀落葉黃,透過物相感知整個宇宙人生萬物的內在規律,所以唯物和唯心是特定時代下,提出的思想定式
  • 為什麼說「唯心」和「唯物」的說法,早已經過時了?
    很多人喜歡用唯心、唯物區分哲學家。如把柏拉圖稱為唯心主義者,亞裡斯多德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古代王陽明是唯心主義,東漢王充是唯物主義。唯心和唯物好像成了萬金油,哪裡都好用,隨時都有用。
  • 海賊妥妥地唯物派,咒術暫定唯心派,還是EVA最特別二體論
    今天看《咒術回戰》七海建人(娜娜明)和真人,在糾結一個老問題類似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換算到動畫裡就是「先有肉體還是先有靈魂」。拋開問題探求本質,其實就是唯心派還是唯物派。01海賊王明顯東方文化,整體上是唯物的海賊裡面還是現實元素多,儘管世界觀龐大,但是邏輯完整性控制力特別好
  • 唯心嗎?還是唯物……
    儘管當時很不以為然,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感謝當時這樣的督促,否則現在哪裡會有這麼多的見解呢!所以說,我們應該保持一種求知的欲望,而不是生理的欲望。畢竟生命的價值就是在不斷的求知的過程中,得到更高級的延續。求知,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獲取的艱苦過程,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有一個不愛學習的惰性。畢竟學習是一個十分枯燥,而又痛苦的過程。
  • 唯物和唯心,都是太極,都是無限!
    我當時回覆:你所謂的唯物和唯心,都沒有唯到極致。極致就是太極。唯物和唯心,唯到極致的話,就是一個東西。就沒有極性,這就是無極,無極生太極。大道無極,大道圓融。唯物唯到極致,在目前來看就是量子。量子實驗顯示,測量創造實相。測量結果由測量人的意志決定。數學公式中,也有類似都研究。我的文章寫過多次。
  • 唯物與唯心都不能自圓其說,兩個主義還在針鋒相對?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69)問:唯心主義在中國人的普遍認識裡意味著什麼?答:意味著主觀、錯誤和荒謬,這是一個不小的誤解。唯心主義是具有唯物本色的人認識上的一大突破,人終於在物質以外找到了新的認識立場,人發現了主觀意識和絕對精神,人終於將自己置於物質之上,人不但做了物質的主人,人還要為物質立法。唯心主義打破了客觀的權威,在客觀的邏輯困境中,找到了另外一條路。唯心主義的最大功績就是提出了人,重新定義了人,並將人置於物前,讓物質服從和服務於人。
  • 現在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什麼?還是唯物和唯心主義嗎?
    還是唯物和唯心主義嗎? 在其他國家,哲學主要關注問題,如心靈哲學、分析哲學(語言)、認知哲學(認知)等,這已經脫離了傳統的唯物與唯心的劃分。嚴格說來,「唯物與唯心的差異」說法的哲學開端在於笛卡爾,他在論證我思問題的時候產生二元論,後來被恩格斯作為分析哲學史的原則確立起來。現在很少有人在這麼談論哲學了(對哲學流派定性),而更多是強調哲學與現實、問題的關係。
  • 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改變了世界,徹底解決了唯心和唯物的問題
    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改變了世界,徹底解決了唯心和唯物的問題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笛卡爾,曾提出「我思故我在」。改變了世界。提到笛卡爾,我們有兩個印象。第一個印象就是他那句「我思故我在」的哲學。而第二個印象,則是他與瑞典皇后的愛情。
  • 「唯物」與「唯心」孰對孰錯?一個問題討論了上百年,結果怎樣?
    這裡涉及到兩個大問題,唯物和唯心,還有對與錯。是誰將唯物與唯心對立起來?唯物的說法出現之前並不存在唯心。至少需要把「唯」字去掉。應該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注重的是形而下的作用,因而無產階級革命以其為指導綱領。
  • 橫行不霸道,嚴學章的心物主義,唯物唯心辯證相融通,觀點獨到
    世界的本源是什麼?有唯物和唯心兩大派別,各持一詞,爭吵的很厲害,也很久遠,至今未有結果,永遠不會有結果的。一切學說都是人學,根本在人。你相信唯物,世界的本源就是物;你相信唯心,世界的本源就是心。王陽明的心學,心外無物,是唯心論的翻版。又加上一句知行合一,從方法論上調和了唯心與唯物,這是王陽明的高明所在。大大的狡猾。
  • 哲學史上的亮點:墨家學說的哲學源,流向唯物與唯心兩大陣營
    哲學史上的亮點:墨家學說的哲學源,流向唯物與唯心兩大陣營就說《墨經》墨家寶典中,咱們可以找到「小孔成像」道理,「重力運動」原理,「槓桿原理」等科學理念,僅從它當初的學術層面而言,超前了一個時代還要多。往後再看墨子所提出的十大觀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好多與今日的現代文化可銜接。墨子所神往的是一個和平,節省,崇尚科學,重知識,講文明,求團結,喪事簡辦的先進社會、文明社會。
  • 明白這點才能論證唯物和唯心,不然都是盲人摸象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西方還是東方,一直存在著唯物與唯心的爭論,究竟這個世界和人的思維是唯物還是唯心呢?是意識第一呢還是物質第一呢?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會中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以上只是人們對物質的一般定義,其實,在整個宇宙的運作過程中,物質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級。
  • 重讀《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物和唯心
    恩格斯指出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思維和存在,誰是世界的本原,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也就是誰決定誰的問題,「思維對存在的地位問題,這個在中世紀的集經院哲學中也起過巨大作用的問題:什麼是本原的,是精神,還是自然界?
  •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
    唯心和唯物有著怎樣的辯證關係?在我看來,沒有唯心,均是唯物。比如說,神,靈魂,鬼魂,我都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還有報應,我也看到了,能說是唯心嗎?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要考察一個時代,就要考察一個時代的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但是其他因素並不是完全無關的因素,只是從屬的因素。
  • 亞里斯多德,唯物與唯心之間搖擺
    一、「存在」本身是什麼前面我們講巴門尼德的「存在」時,提到了他所認為「存在」(也就是本質)的特徵:不生不滅、獨一無二、不變不動。但是巴門尼德只說了特徵,沒說「存在」到底是什麼。大家可以想一想,世界上有什麼東西可以沒有數量、沒有性質,不存在任何關係,也不處於某種狀態之中?所以十大範疇,一個都不能少,它們都是必然的本質。但是在這些範疇當中,實體是最重要的。實體涉及到一個東西「是什麼」的問題,其他範疇都是「怎麼樣」。我們必須知道一個東西「是什麼」,才能去評價「怎麼樣」。
  • 簡單的把哲學分為唯物、唯心,這其實是有問題的
    這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今天一般認為哲學分為唯物、唯心,這其實是有問題的。比如康德,他除了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之外,也研究地理、天文、經典力學乃至植物,又比如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卻時時講玄而又玄、全靠頓悟的道。哲學當中的確有兩大門派: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 到底先寫經度還是先寫緯度呢
    老師,到底先寫經度還是先寫緯度呢?相信大家都關心過這個問題。該怎樣回答孩子們的提問呢?比如:看下圖,人教版初一上冊第9頁:瞧,關於颱風位置,先寫的緯度,後寫的經度。再看下圖,人教版初一上冊第10頁:關於天津位置,這裡又先寫的經度,後寫的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