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信、美、大、聖和神作為六種不同的人格類型,是一個從低到高的序列。在前後相隨的兩種人格類型中,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上升。善人是最低理想。這在於人的本性就是善,作為一個人就是去作為一個善人。神人是最高理想。這在於神人與天合一,而天是最高的存在。
孟子所說的心、性、天、命之間的關係最後集中到如何溝通天人。在天人之間,他認為唯一通達的道路只有誠。「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誠就是真實無虛。
一方面,天就是真實,它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另一方面,人思考追求真實,並且讓自身成為真實的存在者。所謂人的真實就是人的本心和本性,亦即良知良能。當人自身的心性是真實的時候,他也就能感天動地,達到天地的真實,實現天人合一。相反,當人自身不是真實的,那麼他就無法感天動地,不能契合天地的真實,不會實現天人合一。
當然,除了存心養性知天之外,孟子也特別強調養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浩然之氣是浩大之氣和強大之氣。但它既不是自然界中的空氣,也不是人的身體中的呼吸的生理之氣,而是作為人的生命力的氣。
這種氣為人的心性所支配。當具有仁義禮智的時候,人則充滿生氣;當喪失了仁義禮智的時候,人則會洩氣和無氣。故浩然之氣可稱為正義之氣。憑藉於人的心性所固有的仁義,浩然之氣獲得了一種特別的力量,它不僅能充滿人自身,而且能能貫通天地之間。這使浩然之氣成為了無限之氣。
孟子認為,志為氣之帥,氣為體之充。因為人的心和氣規定並影響了人的身體,所以它們也會在人的身體上顯示出來。「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人的本性也就是仁義禮智。它是人固有的,故不增不減。
人的本性不僅支配了人的內在,而且也作用於人的外在。它直接顯現於人的面部、腹背和四肢形象和動作。在這樣的意義上,一個美好的心靈就有一個美好的身體,而一個醜陋的心靈就有一個醜陋的身體。因此,人們通過身體的美好或者醜陋也可以窺見心靈的美好或醜陋。於是,身體的修煉如同心性的修煉一樣也是人的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通過對於心、氣和體的培養,人就完成了對於人自身的整體的修煉工作。關於人的身心結構,中國思想一般區分為精(身)、氣、神(心)三個方面。它們是身心整體的必要成分,缺一不可。雖然他它們之間相互影響,但心神卻是主宰性的。孟子所說的人的心、氣和體三個方面的修煉正吻合於中國思想關於身心結構的一般理論。他一方面注意了身心的整體構造,另一方面倡導了心性的道德主宰。
對於成人之道,孟子除了強調人自身的心、氣和體的修煉之外,還特別重視人外在困境的磨練和忍耐。「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將這種生命的歷練看成天和人的事情。從天的方面而言,當它造就一個人才的時候,要讓人的身心飽受磨練,而培養出偉大的心性;從人的方面而言,當他從事非凡事業的時候,必須忍受各種折磨,使身心變得剛強和堅毅,而獲得強大的力量。
這樣一種既有內在修煉又有外在磨練的人,孟子稱之為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大丈夫就是偉大的人物。人們一般認為他們就是那些英雄們,具有一些無畏勇敢的行為,而叱吒風雲、可歌可泣。
但孟子所說的大丈夫是那些具有仁義的人。他們之所以大,是因為他們具有人最偉大的本性,亦即仁義禮智。仁是天下之廣居,禮是天下之正位,義是天下之大道。憑藉仁義禮智,他們是天地間一堂堂正正的人。因為他們與道同在,所以他們不在意是否得志,而能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於是,他們不會為外在的各種境遇而改變自身的人格。
孟子認為,就那些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而言,他們也不是完全同一的,而是具有差異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將人區分為善、信、美、大、聖和神六種類型。他們都是仁義之人,而不同於非仁義之人。
但作為仁義之人,他們對於仁義實現的程度卻有高低不同。善人是善良的,是好人。因為他愛人,所以他也被人愛,是可欲的、令人喜歡的。信人則是其自身具有善良的本性。他是真實不虛的,故也是令人可信的。美人則是人的善良本性充分完滿實現的人。他是完美無缺的。美人在此不是外在形象的完美,而是內在道德的完善。大人是其本性光輝閃耀的人。大人之大是擴大,也就是其本心和本性的擴大。通過如此,其美德不僅藏諸內而且形諸外,並顯現於世,如同光芒照射萬物。聖人是一種特別的人,他不僅能顯現其德,而且能通化其德。聖人將自身之德轉化為天下之德,而融化人我和天人。至於神人,他雖然仁愛天下,但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其人之道如同天之道一樣,既顯現又遮蔽。
善、信、美、大、聖和神作為六種不同的人格類型,是一個從低到高的序列。在前後相隨的兩種人格類型中,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上升。善人是最低理想。這在於人的本性就是善,作為一個人就是去作為一個善人。神人是最高理想。這在於神人與天合一,而天是最高的存在。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