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一詞的來歷不同尋常,代表著孟子仁義道德的最高境界

2020-12-14 富春之道

善、信、美、大、聖和神作為六種不同的人格類型,是一個從低到高的序列。在前後相隨的兩種人格類型中,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上升。善人是最低理想。這在於人的本性就是善,作為一個人就是去作為一個善人。神人是最高理想。這在於神人與天合一,而天是最高的存在。

孟子所說的心、性、天、命之間的關係最後集中到如何溝通天人。在天人之間,他認為唯一通達的道路只有誠。「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誠就是真實無虛。

一方面,天就是真實,它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另一方面,人思考追求真實,並且讓自身成為真實的存在者。所謂人的真實就是人的本心和本性,亦即良知良能。當人自身的心性是真實的時候,他也就能感天動地,達到天地的真實,實現天人合一。相反,當人自身不是真實的,那麼他就無法感天動地,不能契合天地的真實,不會實現天人合一。

當然,除了存心養性知天之外,孟子也特別強調養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浩然之氣是浩大之氣和強大之氣。但它既不是自然界中的空氣,也不是人的身體中的呼吸的生理之氣,而是作為人的生命力的氣。

這種氣為人的心性所支配。當具有仁義禮智的時候,人則充滿生氣;當喪失了仁義禮智的時候,人則會洩氣和無氣。故浩然之氣可稱為正義之氣。憑藉於人的心性所固有的仁義,浩然之氣獲得了一種特別的力量,它不僅能充滿人自身,而且能能貫通天地之間。這使浩然之氣成為了無限之氣。

孟子認為,志為氣之帥,氣為體之充。因為人的心和氣規定並影響了人的身體,所以它們也會在人的身體上顯示出來。「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人的本性也就是仁義禮智。它是人固有的,故不增不減。

人的本性不僅支配了人的內在,而且也作用於人的外在。它直接顯現於人的面部、腹背和四肢形象和動作。在這樣的意義上,一個美好的心靈就有一個美好的身體,而一個醜陋的心靈就有一個醜陋的身體。因此,人們通過身體的美好或者醜陋也可以窺見心靈的美好或醜陋。於是,身體的修煉如同心性的修煉一樣也是人的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通過對於心、氣和體的培養,人就完成了對於人自身的整體的修煉工作。關於人的身心結構,中國思想一般區分為精(身)、氣、神(心)三個方面。它們是身心整體的必要成分,缺一不可。雖然他它們之間相互影響,但心神卻是主宰性的。孟子所說的人的心、氣和體三個方面的修煉正吻合於中國思想關於身心結構的一般理論。他一方面注意了身心的整體構造,另一方面倡導了心性的道德主宰。

對於成人之道,孟子除了強調人自身的心、氣和體的修煉之外,還特別重視人外在困境的磨練和忍耐。「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將這種生命的歷練看成天和人的事情。從天的方面而言,當它造就一個人才的時候,要讓人的身心飽受磨練,而培養出偉大的心性;從人的方面而言,當他從事非凡事業的時候,必須忍受各種折磨,使身心變得剛強和堅毅,而獲得強大的力量。

這樣一種既有內在修煉又有外在磨練的人,孟子稱之為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大丈夫就是偉大的人物。人們一般認為他們就是那些英雄們,具有一些無畏勇敢的行為,而叱吒風雲、可歌可泣。

但孟子所說的大丈夫是那些具有仁義的人。他們之所以大,是因為他們具有人最偉大的本性,亦即仁義禮智。仁是天下之廣居,禮是天下之正位,義是天下之大道。憑藉仁義禮智,他們是天地間一堂堂正正的人。因為他們與道同在,所以他們不在意是否得志,而能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於是,他們不會為外在的各種境遇而改變自身的人格。

孟子認為,就那些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而言,他們也不是完全同一的,而是具有差異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將人區分為善、信、美、大、聖和神六種類型。他們都是仁義之人,而不同於非仁義之人。

但作為仁義之人,他們對於仁義實現的程度卻有高低不同。善人是善良的,是好人。因為他愛人,所以他也被人愛,是可欲的、令人喜歡的。信人則是其自身具有善良的本性。他是真實不虛的,故也是令人可信的。美人則是人的善良本性充分完滿實現的人。他是完美無缺的。美人在此不是外在形象的完美,而是內在道德的完善。大人是其本性光輝閃耀的人。大人之大是擴大,也就是其本心和本性的擴大。通過如此,其美德不僅藏諸內而且形諸外,並顯現於世,如同光芒照射萬物。聖人是一種特別的人,他不僅能顯現其德,而且能通化其德。聖人將自身之德轉化為天下之德,而融化人我和天人。至於神人,他雖然仁愛天下,但是神秘的,不可知的。其人之道如同天之道一樣,既顯現又遮蔽。

善、信、美、大、聖和神作為六種不同的人格類型,是一個從低到高的序列。在前後相隨的兩種人格類型中,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上升。善人是最低理想。這在於人的本性就是善,作為一個人就是去作為一個善人。神人是最高理想。這在於神人與天合一,而天是最高的存在。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儒家又一代表人物,「亞聖」孟子的教育思想,教亦多術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百姓重於君王的政治主張,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做到知禮、懂禮、守禮,被認為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認為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只有通過教育才能讓我們心懷憐憫、辨別羞惡、態度恭敬、明辨是非,分別做到了懷有仁心、義氣、禮儀、智慧四點要求。
  • 武術的最高境界,哪一門派勝出?
    武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有很多種境界,其中有一種境界,在電影《功夫》中火雲邪神說過一句話: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這一境界最適應於現代搏擊,最簡單,最直接,最乾脆。功夫還有一種境界,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代表太極拳,太極拳各門派對於太極拳的創始人雖然意見不同,但是卻都尊奉一門寶典《太極拳論》,這篇文章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王宗嶽,文章中寫道:「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這種境界高深莫測,太極拳擅長聽勁,一搭手就知道對手的重心,而對手卻不知道自己的中門在哪裡。
  • 窮酸才子學李白,仿李清照,終於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一詞成名
    向滈一生坎坷,卻唯獨喜文,他寫的詞滿滿的孤寂落寞,很是傷懷。一生所作不多,佳品也少,為了能出好文,他學李白,仿李清照,終於寫出了成名作《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這首詞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也令他一詞成名。
  • 《孟子》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特質基因
    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區分出對於 「人性」不同的認知,就可看出不同的哲學觀與價值取向。此實為構建理論框架和進行哲學討論時第一個需要正名的概念,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前,首先要明確「人」的概念,進而才可能做「人人」的工夫。換言之。對「人究竟是不是動物」的不同回答,決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國家的治理模式乃至國際交往的原則和世界未來的取向。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住的那個地方附近有墳地,總有送葬者,孟子看見了就學出殯打幡,哭喪祭拜,孟母搬家,住的地方離菜場近了,孟子就學鄰居買賣,孟母搬家,住的地方離學堂近了,孟子就學讀書演禮,於是定居於此。        選擇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學習主流社會禮儀,即儒家之禮是很重要的。
  • 南懷瑾先生:孟子起碼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才做到不動心的境界
    這也就是古今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模式。我們再看看「治世百年,殷之頑民未化」的歷史記載。周朝的政權建立了一百年以後,前朝的遺民、殷商的擁護者仍然不肯接受周朝王道德政的感化。由此可見教化社會人心的困難,這是我們讀歷史必須注意的一個關鍵。以文、武、周公之德、之才、之能,「治世百年」尚且「殷之頑民未化」,便知天下事實在不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 孔子認為是仁義道德,老子卻認為是厚重沉靜
    君子一詞在先秦時期已經廣泛出現於典籍之中,比如,《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君」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尊也」,君子一般是指兩種人,一是有德者,一是有位者。
  • 閒侃「啦啦隊」一詞的來歷
    對「啦啦隊」一詞大概所有人都不陌生,但「啦啦隊」為什麼叫「啦啦」隊,可能很多人說不清,今天就隨便侃侃
  • 「大丈夫」——孟子
    其中,儒家學派當中的「孟氏之儒」是儒家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學派,被看作是孔子的嫡傳,其代表人物就是孟軻。孟軻也是我們在各地的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會涉及到的考點,就讓我帶領著同學們來認識一下這位人物吧!一、孟軻的生平孟軻,字子輿,世稱孟子,戰國中期鄒人。孟子其父早逝,孟母一心教子成人,三遷其居,從墓地旁搬到市場旁,最後定居於學校之鄰,使孟子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傳統禮儀的薰陶。
  • 辛棄疾的一首詞:清新委婉,意味深長,寫出了人生最高境界
    辛棄疾這個名字,對於喜愛詩詞的人並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人稱「詞中之龍」。他的詞風視野開闊,氣勢渾厚,代表了南宋豪放詞的最高成就。《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都是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這些作品大多表達了他渴望恢復大宋江山的愛國情懷和英雄氣概。
  • 劉曙光 || 做學問的境界
    每一時代、每一地域的學者對學者使命的認識都不一樣。確切地說,學者的使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對學者的使命的認識,古今中外的認識與探索,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既有全球性又有民族性,既有時代性又有永恆性。儒家學者自古以來胸懷大志,以平治天下為己任,有家國天下的使命感,以崇尚正義、精忠報國、救濟黎民為最高理想和人生價值追求。如,孔子強調「仁」和「禮」,以維持社會的和平穩定。
  • 父親節之際談「父」字,你知道「爸爸」一詞的來歷嗎
    但你知道「父」(爸爸)一詞的來歷嗎?你知道古時有哪些字代表「爸爸」嗎?  父親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追本溯源,看看「父」字的演化和來歷。  大家知道「父親節」是個舶來品,其實「爸爸」這個詞是標準的外來語進入漢語體系的例子。  成書於三國時期的《廣雅》一書裡面說:「翁公叟爸爹(讀Zhē),父也。」也就是說,這六個字都是用來指代父親的。
  •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
    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土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觀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時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志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儀的事,則縱使有什麼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
  • 馮友蘭談理想生活:四大境界成就不同人生
    極高明而道中庸,所謂極高明是就人的境界說,道中庸是就人的行為說。境界是什麼?這裡首先要提出一個問題:人和禽獸不同的地方何在?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不同者只一點點。照生物學講,人也是動物之一。人要飲食,禽獸也要飲食;人要睡覺,禽獸也要睡覺,並無不同之處。有人以為人是有社會組織的,禽獸沒有,這是人獸分別所在。可是仔細一想,並不盡然。
  • 雅思的無詞閱讀法帶你進入英語閱讀的最高境界
    本文教你雅思閱讀的五次閱讀法,願大家能夠從此擺脫閱讀中單詞的「塵埃」,洞悉其中的奧妙,修成正果,升入「無詞閱讀」的極樂世界!一、「頓悟」雅思閱讀  一門課,任何人都可以把它搞得紛繁複雜,因為這些人自己本身都沒有「頓悟」,都需要別人的「超度」。但是,能把這樣紛亂的世界看穿的人卻極少,因為這需要 「境界」。
  • 孟子見梁惠王,孟子的義和孔子的義有什麼不一樣?
    孟子是歷史中的大思想家,也是和孔子一樣的集大成者,就在他留下的《孟子》之中,首篇就是梁惠王的故事。不過這給後人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甚至讓人認為梁惠王是個不堪的君主,而梁國也是一個小國家。但其實這裡的梁惠王應該是魏惠王,而在這之前還要說說這給梁惠王的來歷。
  • 愛一個人有三種境界,最後一種境界最高,別不信
    愛代表著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精神體驗,行為狀態和物質需求。它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信任,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關心。而男女之間的愛是指,一個人把另一個人當成最重要的人,並渴望自己也成為對方最重要的人的欲望。02其次,愛一個人的境界是什麼愛一個人就會心疼一個人,而心疼一個人就會甘願為他付出而無怨無悔。在我看來,愛一個人的境界就是付出,不管是付出時間,還是付出精力,亦或是物質付出,這都代表著你對另一個人的感情。
  • 先《大學》後《論語》,讀完《孟子》讀《中庸》,四書這樣讀
    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佔據了大半,而儒家思想最具代表的就是四書五經。所謂四書,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所謂「五經」,對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 秦觀最看不開的一首詞,寫出愁的最高境界,最後7個字被爭論千年
    可惜蘇軾一生看重的後生秦觀,終究沒達到他這樣的境界。秦觀少時有才,令蘇軾和王安石驚為天人,蘇軾甚至把他和屈原、宋玉相提並論。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一生坎坷,兩次落第後好這不容易靠著蘇軾的舉薦,當了個小官,沒過幾年卻因讒言被貶,開始了自己悲劇的一生。面對人生這樣的失意,他痛心疾首,這也讓他的詞感人至深。
  • 生命的最高境界(頓悟)
    來源:詩詞天地(ID: shicitiandi)一說到境界,我們就會想起:人生的境界,自律的境界,生活的境界,生命境界.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都在追求著某種境界。那麼,境界究竟為何物?境界,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一種自我修持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修為與素養。下面這些境界,你都達到了嗎?忙中不說錯話,所以,我們走的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更要保持清醒。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抬頭有方向,低頭亦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