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東坡詩人手筆一揮,留下了這麼一句富有哲理的詩句,這月亮和這水呀,不斷流逝,就像這江水其實沒有真正流走。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這句詩是蘇軾《赤壁賦》中的一句,當年,蘇軾被貶來到赤壁,見如今景象又想起幾百年前的那一場大戰,心中不時激動,寫下這篇大作。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唐宋八大家之一。
赤壁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弔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中之佳作。第一段主要是寫了赤壁的自然景色,水光接天。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詩人此時無拘無束,胸懷開朗,超然獨立。
第二段作者聽到簫聲之後扣弦而歌:「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由於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簫聲悽涼,「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使得作者感情由喜轉悲。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實際上是自己的感嘆。或許是來到赤壁這個地方,蘇軾不由得想到曹操等人在此大興風波。首先引用了曹操的《短歌行》,然後發問:「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曹操,周瑜一時在得意,現在又在哪?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流露出的悲傷愁苦「託遺響於悲風」,只能通過簫聲傳達出來。
第四段,蘇軾似乎是想明白了,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表達出來的是在逆境中要保持豁達的心態,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
第五段,天亮了,說明自己明白了。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