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嘯徐行——蘇東坡的音樂情懷

2020-12-19 騰訊網

吟嘯徐行

——蘇東坡的音樂情懷

文/李秀賢

最近,我在位於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開發區的華東師範大學澄邁實驗中學,給一個音樂卓越教師工作室的全體成員和澄邁縣的部分中學音樂教師作一次關於「東坡文化」的講座,主題是「蘇東坡的音樂情懷」。效果比較好,很多人反饋說「很精彩」「受益匪淺」。

在澄邁老城講授「東坡文化」,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因為在澄邁老城這塊熱土上,曾經深深地留下蘇東坡的足跡。紹聖四年(1097年)四月十七日,蘇東坡得「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誥命,就與家人和好友訣別,攜幼子蘇過,踏上「貶儋」之路,六月渡海登陸,在澄邁老城驛站「通潮閣」作短暫的停留。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遇赦北歸的蘇東坡又在「通潮閣」停頓幾日,寫下了《移廉州由澄邁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澄邁驛通潮閣二首》等詩篇,抒發他與海南人民依依不捨的感情。

蘇東坡不僅是著名詩人、散文家、書法家、畫家,還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貶謫黃州後第三年的三月七日,與友人郊遊,在沙湖道上遇雨,拿雨具的僕人早已離開,同行的人都狼狽奔走,但他坦然地慢慢行走,灑脫地吟詠《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東坡借雨中瀟灑徐行之情景,表現自己處於逆境屢挫之時,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對苦難的傲視、對痛苦的超越 ;「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是豁達、樂觀 、灑脫的人生態度 。可以說,「吟嘯徐行」,是他為人風格和人格魅力,也是他的音樂風格和音樂情懷。

後人也非常推崇他「吟嘯徐行」的音樂情懷,《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直得到傳唱。我在講座中,播放了黃綺珊演唱的版本和吳彤演唱的版本,大家聽後對於蘇東坡「吟嘯徐行」的音樂情懷有了很好的感受。但我認為,這兩個版本都沒能很好地表達蘇東坡作為智者在苦難中自我超越的心境。畢竟他離現在太久遠,現代人無法真正理解他的「詩心」和「情懷」。在交流中,有一位老師說:黃綺珊演唱的版本落入「流行之風」,吳彤演唱的版本有「輕浮之感」。我基本上贊同她的看法。

我粗略地從蘇東坡創作的2400多首詩和300多首詞及大量的文(賦)中尋找,發現他涉及音樂活動的詩、詞、賦、文作品有50多篇;與歌詠和古琴有關的詩、詞、賦、文作品有80多篇;與箏、琵琶、笛子等器樂有關的詩、詞、賦、文作品有100多篇。他把音樂與詩、詞、賦、文融合一起,在詩、詞、賦、文中浸透著優美的音樂旋律,不管你低吟淺唱還是激情高歌,你享受的是文學的魅力也是音樂的美餐。

他嚴於「家教」的母親程夫人,要求他從小就像古人一樣學「六藝」、學「詩琴書畫」。他在《阮籍嘯臺在尉氏》中描寫阮籍「醒為嘯所發,飲為醉所昏。」他學阮籍「吟嘯」,但沒有學阮籍「醉昏」。何為嘯?《集韻》中說:「嘯,吹氣若歌」;《辭源》說「嘯,嘬口出聲」;現代《新華詞典》直接將「嘯」解釋為「打口哨」。此「口哨音樂」,始於商末,盛於魏晉,衰於宋末。生活於宋代中期的蘇東坡特別喜愛「嘯」,吟嘯伴隨著他的一生。他「清晨無風浪自湧,中流歌嘯倚半酣」(《自金山放船至焦山》);「下有隱君子,嘯歌方自得」(《岐亭五首》);「半日偷閒歌嘯裡,百年暗盡往來中」(《次韻張畹》)。蘇東坡「嘯功」深厚,有道士在道觀為他專設「嘯軒」,助其練習道家內丹術。他在《定惠顒師為餘竹下開嘯軒》中寫到:「飲風蟬至潔,長吟不改調。」「阮生已粗率,孫子亦未妙。道人開此軒,清坐默自照。」經過佛家之禪坐和道家內丹術練習後,蘇東坡自信其「嘯術」已超過先賢。可以肯定,他的父親對他的音樂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他在《舟中聽大人彈琴》中寫到「彈琴江浦夜漏永,斂衽竊聽獨激昂。」他一定是特別喜歡父親彈琴,所以「竊聽獨激昂」。這是父親對兒子潛移默化的教育。

蘇東坡具有很高超的音樂鑑賞水平。他描寫其父蘇洵彈琴「微音淡弄忽變轉,數聲浮脆如笙笛」;他贊楊士昌吹簫「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他描述樂工演奏琵琶「凜然有冰車鐵馬之聲」。他寫過一首著名的琴詩《題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這首詩闡述了「琴」與「聲」的關係,說明了「意」與「象」的哲學問題;也隱含著「 樂發乎心」 和「 得其意而忘其言」 的藝術審美思想。

他具有高水平的表演能力和創作水平。他在《潤州甘露寺彈箏》一詩中描述他與官妓胡琴在北固山多景樓上,合奏《芳春調》。金山寺「妙高臺」由佛印鑿巖而建。建成後,蘇東坡應好友佛印之邀,一起賞月。當晚,皓月當頭,袁綯演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東坡隨著歌聲翩翩起舞。他創作《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偶爾與至愛王朝雲一起吟唱。據《林下詞談》記載:「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他為別人創作琵琶歌詞,在《與朱康叔》中寫到「章質夫求琵琶歌詞,不敢不寄呈」。

蘇東坡喜歡各類「器樂曲」。在蘇州邱太守的家中,笛子演奏家趙晦之為他演奏一首笛子曲,他為了答謝創作了《水龍吟 贈趙晦之吹笛侍兒》;進士李委仰慕蘇東坡詩名,借蘇東坡生日「祝壽」之時為他吹奏笛子,蘇東坡寫詩《李委吹笛》以示答謝。「笙」是古老的樂器,傳說由女媧娘娘始造,蘇東坡喜歡「笙曲」,寫作《瓶笙詩》記之。他愛簫,在《前赤壁賦》寫到「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清代趙翼考證吹簫者是楊世昌,他是蘇東坡非常喜歡的音樂人。

蘇東坡就是這樣,與音樂相隨相伴,吟嘯徐行。在吟嘯徐行中,他憂國憂民,求實求真,超然豁達,灑脫自如。

2020年7月19日於儋州那大

作者簡介

李秀賢,字開璜,男,1964年出生,海南省儋州市人。一直從事學校的管理工作,閒時勤於讀寫。出版著作:《口佔成詩》(湖南人民出版社)、《隨心說事》(香港新聞出版社)等。

作者 李秀賢 責編 常小靠 審核 古廣祥

相關焦點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吟嘯:放聲吟詠。芒鞋:草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樣子。斜照:偏西的陽光。向來:方才。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也無風雨也無晴:意謂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 蘇東坡的這首詞,大概就是所謂的「佛系」宋詞吧?
    狗子認真想了想,大概蘇東坡應該就是佛系文人吧!而蘇東坡這首《定風波》,恐怕算是佛系詩詞的代表了!定風波·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經典新聲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 ,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竹杖芒鞋輕勝馬 」,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
  •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即使大家都這樣,但我可以不這樣,這,難道不是東坡先生的那首詞麼---「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對對對,就是它了,用這首詞來形容參加黑帶班的收穫,再合適不過。一參加黑帶班,我是帶了任務的,就是把靈性整理做成課程。
  • 蘇東坡:一蓑煙雨,得大自在
    「何妨吟嘯且徐行」,它並不能妨礙我一邊吟嘯一邊慢慢地前行。這便跟一般人不一樣,他不是疾走尋地避雨,而是依然故我,從容地邊吟嘯邊散步。「竹杖芒鞋輕勝馬」,生理上的輕快,反映了心理上的放鬆。那麼這裡面最有表現力的、最傳神、最形象的詞,就是「吟嘯」。「吟嘯」在古代文化傳統裡,尤其在士大夫的文化傳統裡有特殊的意味。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很多關於「吟嘯」的有名的典故。
  • 每一個姓氏都是一句豪放的詩詞:我姓徐,「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徐
    每一個姓氏都是一句豪放的詩詞:我姓徐,「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徐相信大家對于姓氏,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吧。這是我們血脈相傳,伴隨著我們一生的符號和標誌。那你可知,在我們的姓氏裡,蘊藏著很多的豪放詩詞。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們每一個姓氏,蘊藏著的那一句豪放的詩詞,正如我姓徐,「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徐。像你姓李,「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的李。仗劍走天涯幾乎是大多數男人心中的夢想,對於女人來說,更多地反而是「桃李春風」一般的爛漫。
  • 打不倒的蘇東坡:我太難了,但我一笑而過
    姓名:王昱然年級:三年級作文名稱:《打不倒的蘇東坡》校區: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佳翼教育東方作文指導老師:羅陽打不倒的蘇東坡今天,我跟著「凱叔」穿越到了北宋,認識了大文豪蘇軾。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人們又稱他「蘇東坡」。他不但是文學家,書法家、畫家,還是一名政治家,甚至還是一個著名的「吃貨」。他出生時天露異象,這可是帝王待遇。他被後人稱為「完人」,這可是相當高的評價了啊!他的人生有三個巔峰時刻,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科考全國第二名。
  • 蘇東坡最為灑脫的一首詩,豁達程度不比他的代表作定風波差!
    原題:蘇東坡最為灑脫的一首詩,豁達程度不比他的代表作《定風波》差!說到蘇東坡,大家腦子裡就會想到很多形容他的代言詞。有說他是北宋第一大詞人的,有說他是著名美食家的,還有說他是著名書法家的等等,蘇東坡腦袋上的光環太多了。
  • 《蘇東坡傳》:一個真性情的蘇東坡
    女同事說:林語堂寫過:「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的會心一笑。」蘇東坡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詩詞,他的一生也帶給我們許多的感悟。蘇軾少年得志,而中年以後,從北到南,接連貶謫。這跌宕起伏、四海飄零的一生,卻被他過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
  •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
  • 前半生,蘇軾;後半生,蘇東坡
    也有人曾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過眼雲煙,我行我素,泰然處之,他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年少時,總以為蘇軾蘇東坡不是一個人,後來,越了解他越發現,前半生,是蘇軾;後半生,才是蘇東坡。
  • 東坡肉背後的男人:走近蘇東坡——一代詞人的傳奇
    提到蘇軾蘇東坡時,人們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衣袂飄飄、神採飛揚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面色悽苦、飄零流離被貶黃州的政治受害者?或是四川眉山底下,吟詩作對,逍遙快哉的東坡先生?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蘇東坡的瀟灑,是失意者的豁達,然而,瀟灑是被傳唱的瀟灑,豁達是被灌輸的豁達,雨中漫步、半夜賞水,總歸是文人的閒情逸緻,總歸被鍍上一層清清淡淡的文人雅氣,這樣的蘇東坡,是飄然的仙人,與世無爭,卻又如空谷幽蘭,孤芳自賞。
  • 蘇東坡的一生為何會接連遭遇坎坷?這與他的性格缺陷脫不開干係!
    蘇軾,世稱蘇東坡,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有著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且蘇軾的創作不僅僅限於文學,其在書法、繪畫等領域也有著非常高的成就。其中本人對蘇東坡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發明的東坡肉和王安石三難蘇學士的典故。
  • 《蘇東坡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花了兩周的時間,看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英文原著《蘇東坡傳》的譯作,以我紙上談兵的英語水平當然看不懂原著,只能看譯作。一個現代中國人通過英文譯作了解一個古代中國人,這倒算得上是一件有趣的事。遺憾的是譯作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真實地展現原著的風採,就像替身永遠只能展示真身的背影,至多一個模糊不清的側面一般。
  • 【惠州文脈·雜談】從「蘇軾」到「蘇東坡」:困境中的心靈淬鍊與...
    蘇東坡被貶惠州 資料圖 文/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為報詩人春睡足,道人輕打五更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世人的印象裡,蘇東坡是個超然豁達、安閒自適的人,有大才,又有煙火氣,可敬又可愛。
  • 蘇東坡灑脫的一首詞,其中14個字很經典,難被超越!
    正是這份道家的灑脫曠達,幫助蘇東坡度過了許多難關。蘇東坡最灑脫的一首詞,其中的14個字最為經典,宋朝300年無出其右定風波北宋-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難怪林語堂先生在其《蘇東坡傳》中如此評價蘇東坡: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些品質之薈萃於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