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嘯徐行
——蘇東坡的音樂情懷
文/李秀賢
最近,我在位於海南省澄邁縣老城開發區的華東師範大學澄邁實驗中學,給一個音樂卓越教師工作室的全體成員和澄邁縣的部分中學音樂教師作一次關於「東坡文化」的講座,主題是「蘇東坡的音樂情懷」。效果比較好,很多人反饋說「很精彩」「受益匪淺」。
在澄邁老城講授「東坡文化」,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因為在澄邁老城這塊熱土上,曾經深深地留下蘇東坡的足跡。紹聖四年(1097年)四月十七日,蘇東坡得「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誥命,就與家人和好友訣別,攜幼子蘇過,踏上「貶儋」之路,六月渡海登陸,在澄邁老城驛站「通潮閣」作短暫的停留。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遇赦北歸的蘇東坡又在「通潮閣」停頓幾日,寫下了《移廉州由澄邁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澄邁驛通潮閣二首》等詩篇,抒發他與海南人民依依不捨的感情。
蘇東坡不僅是著名詩人、散文家、書法家、畫家,還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貶謫黃州後第三年的三月七日,與友人郊遊,在沙湖道上遇雨,拿雨具的僕人早已離開,同行的人都狼狽奔走,但他坦然地慢慢行走,灑脫地吟詠《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東坡借雨中瀟灑徐行之情景,表現自己處於逆境屢挫之時,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對苦難的傲視、對痛苦的超越 ;「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是豁達、樂觀 、灑脫的人生態度 。可以說,「吟嘯徐行」,是他為人風格和人格魅力,也是他的音樂風格和音樂情懷。
後人也非常推崇他「吟嘯徐行」的音樂情懷,《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一直得到傳唱。我在講座中,播放了黃綺珊演唱的版本和吳彤演唱的版本,大家聽後對於蘇東坡「吟嘯徐行」的音樂情懷有了很好的感受。但我認為,這兩個版本都沒能很好地表達蘇東坡作為智者在苦難中自我超越的心境。畢竟他離現在太久遠,現代人無法真正理解他的「詩心」和「情懷」。在交流中,有一位老師說:黃綺珊演唱的版本落入「流行之風」,吳彤演唱的版本有「輕浮之感」。我基本上贊同她的看法。
我粗略地從蘇東坡創作的2400多首詩和300多首詞及大量的文(賦)中尋找,發現他涉及音樂活動的詩、詞、賦、文作品有50多篇;與歌詠和古琴有關的詩、詞、賦、文作品有80多篇;與箏、琵琶、笛子等器樂有關的詩、詞、賦、文作品有100多篇。他把音樂與詩、詞、賦、文融合一起,在詩、詞、賦、文中浸透著優美的音樂旋律,不管你低吟淺唱還是激情高歌,你享受的是文學的魅力也是音樂的美餐。
他嚴於「家教」的母親程夫人,要求他從小就像古人一樣學「六藝」、學「詩琴書畫」。他在《阮籍嘯臺在尉氏》中描寫阮籍「醒為嘯所發,飲為醉所昏。」他學阮籍「吟嘯」,但沒有學阮籍「醉昏」。何為嘯?《集韻》中說:「嘯,吹氣若歌」;《辭源》說「嘯,嘬口出聲」;現代《新華詞典》直接將「嘯」解釋為「打口哨」。此「口哨音樂」,始於商末,盛於魏晉,衰於宋末。生活於宋代中期的蘇東坡特別喜愛「嘯」,吟嘯伴隨著他的一生。他「清晨無風浪自湧,中流歌嘯倚半酣」(《自金山放船至焦山》);「下有隱君子,嘯歌方自得」(《岐亭五首》);「半日偷閒歌嘯裡,百年暗盡往來中」(《次韻張畹》)。蘇東坡「嘯功」深厚,有道士在道觀為他專設「嘯軒」,助其練習道家內丹術。他在《定惠顒師為餘竹下開嘯軒》中寫到:「飲風蟬至潔,長吟不改調。」「阮生已粗率,孫子亦未妙。道人開此軒,清坐默自照。」經過佛家之禪坐和道家內丹術練習後,蘇東坡自信其「嘯術」已超過先賢。可以肯定,他的父親對他的音樂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他在《舟中聽大人彈琴》中寫到「彈琴江浦夜漏永,斂衽竊聽獨激昂。」他一定是特別喜歡父親彈琴,所以「竊聽獨激昂」。這是父親對兒子潛移默化的教育。
蘇東坡具有很高超的音樂鑑賞水平。他描寫其父蘇洵彈琴「微音淡弄忽變轉,數聲浮脆如笙笛」;他贊楊士昌吹簫「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他描述樂工演奏琵琶「凜然有冰車鐵馬之聲」。他寫過一首著名的琴詩《題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這首詩闡述了「琴」與「聲」的關係,說明了「意」與「象」的哲學問題;也隱含著「 樂發乎心」 和「 得其意而忘其言」 的藝術審美思想。
他具有高水平的表演能力和創作水平。他在《潤州甘露寺彈箏》一詩中描述他與官妓胡琴在北固山多景樓上,合奏《芳春調》。金山寺「妙高臺」由佛印鑿巖而建。建成後,蘇東坡應好友佛印之邀,一起賞月。當晚,皓月當頭,袁綯演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東坡隨著歌聲翩翩起舞。他創作《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偶爾與至愛王朝雲一起吟唱。據《林下詞談》記載:「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他為別人創作琵琶歌詞,在《與朱康叔》中寫到「章質夫求琵琶歌詞,不敢不寄呈」。
蘇東坡喜歡各類「器樂曲」。在蘇州邱太守的家中,笛子演奏家趙晦之為他演奏一首笛子曲,他為了答謝創作了《水龍吟 贈趙晦之吹笛侍兒》;進士李委仰慕蘇東坡詩名,借蘇東坡生日「祝壽」之時為他吹奏笛子,蘇東坡寫詩《李委吹笛》以示答謝。「笙」是古老的樂器,傳說由女媧娘娘始造,蘇東坡喜歡「笙曲」,寫作《瓶笙詩》記之。他愛簫,在《前赤壁賦》寫到「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清代趙翼考證吹簫者是楊世昌,他是蘇東坡非常喜歡的音樂人。
蘇東坡就是這樣,與音樂相隨相伴,吟嘯徐行。在吟嘯徐行中,他憂國憂民,求實求真,超然豁達,灑脫自如。
2020年7月19日於儋州那大
作者簡介
李秀賢,字開璜,男,1964年出生,海南省儋州市人。一直從事學校的管理工作,閒時勤於讀寫。出版著作:《口佔成詩》(湖南人民出版社)、《隨心說事》(香港新聞出版社)等。
作者 李秀賢 責編 常小靠 審核 古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