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國人,努力學習十幾年英語,成績也不錯,但仍然難以擺脫啞巴英語的命運。
我從「熟悉」和「整體」的角度,闡述一下,僅作參考吧。
1.不斷地、重複地熟悉語言,建立語感,比「學會語言」,重要一百倍。
傳統英語教學中,老師可能更提倡對語言的「掌握」,如記住單詞和句型,能答對考題,背誦課文,按教學目標就算「掌握」了,然後接著學下一課。
這些做法已經被絕大部分家長和孩子所接受,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實際上忽視了語言中最重要的要素:語感。
語感,即聽或讀一部分句子時,不僅中文轉換就能立即理解的程度。它重要到什麼程度呢?有了語感,一切問題迎刃而解,聽力、口語、閱讀理解、語法、各種選擇填空,統統都解決掉。當然,前提是語感強大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比如語文考高分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字詞積累得多,有的家長認為應試訓練得多,但真正的殺手鐧,一定是語感。語感好的孩子,能快速讀完文章和題目,語感差的孩子,不僅閱讀速度慢,而且經常要一遍一遍的讀。
還是說英語課吧,如果按老師要求僅僅做到了最基本的「掌握」,也許考試會得高分,但對語感的強化,是遠遠不夠的,我個人認為,如果孩子的英語學習以校內英語課為主,最好將課文聽讀二十遍以上,才會形成較為穩定的語感,這個效果,甚至比背誦課文還要強大。
只有建立穩定的語感,英語學習才會越來越輕鬆,如果語感不足,英語只會越學越累。
拿我女兒舉例,前文提到,她學《迪士尼神奇英語》時一帆風順,每一課的內容,媽媽只講了不到1個小時,然後孩子就可以在不需要媽媽輔導的前提下,一遍一遍的跟讀下去了。每課都學得很輕鬆。當時我對語感體會的沒那麼深,以為所有小孩子學語言都應該這麼快。
但開班之後,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兒。雖然課堂效率,我們的「講解+大量跟讀」模式自認為設計得很高效了,每次課去掉休息時間,純學習時間在兩個半小時以上,遠超過女兒不到1個小時的上課時間,但從提交上來的錄音作業來看,一些孩子並沒有我女兒同期讀的流利。
這些孩子的漢語表達能力是不差的,都是聰明孩子,英語水平也不差,因為在學的大部分是三年級的孩子,而我女兒是在二年級學的迪士尼。
出現這個現象,我陷入了認真地思考。其他原因都基本排除了,只剩下一種可能性,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通過大量練習,達到「水滿自溢」的程度。
當時女兒每學完一課,都嚴格執行複習計劃,每天一小時一定要讀滿七天,到了後期至少也讀滿六天。每一課經常到第三四天,她已經能夠熟讀成誦了,在家裡經常自言自語,我把這個叫做「水滿自溢」。即便這樣,我們還要求她讀滿後面的幾天,即然要溢就多溢出一些吧。她嚴格的執行了不斷熟悉的學習原則。
我覺得,學語言,「水滿自溢」非常重要,溢不出來就很難看到進步,自言自語就是「水滿自溢」的典型表現。學英語電影,在已經掌握並讀的很熟練的前提下,接下來重複跟讀的這個階段,才是英語水平以及語感真正提高的關鍵。
在學的幾個孩子,除了個別孩子以外,大部分沒有達到我們要求的最低複習量,原因各種吧,我認為主要可能是家長對於「熟悉原則」沒有真正理解,也就沒有將跟讀作業執行到位。
到底到什麼程度才算水滿自溢呢?一般來說,對於孩子能夠讀懂的句子,重複不多的遍數就可以背誦了,然後還要堅持兩天左右,就差不多了。這是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數據。
如果每一課都這麼堅持,做到一天不落(我們也沒做到,大概就是90%吧),孩子幾乎就會每天自言自語,疊加的效應很驚人。
我女兒不僅迪士尼學到了這個程度,而且每部動畫電影讀到後期,都能背下來大段大段的句子(這可是海量信息啊)。
說到這,插一句話,背誦一定是熟讀的結果,千萬不要以背誦為目標去要求孩子(除非她自己提出要背),只要孩子讀夠時間或遍數,能背下來多少就背下來多少,不要強求。
如果您在家裡自己教,孩子每天需要複習的時間要長一些,每周連學帶練加一起,得保證7個小時。
我們對來上課的孩子,提出每天至少40分鐘的跟讀任務,這個量,是根據女兒學習的過程,推算出來的這種學法可行的最低複習時間,當然如果孩子的業餘時間充足,每天學習1小時就更好啦。
每天學習1小時,和每天學習40分鐘,效果的差別遠遠大於20分鐘。
但如果執行的不好,比如平均每天只學習20分鐘,或者每天40分鐘但有兩三天沒學,您可能認為孩子複習了六七遍,基本上掌握了。但是在我們看來,孩子這一課沒有「水滿自溢」,當然下一課也能聽懂,也能複習,但因為語感弱一些,學得就不會那麼輕鬆,如此下去,每一課都達不到「水滿自溢」。語感的建立程度,照比每天讀滿40分鐘的孩子,差的就遠不是一半了,應該是天壤之別。
根據若干個孩子的實踐,大致得到這個結論,如果每天複習時間達不到最低要求40分鐘,就沒必要學了,因為可能學了好久也無法「水滿自溢」。英語要麼不學,要麼狠學。
2.語言整體的吸收,要比通過各個零散點吸收,重要一百倍。
家長給孩子講課,要先講逐個單詞的意思、發音,以及整句意思,然後讓孩子一遍遍朗讀,在整體吸收語言過程中建立穩定的語感。相反,如果用通過各個零散點拼湊成整句的學法學習英語,是無法建立語感的。
這一點我有著深刻的體會。在女兒4歲時,為了教她閱讀,我給她弄了很多字卡教他認字,然後通過這些字卡拼句子讓她讀,作為家長我不可謂不努力,但兩個月之後宣告失敗。
奇了怪了,小學的課程,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都是先教字詞再學句子課文,怎麼孩子到了我手裡就不行了呢?孩子每個字都認識,為什麼讀句子那麼困難呢?如果您沒有我這樣的經歷,就會認為從字詞到句子,是一門語言理所當然的學習順序。
這個問題我琢磨了好久才想明白,孩子讀懂一個句子,一定不是字詞拼讀的結果,而是和大腦裡已有信息進行了正確匹配的結果!如果閱讀之前,腦袋裡沒有足夠的語言,就算認識5000字,文章的每個字都認識,也沒法展開閱讀。如果您讀過大學,一定知道詞彙量足夠但因為語感貧乏,讀不懂文章是什麼滋味。相反,腦袋裡有了語言,腦袋裡裝了很多東西,就算一句話有20%的字不認識,也能夠連蒙帶猜的讀懂句意。
因為語言的最關鍵要素是「能夠理解的語音信號」,所以腦袋裡的語言積累,只能靠重複的「聽懂」來點滴積累解決,其他方法是無法形成語言能力的。
3.聽懂句子,是不需要聽懂每個單詞的。這才是真正的聽力。
傳統的聽力,老師側重於教孩子如何應試,比如要孩子學會聽關鍵詞,猜句意,猜答案,很多孩子被訓練到,只聽懂不到30%的句子,甚至只聽懂幾個關鍵詞,就能答對大部分選擇題。孩子很高興的認為,他學會了很多「答題技巧」。
但這樣做是和學語言完全背道而馳的。因為絕大部分孩子都幾乎聽不懂聽力題的全部句子,聽力的提高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師為了提高孩子的分數,不得已而採用的下下之策。家長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想像一個場景,別人對你說話時,你根本不需要聽懂每個字,就能完全聽懂他在說什麼。比如他說:「只有每天堅識學儀電影,才能學好英語」。雖然有兩個字發音不對,但您一定能聽出來真實意思是:「只有每天堅持學習電影,才能學好英語」。
因為你腦袋裡已經有了大量語言,所以您只需聽懂一部分,就能再現全部「劇情」並充分理解。英語當然也如此。
語調也是語言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別人說的話,有時候雖然你沒聽到句子的全部,也可以通過語調,再現大部分句子。相反,如果你聽到句子的全部,每個詞你都熟悉,但語調不對,你也未必立刻領會句子的意思。
閱讀也一樣,我們讀小說,一目十行有些誇張,一目兩三行是正常的,為什麼一掃,兩三行的意思馬上就理解了呢,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掃到所有字詞,而是將掃到的百分之80%的句子,和大腦中已有的大量語言做了一個匹配,大腦進行粗加工而得出相關的意思。
對語言的整體把握是極端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英語是否學成的分水嶺。通過部分而再現整體的理念,說明了聽力不主要靠耳朵,閱讀也不主要靠眼睛,二者都是主要靠大腦處理完成。大腦的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從哪來的呢?就是前面所說的,不斷熟悉、熟悉、再熟悉。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對語言的學習,有更充分的認識呢?
無論是語言的積累,還是語調的積累,都要靠模仿電影原聲來學習,原聲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不斷高效的輸入原聲,才能讓孩子快速積累強大的語感。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到朋友圈吧!
請關注文章上面的藍字「看電影學英語」可閱讀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