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超級育兒師接到一位母親的求助:孩子馬上要高三了,但沉溺網絡的他卻從不寫作業,求育兒師上門幫忙調整孩子的狀態。
育兒師到這個家庭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的母親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偷偷的去觀察下孩子在幹嘛,是否在學習,而觀察的地方—被撬的門把手的洞口。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育兒師了解到:把手是孩子母親撬的,目的是為了更方便的「陪伴」孩子學習,而且母親為了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不僅將自己「放」在門外,還粗暴的只在房間留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
而在這種獨特方式的陪伴下,直接激化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沉溺網絡」是他對母親「陪伴」行為的無聲反擊。
陪孩子寫作業,現在已成為許多家長的「功課」。雖然如上述中出現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很少,但對於孩子學習情況的掌控和窺伺,有很多家長的縮影。
更常見一些的,是家長面對孩子做作業時的暴跳如雷、心力交瘁。而如何讓自己的陪伴不白費?如何讓陪伴更高效更有質量呢?我將好的陪伴拆分成了三個階段。
01在旁邊給予指導和提醒,是最初級的陪伴
在上一家公司上班的時候,每逢周六日,總會見到老闆娘帶著兒子一起出現的身影。
他們兩人共用一張辦公桌,來辦公室的第一步,便是小孩將所有需要完成的作業拿出來,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將自己會做的全部做完,剩下的,就是尋求他媽媽的幫助。
每當這個時候,就會聽到隔壁或平靜或愉悅的討論聲響起。當然,偶爾也會少不了一兩聲暴怒。
記得有一次,她在輔導兒子寫作業的時候,實在是氣狠了,一個暴脾氣上來,不僅嚇得他兒子不敢吭聲,連在旁邊辦公的我都想把自己化成隱形人。
這種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方式,無疑是在用最短的時間督促好孩子完成了作業。
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只是讓孩子把自己學會做的題再做了一遍,而自己不會做的題,通過父母的講解複製了下來而已。
家長的這種陪伴行為,給孩子灌輸的往往是:作業作業,昨完ok的思想,是不利於他們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的。
02「陪伴」第二個境界:家長學會示弱,讓孩子回歸課堂,鼓勵孩子從同學老師處尋求答案
家長是否有過這樣的焦慮:我的智力也不差,為什麼生下來的孩子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那麼差呢?為什麼我講解的那麼仔細和用心,他還是不懂呢?他到底有沒有在認真聽我講話?我到底該拿他怎麼辦?
記得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快收假了,數學寒假作業還有好幾道大題沒做,母親讓我去請假當時在上大學的大伯(比我大8歲左右)。
那時候的我記憶尤為深刻,因為三道大題,在大伯的講解下,畫了滿滿一大張紙的內容,而直到我回家,大腦都是處於懵圈狀態的。也因此,我並沒有明白那幾道題該如何做。
但是,開學後,在數學老師摘錄的題目中,正好講到了那幾道題的解題步驟和方法。只聽一遍,我便弄明白了解題思路以及清楚了自己為何不會做那幾題的原因。
是大伯學識不夠不會做那道題?還是我太笨沒有學數學的天賦?
都不是,只不過是他在講解那題的時候,用的是高年級的,而那時的我還未涉及的解題思路和公式罷了。
我們很多父母在認為孩子「孺子不可教也」的時候,大多也是進入了這樣一個誤區:用自己現在的思維模式和處理方式來教導孩子,卻忘了孩子只是一個孩子,忘了孩子目前的年齡、心智和教育水平。
就像我大伯,用高中的解題思路講解我初中的題目,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無異於對牛彈琴,白費功夫。
而實際上,真正能夠有效的陪孩子的,是和他們處於同一階段的老師和同學,他們的思維模式、教育水平、接受能力才是最匹配的,溝通才是最阻礙、最有效的。
因此,家長要學會示弱,告訴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答,鼓勵孩子回歸課堂,去向老師和同學討論以尋求答案。
同時,也可以鼓勵孩子在知道答案後,將解題方法講解給自己聽。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以及語言組織、邏輯思維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另外,孩子在與老師和同學的討論中尋找答案,更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欲望,也能讓孩子明白團隊和夥伴的意義,有利於孩子團體意識的培養和樹立。
03「不陪」是陪伴的最高級境界
武俠小說中,武藝的最高境界是化有到無,不陪孩子寫作業,同樣是陪伴的最高境界。
網上曾流傳很廣的一句諺語: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因此,面對作業,家長同樣無法督促一個從心底不願意接納它的孩子。同時,對於熱愛學習的孩子,家長用在陪伴上的時間,一樣是無效的,因為即使你不陪,他也能很主動的、高效的完成作業。
「陪寫作業」這種行為,大約是這幾年才開始流行的。可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但凡成績優秀的學生,他的作業,往往都是不需要父母操心就能獨立完成的。
而且,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他的成績往往更優秀,身上有更多好的品質。比如自制力更強、學習能力更強、規劃能力更強、更細心、更自信等等。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一位擁有16年教子經歷的育兒專家,在面對女兒的作業時,同樣是贊同「不陪伴」的。
即使是面對女兒不想寫作業的時候,她也只是採取詢問的方式:「那你是想今天寫呢?還是明天早起寫?」或者她直接告訴女兒:「那就不寫吧。」
因為作者認為孩子沒有哪一個錯誤是白犯的,即使是相同的錯誤,每一次他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就比如寫作業,她在家不寫,回到學校,看到因為自己沒完成而拖累小組進度或者被老師組長點名的時候,她自己也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的。
關於「陪伴孩子寫作業」作者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這樣寫到:家長陪伴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裡是不喜歡監工的,最多表面上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的。
試想一下,換成是我們,你希望身邊經常杵著一個監工嗎?哪怕他是你身邊最親近的人?
往上倒數10年,你就會發現,「陪孩子寫作業」這東西很難找到影子。而回想我們這幾代人的學習生涯,最開心的也莫過於和小夥伴一起寫作業一起玩樂。
管的最高境界是不管,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愛孩子的第一步應該是給於孩子足夠的信任、學會適時放手,要相信他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寫作業,
最初級的處理方式是在在旁邊給予指導和提醒;再好一點的是學會示弱,讓孩子回歸課堂,鼓勵孩子從同學老師處尋求答案;最好的方式則應該是不陪。
因為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家長要相信他們,對於課業他們是有自己的考衡標準的。而家長與其花時間在陪伴孩子寫作業上,不如花時間來深造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努力,不斷修正自己。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