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莫信直中直,需防仁不仁」,是什麼意思?說得太對了

2020-12-19 老杜說俗語

導語:俗語:「莫信直中直,需防仁不仁」,是什麼意思?說得太對了

常言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光看一個人的外表是看不出什麼來得,有些人說的話也是不能相信的,就好像有人說自己是個很直率,很仁義,沒有壞心腸的人,實際情況卻不一定是這樣,在民間既有一句俗語是:「莫信直中直,需防仁不仁」,說的就是不要相信那些說自己直爽的人,對於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也要多多防備。接下來我們就細細地分析一下這句俗語。

莫信直中直

每個人的身邊總會有這麼一個人,要人身攻擊之前會說:「有件事情要和你說,不過我這個人說話直,你別介意啊。」 你問他怎麼了,他就會感覺自己好像在做一件好事一樣告訴你:「你實在是太胖了,該減肥了。」 看你有點生氣的時候,就又會嬉皮笑臉地說: 「我不是跟你說了嗎,我這人就這樣,說話直,你看你還跟我一般見識。」這樣的人明明是心中早就已經想好了要傷害你,可是還要打著我「說話直,性子直」的旗幟,你生氣了他又會說你小心眼。你看啊這樣的人真的不是「直」,他們就是壞,不僅壞,還要把這個鍋拋給別人。並且大多數時候,「說話直」也不會被認為是一個值得標榜的優點。

有些人總喜歡抱怨自己因為性子直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朋友離開了你可能是朋友的原因,但是朋友都在遠離你,就不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嗎。因為這些人真的不是真性情,只是簡單的沒禮貌而已。而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的人,以開玩笑的名義傷害著其他人。

需防仁不仁

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不見的就是「仁義」的人,為了粉飾自己,將自己的道德水平拔高,所以才會經常用「仁義」來要求別人。而真正仁義的人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是仁義,他的本性就是會這樣,做出的事情就是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炫耀的。

很多人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自己被人欺負了剛要還擊的時候,就會有人出來勸慰你;「既然別人都已經認錯了,你就原諒他吧,他也不是故意的。」就是因為有這樣人,滿口的仁義道德,讓你得饒人處且饒人,所以才會有了女性被騷擾,有人站出來說還不是因為她穿得太暴露了。醫生被打了,總有人跳出來說:「還不是醫生的錯,醫生要是盡心盡力家屬會這樣嗎?這些人總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義正詞嚴指責別人,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滿嘴仁義道德,但是等到這件事情發生在他身上的時候,他就會表現的和說的完全不一樣。這樣將自己的道德加注在別人身上的行為實在是不可取。

孔子也反對將「私德」上升為公德,《呂氏春秋》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一條法律規定,魯國人如果看見有自己國家的人在別的國家當奴隸,可是花錢把人贖回來,歸國之後去國庫報銷贖人的開銷。孔子的學生子貢機緣巧合贖回來一個魯國人,但因為追求「仁義」,所以就沒有去國庫領錢。孔子知道這個事情之後,就對子貢說:「子貢,我知道你追求仁義,也不缺這點錢,別人也會讚揚你品德高尚,但今後有人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就會考慮是否該救人,要是救人了去領錢那豈不是會被別人嘲笑品德不高尚。以後就沒有人再願意去贖那些奴隸,這些奴隸也會因為你的高尚品德而遭殃。」將「私德」上升為公德,令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離「道德」,實在是得不償失。

而整天大談仁義道德的人,實際上也是最不把仁義道德當回事的人。宋代朱熹被稱為一代大儒,主張「存天理、滅人慾」,為了不讓男性受到誘惑,要求婦女出門時不準暴露身體的任何部位,連頭也不能露。在房間內也要掛上竹帘子,美其名曰「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滿口仁義道德,說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勸友人的妹妹守節,卻逼嫁守寡弟媳侵奪家產,還強迫了兩個尼姑還俗給他做小妾。由此可見有些人雖然滿口仁義,其實只是將仁義作為限制別人的藉口。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寫到: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小編有話說;前段時間一個網絡乞討的事情被人議論紛紛,被稱為孫大善人的知名網絡博主在線打錢,很多博主在網絡上艾特孫大善人,有的是想要實現理想,有的是欠債沒錢還。孫大善人都紛紛打錢,滿口仁義我要支持大家的夢想,這些所謂的落魄博主粉絲都要幾十萬。而我們的孫大善人是靠做韭菜生意發財的,韭菜割得越多,他賺的越多,而韭菜一茬又一茬的就是割不完,所以我們孫大善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了,有錢人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我們的孫大善人靠著在網絡上幫助別人實現夢想,仁義之名遠播。而那些曾經被孫大善人割過的韭菜也不知道能不能躲過這個寒冷的冬天。

相關焦點

  • 陳昌文解讀: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而當他自己不斷的說自己仁義道德的時候,往往是有問題的。我個人的理念是,我這個人是缺德的,並沒有什麼仁義道德,我呢,主要是學習仁義道德,宣傳仁義道德。在社會上混,要特別注意那些故意說好話,說得比唱得好聽的人, 特別是您有錢了,有人故意靠近您,想要您的金錢,資源的時候,往往是故意算計您的財富,權利,地位,更會是滿口仁義道德。所以,為了不上當受騙。
  • 俗語「寧可直中取」是什麼意思呢?姜子牙的另一句話你一定聽過
    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那麼我們大家聽過的一句俗語「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是什麼意思呢?這齣自於封神演義中的一個典故:周文王姬昌見姜子牙在渭水河邊用直鉤釣魚,有些不解,問姜子牙為什麼這樣做,姜子牙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意思就是"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凡行事堂堂正正」。完整來說還有後兩句: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 俗語「惜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什麼意思?父母們不妨看一看
    這句俗語便說的是要想孩子將來有一番作為,家中的父母長輩就要為他們做好榜樣。還有這句「借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這句俗語更是給父母、老師指出了孩子教育不能犯的錯誤方法。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千萬不要過於愛惜錢。
  • 農村俗語:「橫梁莫壓身,冷風別吹根」是啥意思?
    孫大爺說:你也別讓我去給你幫這種忙,因為我也不太懂,去了也是白去。不過,你只要記住一條就行,那就是別把床張擺放在橫梁下。劉哥聽孫大爺這麼一說就有些納悶了。自己的臥室裡還真的有兩根橫梁,如果床張不能擺放在橫梁下那可怎麼辦啊?
  • 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
    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興國之本,有句名言說「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的國民只有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懂禮儀知廉恥,才能有知識有希望。在舊社會想要讀書認字不那麼容易,不過現在在國家的倡導和幫扶下,父母們普遍重視教育,不管家裡條件怎麼樣都不能苦了孩子學習,有句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家長們不妨看一看。上學這事在現代社會並不難,除非自己實在不願意讀書,否則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和好些幫扶政策肯定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念上書。
  • 老祖宗留下9句話,看清人性,說透人生
    人伴賢良品自高,與優秀的人同行,我們可以走得更遠。06/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忠言不一定逆耳,良藥未必就苦口。真正耿直的人,也會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更不要輕信別人表現出來的正直,需得防備他人背地裡存了壞心。也就是常說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心隔肚皮,一定要慎之又慎。
  • 農村俗語「莫提三十六、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到底有何道理!
    說著說著就順口溜出一句"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莫提三十六"這樣的農村俗語來。小編也覺得很疑惑,什麼84、73、36的,這些數字到底有什麼道理,裡面又有什麼人生哲理呢?後來經過老人的解說才算搞明白這句話裡所包含的意思來。下面小編就分享給大家吧!
  • 老祖宗留下的9句話,太有道理
    踏實做事,遠比搬弄是非有用得多。 忍得一時之氣,可免百日之憂。 少說些無關緊要的話,少管些事不關己的閒雜,你的生活也會更加安寧。 人伴賢良品自高,與優秀的人同行,我們可以走得更遠。 06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忠言不一定逆耳,良藥未必就苦口。
  • 俗語: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什麼意思?老話值得我們學習!
    在中國以前的時候,鄉下的農民們大多沒什麼機會去讀書,所以文化人也一般不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什麼文學方面的創作,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兩句的俗語中就有不少是由樸實的勞動人民所創作的,這些俗語雖然說起來比較「俗」,但這只是一種接地氣的體現,並不代表著沒有什麼內涵,而恰好相反的是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俗語是老一輩人一輩子的生活經驗所積累得來的,有的仔細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社會,但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還是很有啟迪的。古代交通落後,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舟車勞頓,與之有關的一句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什麼意思呢?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有人認為其意思是前行十裡不要問如何吃飯,前行二十裡不要問何處住宿、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農村俗語「寧勸賭莫勸嫖,寧窮死莫娶生妻」啥意思?什麼是生妻?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先輩告誡後代該如何做人的至理名言,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勸賭莫勸嫖,寧窮死莫娶生妻」,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生妻指的什麼呢?
  • 農村俗語:「風流女子莫教貧,瀟灑男子莫讓富」是啥意思?
    有那麼一次,我在與老人聊天的過程中聽到這麼一句俗語:風流女子莫教貧,瀟灑男子莫讓富。但我不知其意,於是便向老人請教,老人告訴我說:一、風流女子莫教貧風流是指人的風度和儀表。出自《漢書·趙充辛慶贊國忌等傳》中,在這個傳記中有這麼一句話:「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
  • 俗語:「寧娶從良女,莫要過牆妻」何意?
    俗語:「寧娶從良女,莫要過牆妻」何意?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俗語,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俗語不但文字簡練,包羅萬象,而且朗朗上口,蘊含真理。在這裡,有一句關於如何選擇妻子的俗語:「寧娶從良女,莫要過牆妻」。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請繼續往下看。1.「寧娶從良女」。「從良」這個詞語,最初出自唐·蔣防《霍小玉傳》。
  • 四句詩說透萬古不變人性,古人智慧令人嘆服
    解釋:馬走得無力,是因為太瘦弱。人安分老實不風流,只是因為貧窮。我們說一個人老實,說的是表象,並不是這個人的本質。如果要看他是不是真的老實,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效法《百萬英鎊》中的富翁,把一張百萬英鎊的支票送給一位窮人,看一看這位先生接下來的表現。古人說得很深刻,簡直太對了:一個人不風流,也許並非他老實,而是他口袋裡沒錢,沒有風流的資本。
  • 老祖宗的六十六句俗語獻給大家,希望大家生活溜起來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說「俗話說得好……」,而這裡的俗話就是我們的先人從日常生活中總結的一些道理,不光通俗易懂並且朗朗上口,它們不像《論語》那樣被編輯成書,而是經過人們口口相傳。其中的很多「俗話」一直到今天都在啟發著我們,大俗既大雅,讓我們看看先輩的經驗吧。
  •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什麼意思?為何忌諱這些數字?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老輩人過生日都是很講究的,很多人都是害怕過生日的。當然了這也和過去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畢竟在過去生活條件不好,農民也沒多少積蓄。關於過生日,農村裡也流傳著很多的俗語,比如「男不三,女不四」就被很多人所熟知,在過去也是在很多地方有這種規矩。那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是什麼意思呢?這兩個數字為什麼不能提呢?莫提七十三這句老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在老人到了七十三歲的時候,是千萬不能提到七十三歲這個數字的。
  • 俗語「寧讓門前有橫路,莫讓豎路對著宅」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導語:俗語「寧讓門前有橫路,莫讓豎路對著宅」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想知道的可以跟著小編繼續往下看。農村裡的俗語可以說是代表著「一方水土」以及「一方文化」的標誌性話語了,很多人由於現在的生活節奏和氛圍的影響下開始對這些傳統的、守舊的東西不以為然,甚至是不太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