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俗語:「莫信直中直,需防仁不仁」,是什麼意思?說得太對了
常言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光看一個人的外表是看不出什麼來得,有些人說的話也是不能相信的,就好像有人說自己是個很直率,很仁義,沒有壞心腸的人,實際情況卻不一定是這樣,在民間既有一句俗語是:「莫信直中直,需防仁不仁」,說的就是不要相信那些說自己直爽的人,對於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也要多多防備。接下來我們就細細地分析一下這句俗語。
莫信直中直
每個人的身邊總會有這麼一個人,要人身攻擊之前會說:「有件事情要和你說,不過我這個人說話直,你別介意啊。」 你問他怎麼了,他就會感覺自己好像在做一件好事一樣告訴你:「你實在是太胖了,該減肥了。」 看你有點生氣的時候,就又會嬉皮笑臉地說: 「我不是跟你說了嗎,我這人就這樣,說話直,你看你還跟我一般見識。」這樣的人明明是心中早就已經想好了要傷害你,可是還要打著我「說話直,性子直」的旗幟,你生氣了他又會說你小心眼。你看啊這樣的人真的不是「直」,他們就是壞,不僅壞,還要把這個鍋拋給別人。並且大多數時候,「說話直」也不會被認為是一個值得標榜的優點。
有些人總喜歡抱怨自己因為性子直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朋友離開了你可能是朋友的原因,但是朋友都在遠離你,就不能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嗎。因為這些人真的不是真性情,只是簡單的沒禮貌而已。而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的人,以開玩笑的名義傷害著其他人。
需防仁不仁
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不見的就是「仁義」的人,為了粉飾自己,將自己的道德水平拔高,所以才會經常用「仁義」來要求別人。而真正仁義的人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是仁義,他的本性就是會這樣,做出的事情就是理所當然的,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炫耀的。
很多人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自己被人欺負了剛要還擊的時候,就會有人出來勸慰你;「既然別人都已經認錯了,你就原諒他吧,他也不是故意的。」就是因為有這樣人,滿口的仁義道德,讓你得饒人處且饒人,所以才會有了女性被騷擾,有人站出來說還不是因為她穿得太暴露了。醫生被打了,總有人跳出來說:「還不是醫生的錯,醫生要是盡心盡力家屬會這樣嗎?這些人總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義正詞嚴指責別人,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別人,滿嘴仁義道德,但是等到這件事情發生在他身上的時候,他就會表現的和說的完全不一樣。這樣將自己的道德加注在別人身上的行為實在是不可取。
孔子也反對將「私德」上升為公德,《呂氏春秋》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一條法律規定,魯國人如果看見有自己國家的人在別的國家當奴隸,可是花錢把人贖回來,歸國之後去國庫報銷贖人的開銷。孔子的學生子貢機緣巧合贖回來一個魯國人,但因為追求「仁義」,所以就沒有去國庫領錢。孔子知道這個事情之後,就對子貢說:「子貢,我知道你追求仁義,也不缺這點錢,別人也會讚揚你品德高尚,但今後有人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就會考慮是否該救人,要是救人了去領錢那豈不是會被別人嘲笑品德不高尚。以後就沒有人再願意去贖那些奴隸,這些奴隸也會因為你的高尚品德而遭殃。」將「私德」上升為公德,令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離「道德」,實在是得不償失。
而整天大談仁義道德的人,實際上也是最不把仁義道德當回事的人。宋代朱熹被稱為一代大儒,主張「存天理、滅人慾」,為了不讓男性受到誘惑,要求婦女出門時不準暴露身體的任何部位,連頭也不能露。在房間內也要掛上竹帘子,美其名曰「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滿口仁義道德,說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勸友人的妹妹守節,卻逼嫁守寡弟媳侵奪家產,還強迫了兩個尼姑還俗給他做小妾。由此可見有些人雖然滿口仁義,其實只是將仁義作為限制別人的藉口。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寫到: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小編有話說;前段時間一個網絡乞討的事情被人議論紛紛,被稱為孫大善人的知名網絡博主在線打錢,很多博主在網絡上艾特孫大善人,有的是想要實現理想,有的是欠債沒錢還。孫大善人都紛紛打錢,滿口仁義我要支持大家的夢想,這些所謂的落魄博主粉絲都要幾十萬。而我們的孫大善人是靠做韭菜生意發財的,韭菜割得越多,他賺的越多,而韭菜一茬又一茬的就是割不完,所以我們孫大善人年紀輕輕就已經有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了,有錢人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我們的孫大善人靠著在網絡上幫助別人實現夢想,仁義之名遠播。而那些曾經被孫大善人割過的韭菜也不知道能不能躲過這個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