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了。
俗語,是群眾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漢語詞彙語句,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它們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
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那麼我們大家聽過的一句俗語「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是什麼意思呢?
這齣自於封神演義中的一個典故:周文王姬昌見姜子牙在渭水河邊用直鉤釣魚,有些不解,問姜子牙為什麼這樣做,姜子牙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意思就是"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凡行事堂堂正正」。完整來說還有後兩句:
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不為金鱗設,只釣王與侯。
大意是:我姜尚,做事寧可直著來,甚至於連魚鉤也是直的,也絕不拐彎抹角去做事。
我的魚餌不是為那些金貴的魚準備的,只等那些王侯將相(即西伯侯姬昌)前來上鉤。
這也正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典故的由來。
我們都知道,姜子牙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周朝開國元勳。
他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被姬昌提拔重用,成為首席智囊,並最終輔佐姬昌建立霸業。
現在多用來形容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又可以說是寧可在正當的方面多辛苦,也別走歪門邪道動歪腦筋。
古代的時候,儘管科技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也很低,但是古人對於人生社會的思考和感悟可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所以說,古人的智慧拿到現在的社會生活中,也是具有其自身的價值的。
就拿「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這句話來說,雖然現在沒有紛亂的社會,也不需要直鉤垂釣,但是我們可以賦予這句話更加廣範的含義。
結合社會現實來看,直中取是一種態度,是一種不低三下四,不放棄尊嚴的豁達精神。
在當今社會,你越是低三下四委曲求全,求別人給予施捨的時候,往往你什麼也得不到,因為這個社會看不起放下尊嚴的人,沒有人想要結交比自己差的人為朋友。
結合戀愛觀來看,「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變成了一種豁達的愛情觀,那就是:寧可堂堂正正珍惜喜歡自己的人,也不要畏畏縮縮,刻意追求那些求而不得的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結晶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所以大家明白了,「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與「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都是出自姜子牙的故事。而且這句話拿到現在的生活中,都能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