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創作理論與實踐

2020-12-15 楊晉維

音樂創作包含詞曲創作、編曲創作及MV創作,其初衷是為了更好更加完善的讓大眾了解作品的意義和創作者想要傳遞的內容。可能很多人認為音樂創作只包含詞曲創作而編曲和MV只是音樂推廣的一部分,而非音樂創作的主體。傳統的音樂確實很少有MV,而早期的MV是由商演化演變而來的產物。那麼MV是否歸屬音樂創作的一部分,這個問題我待會討論。

首先,我們常見的音樂創作為詞曲創作,不論民歌還是流行音樂。不論那種風格的音樂二者缺一不可,或許有人會說這個不一定。對於我們現在的人而言詞曲密不可分,它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詞曲創作可能對大家而言不難,隨著學歷的增長許多人很少便開始自學詞曲的創作。而編曲及演唱則需要愛一些專業的培訓和專業知識來完善,那麼對於不同的風格我們又該如何創作。我想這個話題很多人未必能懂,必竟很多曲風都有相似處;不仔細分辨很難分的那麼清楚。一首曲子它適合什麼曲風估計只有製作人和作曲人自己知道,如何讓它更具有生命力那就需要作作詞人和歌手加以完善。

音樂創作的理論是什麼?它與實踐又有什麼關係?

音樂傳統或者說專業的理論知識有很多,比如:樂理、識譜等等,它在音樂創作中起到一些幫助,但不是全部。現實的創作具有多元型,而非單一的理論所能支撐。而理論知識不過是讓我們更加了解更方便從事音樂創製作,並非每個人都要通過專業學習才能從事相關類的工作。不懂音樂的人聽到是熱鬧、聽的是心情。的很多專業的人更注重的是一些元素及手法。我習慣的在聽不同風格的作品時會思考這些問題:作品的創作初衷是什麼?換作是我我又會怎麼創作,創作的曲風和元素我會用什麼?這首作品帶來我的感受是什麼?這首作品那個音節留下的印象最深?這首作品我幻想曲畫面是怎麼樣的,等等。我個人認為多聽多看多想,對音樂創作會有一定的幫助。日益積累很多你認為很難的東西也會很簡單,那麼三多到底指什麼?我們下次再說。

相關焦點

  • 超脫寧靜、淡處知音——黎英海及其音樂創作與理論研究
    黎先生的音樂創作與音樂理論研究,開始於40年代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學習期間,在大半個多世紀裡,他在聲樂、器樂(包括影視音樂、舞蹈音樂)創作與音樂理論研究領域裡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對中國音樂的創作與作曲理論的創新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給予論述。
  • 美術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互相促進(逐夢70年)
    美術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互相促進,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斷開拓國際視野,探索美術創作規律,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逐步推動中國美術朝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方向前進。大力普及,不斷提高,雙重飛躍新中國美術是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發展起來的。
  • 《大地頌歌》音樂總監、作曲劉嶽:音樂創作,我關注民族性和世界性...
    《大地頌歌》的音樂,是以交響樂的語言為主軸,讓湖南民族音樂氣息貫穿全劇。湖南的民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獨有的音階:升三級,《馬桑樹兒搭燈臺》裡面就有,我在《大地頌歌》開場音樂中運用了這個調式。 我學習和實踐的音樂範圍很廣,戲曲、流行樂和古典音樂等都有涉及。它們很不一樣,當你在這幾個領域都深入學習和實踐的時候,吸收到的營養與那種靠印象來一兩句戲曲唱詞的了解程度,完全不一樣。
  • 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發展與思考
    所謂「復調音樂理論」,是西方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通過與專業音樂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密切關聯,根據「對位」概念——結合同時發生的若干不同音樂線條的特定規則,不斷豐富發展,既包括對音樂創作實踐中對位技術技巧運用、表現形態及發展變化特點、風格特徵等方面一般規律的分析研究,也包括對其思維特點、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並最終在此基礎上,於18世紀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自足的系統(包括對位與賦格兩部分)——復調音樂理論體系。
  • 美美與共 和而不同——21世紀歐美音樂理論學科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綜述與展望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以來,就教學對象而言,音樂理論學科專業顯著區分為作為作曲系的專業基礎課(「四大件」)和作為其他系的共同課。服務前者,音樂理論致力於為作曲教學乃至創作實踐服務,時常事與願違;服務後者,音樂理論懈怠於表演實踐與音樂理解的底蘊支撐,也一直不太盡如人意,甚至被「嫌棄」。
  • 音樂創作界,音樂語言對其他藝術的力量,創作手法的多樣性
    百家原創作者:林輪講歷史音樂創作界也像造型藝術界一樣的國際化:交響樂團的指揮,男女歌劇演唱家和著名演奏家受到各大文化都市的邀請,這些城市就是他們職業生涯的一個個驛站。最輝煌的藝術履歷往往完成於紐約。此外,這一時期還是「交響樂團的黃金時代」。
  • 中小學音樂招教考試理論複習試題
    8、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9、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審美體驗價值、二是創造性發展價值、三是社會交往價值、四是文化傳承價值。
  • 音樂的詞曲的創作及創作過程
    一 音樂主題主題的創作和發展  音樂主題是一首樂曲最主要的樂思,常是作曲家在充滿激情的精神狀態下寫出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富有較強的表現力,意義也比較完整。  作曲者拿到一首歌詞後,一般需要朗讀幾遍,這時不要拘泥於歌詞朗誦的節奏,也不要拘泥於歌詞中某一詞句的描繪,而應集中考慮怎樣刻畫全歌曲總的音樂形象,對歌詞所提供的意境,最深情的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中外許多著名的作曲家在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樂曲,僅就某一位作曲家來看,如冼星海等,他們創作的音樂主題,首先是主題節奏就沒有完全相同的,總是各具特點,極為豐富多彩。這一點十分值得重視。
  • 色彩與音樂的關係:音調與色調的浪漫「色彩音樂理論」
    大家好,關於色彩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許多影視從業者、科學家、以及藝術家都在研究的事情,最近看了許多色彩與音樂關係的論文和實踐,也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更多的理論為我們尋找更好的創意奠定思考基礎,今天羅蘭與大家分享這方面的知識。
  • 談高中電腦音樂創作教學
    由於可以利用音樂軟體將自己的音樂主張轉變為樂曲,體會創作成功後的成就感,同學們學習得愉快而主動,課堂氛圍輕鬆和諧。 我們不僅要問:是什麼使這些高中生對音樂課產生了如此濃厚的興趣?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可以發展成為一種教學模式並被推廣嗎?它是否預示了今後音樂課發展的一個方向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這些問題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 構建新時代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
    學者認為,構建中國特色音樂理論話語體系是一項極其龐大的工程,是音樂理論界適應時代進步的迫切要求,也是音樂學者應有的理論自覺。本期,我們繼續邀請學者從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的三維特徵、音樂人類學的「中國經驗」、中西基本樂理的異同等方面展開論述,進一步探討構建新時代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的有效路徑。
  • 全國歌劇理論與創作研討會暨首屆優秀歌劇評論徵集專題發言舉行
    全國歌劇理論與創作研討會暨首屆優秀歌劇評論徵集比賽系列專題發言舉行12月13日至14日,全國歌劇理論與創作研討會暨首屆優秀歌劇評論徵集比賽系列專題發言在山東藝術學院文東校區舉行。國務院音樂與舞蹈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王次炤,山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上海音樂學院原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楊燕迪,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居其宏,中國音樂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戴嘉枋,來自全國各專業院校、藝術院團、協會組織、研究院所、學術刊物和駐濟高校音樂學院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歌劇的民族化與國際化趨勢、中國歌劇創作與表演的理論與實踐
  • 中國鋼琴音樂中民歌類作品是基於傳統民歌創作的器樂曲
    周青青漢族民歌的色彩區為「漢族民歌音樂的地方性風格方面有著共同特徵的民歌流傳區域」。雖然這種分類方法上存在種種無法解釋銜接的邏輯縫隙,如「色彩」為美術學術語,地區分類採用的是地理學概念,音調解釋上主要借鑑了語言學上的方言分類方法。多種學科交叉支撐的此理論,恰好吻合了和聲學色彩理論,並較恰當的顯現了中國音樂審美旨趣。
  • 學術系列|《兒童音樂教育中「身體之維」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節選
    《兒童音樂教育中"身體之維"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兒童音樂教育專家·音樂教育博士·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音樂學碩士畢業·中國鋼琴名師中央音樂學院陳比綱教授弟子·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級音樂教育項目·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數篇音樂教育論文
  • 中國音樂學院舉行首屆國際作曲技術理論專題交流季活動
    人民網北京3月19日電(記者林露)近日,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中國音樂學院教學實踐公開課暨第一屆國際作曲技術理論專題交流季」活動在京舉行。此次活動是繼2017年9月「全球音樂院校校長交流季」舉行、「全球音樂教育聯盟」成立以來的又一次音樂領域的重大國際教學實踐與學術研討交流活動,將拓展我國在音樂理論學科方面的國際化視野。
  • 音樂分析是音樂理論教學中學科轉型和創新的標誌—— 兼談音樂學院作曲教學的創新
    (2)從史學的角度關注作曲學的發展,總結、歸納和提煉音樂結構元素及其相互關係在各時期音樂作品形式構建過程中的特殊表現方式。這兩點其實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教學改革理念,即從作曲學的角度統合現存的技法分離理論系統,從史學的角度梳理並勾勒出作曲學科的發展路徑,做到不偏頗、不單一,作曲技術相互貫連、理論和實踐經緯交叉。這一統合的最佳方式,就是「音樂分析」。
  • 創作經驗是文學理論建構的基礎
    為此,有必要引進創作經驗這個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的重要一維,把立論的起點建立在作家創作經驗的基礎上。●伴隨對中國特色的創作追求,作家對創作經驗的反思,也為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通過對這種理論體系的完善來凸顯中國特色,就成了中國當代文論創新追求的主要思路和實踐,也是建構中國特色當代文論的主要思維取向。與這種改造外來文論的取向相對應的一維,是中國古代文論的創造性轉化。
  • 原來音樂理論對於學鋼琴這麼重要!
    音樂理論不是新的東西,它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一個外行人可能無法理解的符號,字母,圖表,和弦和其他符號,但是學習音樂理論可以讓他完全了解這些以及學習彈鋼琴的許多其他概念。鋼琴家更應該了解這些符號,這有助於他們更好的理解鋼琴,以便演奏曲目,創作旋律。
  • 舒伯特鋼琴音樂創作特點
    他的音樂理論訓練是不系統的,但他家庭和學校內的環境卻充滿了音樂,他的啟蒙教育可以說是受益於自己的父親和兩位哥哥,他跟他們學習鋼琴和小提琴。舒伯特的父親希望舒伯特子承父業,但這個孩子的心卻在別的事情上。在教了三年書(1814—1817)後,他全身心地投入至音樂創作。
  • 音樂創作和表演中的方言元素
    [1]由此可見,音樂與語言的關係深深存在於我們的感知和認知層面,這也必將深刻地存在於現實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本文以汪立三的鋼琴曲《藍花花》為例,通過對創作中方言元素和西方技法的分析;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較,及其與陝西方言語言特徵的關係分析,探討(中國當代)音樂創作和表演中的方言(語言)元素的體現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