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新經緯(ID:jwview),作者:魏薇原文標題:《逃離銀行的年輕人:我努力考上985、211,不是為了來這當櫃員的》為什麼要去銀行工作?過去,人們常將在銀行工作比作「金飯碗」。最近,銀行因筆試題難接連上熱搜,過不了多久,又一批「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的應屆生將進入銀行,為銀行補充新鮮血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微博上,「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超話裡,已有9674.9萬閱讀,1.9萬個帖子,他們有的發表離職感言,有的還在糾結是否要離職。銀行越來越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中新經緯採訪了幾位已經從銀行離職或打算離職的人,了解在他們眼裡,銀行究竟是怎樣的?有句話叫「一人在銀行,全家跟著忙」,這句話銀行人的真實寫照。2011年大學畢業後,我順利考入了銀行。剛進銀行時,行動支付還沒那麼發達,網銀就算比較高級的電子支付業務了,所以工作任務也不重。但好景不長,
隨著行動支付發展迅速,支付寶、微信開始崛起,對銀行傳統業務造成巨大衝擊,櫃員的任務和工作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那段日子感覺特別迷茫。原來銀行網點主要創收就是提高存款、發放貸款,後來吸收存款受行動支付的衝擊比較大,銀行開始轉型全員營銷,不管做什麼崗位都要做銷售。我個人偏內向,也不喜歡做營銷。每到季末、年末都有各種各樣的任務,要發動周圍的親戚朋友一起來完成,比如說基金代銷,我就擔心親戚買了後會賠錢。我所在的銀行是每月初會預發工資,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可能還會在下個月的工資裡扣錢。銀行的崗位就幾種,在網點除了櫃員,還有對公、對私客戶經理,櫃員主管,然後就是行長了,這些崗位競爭都很激烈。銀行的後臺比較輕鬆,但也很難轉。所以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在銀行的發展方向,就是局限於櫃檯了,這不符合我的心理預期。想到這些我就打定主意離職了。辭職後,我去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從基層做起。我把自己的姿態放得特別低,重新學習相關業務知識,前一兩年經歷了痛苦的轉型期,現在已經慢慢進入角色。(某全國性股份行櫃員轉對公業務 工作3年 打算自己創業)我的專業是廣告學,研究生曾在廣告公司實習,廣告行業都是加班狗,每天凌晨2、3點下班,就希望能找一個作息規律一些的工作。當時銀行來學校校招,我就投了簡歷。進銀行之後從櫃員幹起,根本沒有之前想像中輕鬆,每天工作時精神要高度集中,不能寫錯數、算錯帳,和做廣告時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落差很大。
銀行的內部考試非常頻繁,考打計算器、數鈔票、打字等,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就這樣堅持了將近兩年,我終於轉到了對公業務,又開始不斷敲合同、蓋章、做合同,工作壓力更大了,對業績的要求更高了。做櫃員時面對的是零散的客戶,個人零售業務需要投入感情,可以和客戶多聊聊家常,拉近距離;後來面對的都是公司,剛開始覺得接觸的客戶都很高大上,公司業務動輒都是千萬甚至上億量級的,不像個人業務才幾十萬甚至幾千。但是現在銀行同業競爭相當激烈,確實很難。更讓我崩潰的是酒桌文化。下了班,經常需要去喝酒應酬,一周最少兩次。為了拉一單生意,有時候喝酒喝到吐,我覺得這比加班更辛苦。目前我打算自己創業,做美術教育培訓。回過頭來,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再進銀行了,人這輩子還是要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國有銀行櫃員跳槽至城商行貸款經營部 工作7年 考上公務員)我大學時讀的是法學專業,大四時,應聘了某國有銀行某市分行的風險管理崗。結果到崗後告訴我要先在網點做櫃員。這一幹,就幹了三年多櫃員。我當時認為在櫃員崗位待得越久,社會競爭力越低,我努力考上985、211,並不是為了出來幹這麼一個工作。種種考慮之下,我跳槽去了某城商行的貸款經營部,和我專業相對更匹配一些,但幹了四年後,慢慢發現這個崗位最重視的依然是個人業績。我的工作沒出什麼差錯,也能完成業績,工作年限到了應該能晉升為副主管,但是表面提拔了,工作內容也沒有發生變化,我晉升之後再往上升的空間很小。
而且我認為銀行是一個衰退的行業,績效、工資和任務指標都和行裡的整體經營情況掛鈎,和我個人的能力沒有太大關係。在外界看來,銀行是個「金飯碗」。我在國有銀行工作時,轉正後月薪能達到七八千,跳槽到城商行之後,月薪過萬沒有問題。這個收入在當地還不錯,但是工資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因為幸福指數太低。後來我評估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我在大學時就通過了司法考試,本科學校和專業也不錯,即便出了銀行這個門,也有很多就業機會,索性就裸辭了。我先去了一家律所工作,去年五月考上了公務員,現在在法院上班。工資雖然比之前有所下降,但在新工作中,我感受到了工作的價值,也找到了施展自己能力的平臺。大部分大學生剛畢業很少有清晰的職業規劃,甚至對自己即將從事的行業一無所知。2016年春天,我通過春招進入了某國有銀行,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覺得至少要幹夠兩年。兩年一到,我一天都不耽擱趕緊就辭職了。新人入職後大部分被分配做櫃員。年輕人最大的消磨就是在櫃檯。一線城市或許還能接觸一些國際化的業務,但是其他城市的櫃員,每天做的業務就是存取、掛失、開戶。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瑣碎、細緻、不能出任何差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在這份工作裡,之前的專業知識都用不到。如果在櫃檯幹三五年還不出來,很可能就把之前的知識都忘光了。在很多人心目中,銀行員工的作息是朝九晚五,但進去之後發現根本不是,餓著肚子開會到晚上10點多是常態。
工作辛苦一點也就罷了,關鍵是工資低。我所在的銀行員工一共分為11級,底層員工每月平均工資到手三四千,大部分人天花板到8級,工資大概1萬元。說出來很多人都不信,我最低的一個月工資到手才1888元。我是本地人,和父母吃住在一起,還能熬過來。但一些外地同事,他們靠這點工資怎麼維持日常開銷?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會在乎所謂的「金飯碗」嗎?每天頂著巨大壓力,最怕的就是客戶投訴。曾經遇到一個客戶,他是專門碰瓷銀行的,去各大銀行辦理一些稀奇古怪的業務,然後抓到你的漏洞就挑刺,之後就去銀行業協會、銀保監會投訴,要求銀行賠錢送禮。當時因為系統的問題,對方抓住了一個問題不放,網點主任打算在網點的日常費用裡拿800元賠給他,對方還嫌少。我當時是裸辭的,辭職後,很多獵頭給我打電話,推薦給我櫃員和客戶經理的崗位,我全部拒婉了。這代90後的想法已經變了,老一輩「金飯碗」那套已經不靈了。之前上大學時,大學城的對面就是我現在工作的這家銀行,印象中服務態度很差,效率很低,天天很早關門,結果到我開始工作的時候發現這種「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對營業時間、員工服務態度以及各種業績指標的要求都非常高,跟之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聽銀行的老員工說,2000到2010年之間,是銀行的黃金十年,發展快、績效高、工資也高,經常莫名其妙就發一筆錢,過年會發各種各樣的東西,發到家裡什麼都不用買了,而且經常組織旅遊,福利相當好,但這都是我入行之前的事了。
我來銀行之後,銀行過節發的東西越來越少,也就一些米麵油之類的。而且從入職到現在,收入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據說是隨著工齡增長,各種保險也會扣得多,結果就是到手的錢越來越少,基本工資經常三千多,有時候是二開頭。在網點工作其實很煩,比如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客戶,經常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行裡要求,即便對方再蠻不講理、胡攪蠻纏,也不能表現出來,要耐心做好解釋工作。這對人的情緒是一種消耗。我也想過換一份工作,但是不想去同業,現在還在等待機會。
文:魏薇 標題責編:魏薇 羅琨 趙佳然
導語圖為脫口秀演員house吐槽銀行工作,截圖來源:騰訊視頻;辭職資料圖來源:包圖網
感謝你讀到這裡,我們為明天準備了更加精彩的內容,不想錯過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
設為星標吧。第一步:點擊頂部藍字
「Vista看天下」,進入公眾號主頁。
事實證明,沒有永遠的「鐵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