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拉客戶,我喝酒喝到吐」逃離銀行的年輕人:他們眼裡銀行究竟...

2020-12-19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逃離銀行的年輕人:我努力考上985、211,不是為了來這當櫃員的

為什麼要去銀行工作?過去,人們常將在銀行工作比作「金飯碗」。最近,銀行因筆試題難接連上熱搜,過不了多久,又一批「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的應屆生將進入銀行,為銀行補充新鮮血液。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微博上,「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超話裡,已有9674.9萬閱讀,1.9萬個帖子,他們有的發表離職感言,有的還在糾結是否要離職。銀行越來越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中新經緯客戶端採訪了幾位已經從銀行離職或打算離職的人,在他們眼裡,銀行究竟是怎樣的?

「銀行轉型後全員營銷,我不適合」

某國有銀行櫃員 工作6年 轉型做會計

有句話叫「一人在銀行,全家跟著忙」,這句話銀行人的真實寫照。

2011年大學畢業後,我順利考入了銀行。剛進銀行時,行動支付還沒那麼發達,網銀就算比較高級的電子支付業務了,所以工作任務也不重。

但好景不長,隨著行動支付發展迅速,支付寶、微信開始崛起,對銀行傳統業務造成巨大衝擊,櫃員的任務和工作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那段日子感覺特別迷茫。

原來銀行網點主要創收就是提高存款、發放貸款,後來吸收存款受行動支付的衝擊比較大,銀行開始轉型全員營銷,不管做什麼崗位都要做銷售。我個人偏內向,也不喜歡做營銷。

每到季末、年末都有各種各樣的任務,要發動周圍的親戚朋友一起來完成,比如說基金代銷,我就擔心親戚買了後會賠錢。我所在的銀行是每月初會預發工資,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可能還會在下個月的工資裡扣錢。

銀行的崗位就幾種,在網點除了櫃員,還有對公、對私客戶經理,櫃員主管,然後就是行長了,這些崗位競爭都很激烈。銀行的後臺比較輕鬆,但也很難轉。所以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在銀行的發展方向,就是局限於櫃檯了,這不符合我的心理預期。

想到這些我就打定主意離職了。辭職後,我去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從基層做起。我把自己的姿態放得特別低,重新學習相關業務知識,前一兩年經歷了痛苦的轉型期,現在已經慢慢進入角色。

「為了拉客戶,我喝酒喝到吐」

某全國性股份行櫃員轉對公業務 工作3年 打算自己創業

我的專業是廣告學,研究生曾在廣告公司實習,廣告行業都是加班狗,每天凌晨2、3點下班,就希望能找一個作息規律一些的工作。當時銀行來學校校招,我就投了簡歷。

進銀行之後從櫃員幹起,根本沒有之前想像中輕鬆,每天工作時精神要高度集中,不能寫錯數、算錯帳,和做廣告時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落差很大。

銀行的內部考試非常頻繁,考打計算器、數鈔票、打字等,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

就這樣堅持了將近兩年,我終於轉到了對公業務,又開始不斷敲合同、蓋章、做合同,工作壓力更大了,對業績的要求更高了。做櫃員時面對的是零散的客戶,個人零售業務需要投入感情,可以和客戶多聊聊家常,拉近距離;後來面對的都是公司,剛開始覺得接觸的客戶都很高大上,公司業務動輒都是千萬甚至上億量級的,不像個人業務才幾十萬甚至幾千。但是現在銀行同業競爭相當激烈,確實很難。

更讓我崩潰的是酒桌文化。下了班,經常需要去喝酒應酬,一周最少兩次。為了拉一單生意,有時候喝酒喝到吐,我覺得這比加班更辛苦。

目前我打算自己創業,做美術教育培訓。回過頭來,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再進銀行了,人這輩子還是要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收入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幸福指數太低」

國有銀行櫃員跳槽至城商行貸款經營部 工作7年 考上公務員

我大學時讀的是法學專業,大四時,應聘了某國有銀行某市分行的風險管理崗。結果到崗後告訴我要先在網點做櫃員。這一幹,就幹了三年多櫃員。

我當時認為在櫃員崗位待得越久,社會競爭力越低,我努力考上985、211,並不是為了出來幹這麼一個工作。

種種考慮之下,我跳槽去了某城商行的貸款經營部,和我專業相對更匹配一些,但幹了四年後,慢慢發現這個崗位最重視的依然是個人業績。

我的工作沒出什麼差錯,也能完成業績,工作年限到了應該能晉升為副主管,但是表面提拔了,工作內容也沒有發生變化,我晉升之後再往上升的空間很小。而且我認為銀行是一個衰退的行業,績效、工資和任務指標都和行裡的整體經營情況掛鈎,和我個人的能力沒有太大關係。

在外界看來,銀行是個「金飯碗」。我在國有銀行工作時,轉正後月薪能達到七八千,跳槽到城商行之後,月薪過萬沒有問題。這個收入在當地還不錯,但是工資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因為幸福指數太低。

後來我評估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我在大學時就通過了司法考試,本科學校和專業也不錯,即便出了銀行這個門,也有很多就業機會,索性就裸辭了。

我先去了一家律所工作,去年五月考上了公務員,現在在法院上班。工資雖然比之前有所下降,但在新工作中,我感受到了工作的價值,也找到了施展自己能力的平臺。

「年輕人最大的消磨就是在櫃檯」

某國有銀行櫃員 工作2年 辭職轉型做媒體人

大部分大學生剛畢業很少有清晰的職業規劃,甚至對自己即將從事的行業一無所知。2016年春天,我通過春招進入了某國有銀行,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覺得至少要幹夠兩年。兩年一到,我一天都不耽擱趕緊就辭職了。

新人入職後大部分被分配做櫃員。年輕人最大的消磨就是在櫃檯。一線城市或許還能接觸一些國際化的業務,但是其他城市的櫃員,每天做的業務就是存取、掛失、開戶。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瑣碎、細緻、不能出任何差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在這份工作裡,之前的專業知識都用不到。如果在櫃檯幹三五年還不出來,很可能就把之前的知識都忘光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銀行員工的作息是朝九晚五,但進去之後發現根本不是,餓著肚子開會到晚上10點多是常態。

工作辛苦一點也就罷了,關鍵是工資低。我所在的銀行員工一共分為11級,底層員工每月平均工資到手三四千,大部分人天花板到8級,工資大概1萬元。

說出來很多人都不信,我最低的一個月工資到手才1888元。我是本地人,和父母吃住在一起,還能熬過來。但一些外地同事,他們靠這點工資怎麼維持日常開銷?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會在乎所謂的「金飯碗」嗎?

每天頂著巨大壓力,最怕的就是客戶投訴。曾經遇到一個客戶,他是專門碰瓷銀行的,去各大銀行辦理一些稀奇古怪的業務,然後抓到你的漏洞就挑刺,之後就去銀行業協會、銀保監會投訴,要求銀行賠錢送禮。當時因為系統的問題,對方抓住了一個問題不放,網點主任打算在網點的日常費用裡拿800元賠給他,對方還嫌少。

我當時是裸辭的,辭職後,很多獵頭給我打電話,推薦給我櫃員和客戶經理的崗位,我全部拒婉了。這代90後的想法已經變了,老一輩「金飯碗」那套已經不靈了。

「工資高,福利好,這都是我入行之前的事了」

某國有銀行 工作8年 計劃離職

之前上大學時,大學城的對面就是我現在工作的這家銀行,印象中服務態度很差,效率很低,天天很早關門,結果到我開始工作的時候發現這種「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對營業時間、員工服務態度以及各種業績指標的要求都非常高,跟之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聽銀行的老員工說,2000到2010年之間,是銀行的黃金十年,發展快、績效高、工資也高,經常莫名其妙就發一筆錢,過年會發各種各樣的東西,發到家裡什麼都不用買了,而且經常組織旅遊,福利相當好,但這都是我入行之前的事了。

我來銀行之後,銀行過節發的東西越來越少,也就一些米麵油之類的。而且從入職到現在,收入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據說是隨著工齡增長,各種保險也會扣得多,結果就是到手的錢越來越少,基本工資經常三千多,有時候是二開頭。

在網點工作其實很煩,比如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客戶,經常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行裡要求,即便對方再蠻不講理、胡攪蠻纏,也不能表現出來,要耐心做好解釋工作。這對人的情緒是一種消耗。

我也想過換一份工作,但是不想去同業,現在還在等待機會。(中新經緯APP)

逃離銀行的年輕人:我努力考上985、211,不是為了來這當櫃員的

為什麼要去銀行工作?過去,人們常將在銀行工作比作「金飯碗」。最近,銀行因筆試題難接連上熱搜,過不了多久,又一批「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的應屆生將進入銀行,為銀行補充新鮮血液。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微博上,「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超話裡,已有9674.9萬閱讀,1.9萬個帖子,他們有的發表離職感言,有的還在糾結是否要離職。銀行越來越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中新經緯客戶端採訪了幾位已經從銀行離職或打算離職的人,在他們眼裡,銀行究竟是怎樣的?

「銀行轉型後全員營銷,我不適合」

某國有銀行櫃員 工作6年 轉型做會計

有句話叫「一人在銀行,全家跟著忙」,這句話銀行人的真實寫照。

2011年大學畢業後,我順利考入了銀行。剛進銀行時,行動支付還沒那麼發達,網銀就算比較高級的電子支付業務了,所以工作任務也不重。

但好景不長,隨著行動支付發展迅速,支付寶、微信開始崛起,對銀行傳統業務造成巨大衝擊,櫃員的任務和工作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那段日子感覺特別迷茫。

原來銀行網點主要創收就是提高存款、發放貸款,後來吸收存款受行動支付的衝擊比較大,銀行開始轉型全員營銷,不管做什麼崗位都要做銷售。我個人偏內向,也不喜歡做營銷。

每到季末、年末都有各種各樣的任務,要發動周圍的親戚朋友一起來完成,比如說基金代銷,我就擔心親戚買了後會賠錢。我所在的銀行是每月初會預發工資,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可能還會在下個月的工資裡扣錢。

銀行的崗位就幾種,在網點除了櫃員,還有對公、對私客戶經理,櫃員主管,然後就是行長了,這些崗位競爭都很激烈。銀行的後臺比較輕鬆,但也很難轉。所以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在銀行的發展方向,就是局限於櫃檯了,這不符合我的心理預期。

想到這些我就打定主意離職了。辭職後,我去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從基層做起。我把自己的姿態放得特別低,重新學習相關業務知識,前一兩年經歷了痛苦的轉型期,現在已經慢慢進入角色。

「為了拉客戶,我喝酒喝到吐」

某全國性股份行櫃員轉對公業務 工作3年 打算自己創業

我的專業是廣告學,研究生曾在廣告公司實習,廣告行業都是加班狗,每天凌晨2、3點下班,就希望能找一個作息規律一些的工作。當時銀行來學校校招,我就投了簡歷。

進銀行之後從櫃員幹起,根本沒有之前想像中輕鬆,每天工作時精神要高度集中,不能寫錯數、算錯帳,和做廣告時那種天馬行空的感覺落差很大。

銀行的內部考試非常頻繁,考打計算器、數鈔票、打字等,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

就這樣堅持了將近兩年,我終於轉到了對公業務,又開始不斷敲合同、蓋章、做合同,工作壓力更大了,對業績的要求更高了。做櫃員時面對的是零散的客戶,個人零售業務需要投入感情,可以和客戶多聊聊家常,拉近距離;後來面對的都是公司,剛開始覺得接觸的客戶都很高大上,公司業務動輒都是千萬甚至上億量級的,不像個人業務才幾十萬甚至幾千。但是現在銀行同業競爭相當激烈,確實很難。

更讓我崩潰的是酒桌文化。下了班,經常需要去喝酒應酬,一周最少兩次。為了拉一單生意,有時候喝酒喝到吐,我覺得這比加班更辛苦。

目前我打算自己創業,做美術教育培訓。回過頭來,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再進銀行了,人這輩子還是要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收入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幸福指數太低」

國有銀行櫃員跳槽至城商行貸款經營部 工作7年 考上公務員

我大學時讀的是法學專業,大四時,應聘了某國有銀行某市分行的風險管理崗。結果到崗後告訴我要先在網點做櫃員。這一幹,就幹了三年多櫃員。

我當時認為在櫃員崗位待得越久,社會競爭力越低,我努力考上985、211,並不是為了出來幹這麼一個工作。

種種考慮之下,我跳槽去了某城商行的貸款經營部,和我專業相對更匹配一些,但幹了四年後,慢慢發現這個崗位最重視的依然是個人業績。

我的工作沒出什麼差錯,也能完成業績,工作年限到了應該能晉升為副主管,但是表面提拔了,工作內容也沒有發生變化,我晉升之後再往上升的空間很小。而且我認為銀行是一個衰退的行業,績效、工資和任務指標都和行裡的整體經營情況掛鈎,和我個人的能力沒有太大關係。

在外界看來,銀行是個「金飯碗」。我在國有銀行工作時,轉正後月薪能達到七八千,跳槽到城商行之後,月薪過萬沒有問題。這個收入在當地還不錯,但是工資對我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因為幸福指數太低。

後來我評估了一下自己的能力,我在大學時就通過了司法考試,本科學校和專業也不錯,即便出了銀行這個門,也有很多就業機會,索性就裸辭了。

我先去了一家律所工作,去年五月考上了公務員,現在在法院上班。工資雖然比之前有所下降,但在新工作中,我感受到了工作的價值,也找到了施展自己能力的平臺。

「年輕人最大的消磨就是在櫃檯」

某國有銀行櫃員 工作2年 辭職轉型做媒體人

大部分大學生剛畢業很少有清晰的職業規劃,甚至對自己即將從事的行業一無所知。2016年春天,我通過春招進入了某國有銀行,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覺得至少要幹夠兩年。兩年一到,我一天都不耽擱趕緊就辭職了。

新人入職後大部分被分配做櫃員。年輕人最大的消磨就是在櫃檯。一線城市或許還能接觸一些國際化的業務,但是其他城市的櫃員,每天做的業務就是存取、掛失、開戶。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瑣碎、細緻、不能出任何差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在這份工作裡,之前的專業知識都用不到。如果在櫃檯幹三五年還不出來,很可能就把之前的知識都忘光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銀行員工的作息是朝九晚五,但進去之後發現根本不是,餓著肚子開會到晚上10點多是常態。

工作辛苦一點也就罷了,關鍵是工資低。我所在的銀行員工一共分為11級,底層員工每月平均工資到手三四千,大部分人天花板到8級,工資大概1萬元。

說出來很多人都不信,我最低的一個月工資到手才1888元。我是本地人,和父母吃住在一起,還能熬過來。但一些外地同事,他們靠這點工資怎麼維持日常開銷?連自己都養不活,還會在乎所謂的「金飯碗」嗎?

每天頂著巨大壓力,最怕的就是客戶投訴。曾經遇到一個客戶,他是專門碰瓷銀行的,去各大銀行辦理一些稀奇古怪的業務,然後抓到你的漏洞就挑刺,之後就去銀行業協會、銀保監會投訴,要求銀行賠錢送禮。當時因為系統的問題,對方抓住了一個問題不放,網點主任打算在網點的日常費用裡拿800元賠給他,對方還嫌少。

我當時是裸辭的,辭職後,很多獵頭給我打電話,推薦給我櫃員和客戶經理的崗位,我全部拒婉了。這代90後的想法已經變了,老一輩「金飯碗」那套已經不靈了。

「工資高,福利好,這都是我入行之前的事了」

某國有銀行 工作8年 計劃離職

之前上大學時,大學城的對面就是我現在工作的這家銀行,印象中服務態度很差,效率很低,天天很早關門,結果到我開始工作的時候發現這種「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對營業時間、員工服務態度以及各種業績指標的要求都非常高,跟之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聽銀行的老員工說,2000到2010年之間,是銀行的黃金十年,發展快、績效高、工資也高,經常莫名其妙就發一筆錢,過年會發各種各樣的東西,發到家裡什麼都不用買了,而且經常組織旅遊,福利相當好,但這都是我入行之前的事了。

我來銀行之後,銀行過節發的東西越來越少,也就一些米麵油之類的。而且從入職到現在,收入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據說是隨著工齡增長,各種保險也會扣得多,結果就是到手的錢越來越少,基本工資經常三千多,有時候是二開頭。

在網點工作其實很煩,比如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客戶,經常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行裡要求,即便對方再蠻不講理、胡攪蠻纏,也不能表現出來,要耐心做好解釋工作。這對人的情緒是一種消耗。

我也想過換一份工作,但是不想去同業,現在還在等待機會。(中新經緯APP)

相關焦點

  • 那些拿到銀行「金飯碗」的年輕人,為什麼選擇逃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新經緯(ID:jwview),作者:魏薇原文標題:《逃離銀行的年輕人
  • 逃離銀行的年輕人
    數不清的年輕人正準備或者已經從銀行離職。微博超話「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有1.1億閱讀,2.3萬用戶關注,銀行人在這裡吐槽領導、客戶,分享離職經歷。他們大多名校畢業、經過層層選拔獲得外人豔羨的工作,而如今卻在醞釀著離開。
  • 那些逃離銀行的年輕人
    數不清的年輕人正在籌劃、或者已經從銀行辭職。兩年前,24歲的歐陽上交了辭職申請。辭職前的幾天,一名懷孕的女同事身體不舒服,想請假回家休息,領導沒有批准。女同事跟歐陽一樣是櫃員,當時她正辦理一筆業務,領導要她辦完之後交接完再回家。第二天,女同事流產了。23歲的舒克也是櫃員,他是在上周某個早晨遲到了10分鐘之後想要辭職的。
  • 銀行圍城:上熱搜的銀行校招試題和一群正在逃離的年輕人
    一些在銀行工作的年輕人正在試圖逃離。截至目前,微博上的超話「今天你從銀行離職了嗎」閱讀量已經超過8600萬,帖子已有1.7萬。今年8月,一張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校招新員工吐槽「因未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的微信截圖在網絡上引起網友的憤懣。
  • 公司聚餐,同事從不喝酒。老闆:我喝酒,你喝水。同事最後喝到吐
    因為在職場中,喝酒是加深交流、業務談判、拉攏客戶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一個老闆和重要客戶應酬時,都喜歡帶上你的話,相信你在老闆的心目中位置很重要。參加這樣的酒局,不僅能夠拓展人脈、結交貴人,還能向其他行業精英們學到很多業務之外的東西。
  • 銀行新人不喝酒被扇耳光,90後的臉被酒桌文化打腫了
    一手拎著酒,一手提著命,年輕人的日子不好過,近日,「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引來了廣泛關注。銀行新人不能喝酒,10年滴酒未沾。初次參加職場聚會,束手束腳,他提前和行長打報告,求放過。上司敬酒,你膽敢不喝?好大的膽子,某領導走過來,氣勢洶洶:你是不是傻逼?說著,一巴掌扇上來。
  • 為什麼大批年輕人「逃離」餘額寶?究竟有什麼貓膩?看完明白了
    支付寶的誕生是為了促進淘寶交易結算,並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支付寶也持續增長,成為最重要的在線支付工具。也可以說是為阿里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大批年輕人「逃離」餘額寶?究竟有什麼貓膩?看完明白了!
  • 「三無」普通二本男:我在銀行「掙扎」的日子
    在銀行內部的員工幸福感不強通常是因為有了比較,比如同樣一個支行,你做這個崗位一個月拿五位數,我做這個崗位只有你的零頭,感覺你也不比我多付出多少,這時候心裡就很難受了,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在一個公司大家都差不多,你比我多個幾百一千的,那可能怨氣也沒這麼大,幸福感還更強些。
  • 年輕人開始「逃離」餘額寶?為何寧願把錢存銀行,也不想存餘額寶
    行動支付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事實上,支付寶剛推出的時候,中國人對它並不感興趣,因為他們覺得在支付寶存錢「不安全」。支付寶之所以能讓中國人重新回到他們的心中,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很關注「餘額寶」的功能。
  • 銀行總讓信用卡帳單分期,是為了賺錢?銀行職員:並非只為賺錢
    但是如今許多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卻是有100塊錢都要用光,沒有錢了再去借錢花。為了能夠圖一時快樂,當下,有許多年輕人是左手信用卡,右手花唄。但是大家也知道,長時間依賴於信用卡和螞蟻花唄生活,將會造成入不敷出的後果。所以,為了能夠緩解自己的還款壓力,有很多年輕人會選擇分期還款。
  • 你願意為了他們,把時間存入銀行嗎
    要是有人能多陪陪他們就好了。2019年,上海市民政局在虹口、長寧兩區啟動養老服務「時間銀行」項目試點工作,鼓勵個人為老年人提供非專業性的養老服務。今年,上海市民政局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擴大了項目試點範圍,覆蓋徐匯、長寧、普陀、虹口、楊浦五區各街鎮。
  • 15樓財經 銀行新員工聚餐不喝酒被領導扇耳光 責任人被停職處罰
    8月23日,一張銀行校招新員工投訴聚餐時不喝酒被領導辱罵扇耳光的微信群聊截圖在網上傳開,引發熱議。雖然該截圖並沒有直接曝光銀行名字,但當日晚間,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官方微信公眾號號發文回應稱,員工楊某反映的該行中關村支行私下費公款聚餐中出現的個別領導和員工失當行為屬實,已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停職接受調查處罰。
  • 新員工因不喝酒被打耳光,廈門國際銀行:非公款聚餐!酒店很奢華
    曝料人稱,涉事銀行在北京盤古七星酒店聚福園自助餐廳聚餐時,有關領導逼迫新員工喝酒、扇新員工耳光,場面混亂。24日,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通過官方自媒體平臺發聲,確認此事屬實,稱聚餐系私下非公款聚餐,並對相關領導給予嚴重警告處分,扣罰二個季度績效工資。
  • 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罰扣工資
    近日,一則聊天截圖揭露了一家銀行中,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的事。這家銀行,是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的中關村支行。這家銀行在晚上於盤古七星酒店聚餐時,一名滴酒不沾的新員工提前向支行行長進行匯報,表示不喝酒,結果沒有得到一個準確的回覆。隨後在酒桌上,他的領導要將他的飲料換成酒,他再一次禮貌表示拒絕和道歉。
  • 銀行總是邀請帳單分期,僅是為了賺錢?銀行職員:並非只為賺錢
    為了一時高興,目前,有不少年輕人持左手信用卡,右手花唄。然而,我們都知道,長期依賴信用卡和螞蟻花唄消費將導致收支不平衡的後果。因此,為了緩解自己的還款壓力,很多年輕人會選擇分期付款。
  • 銀行新員工第一次聚餐,因不喝領導敬酒被扇耳光,還遭同事追著罵
    文/海盜君標題:銀行新員工第一次聚餐,因不喝領導敬酒被扇耳光,還遭同事追著罵北京一名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的事情引發關注。這名新員工在單位第一次聚餐時,因沒有喝酒遭領導扇耳光。這一事件被曝光之後,很快引發熱議。楊某睿是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的一名新員工,他在網上曝光了自己因為不能喝酒,被領導扇耳光的遭遇。據楊某睿描述,他因個人原因過去10年滴酒不沾,未來也不準備喝酒。他提前向支行行長匯報了此事,但並未得到對方明確的答覆。
  • 臺灣銀行案例:年輕人打敗經濟重壓是在以卵擊石嗎?
    到此為止,槽就不多吐了。分享一個在我搜尋金融行業案例的時候,看到的這麼一則廣告:這支廣告片版的《星際穿越》出自臺灣導演羅景壬之手,他用鏡頭營造了"世界末日"之感。末日的高牆其實是比喻著年輕人的財政危機,而片中出現的「新鮮雞蛋」暗喻了當下的青年正在遭受經濟重壓,每天都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因為窮,天天都是世界末日。後來年輕人用雞蛋砸向高牆,也是一種「以卵擊石」的做法,雖然一個小雞蛋的力量或能量沒有那麼的大,但好在因為人多力量大,反而成功了。在末日的背景下,人類的"救世主"——一隻名叫Richart的狗狗,幫助他們解決了問題。
  • ATM機「自動吐錢」:臺灣首宗銀行跨境黑客盜領案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那麼,黑客究竟是如何攻擊的?本文試圖還原整個事件過程,作者系360追日團隊。然後執行惡意軟體,ATM會吐出一定數額的現金。這個現象使我們聯想到之前發現的Anunak(即Carbanak)攻擊組織,該組織在攻擊ATM時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進一步我們通過分析Anunak(即Carbanak)和臺灣第一銀行事件進行對比,發現二者之間有較多相似的地方,具體如下表所示:
  • 取款機不吐錢吞卡銀行無能為力
    可讓他惱火的是,去銀行取錢時,取款機裡卻只吐出回執不吐錢,耽誤了回家的時間。昨天下午4點多,南京鼓樓區五塘村一家銀行,蔡先生來到自動取款機前,取出卡插進機器裡,並輸入金額「500」。機器「刷刷」作響,然後,一張取款回執吐了出來。蔡先生說,他左等右等,就是不見500元錢吐出來。「錢沒出來,銀行卡也被吞了。」
  • 八旬老人到銀行辦業務,突然暈倒,銀行人員緊急施救轉危為安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大城市發展。在這個時候,村裡的老人在家裡呆習慣了,並不願意到大城市生活,因此多數就選擇在村裡居住。雖然老人生活上可以照顧自己,但是有些時候,老人還是需要外出的,如果沒有家人的陪同,這樣外出是非常不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