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這是之前在微博上的一個「超級話題」,當時的閱讀量已經快接近一個億了,差不多有2萬個帖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在大吐「苦」水。有人就說了,這哪裡是選擇了一個職業,明顯就是選擇了一個「坑」。但是大家要明白,在十幾年前,銀行的工作崗位還被人們稱之為「金飯碗」。
在2000年的時候,我國的人均月薪還不到1000元,而那個時候,大部分銀行的櫃員,他們的工資就已經能夠達到4000元以上,有時候還會收到一筆獎金,逢年過節還有各種各樣的福利,隔三差五就有團體旅遊。再加上自己的年終獎,哪怕是最基本的銀行職工,一年的收入也能達到10萬元左右,按照當時的房價來看,這不就是兩年一套房的節奏嗎?
由於高收入再加上「旱澇保收」,銀行裡面的崗位就被印上了「安穩」、「鐵飯碗」、「金飯碗」等標籤。在當時,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本科應屆生,拿出「擠獨木橋」的仗勢也要參加銀行的入職考試,光是這一點,就讓大家明白,當時銀行裡面的崗位,到底有多受歡迎!甚至還有人抱著「一考定終身」的態度去參加考試。
然而現在,有不少的銀行職工卻說自己是最悲慘的「打工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我們要明白所謂的「金飯碗」是什麼?從2003年至2013年,可以說是銀行的「黃金十年」,之所以稱之為「黃金十年」,也是有原因的。在這10年的時間裡,銀行的利潤從322.8億元,一直膨脹到1.74萬億元,差不多增長了54倍左右!
毫無疑問,我國的經濟發展帶動了銀行的成長,這可以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紅利」,而那些銀行的職工,在這場「紅利」之中也是分到了「湯湯水水」。說簡單一點,其實這就是時代賜予這些人的機會,然而,所有時代賜予的機會,都會被時代收回。從2013年開始,銀行似乎就進入了轉折點。
網際網路逐漸發達,智慧型手機迅速普及,各種各樣的網際網路行業也都悄悄崛起,尤其是行動支付的誕生,一步一步擠壓著銀行的工作崗位。其實銀行本身並沒有受到影響,大家有錢依然會存在銀行,需要貸款也依然會找銀行貸款。可是人們去銀行辦理業務的頻率卻大大降低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存取、開戶、掛失等工作也不再需要去銀行辦理,銀行的機器越來越多,而那些簡單枯燥的機械活,也逐漸被替代。
除此之外,工作、獎金、福利也被一點點拿走,如今的銀行櫃員,除了替那些不會上網的人辦理存取款業務,估計也就只剩下推銷理財產品了。現在人們去開戶,可能都不再需要接觸櫃檯了。之前馬雲就說過:「行動支付,會讓那些坐在銀行崗位上不作為的人不爽」。
看完上面的內容,相信大家現在能夠明白馬雲說出來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銀行櫃員的工作,的確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在沒有技術含量的情況下,服務就是第一宗旨。可是放眼望去,「冰冷臉」、「強硬口氣」等現象似乎依然存在。對於這件事,很多網友是拍手叫好,也有很多銀行職工大吐「苦」水。實際上,這些人趕上了時代的紅利,到最後,這種紅利也一樣會被下一個時代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