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牛肉麵是一味經典的上海小吃,別地開到上海的麵館,做不出。上海有無數的蘭州牛肉拉麵,前面大多有兩個字:「正宗",其實店家都是其他省份的。據我所知,全上海大概只有一家蘭州拉麵為正宗,甘肅省駐滬辦的「敦煌樓」。
除了蘭州拉麵,其他省份比如河南、安徽,他們家鄉的河南燴麵、安徹板面,都是響噹噹的名面。但非常奇怪,非蘭州籍人士在上海反而不做家鄉的面。他們在上海開的蘭州牛肉拉麵,跟蘭州拉麵有那麼點關係,因為面是拉的;跟上海的咖喱牛肉麵,也好像有那麼點關係,因為湯是咖喱的。
湯是咖喱的,湯裡又有牛肉,照理這湯應該是咖喱牛肉湯,可味道偏偏不是。即使一些本地人新開的館子,做出來的咖牛肉湯,也不是從前的味。不是從前的味,就不是正宗的咖喱牛肉湯。只有煮著正宗咖喱牛肉湯的上海傳統老店,才能下出一碗正宗的咖喱牛肉麵。
正宗咖喱牛肉湯,。尋遍全上海N個角落,只尋到五家店,有咖喱滲人牛肉的醇香味,有時間入的煮味,有從前的芬芳味。在1983年版《中國小吃(上海風味)》中咖喱牛肉湯的原料只有五樣:黃牛肉、咖粉、精鹽、味精、不相信的讀者可以去吃一咖喱牛肉湯,看看這碗湯上、要熱是蔥還是香菜?
這五家店裡,以尋到一家近八十年的老店最為精彩:精彩的是合、精彩的是面,精彩的是故事。
曾經在微博上偶然警到一眼,有網友放了張圖,圖上是靜安的一個石庫門弄堂,弄堂口靠一邊搭了個簡易長橢,相上名稱「康健飲食店」。網友配圖的文字,引起我的注意:「以前叫雙麻皮麵店。據說麻皮兩兄弟從扁擔餛飩開始做成了這爿店,已有74年歷史。曾經毎天顧客盈門,生意興隆。許多人慕名而來,前為了一碗不變味的純正上海麵條。對面蔣家橋已拆,邊上弄堂也開始拆了。」
74年歷史」、「不變味的純正上海麵條」、「已拆」、「開始拆」這一系列組合詞,打動了我。動心則動身,中午立刻乘23路尋過去。從西康路左拐入隊定路、我的心猛然一緊:對面是雙號,一片蕭條,是正在拆遷的跡象。
腳步不由得加快,心跳也略微加快,直到看見對面弄堂口的小棚,1洞開,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下。走近一瞧,小店朝馬路的是捲簾鐵門,大約只2米來寬(後再次去是深秋,此門卷閉),正門在弄堂裡。門實在是小、店,店也實在是小。店是長條形,桌子也是長條形(從頭到尾,四隻半),連凳子也是長條形,否則沒法坐。
所有吃客和端面的阿姨,走路都要側身走。價目牌上一塌刮子(滬語:總共)12種面、一碗湯、一碗小餛飩。牛肉麵和牛肉湯的下面,劃條紅線。毫不猶豫,要一碗牛肉麵。
看到這碗面的一剎那,時光仿佛倒流,從前的記憶仿佛倒灌下子湧上心頭,酸出兩滴淚,在眼眶裡打轉。牛肉湯金黃油亮,小闊面撥順梳整,五六片牛肉,幾粒蔥花。面還未吃,味蕾已被這種醇香打開。撩一筷子面入嘴,味覺甦醒,味蕾綻放,從前回現。咖喱牛肉湯完完全全掛住面,面韌湯醇。三口兩口,連吃麵帶喝湯,五分鐘盡馨。
不要問我是什麼味?就是,從前的味。吃好面,意猶未盡,想問問小店的「從前」。得知小店將要拆遷,許多靜安的懷舊者紛至沓來,下面的上海老師傅忙得滿頭大汗。沒好意思多問,只得到一句:「老闆要下午兩點來。我不是老闆,我是下面,下了38年面。」下了38年面,怪不得這面,是從前的面。
580弄是康腦邨,弄內居民大多已搬遷。逛到隔壁的生生裡,竟然碰到一個92歲的老阿婆在曬太陽。估計老阿婆是個老釘子戶,動遷組拿伊沒有辦法。老阿婆思路哈(滬語:非常)清爽:「我從小學就在這裡住,其他我記勿得了,只記得雙麻皮兄弟,公私合營的時候,是第一個響應政府號召的。
我非常想問:「阿婆依啥體勿(滬語:你為什麼不)響應政府號召呢?」卻脫口而出:「阿婆,依蠻健的噢!祝依長命百歲。」阿婆竟然調皮地說:「長啥命?百啥歲?」最後加一句:搬了,一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