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暑假,經常一起跳舞的人,少了好幾個,原因是孩子開學了,每晚要陪做作業,她們每天在群裡羨慕嚮往我們這群能跳舞的人,喊著:快崩潰了,不能出來跳舞,在家還要倍受打擊(折磨)。
我們都是過來人,深有同感。
家有小學生,一天三個拼音,孩子就能記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10以內的加減法,掰著手指都能算,可是卻總能算錯,老母親不由懷疑,難道他的腦瓜有問題?這麼簡單,為什麼就是學不會、做不對呢?
更令人抓狂的是,只要坐下來開始寫作業,椅子上就像有釘子,一會上廁所,一會要喝水,一會有蚊子,一會找不到橡皮,10分鐘的作業,硬生生拖到一個小時,卻還看不到「完工」的跡象……
我在兒子小學時,聽到過來人說,你勿要煩勿要惱,這些「小兒科」的知識,他早晚一定學得會的,急啥?等到初高中你再試試,你就不覺得你家孩子「笨」了,慢慢來,不要急。
我當時不以為然,還是會擔憂焦慮孩子學不會拼音、算不了數學,考試考不到90分(這裡90分就是及格線),可是一晃兒子上了高中,言猶在耳,現在我們能做的,只有早晚做點美味、準時準點接送了。
今天看到《道德經》60章,「治大國,若烹小鮮」,我突然發現,養育一個孩子,也同樣適用「治大國,若烹小鮮」吧。
我們烹煮一鍋小魚時,如果也像大魚那般,不停翻面,那它就被翻爛了、碎了,小魚就成糊了,因此,做小魚,至多翻一次,有時就把所有佐料全都準備好,先下鍋滾開,然後把小魚小心翼翼放進去,開鍋後調小火,慢慢煮,做成一鍋清爽鮮美的雜魚燴。
沒想到老子在二千多前,把統治國家與烹煮小魚聯繫起來;二千多年後,把養育一個孩子,與烹小魚聯繫起來,發現道理一樣適用。因為魚小肉嫩,所以既不能一直翻炒它,也不能放任不管,要時刻關注,在適當的、關鍵的時刻,添加調料、「翻面」幹預、關火盛盤。
養一個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既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管,什麼都代勞,又不能坐視不管,任其發展。有問題了,要及時教育引導;有進步了,要及時鼓勵表揚,「小火慢燉」,等他慢慢長大。
孩子,絕不是給他吃飽穿暖,身體長大就行了,還要時刻關注他的學習、思想、行為、習慣,時時加以引導教育,但是又不能時時攪擾他,控制他,要順其自然,要看到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順勢而為,這樣才能把孩子教好。
又看到一篇文章,兒子大學畢業後找工作的過程,比高考時更難捱,下面400多條評論,都是父母同樣在為孩子工作、結婚煩惱著、操心著。
不禁想到,兩年後,我也可以「解放」了,原本以為,等孩子上了大學,我就可以「自由」了,每天做我自己想做的事,不用再被牽絆了。
看了文章才發現,原來,作為父母,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煩惱,對於孩子,父母真正「輕鬆自由」的那一刻,永遠不會到來,等孩子大學畢業,工作、房子、婚嫁、彩禮、子孫等等,這都需要父母無數財力物力人力支出,真是不想不知道,一想好全劇終(好悲傷)!
現在的社會大趨勢就是父母傾盡全力,幫孩子鋪好所有路,學習、工作、房子、結婚、繼續帶下一代,自從有了孩子,一切都給了孩子。
假如父母完不成其中一項任務,那就是父母的失職,譬如,男孩,沒有房,在選擇配偶上,就低人一等,甚至沒有相親資格;又比如拿不出幾十萬彩禮,可能一樁婚事就擱了淺……
這又是不是「過度翻炒小魚」呢,父母過分關注,過度代勞,讓孩子以為這些都理所應當呢?
我曾經問過朋友,他反問:你賺錢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孩子?
想想竟無言以對,我賺錢為了什麼,除了為自己過上好點的生活,還不就是為了孩子嗎?早給晚給,不最終都要給的嗎?
只不過,我還是想弱弱地說一句,「治大國,若烹小鮮」,畢竟,不能太勤快,把「小魚」都翻爛了、翻碎了,留點餘地,留點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社會浪潮中翻滾吧。
轉載自拂塵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