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2020-12-20 螢火蟲觀歷史

《老子》第六十章寫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說的是治理好一個大國,就要像烹調小魚一樣,老子以常見的烹調活動為喻,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治理國家的大道理講的貼切明白,有人初次聽到這話時會奇怪,治理國家更烹調小魚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了解了「烹」這個字,這句話估計就不難理解了,那麼「烹」究竟有什麼意識呢?

「烹」的古字是「亨」,在甲骨文中的形狀就想一個寺廟的樣子,它本來的意思就像它的形狀一樣,是指用食物敬奉鬼神,後來人們在「亨」的基礎上加上了「火」字底,「烹」變成了製造熟食的意思,在《集韻·庚韻》裡記載:「烹,煮也」,這樣看來,老子所說的「烹小鮮」就是把魚放到有水的鍋裡慢慢煮

一個「烹」字,是怎樣將老子的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的?仔細琢磨老子的話,就會發現老子用「烹」真的是說到點子上了,懂烹飪的人都知道,煮魚最重要的就是火候,這火力既不能過大,又不能太小,而且煮魚的時間既不能太長,也不能過短,而且僅憑清水煮魚,是很難煮出好味道的,煮魚要加上各種佐料,要非常巧妙地使其融為一體,這就是烹飪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要恰到好處,治理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老子》第十七章裡說:「太上,不知有之」,意思就是「最好的統治者,就是那種老百姓都不知道他存在的」,這充分體現了老子的思想,無為而治,為政者要順其自然,管理國家治理百姓一定要讓百姓覺得安逸,而且治國需要把握各種時機,還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的共同努力,就想烹魚一樣,是各種佐料加上時間和火候共同努力出來的成果,高明的統治者不必擁有非常高的智慧,他需要的是利用好各方面的人才,就像開創了漢朝的劉邦,他本身沒有什麼領兵打仗的能力,在謀略方面也沒什麼體現,但是他很好的利用了蕭何韓信這樣的人才,這就幫他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

相關焦點

  • 老子的治國理念真是我們所理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那麼對於「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自然也應該用這個辦法才行。 首先,不能孤立地看待這句話,要把它放進整篇文章中去看。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全文如下:「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治大國若烹小鮮
    大學畢業後十幾年都在一所高中當老師,儘管《道德經》誇張一點說也夠得上爛熟於心,但「治大國若烹小鮮」卻從未引起我的特別注意。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我從學校調到政府部門工作已經幾年了。記得是九七年初從政府辦到市委辦報到,正碰上單位搞了一個機關幹部的書法展,作品就掛在走廊兩邊牆壁上。同事一副行書作品就寫著「治大國若烹小鮮」七個字。
  • 治國與修身的原則,都在煮魚裡?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裡有適度智慧
    道家的價值,說大點,可救「危國」;說小點,可救「個人」,畢竟「治大國若烹小鮮」也是道家一貫思想主張。說通俗點,因講求的不是盲目追尋「大」或「強」,道家追求的是「什麼時候怎麼樣做更合適」,於此,道家「可大可小」的學說特色,讓道家的「適用性」更廣。
  •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深處用意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這段話的意思是,治理大國之道,與烹調小魚之道非常相似。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習近平:治大國如烹小鮮
    --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講話,2013年3月19日 商湯王向伊尹問政時,伊尹回答:"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最後,商湯王聽了伊尹的治國方法,打敗了夏桀,建立了商朝。老子在寫作《道德經》時把"治理大國就像伊尹做菜"這個故事被概括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 管理: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第六十章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要知道古人是如何烹調小魚的。古書有言:「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古人烹製小魚只做簡單清洗,不去腸、不去鱗,這是擔心弄斷魚身;不頻繁翻炒,這是擔心弄散魚肉。
  • 道德經,顛覆思維;治大國,若烹小鮮
    我們今天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章,先來看一下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注意看,最近幾講,老子著重講了治國理政的綱要和益處,這也是事物從小到大的發展規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修齊治平,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華夏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本章顯而易見
  • 南懷瑾老師:「治大國若烹小鮮」,做人做事也是一樣
    老子的名言,就是中國政治思想史及政治哲學上一句很重要的話:「治大國若烹小鮮」。 講到「烹小鮮」的道理,是用文火慢慢地、小心謹慎地燉。「大鮮」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大火烹又是另外一種做法,要猛火煎炸。小火是調理「小鮮」,這個道理就像前面所謂「治人事天,莫若嗇」,一點點慢慢地烹出來。為什麼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呢?是告訴我們,處理大事要特別小心,要慢一步,不能匆忙大意。
  • 穿越去戰國,聽韓非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第六十章。其含義本來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後來者越讀越發現其含義深遂遼遠,並不是最先那麼簡單。綜合來說,人們的理解包括:「小菜一碟」說:治大國,也就像做一碟小菜一樣,舉重若輕。「恰到好處」說:治大國,就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也不能少。
  • 《德道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真的簡單嗎?
    每每有人引用《德道經》中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並將此話解讀為:治理大國像烹炸小魚蝦一樣簡單容易。治理大國真的這麼容易嗎?如果大國的領導人認為治理國家簡單容易,就避免不了失職或國家混亂。因此,「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真實涵義肯定不是這樣的。這還要從「烹小鮮」的做法說起。許多人都吃過燜魚蝦,可是其做法未必都會。首先是將小魚蝦洗淨之後,放入鐵鍋或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和鹽、佐料,水面最好與魚蝦持平。然後在下面生起柴火,開始煮。
  • 【70@中國道路Q&A】怎樣理解「治大國如烹小鮮」?
    怎樣理解「治大國如烹小鮮」?正文:「治大國如烹小鮮」,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治國理政經驗。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怎麼會把「治大國」與「烹小鮮」聯繫起來呢?
  • 「治大國若烹小鮮」中的怎麼烹小鮮
    常常聽人把「治大國若烹小鮮」掛在嘴邊,顯得非常有格調和哲理,聲調和語氣都很有心得體會似的。恰巧前些日子寫了篇關於家庭烹飪文化的短文,弄得自己也在暢想,心痒痒的似乎也有了治大國的潛質。都以為烹小鮮是這樣嗎?不太清楚他們烹小鮮的水平如何,也不知道各地的朋友對小鮮的標準和要求如何,只想談談自己對烹小鮮的認識。
  • 治理國家當有烹小鮮的智慧,看賢相伊尹如何「熬湯」助商滅夏
    伊尹本是個宮廷廚子,但卻有治國的智慧。商湯也是在他的協助下,才得以推翻了夏桀殘暴的統治,建立起商王朝。作為中國有史以來首位賢相,伊尹的思想一直被儒家和歷代統治者所讚揚、推崇。其治國之道,不僅成為老子思想學說的淵源,直到今天,也時常被眾多學者和國家領導人所引用。
  • 治大國如烹小鮮——澳斯威爾純蒸爐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
  • 夜讀《老子》:生活,也若「烹小鮮」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言:「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老子的名言,也是中國政治思想上很重要的一句話。作為一介布衣,我們就談不上治國的道理與領悟了。但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國,治國如此,居家過生活,也若「烹小鮮」。
  • 多次被國家領導人引用的一句名言:為什麼「治大國若烹小鮮」?
    韓非子說:「役使大眾而屢屢讓他們發生變動,功效就會很小;收藏貴重器物而屢屢加以挪動,損毀就會很大;烹煮小魚而屢屢加以翻動,就會傷害它的品質;治理大國而屢屢改動法令,百姓就會受到坑害。因此懂得治國原則的君主把安定看得很寶貴,法令確定以後就不會再輕易變更。」
  •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班,治家也一樣!
    第一個班課堂有點沉悶壓抑,看的出來,孩子們心裡不服卻又無奈,聽課不夠專心,學習不主動,成績有所下降。‌‌老子先生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治班,治家,治校都是一個道理,規矩多,約束多會帶來障礙反感,不舒服,事半功倍!
  • 治大國若烹小鮮 習近平如何「微觀中國」?
    2019年01月29日 09:14: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對於全球多數民眾而言,大國治理往往是一個具有宏大「即視感」和距離感的命題。
  • 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先師的故事
    伊尹的離開,成就了一段「伊尹背負鼎俎為湯烹炊」的歷史佳話。 伊尹到了成湯國,而當時的成湯王並沒有多大的雄心。方圓七十多裡的地,相對夏朝來說,只能叫做彈丸。而滿懷仁愛的成湯,最大的願望是把自己的子民治理好,而不是去擴張吞併。可是伊尹觀到的卻是不一樣的天。當時的夏朝,已是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