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尹」(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
蒼山牧雲在《烹飪賦》中也說到:「論食說吃之道,宏微俱致;飲性食趣之理,無有不精。或採集之蔬,或漁獵之獸,或畜牧之美,或農耕之糧,或海洋之精,皆可下鍋一燴,甄別風採。」烹飪之道,伴隨著中國文明的發展史,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自強史。
烹飪指的是對食物、食材作處理,可採用切、剁等方便讓食物變碎而易於食用,也可以加入各種調味料使食物更可口,也可以加熱使食物變軟,根據食材的不同而對食物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但烹調技術是製作菜餚的不可或缺的手續,概括地說:一般菜餚的製作。都要經過原料整理、分檔選科、切製成形、配料、熟處理、加熱烹製、調味、盛裝等八個過程。切配技術只能使菜餚原料發生「形」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使原料發生「質」的變化,最後構成菜餚的完美屬性。
在帝王眼中,烹飪就如同治國一樣,除了要注意烹飪的時機、火候、配料、方式方法等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講究循序漸進,從選擇食材,到食物的處理,再到烹飪方法的選擇,最後到輔料、佐料的選擇,莫不是大學問,就召喚同治理國家一樣,從確定發展方向,再到完善方式方法,結合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的一點點的治理,最終,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烹飪是一門大學問,不單要有對生活的熱愛,更要有對幸福的滿足和付出的愉快,當看到經由自己做出來的菜一點點的被全部吃掉,而吃的人一邊大呼好吃一邊松腰帶的時候,內心裡的愉悅是無法形容的,更是讓人可以產生無窮的「繼續」做下去的願望。滿足、愉悅來的如此的簡單。
從單純的烹飪,再到宴席的形成,最後到八大菜系的登場,這其中,一點一點的烹飪技術的進步,代表的都不只是單純的烹飪進步,而是一點一滴的對於生活的熱枕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當然,要相信,在某一天,我們都可以做出讓自己滿意,讓家人驚喜的菜餚,那時候「所有的不想吃」就會成為一種無法想像。
澳斯威爾——我們做的,是一種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