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子是庖廚
很早以前,君子乾脆就是庖廚。在那時的君子眼裡:治大國如烹小鮮。
這不是說治國很簡單,而是廚藝很不簡單。
在我們祖先生燃火、治好水、種好莊稼之後,做飯吃飯就成了天大的事——「民以食為天」嘛。離了吃,成家立業什麼的都無從談起,吃著吃著,就吃出了大學問。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第一個朝代叫商,這個朝代就是一個廚師幫著建起來的,這個人是古代的廚神,名叫伊尹。
讓你驚訝不?他治國理政那一套就是廚藝。
他出生在廚藝世家,跟著父親學烹飪,學著學著就悟出了道——原來治國和烹飪是一樣的道理。
於是,他把這個朝代當成一盤菜來炒,整整555年,商朝的爐火還沒有熄滅。
伊尹廚師初出廚房露一手的,甚至不是一道菜,而是一道湯,商的第一個帝王就叫做「成湯」,想必也是成於這道湯。但這道湯卻讓商湯明白了為政之道——為政就是煲湯。
很偉大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商朝就起源於這次煲湯的對話。
成湯問:「先生既是名揚天下的大廚,可用這湯鍋立即做出美味嗎?」
伊尹答:「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膩。」
搞不懂吧,現代人。古人都是文芻芻的,但簡言之,治大國就是煲湯。
第一句是這樣的——「您的國家目前還小,還不足以具備承載美味的材料,當了天子之後,才可以具備完全的食材。」
說的是治理天下需要人財物,如煲湯需要食材、調味品。
第二句的意思是——「各類食材都有各自的用途。調味的根本,水是第一。」
意思是光有人財物還不行,還要物盡其用,要用好用活人財物。就如融於有活力的水,水就是氛圍,就是營造出來的勢。
第三句是「鹹、苦、酸、辛、甘五味和水火木三材,九次煮沸,九次變化,火候是最關鍵。」烹飪之道蘊含三生萬物、五行生化、九返九還的修身妙道,理論和實踐結合,才能淬鍊出來。
第四句是「爐鼎的火候,要時而快,時而慢,要用火去雜質,而又不失本味,甘酸苦辛鹹五味,誰先誰後,該多該少,都很重要。」
煲湯和治國都是藝術,都有度的把握,都有時機和分寸。
第五句是「鼎中味道變化精深微妙,口是講不出來的,也不能用比喻,像射技御技之精微,像陰陽變化成就萬物,像春夏秋冬四時的規律一樣。」很多東西,要邊實踐邊總結才能悟出箇中奧妙,才能尋找和把握到規律。
烹飪的過程,其實就是治國的過程,其中的奧妙就是方略。
這位廚師、商的管理者,把烹飪之道化為了治國之道,不僅為成湯贏得了天下,還治理好了天下,這位廚神輔佐了三代君王,為商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最有意思的是當他輔佐的第三代君王不明政理(或者叫廚理),他把他趕出朝庭,讓他悔過自新,直到弄懂為廚為政之道後才還政於君王。
這才是真正的治大國如烹小鮮。
如果後來的朝代都像這位廚師一樣治國,我們的歷史只需幾個大廚就行了。一個大廚管五百年,五六就是我們的三千年歷史。
二、君子遠庖廚
問題在於,這位廚師之後,出了個問題廚師,把一切都搞糟了。
這廚師有很好的廚藝,卻沒有很好的廚德,不僅把國搞砸了,把廚師的聲譽也搞砸了。
這個廚師叫易牙,也精於煎、熬、燔、炙,也善調味,但他卻無事獻殷勤——殺子烹獻,為了向齊恆公表忠心,把自己四歲的兒子殺了,做了一道很好菜。後來他做了更缺德的事,他把為之做了一輩子菜的齊桓公活活餓死,活生生讓自己成了千古罪人。
之後的之後,廚師就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以至於聖人孟子乾脆就叫「君子遠庖廚」。
後來的後來,不僅君子遠庖廚,政治文化藝術都遠離了廚房,廚藝和治國分道揚鑣,君子們的書汗牛充棟,廚師的書屈指可數。
這還不算,古人心目中神聖的廚師直至淪為「下九流」。
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清單:
上九流:和尚、道士、畫工、郎中、風水先生、算命先生、私塾先生、藥鋪;
下九流:優伶、婢女、娼妓、乞丐、惡棍、剃頭師傅、當鋪、灶頭廚師、澡堂、木匠。
廚師不僅列為「下九流」,還排到了娼妓、乞丐之後,真是辱沒了「食文」。
君子遠離了廚房,廚房便淪為了下等人的廚房、女人們的廚房。
從此,烹小鮮者眾,因烹小鮮而治大國者寡。國家沒有名廚來治理,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朝庭上幾百年幾百年爭來吵去,不著邊際地吵了幾千年,君王不知國家如何烹調配,很好的人財物炒不出一道好菜,好多朝代更是炒著炒著就糊了。
雖然最終還是吃出了八大菜系,吃出了滿漢全席,但廚師從政為官之路卻沒了,廚和政隔了一道深深的壑。以後的廚師做出一手好菜,能得到帝王一件舊衣服(御賜黃馬褂)就不錯了,更不要說成為帝王師。
到今天連同屬「下九流」的優伶妓女都行情看漲,廚師還是原來的廚師——戲子如日中天,廚師汗流夾背。
三、君子近庖廚
君子遠庖廚、小人遠庖廚、男人遠庖廚、女人也遠庖廚,以後隨著餐飲的標準化,炒菜機、機器人皆可為廚,看樣子廚師已難東山再起。想起不久前看的一部熱劇——《都挺好》,其中「姚晨」喜歡的廚子雖然廚藝撩人,但廚子卻還是廚子。
隨著自己下廚越來越頻繁,體驗為廚之道,方真真體會到,為廚和為政、管理有相通的玄妙。
君子之道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都可以通過廚藝通達。
「格物」——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鍋碗瓢盆柴米油鹽醬醋茶就能達到。從油鹽醬醋的味道,可知百姓的食品安全;從菜價漲跌,可知百姓的冷暖。
「致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廚房和心靈、世界相連,真知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排列組合之中。
「誠意」——意念誠實。廚師不是只為自己做飯,而要為家人、天下人做飯,你可能最後一個上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人民服務」,家人、天下人的健康、溫飽就是你的快樂。
「正心」——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在廚房的日復一日,你的心靈自然會安靜平和。
「修身」——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在廚房、家庭廚房,可日積一德、日積一善。
「齊家」——整齊自己的家庭。抓住一家人的胃就是抓住一家人的心,廚藝讓家人其樂融融。在廚房、飯桌上都是溝通交流,哪裡還有什麼化不開的矛盾糾結?
「治國」——通過治理讓國家有序。掌握食物的習性、搭配、火候、下鍋的次序,國家何以不平衡、平和。
「平天下」——帶來天下的太平。美味天下就如布仁政於天下,天下何不太平?!
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天下太平。情與理,皆在廚藝之中。
家業興旺,家裡必有一位好廚師;企業單位國家興旺,必有一位「好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