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廚》治大國如烹小鮮,因此,這是一個吃貨治國的故事

2020-12-20 騰訊網

書名:《蘇廚》

作者:二子從周

簡介:

治大國如烹小鮮,因此,這是一個吃貨治國的故事,從北宋皇佑四年開始……

正文:

第一章 眉山

大宋皇佑四年,壬辰。

西蜀王小波李順起義已經過去五十七年,盜販茶鹽的現象又重新開始變得普遍。

起義的餘波,得來的就是「蜀人難治」的口碑。四川成為朝廷放羊,任其自生自滅之地,諸般政策管理都非常鬆懈,與中原迥異,成為一個行政特區。

十四年前,大宋邊州党項人控制地區反叛,西夏立國。

也是那一年,宋廷朝堂之上,出現了一個名詞——朋黨。

十二年前,歐陽修作《朋黨論》,鞏固了這一說法,也掀開了宋廷廷爭溫情脈脈的面紗,將問題明確化,理論化,模式化。

十一年前,宋夏戰爭開啟,宋軍於好水川大敗。

十年前,西夏攜大勝之威,反攻宋國,宋軍在定川寨實施抵抗,再次被打敗。

國難當頭,契丹人也開始趁火打劫,富弼出使遼國,商定盟約,許歲贈絹銀各十萬兩。

經過長期談判,八年前,與西夏的和議終於達成。

宋國承認西夏,歲贈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短短十數年內,除了外患,還有內憂。

王倫,張海,郭邈山,金州民,光化軍,桂陽蠻,王則……各路騷亂,此起彼伏。

四年前,黃河在商胡口決堤。

朝堂之上,慶曆新政失敗的陰影還未散去,治河方略又起爭端,一令三改,久拖不決。

而後因外戚張堯佐除授事,朝爭又起。宋庠,文彥博連續罷相。

今年,儂智高几經試探,終於露出真面目,建立大南國。

朝廷忍無可忍,派狄青討伐。

就在今年,夔路諸州官莊客戶逃移甚眾,官府定法整飭。

一代大儒,人臣典範範仲淹,懷抱著憂國憂民之心,懷抱著諸多後悔和遺憾,溘然離世。

還是今年,朝廷命王堯臣、王守忠、陳旭等較慶曆、皇佑總四年天下財賦出入,凡金幣、絲纊、薪芻之類皆在其數,參相耗登,至皇佑元年,入一億二千六百二十五萬一千九百六十四,而所出亡餘。

……

長江這時候還不叫長江,只有「大江」或者「江」這兩個稱呼。從江陵府一路西上,經峽州,過三峽,越夔州後,大江便進入岷江段。

岷江再過瀘州,入嘉州,之後便改向北上。

嘉州境內,有數條小江匯入。

其中一條的水色,在秋冬長作青碧,顏色可人。兩岸竹林蒼翠欲滴,因此人們把它喚作「玻璃江」。

沿著玻璃江繼續上行,便可以見到一處小山臨江而臥,山勢低矮,形似蛤蟆,此山也因為山形,被稱為「蟆頤山」。

蟆頤山側,坐落著一座小城,因如眉的山勢而名,這便是嘉州和成都府的中轉地——眉山城所在。

這裡距離嘉州和成都府,剛剛都是一百六十裡,是一處位置絕佳的水運交通樞紐之地。

地方不大,卻甚是繁華,整個眉州,計戶三萬,州治編民戶數五千。

大宋轄制,分路,府,州,軍,縣。依人口和繁華程度,又分為赤、畿、望、緊、上、中、下。

其中的赤、畿,多為京師和天下重鎮。而眉州雖地處邊陲,但下轄三望一緊四縣,在益州路十二州中能排到第四,洵為上州,端是繁華。

如果從南門碼頭上岸,路過野亭,會看見城郊兩側都是田地,藕池,這是李冰當年水利的遺惠,正是芙蕖豔放之際,田園風光,煞是好看。

眉州藕,天下馳名。

農家周圍,多還有一圈芋地,品種一般是當地所產的紅嘴芋。

此地物產豐美,紅嘴芋味道一般,因此吃的人反而不多。不過這芋頭葉子與美人蕉相似,紅邊綠心,甚為可愛。

除了度荒,人們其實多把它當做綠化使用。

城南有一座石橋,本地人叫它南橋。過得南橋,便是低矮的土城牆。

當年宋軍入蜀後,僅保留了四座城池,眉州城新靠近西南邊陲,算是倖存者。

城牆上有一座門樓,上有三個大字——「文明門」。

從文明門進入城中,一條筆直的青石板大路延伸向北,大路兩邊房屋漸次稠密。

貼著城牆根,右手看過去不遠,是一座官亭,名叫摘桂亭,亭後還有一所樓閣,是魁星閣,眉山驛所在。

大路的左邊,則是曙遠樓,可以在樓上勝攬玻璃江的江景。

大宋節日不少,二月二,三月三,這裡有花市,蠶市,無論城鄉,男女老幼雲集於此,熱鬧非凡。

沿著石板路繼續向北,又有一座小石橋跨溪橫臥,橋名「通津橋」,意思是城中人出得此橋,那便是要前往碼頭,走水路通大津了。

經過橋邊的土地廟,前行數百步,便到了眉山的核心區域。

先是道路東面邊的文廟,學署,然後是眉山書院。

書院後面,東方的小丘上,還有一棟大型宮觀建築,形制和精美都是眉山之冠——文昌宮。

而道路的西面,則是最繁華的商業地帶,各色行鋪鱗次櫛比,招牌林立。

其中有一個小巷,是四川最重要的行業——紡織業的眉山集散中心,稱為紗縠行。

這些大商行大店鋪,應付的是嘉州府和益州府來的大商家,屬於此時的高尚社區,也是本地的上流社會大家族,所謂的「江卿」世家的聚居地。

這其實是民間習俗,當然是門閥制度的未滅餘燼,國家不提倡,民間卻又禁止不了,南北皆然。

江卿世家,世代通婚,外姓縱然富裕,也難結秦晉。

小商販們和下層社會也不是沒有去處,沿著石板路繼續向北,有連續兩個十字街口,使眉山城的大街道和城牆結構,合起來如同一個四方開口的「用」字。

兩個十字街口上各立著一座底部四通的高臺,臺上還建有樓宇,樓宇青瓦覆頂,飛簷對望,算是眉山鎮的標誌性建築——大慶樓。

兩座大慶樓,都是官方建築,上層設有鐘鼓,平日裡不會對外開放。

不過因樓下地勢開闊,可供避雨,這就形成了一個天然的便利場所。於是連同兩座樓之間的街面,不知從哪年開始,自發地形成了一座集市。

小商販們貪圖這裡的陰涼爽利,都愛在這裡扎堆,居民們也喜歡在這裡交流信息,閒話家常。

眉山是附廓縣,因此有兩個衙門,州府和縣府,都坐落在高級商業區和普通商業區的交界之處。

繼續向北,石板路的兩邊,右手還有火神廟,節孝坊,左手則有玉清觀,東嶽廟。

連著城牆再往北,出去就是北郊校場。

居民們忙著來來往往,商販們各自吆喝售賣,都在為一天的衣食忙活著,渾沒有發現一個小孩子獨自北來,現在正站在街口發蒙。

「老伯爺可真是的,他就那麼放心!我還是一個孩子呀!」

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五年了。

前世,哦不,應該說是後世,他是一個在村子裡吃百家飯長大的孤兒。

他所在的村子,是二十一世紀一個較為閉塞的小村莊。

不過民風淳厚,也少不了他一口吃的,打小還跟村裡人學了一身自力更生的本事。

喜歡讀書,可村裡沒有多少課外書給他讀,倒是不少老人留著些黃紙老書,他也不挑剔,結果明明是工科狗一枚,卻養成了喜歡古文,愛看古書的性子。

如果非要找出一個別的愛好,那就是看紀錄片了。

大學畢業後,他又考入了眉州市的公務員系統,進入政府辦當了一個科員,幹了沒兩年,便和一個老同志結對,開始了農村基層扶貧工作。

成績是突出的,他根據自己的長項,在幾個鄉鎮試點開發非遺項目,和當地非遺傳承人混得親人一般。

各項非遺產業,在他的盡心盡力之下下,倒也算是有聲有色,老同志私下透露,上邊準備提拔他為扶貧辦主任,正科。

高興,不是為了自己的成績,而是為了慶祝自己思路的有效,於是他從村裡小酒坊給自己弄了一瓶酒,鬼使神差地跑到嘉州青衣江大佛對面,喝高之後大耍酒瘋,高喊恨不早生千年。然後……

然後嘉州大佛可能聽見了,就送他來到了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治大國如烹小鮮
    原標題:◎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治大國如烹小鮮 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複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 【70@中國道路Q&A】怎樣理解「治大國如烹小鮮」?
    怎樣理解「治大國如烹小鮮」?正文:「治大國如烹小鮮」,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治國理政經驗。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怎麼會把「治大國」與「烹小鮮」聯繫起來呢?
  • 治大國如烹小鮮,君子更要近庖廚
    在那時的君子眼裡: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不是說治國很簡單,而是廚藝很不簡單。在我們祖先生燃火、治好水、種好莊稼之後,做飯吃飯就成了天大的事——「民以食為天」嘛。離了吃,成家立業什麼的都無從談起,吃著吃著,就吃出了大學問。我國有文字可考的第一個朝代叫商,這個朝代就是一個廚師幫著建起來的,這個人是古代的廚神,名叫伊尹。讓你驚訝不?
  • 習近平談治國:治大國如烹小鮮
    談治國感受  治大國猶如烹小鮮  我常說,了解中國是要花一番工夫的,只看一兩個地方是不夠的,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56個民族,13億人口,了解中國要切忌「盲人摸象」。  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複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至於工作量,你們可以想像,擔任這樣的職務,基本沒有自己的時間。工作千頭萬緒,當然,我會區分輕重緩急。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 | 用「烹小鮮」的匠心 築牢「基層治理」之魂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 | 用「烹小鮮」的匠心 築牢「基層治理」之魂人民論壇網  作者:孫雲鹿  2020-09-30 精心搭配「烹飪菜餚
  • 「治大國若烹小鮮」中的怎麼烹小鮮
    常常聽人把「治大國若烹小鮮」掛在嘴邊,顯得非常有格調和哲理,聲調和語氣都很有心得體會似的。恰巧前些日子寫了篇關於家庭烹飪文化的短文,弄得自己也在暢想,心痒痒的似乎也有了治大國的潛質。都以為烹小鮮是這樣嗎?不太清楚他們烹小鮮的水平如何,也不知道各地的朋友對小鮮的標準和要求如何,只想談談自己對烹小鮮的認識。
  •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老子》第六十章寫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說的是治理好一個大國,就要像烹調小魚一樣,老子以常見的烹調活動為喻,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治理國家的大道理講的貼切明白,有人初次聽到這話時會奇怪,治理國家更烹調小魚有什麼關係?
  • 幸福的婚姻家庭經營如烹小鮮
    看到她這段話,讓我想起儒家思想裡的這麼一段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最後簡而言之變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夫妻在一起的兩個人所在的地方才是家,家裡有兒有女才有溫馨。
  • 老子的治國理念真是我們所理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其次,按上文所述,要理解"治大國若烹小鮮",要在"以道蒞天下」的"道"字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烹"字上。但很多人恰恰在"烹"字上做功夫,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就如治國似烹飪小鮮魚,不能常翻動,要火候恰當,調味也要均衡等等。報歉,這是烹飪家眼裡的"治大國若烹小鮮",而決不是老子的本意。
  • 齊湣王從打敗強秦到國破身死,生動的闡述了「治大國如烹小鮮」
    《道德經》中有句非常有名的話:治大國如烹小鮮!
  • 夜讀《老子》:生活,也若「烹小鮮」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言:「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老子的名言,也是中國政治思想上很重要的一句話。作為一介布衣,我們就談不上治國的道理與領悟了。但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國,治國如此,居家過生活,也若「烹小鮮」。
  • 【河長說河】治河道如烹小鮮
    【河長說河】治河道如烹小鮮 2020-05-31 0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烹小鮮」到底是難是易?
    今日做菜,忽然想起一句話來:治大國,若烹小鮮。      有人以為,老子說這話,意思是治理大國,極容易。
  • 《德道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真的簡單嗎?
    每每有人引用《德道經》中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並將此話解讀為:治理大國像烹炸小魚蝦一樣簡單容易。治理大國真的這麼容易嗎?如果大國的領導人認為治理國家簡單容易,就避免不了失職或國家混亂。因此,「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真實涵義肯定不是這樣的。這還要從「烹小鮮」的做法說起。許多人都吃過燜魚蝦,可是其做法未必都會。首先是將小魚蝦洗淨之後,放入鐵鍋或砂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和鹽、佐料,水面最好與魚蝦持平。然後在下面生起柴火,開始煮。
  • 全國勞動模範劉波平:35年匠心堅守 用「治大國」的責任心「烹小鮮」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5日15時訊(記者 王瑋 實習生 吳禮霜)治大國,猶如烹小鮮。作為一名廚師,35年來他一直用「治大國」的責任心來「烹小鮮」。近日,2020 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重慶共有67人接受表彰,重慶廚界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總廚劉波平也位列其中。
  • 治國與修身的原則,都在煮魚裡?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裡有適度智慧
    有些時候,道家思想還會變身「黃老道家」,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治國思想,以道家特有的「韜光養晦」態勢,將中原大地從風雨飄搖的亂世中拯救出來。道家的價值,說大點,可救「危國」;說小點,可救「個人」,畢竟「治大國若烹小鮮」也是道家一貫思想主張。
  • 治理國家當有烹小鮮的智慧,看賢相伊尹如何「熬湯」助商滅夏
    伊尹本是個宮廷廚子,但卻有治國的智慧。商湯也是在他的協助下,才得以推翻了夏桀殘暴的統治,建立起商王朝。作為中國有史以來首位賢相,伊尹的思想一直被儒家和歷代統治者所讚揚、推崇。其治國之道,不僅成為老子思想學說的淵源,直到今天,也時常被眾多學者和國家領導人所引用。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治IP如烹小鮮,企業如何避開6個陷阱?
    以下是打造企業IP的要義——治IP如烹小鮮,重在4點:食材、配料、烹法、火候。食材,就是IP的5個基本元素,我在《超級IP孵化原理》一書中講得很細:情感定位(共情力)、世界觀(情境)、角色(不只是形象)、故事(內容)和符號(設計),同時選好文化底盤(文化母體)。
  • 治大國如烹小鮮——澳斯威爾純蒸爐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