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與修身的原則,都在煮魚裡?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裡有適度智慧

2020-12-19 顏小二述哲文

《老子》一書,又叫《道德經》,幾千年來,它以隱而不顯、為而不爭的態勢穩居我國三大主流文化之一的位置,即儒釋道。有些時候,道家思想還會變身「黃老道家」,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治國思想,以道家特有的「韜光養晦」態勢,將中原大地從風雨飄搖的亂世中拯救出來。

道家的價值,說大點,可救「危國」;說小點,可救「個人」,畢竟「治大國若烹小鮮」也是道家一貫思想主張。說通俗點,因講求的不是盲目追尋「大」或「強」,道家追求的是「什麼時候怎麼樣做更合適」,於此,道家「可大可小」的學說特色,讓道家的「適用性」更廣。

當道家「清靜」風格不適合治國時,可修身;當世道需要「清靜」時,又可用來治國,想必這也是道家《老子》一書至今被稱為「中國聖經」的原因之一。

同時,顏小二在研讀道家經典時發現,道家思想能夠在中國傳承幾千年且長盛不衰,可能也道家思想的主要核心觀點相對抽象有關。這些觀點並不具體,以至於抽象的原則可以靈活適用於相對較廣的範圍,比如「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貴柔不爭」等等經典理論。

這些更多屬「原則性」的存在,屬於「衣服架子」一般的存在,架子在那裡,可以在不同的時局下「穿各種衣服」,所以道家是一門有「彈性」的學問,因此經久不衰且成為中國「聖經」一般的存在,也不足為奇。

1、道家「可大可小」的「適度」學說特色,讓道家的「適用性」更廣

在道家《老子》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很有意思,大概意思就是,治理國家,就和烹飪小魚一樣。

初讀可能覺得荒謬,「治國」和「煮魚」,宛若天平兩端的兩件事情,卻有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老子的獨道之處。

關於道家思想,要說難也難,但是把握了道家的「道」,理解起來就能簡單許多。

對於「道」的理解,不喜僵化的老子自然不會將其固化,開篇就說了「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於是,老子在進行理論敘述的時候,說的「道」並不是世界本真的那個存在,更多屬於「道」的某一面,就像我們面對不同人有不同「身份」一樣,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而「道」的一種身份,有時候便屬於「規律」。

許多時候,道家所說的「自然而然」我們可以理解為規律,根據這種「自然之道」,事物可在「適宜」的狀態下發展。以此,理解到這裡,我們再來說說「烹小鮮」。

小魚有什麼特點?刺多,煮的時候容易爛等等,所以烹煮的時候要注意火候,同時,烹煮的時候給魚翻面就要注意技巧,不小心,要麼魚煮爛了,要麼烹飪時翻魚,給翻爛了。也就是說,要做好一條小魚,就要把握做魚的「規律」,也要把我這條魚本身的特性。老子所謂的「烹小鮮」,實則是在藉此告誡世人要遵循「道」去適度而為。

在這種邏輯之下,治理國家,可不就是「烹小鮮」嗎?如果「烹小鮮」都不懂注意適度而為,那麼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而這個「烹小鮮之道」背後展現的「適度」,便是大可治國,小可修身,甚至還可以烹飪的「道」。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思想有近乎「可大可小」的適度特色,正是因為這種不受「格局」束縛的,既可「高瞻遠矚」、又可「落地生根」的靈活性,讓道家的「適用性」更廣,被後人稱為「中國聖經」也不奇怪。

2、道家思想的價值:道家教會我們的,是抽象但靈活的原則

其實要說儒釋道在我國古代社會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其中要說相對溫和的,當屬「道家」。為何這麼說呢?儒家講求建功立業,君君臣臣,對於社會秩序的穩定極其強調。建功立業激發人的欲望,而君君臣臣以及尊卑秩序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許多儒家思想挺好,被僵化利用了,就成了束縛人的枷鎖。這屬於儒家思想遇上人性,產生的「美中不足」。

而佛學過於「出世」,對於心性修養強調得相較多,容易走入「虛無」。極端了便會這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產生一定的阻礙。

道家思想其實更多屬於介於二者之間的態勢,就從《老子》一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道家老子的在治國方面的議論,也可以看到道家老子對「自然而然」的闡述,繼而推演到修身養性的議論。

因為道家之「道」對「人為而偽」的排斥,所以導致道家思想多年來被誤解為「避世隱居」的學說。不是這樣的。

道家的道講求「適度而為」、「自然而為」等等,於此,道家更多強調該「濟世」便「濟世」,該隱則隱。其中「隱」也並非隱於山林,畢竟大隱隱於世,所謂高手在民間,大抵也有幾分這種意思。

從上面的「治國」與「烹小鮮」我們可以知道,道家思想上可治國,下可修身,它的靈活性很強。為何靈活性強?因為道家告知的,不是什麼時候該行什麼禮,面對什麼人該怎麼稱呼,道家沒有這麼具體,即便是舉例子,道家老子也只是通過例子,表明一種做事原則。

人們修習道家思想,學的不是字面意義的「空掉一切」,道家「空」的是「多餘之欲」,適度之下該吃吃該喝喝,又有何不可?畢竟「形同枯槁」的過度養生,也是道家「物壯則老」指出的壞現象。

或者這麼說,道家教會我們的,是原則。這種原則就像服裝店裡面的塑料模特,可以根據需要換上各種「衣服」。這種時候,時間和空間對於道家思想的限制,相比規定了如君君臣臣的儒家之道,以及追求心性修養如「不染塵埃之明鏡臺」的佛學來說,就沒有那麼具體,顯得更抽象一些。而這種抽象,也成就了道家上可治國,下可修身的價值。

3、道家講求適度,幫助文化根系剔除以「私」為靈魂的蛀蟲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曾經對道家作出過這樣的評價:

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

李約瑟博士的這句話不無道理。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原大地上的族人無論是在財力方面,還是在文化等方面,都在經歷從零到1的過程。這時族人要面對的,除了客觀物質條件下要面對的具體問題,還有一些精神層面的主觀問題。同時,不同歷史時代下,具體環境不同,對於不同歷史時期下的同一件事情處理,可能適合的處理方式不一樣。

道家思想教會人們的,更多是「靈活」,即在原則性的基礎上,寓有「靈活性」。同時,道家也訓練了人的思維、打開了人的眼界,休息道家思想,會訓練人的思維,使不會將目光「局限於」一己得失。比如,道家思想能夠教會人們在「甘於處下」的態勢下成就他人,以此上達自我圓滿。

或者這樣說,道家思想為中華文化生長了幾千年的「根系」剔除以「私」為靈魂的蛀蟲。或者這樣說,道家思想中對「適度」的強調,以及對人性之私的激烈反對,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我們保有悠久和璀璨的文化,讓我們幾千年的的文化,能在數次大起大落,依舊猶如擁有強大根系大樹,在中原大地上屹立不倒。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無授權一說,不問自取或做成視頻會全網維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相關焦點

  •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老子》第六十章寫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說的是治理好一個大國,就要像烹調小魚一樣,老子以常見的烹調活動為喻,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治理國家的大道理講的貼切明白,有人初次聽到這話時會奇怪,治理國家更烹調小魚有什麼關係?
  • 老子的治國理念真是我們所理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在這裡,我們應注意到,在"治大國若烹小鮮「之後,緊接著是"以道蒞天下"如何如何。這個"道「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決不是孔孟之道的"道",老子告訴我們"治大國若烹小鮮"是"以道蒞天下「而實現的。
  • 治大國若烹小鮮
    頗有性格,桀驁不馴,要他這樣去吹捧自己直接服務的領導,他做不出。新上任的市委書記向來厭惡吹吹拍拍。書記順路看這個展覽時曾駐足「治大國若烹小鮮」條幅前,還頻頻誇這字有幾分功力。知道這字裡行間並沒有閱世「高人」悟出的庸俗趣味,我便敢大膽向市委書記請益:您怎麼理解老子拿燒魚比喻治國?
  •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深處用意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這段話的意思是,治理大國之道,與烹調小魚之道非常相似。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德道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真的簡單嗎?
    每每有人引用《德道經》中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並將此話解讀為:治理大國像烹炸小魚蝦一樣簡單容易。治理大國真的這麼容易嗎?大國,疆域廣闊,自然條件複雜,地形地勢多樣,氣候多樣,容易有自然災害;人口眾多,民族或種族多,各地區、各民族或種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各不同,國計民生、民族融合與社會治安很重要;國境線漫長,與鄰國的外交問題多,難以避免經濟糾紛、領土爭端乃至軍事衝突。這諸多問題對於大國的治理都是考驗,對於國家領導人是巨大的責任擔當。
  • 管理: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第六十章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要知道古人是如何烹調小魚的。古書有言:「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古人烹製小魚只做簡單清洗,不去腸、不去鱗,這是擔心弄斷魚身;不頻繁翻炒,這是擔心弄散魚肉。
  • 道德經,顛覆思維;治大國,若烹小鮮
    我們今天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章,先來看一下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如醍醐灌頂般開示君王,治國之道!那麼到底什麼是治國之道呢!上一章老子說治人事天,要愛惜,順服,積德,最後可以有國,有了國家要如何治理呢?在本章中,老子一語道破,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治理整個國家,就像在廚房裡面煎魚一樣嘛!簡不簡單,簡直簡單的不得了?那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他主張為無為,無為而治,政令不要彰顯,法度不要嚴明,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呀!
  • 南懷瑾老師:「治大國若烹小鮮」,做人做事也是一樣
    所以炒菜的火叫「武火」,尤其炒牛肉絲、豬肝都要大火,火開得很大,東西一倒下鍋,炒兩三下,就要把鍋提起,離開大火過一些,否則炒得老了不好吃。從前學廚師,膀子的力量是要有工夫的。尤其在大叢林裡用很大的鍋,一樣菜要分裝二十幾大碗,一倒下鍋,炒兩下,一隻手端起來炒,將整鍋菜拋向空中,打一個轉再落下,那種本事就是少林寺、武當派的武功都比不上;那真有本事,手法快得很,那是炒。
  • 穿越去戰國,聽韓非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
    在諸多貢獻裡,《韓非子》對《老子》的理解和闡釋,堪稱裡程碑式的模板。後人解讀《老子》(《道德經》),多用前人的思想基礎。除了與老子同時代、後人並稱為「老莊」的莊子之外,韓非子是第一個以學術態度解讀老子的典範。通過他的領讀,加上《淮南子》、王弼和後來的皇帝唐玄宗等人的闡釋,後人理解老子的思想要更加的直接和便捷了。
  • 多次被國家領導人引用的一句名言:為什麼「治大國若烹小鮮」?
    韓非子說:「役使大眾而屢屢讓他們發生變動,功效就會很小;收藏貴重器物而屢屢加以挪動,損毀就會很大;烹煮小魚而屢屢加以翻動,就會傷害它的品質;治理大國而屢屢改動法令,百姓就會受到坑害。因此懂得治國原則的君主把安定看得很寶貴,法令確定以後就不會再輕易變更。」
  • 英國留學日記:治大國若烹小鮮
    英國留學日記:治大國若烹小鮮 2015-01-08 16:36:28饅頭蟹無論清蒸還是做成香辣蟹,都非常撩人胃口,椒鹽基圍蝦清脆嫩爽,突然讓人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至於蒸鱸魚,則不能不令人想起「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的千古典故,身處異國,不免感慨萬千。  中國烹飪向來講究的是將食材與人生哲理巧妙結合,任何菜品都彰顯出人的品性。有人用「精幹」形容上海姑娘,但我說「風韻」,一如這道本幫代表菜紅燒肉。
  •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班,治家也一樣!
    每個人的所思、所說、所做都受固有思維的影響,甚至人的一生都被自己的固有思維禁錮! 是否擁有順利成功幸福人生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固有思維!; 疫情後複課,星期天也要求學生繼續上課,學生們讓我求情,班主任卻說他們疫情期間都已經玩夠了。其實疫情期間一直在上網課。
  • 治大國若烹小鮮 習近平如何「微觀中國」?
    尤其是當談到中國,這個擁有逾13億人口大國的治理,「大」似乎更是其中的首要之義。然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卻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當我們用心觀察可以發現,一些「微觀」的視角,一些民眾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經常出現在習近平大國治理的議題中。資料圖: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特補乃烏村新居工程建設全面完工,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 習近平:治大國如烹小鮮
    --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的講話,2013年3月19日 商湯王向伊尹問政時,伊尹回答:"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最後,商湯王聽了伊尹的治國方法,打敗了夏桀,建立了商朝。老子在寫作《道德經》時把"治理大國就像伊尹做菜"這個故事被概括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 治大國如烹小鮮——澳斯威爾純蒸爐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
  • 老子經典名句
    上下共五千字左右,其中名句無數,下面就《老子》中的名言名句,供廣大老子愛好者欣賞。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2、「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中國人於瑣事有防患於未然的本領,但於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 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先師的故事
    成湯當時統治的商國,地域不過七十裡,是不折不扣的小國。國家雖小,但是卻能以德治理。夏商周時期治理學講究的是用聖賢之人為官。成湯以小國之君的身份,跑到有莘國,來延請聖人伊尹為相。根據歷史記載,成湯去了不止一次,而是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可是天下人最捨不得離不開的就是大廚了,這是關係到有莘王生活質量的關鍵人物啊,怎麼可以隨便放走?
  • 【70@中國道路Q&A】怎樣理解「治大國如烹小鮮」?
    正文:「治大國如烹小鮮」,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治國理政經驗。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怎麼會把「治大國」與「烹小鮮」聯繫起來呢?這是有典故的:商湯時期,湯向臣子伊尹詢問飯菜的事。伊尹建言: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遂重用伊尹。從此,歷朝歷代有作為的執政者,無不從「治大國如烹小鮮」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營養。
  • 「治大國若烹小鮮」中的怎麼烹小鮮
    常常聽人把「治大國若烹小鮮」掛在嘴邊,顯得非常有格調和哲理,聲調和語氣都很有心得體會似的。恰巧前些日子寫了篇關於家庭烹飪文化的短文,弄得自己也在暢想,心痒痒的似乎也有了治大國的潛質。制定規劃和計劃五、天時地利人和精美的菜餚必須在胸中有了許多方案,以供選擇。才能根據天時的變化,有充足的應對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