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書,又叫《道德經》,幾千年來,它以隱而不顯、為而不爭的態勢穩居我國三大主流文化之一的位置,即儒釋道。有些時候,道家思想還會變身「黃老道家」,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治國思想,以道家特有的「韜光養晦」態勢,將中原大地從風雨飄搖的亂世中拯救出來。
道家的價值,說大點,可救「危國」;說小點,可救「個人」,畢竟「治大國若烹小鮮」也是道家一貫思想主張。說通俗點,因講求的不是盲目追尋「大」或「強」,道家追求的是「什麼時候怎麼樣做更合適」,於此,道家「可大可小」的學說特色,讓道家的「適用性」更廣。
當道家「清靜」風格不適合治國時,可修身;當世道需要「清靜」時,又可用來治國,想必這也是道家《老子》一書至今被稱為「中國聖經」的原因之一。
同時,顏小二在研讀道家經典時發現,道家思想能夠在中國傳承幾千年且長盛不衰,可能也道家思想的主要核心觀點相對抽象有關。這些觀點並不具體,以至於抽象的原則可以靈活適用於相對較廣的範圍,比如「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貴柔不爭」等等經典理論。
這些更多屬「原則性」的存在,屬於「衣服架子」一般的存在,架子在那裡,可以在不同的時局下「穿各種衣服」,所以道家是一門有「彈性」的學問,因此經久不衰且成為中國「聖經」一般的存在,也不足為奇。
1、道家「可大可小」的「適度」學說特色,讓道家的「適用性」更廣
在道家《老子》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很有意思,大概意思就是,治理國家,就和烹飪小魚一樣。
初讀可能覺得荒謬,「治國」和「煮魚」,宛若天平兩端的兩件事情,卻有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老子的獨道之處。
關於道家思想,要說難也難,但是把握了道家的「道」,理解起來就能簡單許多。
對於「道」的理解,不喜僵化的老子自然不會將其固化,開篇就說了「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道了」。於是,老子在進行理論敘述的時候,說的「道」並不是世界本真的那個存在,更多屬於「道」的某一面,就像我們面對不同人有不同「身份」一樣,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而「道」的一種身份,有時候便屬於「規律」。
許多時候,道家所說的「自然而然」我們可以理解為規律,根據這種「自然之道」,事物可在「適宜」的狀態下發展。以此,理解到這裡,我們再來說說「烹小鮮」。
小魚有什麼特點?刺多,煮的時候容易爛等等,所以烹煮的時候要注意火候,同時,烹煮的時候給魚翻面就要注意技巧,不小心,要麼魚煮爛了,要麼烹飪時翻魚,給翻爛了。也就是說,要做好一條小魚,就要把握做魚的「規律」,也要把我這條魚本身的特性。老子所謂的「烹小鮮」,實則是在藉此告誡世人要遵循「道」去適度而為。
在這種邏輯之下,治理國家,可不就是「烹小鮮」嗎?如果「烹小鮮」都不懂注意適度而為,那麼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而這個「烹小鮮之道」背後展現的「適度」,便是大可治國,小可修身,甚至還可以烹飪的「道」。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思想有近乎「可大可小」的適度特色,正是因為這種不受「格局」束縛的,既可「高瞻遠矚」、又可「落地生根」的靈活性,讓道家的「適用性」更廣,被後人稱為「中國聖經」也不奇怪。
2、道家思想的價值:道家教會我們的,是抽象但靈活的原則
其實要說儒釋道在我國古代社會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其中要說相對溫和的,當屬「道家」。為何這麼說呢?儒家講求建功立業,君君臣臣,對於社會秩序的穩定極其強調。建功立業激發人的欲望,而君君臣臣以及尊卑秩序容易被有心人利用。許多儒家思想挺好,被僵化利用了,就成了束縛人的枷鎖。這屬於儒家思想遇上人性,產生的「美中不足」。
而佛學過於「出世」,對於心性修養強調得相較多,容易走入「虛無」。極端了便會這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產生一定的阻礙。
道家思想其實更多屬於介於二者之間的態勢,就從《老子》一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道家老子的在治國方面的議論,也可以看到道家老子對「自然而然」的闡述,繼而推演到修身養性的議論。
因為道家之「道」對「人為而偽」的排斥,所以導致道家思想多年來被誤解為「避世隱居」的學說。不是這樣的。
道家的道講求「適度而為」、「自然而為」等等,於此,道家更多強調該「濟世」便「濟世」,該隱則隱。其中「隱」也並非隱於山林,畢竟大隱隱於世,所謂高手在民間,大抵也有幾分這種意思。
從上面的「治國」與「烹小鮮」我們可以知道,道家思想上可治國,下可修身,它的靈活性很強。為何靈活性強?因為道家告知的,不是什麼時候該行什麼禮,面對什麼人該怎麼稱呼,道家沒有這麼具體,即便是舉例子,道家老子也只是通過例子,表明一種做事原則。
人們修習道家思想,學的不是字面意義的「空掉一切」,道家「空」的是「多餘之欲」,適度之下該吃吃該喝喝,又有何不可?畢竟「形同枯槁」的過度養生,也是道家「物壯則老」指出的壞現象。
或者這麼說,道家教會我們的,是原則。這種原則就像服裝店裡面的塑料模特,可以根據需要換上各種「衣服」。這種時候,時間和空間對於道家思想的限制,相比規定了如君君臣臣的儒家之道,以及追求心性修養如「不染塵埃之明鏡臺」的佛學來說,就沒有那麼具體,顯得更抽象一些。而這種抽象,也成就了道家上可治國,下可修身的價值。
3、道家講求適度,幫助文化根系剔除以「私」為靈魂的蛀蟲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曾經對道家作出過這樣的評價:
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
李約瑟博士的這句話不無道理。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原大地上的族人無論是在財力方面,還是在文化等方面,都在經歷從零到1的過程。這時族人要面對的,除了客觀物質條件下要面對的具體問題,還有一些精神層面的主觀問題。同時,不同歷史時代下,具體環境不同,對於不同歷史時期下的同一件事情處理,可能適合的處理方式不一樣。
道家思想教會人們的,更多是「靈活」,即在原則性的基礎上,寓有「靈活性」。同時,道家也訓練了人的思維、打開了人的眼界,休息道家思想,會訓練人的思維,使不會將目光「局限於」一己得失。比如,道家思想能夠教會人們在「甘於處下」的態勢下成就他人,以此上達自我圓滿。
或者這樣說,道家思想為中華文化生長了幾千年的「根系」剔除以「私」為靈魂的蛀蟲。或者這樣說,道家思想中對「適度」的強調,以及對人性之私的激烈反對,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我們保有悠久和璀璨的文化,讓我們幾千年的的文化,能在數次大起大落,依舊猶如擁有強大根系大樹,在中原大地上屹立不倒。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無授權一說,不問自取或做成視頻會全網維權。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