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留學日記:治大國若烹小鮮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英國留學日記:治大國若烹小鮮

2015-01-08 16:36:28來源:作者:責任編輯:楊斌

    在紐卡我不但愛上了下廚,愛上了烹飪,更是懂得了如何去愛生活,如何去慢慢的享受和體會生活帶給你的點點滴滴。

  說起做菜,其實是我萬般無奈之下被生活所迫,「逼」出來的技能。想起當第一天來到英國,從飛機上走下來時,我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自今天起,一日三餐全都要依賴自己的雙手了。

  我在出國前基本上沒下過廚房,更不用說掌握什麼烹飪技巧了,但是身處異國他鄉,故國已是萬水千山阻隔,能拉近自己與家鄉距離的,恐怕只有那熟悉的味道了。

  如果說從中華飲食中選擇一種能讓人聽起來就熱血沸騰的烹飪,那麼一定是火鍋。漂泊海外,火鍋更能帶給人家的感覺。吃一頓可口的鴛鴦鍋,底料是最關鍵,選取新鮮的全雞,文火慢燉五個小時以上,才能稱之為高湯,精妙之處在於底料的炒制,這在重慶,是每家火鍋店得以安身立命的傳家秘籍。一鍋沸騰,涮開的是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一鍋高湯,煮開的是漂泊離愁。

  如果說五味的調和是中國人對味覺的特殊感知,那麼要想讓食物變得饞涎欲滴,一定需要耐心靜候,這不免讓人想起匆匆的那年,以及那微醺的歲月。孜然羊肉,本是一道西北菜,進入中原後,經過蔥姜蒜和其他香料的去腥處理,成為大眾摯愛的菜品,孜然,帶給人的就是一種微醺的感受。宮保雞丁冬瓜排骨蘑菇湯,在靜靜的等待中,終於成為一道集滋補和美味於一體的湯品。紅燒羊肉,油而不膩,講究的是將新鮮蔬菜和羊肉混合在一起的絕佳搭配口感。不管怎麼說,美味永遠值得等待,同樣還有那微醺的感受。

  八月,海風吹打著東英格蘭的海岸,中國人歷來懂得吃海鮮要等候時節。取剛捕上岸的北海龍蝦,去除雜物後填好蒜蓉,溫火蒸十餘分鐘,龍蝦肉質地細膩,紋理清晰,不失為當家菜的地位。龍蝦籽營養價值高,一向勤儉的中國人自然不會浪費,用雞蛋調和成龍蝦籽餅,滋補美味一網全收。饅頭蟹無論清蒸還是做成香辣蟹,都非常撩人胃口,椒鹽基圍蝦清脆嫩爽,突然讓人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至於蒸鱸魚,則不能不令人想起「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的千古典故,身處異國,不免感慨萬千。

  中國烹飪向來講究的是將食材與人生哲理巧妙結合,任何菜品都彰顯出人的品性。有人用「精幹」形容上海姑娘,但我說「風韻」,一如這道本幫代表菜紅燒肉。選新鮮五花肉,切塊,因為英國宰殺牲畜不放血,豬皮因此變硬影響口感,因此要去掉。之後加料酒,黑胡椒,芝麻油,鹽醃製十五分鐘,八角,蔥姜蒜花椒備用。先講五花肉焯水,俗稱拉白湯,焯至肉變色為宜。下一步至關重要,炒糖色,要嚴格控制火候,小了調不出色,大了糖就胡。之後加蔥姜蒜花椒,老抽,生抽,椒鹽,五香粉反覆炒至五花肉出油。加水,沒過食材,再加八角,肉蔻,桂皮,蓋鍋蓋燜半小時至四十分鐘,水分耗盡後出鍋。紅燒肉的顏色,實際上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寄託,期待日子「紅火」。

  有人說食物的品性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性格。人們經常用「靈秀」形容廣東女孩的美,但我說「蕙質蘭心,綿裡藏針」。亦如廣東菜的溫潤,講究用文火微醺,創造出綿柔口感。選取新鮮多寶魚,去除內臟,劃刀後用鹽,料酒,花椒粉,香油反覆塗抹魚身,醃製半小時。蔥姜切段,和花椒一起散放在魚身上,文火蒸八分鐘,不能多也不能少。彩椒切絲,蔥花備用。接下來最重要,調製豉油,油鍋燒熱,加豉汁,生抽,椒鹽再燒三分鐘。將切好的蔥花彩椒放在魚身上,剛出鍋的豉油潑上。

  在北京的20多年,我從未如此精緻的去感受每一種食材,細細去品味每一種味道。在北京這種「急之城」,我們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有效率,人們或為生計奔波,或為名利困擾,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我在紐卡的日子才讓我更好的理解了這句話的精髓——用烹飪的道理告誡世人不要將原本單純的生活複雜化,古人還有一句話說的更加精妙:廣廈千萬,夜眠只需六尺;家財萬貫,每日不過三餐。總之,在紐卡我不但愛上了下廚,愛上了烹飪,更是懂得了如何去愛生活,如何去慢慢的享受和體會生活帶給你的點點滴滴。所謂成長,也就大抵如此吧。(來源:英國英倫網 作者:白明亮 紐卡斯爾大學國際地緣政治學碩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治大國若烹小鮮
    大學畢業後十幾年都在一所高中當老師,儘管《道德經》誇張一點說也夠得上爛熟於心,但「治大國若烹小鮮」卻從未引起我的特別注意。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我從學校調到政府部門工作已經幾年了。記得是九七年初從政府辦到市委辦報到,正碰上單位搞了一個機關幹部的書法展,作品就掛在走廊兩邊牆壁上。同事一副行書作品就寫著「治大國若烹小鮮」七個字。
  •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深處用意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這段話的意思是,治理大國之道,與烹調小魚之道非常相似。
  • 《德道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真的簡單嗎?
    每每有人引用《德道經》中的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並將此話解讀為:治理大國像烹炸小魚蝦一樣簡單容易。治理大國真的這麼容易嗎?大國,疆域廣闊,自然條件複雜,地形地勢多樣,氣候多樣,容易有自然災害;人口眾多,民族或種族多,各地區、各民族或種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各不同,國計民生、民族融合與社會治安很重要;國境線漫長,與鄰國的外交問題多,難以避免經濟糾紛、領土爭端乃至軍事衝突。這諸多問題對於大國的治理都是考驗,對於國家領導人是巨大的責任擔當。
  • 老子的治國理念真是我們所理解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那麼對於「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自然也應該用這個辦法才行。 首先,不能孤立地看待這句話,要把它放進整篇文章中去看。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全文如下:「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管理:治大國若烹小鮮
    《道德經》第六十章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要知道古人是如何烹調小魚的。古書有言:「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古人烹製小魚只做簡單清洗,不去腸、不去鱗,這是擔心弄斷魚身;不頻繁翻炒,這是擔心弄散魚肉。
  • 南懷瑾老師:「治大國若烹小鮮」,做人做事也是一樣
    講到「烹小鮮」的道理,是用文火慢慢地、小心謹慎地燉。「大鮮」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大火烹又是另外一種做法,要猛火煎炸。小火是調理「小鮮」,這個道理就像前面所謂「治人事天,莫若嗇」,一點點慢慢地烹出來。為什麼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呢?是告訴我們,處理大事要特別小心,要慢一步,不能匆忙大意。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先師的故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對話。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意思就是,治理大國不要計較出現的小毛病,小缺陷。也就是大行不顧細謹的意思,也是九根指頭和一根指頭的意思。比方說,治理過程中有人大喊:不好啦,餓死人啦,趕快停停停。對餓死的事要處理一下,但是不能因噎廢食,只要對,就要繼續進行下去。
  • 道德經,顛覆思維;治大國,若烹小鮮
    我們今天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章,先來看一下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上一章老子說治人事天,要愛惜,順服,積德,最後可以有國,有了國家要如何治理呢?在本章中,老子一語道破,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治理整個國家,就像在廚房裡面煎魚一樣嘛!簡不簡單,簡直簡單的不得了?那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他主張為無為,無為而治,政令不要彰顯,法度不要嚴明,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呀!所以說不去管,無為而自化,那自然就簡單嘍!簡單像煎魚一樣。
  • 穿越去戰國,聽韓非子講「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第六十章。其含義本來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後來者越讀越發現其含義深遂遼遠,並不是最先那麼簡單。綜合來說,人們的理解包括:「小菜一碟」說:治大國,也就像做一碟小菜一樣,舉重若輕。「恰到好處」說:治大國,就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也不能少。
  •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班,治家也一樣!
    ‌‌老子先生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治班,治家,治校都是一個道理,規矩多,約束多會帶來障礙反感,不舒服,事半功倍!
  • 治大國若烹小鮮 習近平如何「微觀中國」?
    2019年01月29日 09:14: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對於全球多數民眾而言,大國治理往往是一個具有宏大「即視感」和距離感的命題。
  • 「治大國若烹小鮮」中的怎麼烹小鮮
    常常聽人把「治大國若烹小鮮」掛在嘴邊,顯得非常有格調和哲理,聲調和語氣都很有心得體會似的。恰巧前些日子寫了篇關於家庭烹飪文化的短文,弄得自己也在暢想,心痒痒的似乎也有了治大國的潛質。就由別人去治大國吧,但如果有人氣定神閒地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那我們就得好好論到論到怎麼烹小鮮了。
  • 治大國若烹小鮮,從「烹」字,看老子的治國智慧
    《老子》第六十章寫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說的是治理好一個大國,就要像烹調小魚一樣,老子以常見的烹調活動為喻,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治理國家的大道理講的貼切明白,有人初次聽到這話時會奇怪,治理國家更烹調小魚有什麼關係?
  • 多次被國家領導人引用的一句名言:為什麼「治大國若烹小鮮」?
    韓非子說:「役使大眾而屢屢讓他們發生變動,功效就會很小;收藏貴重器物而屢屢加以挪動,損毀就會很大;烹煮小魚而屢屢加以翻動,就會傷害它的品質;治理大國而屢屢改動法令,百姓就會受到坑害。因此懂得治國原則的君主把安定看得很寶貴,法令確定以後就不會再輕易變更。」
  • 李迪:治班級亦若烹小鮮
    所寫教育隨筆和日記近二百萬字,主要著作有《李迪文集》《做學生歡迎的班主任》《我與學生談愛情》等。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那麼治班級呢?當我們否定學生、幹涉學生的時候,學生出於本能,會處於自我防衛狀態。處於自我防衛狀態的人,會時刻準備著反駁對方,他的內心是抗拒的。此時,我們的說教、批評不但起不到正向作用,還會起反作用,這就如同烹小鮮時去胡亂翻攪一樣,小鮮會變得面目全非,不可收拾。
  •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裡有適度智慧
    道家的價值,說大點,可救「危國」;說小點,可救「個人」,畢竟「治大國若烹小鮮」也是道家一貫思想主張。說通俗點,因講求的不是盲目追尋「大」或「強」,道家追求的是「什麼時候怎麼樣做更合適」,於此,道家「可大可小」的學說特色,讓道家的「適用性」更廣。
  • 習近平:治大國如烹小鮮
    原標題:◎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治大國如烹小鮮 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複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 治大國如烹小鮮——澳斯威爾純蒸爐
    「治大國若烹小鮮」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見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見湯詢問飯菜的事,說:「做菜既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啟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
  • 【70@中國道路Q&A】怎樣理解「治大國如烹小鮮」?
    怎樣理解「治大國如烹小鮮」?正文:「治大國如烹小鮮」,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治國理政經驗。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怎麼會把「治大國」與「烹小鮮」聯繫起來呢?